的在于尽量减少根据新采用的标准说来的确会在工资上涨时发生的物价涨落 的程度。此外,第三版中加入的其他大意相同的段落还有:“但过于重视… 是错误的”(本书第29页),“…而发生另一种虽然是次要的变动”(第34 页),“影响是比较小的”(第28页和第36页)。《这些改动的含义是十分明 显的,至少马尔萨斯并没有认为第三版显示了任何论点变弱的地方。他说: “李嘉图明确地承认了资本回收快慢以及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例不同的影 响。但在他那本书的最后一版中(第三版),他却大大低估了这类影响。” 在第二版到第三版之间,有一个时期李嘉图确曾显示出论点转弱的迹象。1820 年6月13日他写了一段常常被人征引的话给麦卡洛克:“我有时认为,我要 是把我的书中有关价值的一章重新写过的话,我就会承认商品的相对价值是 由两个原因而不是由一个原因决定的,也就是由有关商品生产所需的相对劳 动量以及其送上市场以前资本积压时期的利润率两个原因决定的。也许我会 发现关于这一问题的这种看法中所存在的困难和我原先所采取的看法也不相 上下。”不到半年,他就重写了这一章,并且显然发现这种看法的“困难” 甚至比他原有的看法还要大,因为他在第三版中肯定了原有的看法。2 中间这几个月里所写的信件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说明这种论点转弱不过 是一时的心情而已。1820年10月9日,他就已经写信给马尔萨斯说:“你 说我所说的,除少数例外而外,商品上所耗用的劳动量决定其互相交换的比 例这一命题根据不足,我承认它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认为,作为衡量 相对价值的标准来说,就我所知,它最接近于真理。”同时又补充说:“我 的第一章不会大动——在原则方面我想是完全不会改动的。”31825年1月 25日,当他还在埋头钻研绝对价值标准这一问题时,写信给麦卡洛克说:“我 完全相信,在把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规定为决定商品相对价值的标准方 面,我们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 虽然在以后各版中关于决定价值的标准没有什么本质的改动,但关于不 变价值尺度的选择方面却有两个相当大的改变。寻求所谓“不变价值标准这 一怪物”5乃是李嘉图毕生全神贯注的问题。但他主要感到兴趣的问题不是要 找出一种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准确地衡量谷物或白银的价值的实际商 品,而是寻找出一种商品要做到价值不变时所必须满足的条件。这样就接近 于把尺度问题和价值规律问题视为一体了。他说:“这样说来,当我们知道 决定商品价值的条件时,我们就可以说出要得到不变价值尺度所必需的东西 ①参阅《马尔萨斯著作的注释》(在第三版修订时期所作)中所提到的“相对说来,影响很轻微”一语(《李 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2卷,第59页)以及“其量不大”一语(同上书,第101页),并参阅同上书, 第66与82页。1820年10月9日致马尔萨斯函(同上书,第8卷,第279页)中也提到“影响无足轻重”。 《价值的尺度》,1823年版,第12页注 ①《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8卷,第194页 本序言第7节说明作者曾得到时间充裕的通知,该版以后出版时间又曾数次推延。因此,霍兰德教授认 为李嘉图未能将第三版此章“彻底重写”一事与“印刷者的催促”有关的说法(见《经济学季刊》,1904 年,第33卷,第484页)无论如何是不能成立的 3《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8卷,第279、280页。 5坎南:《经济理论评述
的在于尽量减少根据新采用的标准说来的确会在工资上涨时发生的物价涨落 的程度。此外,第三版中加入的其他大意相同的段落还有:“但过于重视…… 是错误的”(本书第 29 页),“……而发生另一种虽然是次要的变动”(第 34 页),“影响是比较小的”(第 28 页和第 36 页)。①这些改动的含义是十分明 显的,至少马尔萨斯并没有认为第三版显示了任何论点变弱的地方。他说: “李嘉图明确地承认了资本回收快慢以及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例不同的影 响。但在他那本书的最后一版中(第三版),他却大大低估了这类影响。”② 在第二版到第三版之间,有一个时期李嘉图确曾显示出论点转弱的迹象。1820 年 6 月 13 日他写了一段常常被人征引的话给麦卡洛克:“我有时认为,我要 是把我的书中有关价值的一章重新写过的话,我就会承认商品的相对价值是 由两个原因而不是由一个原因决定的,也就是由有关商品生产所需的相对劳 动量以及其送上市场以前资本积压时期的利润率两个原因决定的。也许我会 发现关于这一问题的这种看法中所存在的困难和我原先所采取的看法也不相 上下。”①不到半年,他就重写了这一章,并且显然发现这种看法的“困难” 甚至比他原有的看法还要大,因为他在第三版中肯定了原有的看法。② 中间这几个月里所写的信件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说明这种论点转弱不过 是一时的心情而已。1820 年 10 月 9 日,他就已经写信给马尔萨斯说:“你 说我所说的,除少数例外而外,商品上所耗用的劳动量决定其互相交换的比 例这一命题根据不足,我承认它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认为,作为衡量 相对价值的标准来说,就我所知,它最接近于真理。”同时又补充说:“我 的第一章不会大动——在原则方面我想是完全不会改动的。”③ 1825 年 1 月 25 日,当他还在埋头钻研绝对价值标准这一问题时,写信给麦卡洛克说:“我 完全相信,在把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规定为决定商品相对价值的标准方 面,我们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④ 虽然在以后各版中关于决定价值的标准没有什么本质的改动,但关于不 变价值尺度的选择方面却有两个相当大的改变。寻求所谓“不变价值标准这 一怪物”⑤乃是李嘉图毕生全神贯注的问题。但他主要感到兴趣的问题不是要 找出一种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准确地衡量谷物或白银的价值的实际商 品,而是寻找出一种商品要做到价值不变时所必须满足的条件。这样就接近 于把尺度问题和价值规律问题视为一体了。他说:“这样说来,当我们知道 决定商品价值的条件时,我们就可以说出要得到不变价值尺度所必需的东西 ① 参阅《马尔萨斯著作的注释》(在第三版修订时期所作)中所提到的“相对说来,影响很轻微”一语(《李 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 2 卷,第 59 页)以及“其量不大”一语(同上书,第 101 页),并参阅同上书, 第 66 与 82 页。1820 年 10 月 9 日致马尔萨斯函(同上书,第 8 卷,第 279 页)中也提到“影响无足轻重”。 ② 《价值的尺度》,1823 年版,第 12 页注。 ①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 8 卷,第 194 页。 ② 本序言第 7 节说明作者曾得到时间充裕的通知,该版以后出版时间又曾数次推延。因此,霍兰德教授认 为李嘉图未能将第三版此章“彻底重写”一事与“印刷者的催促”有关的说法(见《经济学季刊》,1904 年,第 33 卷,第 484 页)无论如何是不能成 立的。 ③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 8 卷,第 279、280 页。 ④ 同上书,同卷,第 344 页。 ⑤ 坎南:《经济理论评述》,第 174 页
是什么,这一点难道还不明显吗? 我们所谈到的第一种改动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他愈来愈感到甚至要想 象出这样一种不变的商品都有困难。按第一版和第二版中的说法,一种商品 要成为不变所必需具有的基本性质是生产所需的“劳动量必须在所有的时间 和条件下都完全相同”。他承认“这种商品我们还没有听说过”。但他认为 这仅是一个实际上的困难;至于这种标准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他并没有 表示怀疑。但在第三版中,李嘉图却详述了这一困难,并说纵使能找到一种 可以满足这一要求的商品,“它也不是完美的价值标准或不变的价值尺度 因为这种商品由于固定资本的比例或耐久性不同、或是商品本身送上市场所 需的时间不同,“会由于工资的涨落而发生相对的变动”。因此,他在决定 价值的基本法则方面所发现的同一例外情形,当他试图阐明不变标准的性质 时便又出现了 第二个改动是关于要采用和标准的商品的生产条件方面的。在第一版中 这些条件的说明是这样:“在整个这一说法中,我都假定货币的价值是不变 的;换句话说,假定它始终是等量的不借助于其他因素的劳动的产品。”⑥ 在这一版中,李嘉图所承认的资本差异形式只有两种:一种是固定资本与流 动资本的比例不同,另一种是固定资本的耐久性不同。他还没有注意到“送 上市场所需的不同时间刀(或流动资本的耐久性),这一点是托伦斯促使他注 意的;其结果是他在第二版中将其加入作为资本差异的第三种形式。因此 第一版中“不惜助于其他因素”一语所指的便是不惜助于固定资本,并且隐 含地假定一切东西生产和送上市场所需要的时间(即流动资本流通的时间)是 年。正如詹姆士·穆勒后来在《政治经济学纲要》一书中所说的一样,“在 政治经济学中一年被认为是包括一个生产与消费循环的时期 不借助于其他因素”这一条件李嘉图只在以上所引的措词谨慎的段落 中才加以明确说明,在其他地方,他都只简单他说“等量劳动”。但对于根 据这一点所作出的推论说来,这一条件是必不可缺的。在第一版里,这一点 ①1823年8月21日李嘉图致麦卡洛克函,《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9卷,第358页。参阅第377页 并参阅本书第12页注。每一种价值理论都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适当的“不变价值尺度”,这种看法显然是 以李嘉图对他自己的理论的经验为根据的。在这一理论中,以被体现的劳动来决定价值时,就有一种以不 变的劳动量生产的商品为形式的不变尺度与之相适应;这一尺度的准确性随着这种理论存在例外情形的 程度而受到不等的影响。但这种适应关系是李嘉图的理论所特有的性质,不一定能适用于其他理论。例如 在工资决定价格的理论和“被支配的劳动”的标准之间,似乎就不存在这种关系(另一方面参阅本书第 11-12页) 2见本书第21页注与第12页注 因此,他在决定价值的基本法则方面所发现的同一例外 ①见本书第51页,重点是编者加上的 2参阅《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4卷,第 06页 ①见本书第49页注,参阅第25页注①、第43页注、第47页注① ④《政治经济学纲要》1821年版,第185页。参阅李嘉图在本书第49页上所举的例子以及他在第47页上 所提到的资本用来支付工资时,每年都被消费和再生产的说法。马尔萨斯对这一点也作这样的理解,”李 嘉图为了说明他的命题,姑且假定某些商品的垫支只包括劳动工资,而报酬刚刚好一年可以得到。”(《政 治经济学原理》,《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2卷,第64-65页) ⑤见本书第12页注②、第21页注、第44页、第72页注①和第233页
是什么,这一点难道还不明显吗?”① 我们所谈到的第一种改动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他愈来愈感到甚至要想 象出这样一种不变的商品都有困难。按第一版和第二版中的说法,一种商品 要成为不变所必需具有的基本性质是生产所需的“劳动量必须在所有的时间 和条件下都完全相同”。他承认“这种商品我们还没有听说过”。但他认为 这仅是一个实际上的困难;至于这种标准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他并没有 表示怀疑。②但在第三版中,李嘉图却详述了这一困难,并说纵使能找到一种 可以满足这一要求的商品,“它也不是完美的价值标准或不变的价值尺度”, 因为这种商品由于固定资本的比例或耐久性不同、或是商品本身送上市场所 需的时间不同,“会由于工资的涨落而发生相对的变动”。③因此,他在决定 价值的基本法则方面所发现的同一例外情形,当他试图阐明不变标准的性质 时便又出现了。 第二个改动是关于要采用和标准的商品的生产条件方面的。在第一版中 这些条件的说明是这样:“在整个这一说法中,我都假定货币的价值是不变 的;换句话说,假定它始终是等量的不借助于其他因素的劳动的产品。”① 在这一版中,李嘉图所承认的资本差异形式只有两种:一种是固定资本与流 动资本的比例不同,另一种是固定资本的耐久性不同。他还没有注意到“送 上市场所需的不同时间刀(或流动资本的耐久性),这一点是托伦斯促使他注 意的;②其结果是他在第二版中将其加入作为资本差异的第三种形式。③因此, 第一版中“不惜助于其他因素”一语所指的便是不惜助于固定资本,并且隐 含地假定一切东西生产和送上市场所需要的时间(即流动资本流通的时间)是 一年。正如詹姆士·穆勒后来在《政治经济学纲要》一书中所说的一样,“在 政治经济学中一年被认为是包括一个生产与消费循环的时期。”④ “不借助于其他因素”这一条件李嘉图只在以上所引的措词谨慎的段落 中才加以明确说明,在其他地方,⑤他都只简单他说“等量劳动”。但对于根 据这一点所作出的推论说来,这一条件是必不可缺的。在第一版里,这一点 ① 1823 年 8 月 21 日李嘉图致麦卡洛克函,《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 9 卷,第 358 页。参阅第 377 页 并参阅本书第 12 页注。每一种价值理论都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适当的“不变价值尺度”,这种看法显然是 以李嘉图对他自己的理论的经验为根据的。在这一理论中,以被体现的劳动来决定价值时,就有一种以不 变的劳动量生产的 商品为形式的不变尺度与之相适应;这一尺度的准确性随着这种理论存在例外情形的 程度而受到不等的影响。但这种适应关系是李嘉图的理论所特有的性质,不一定能适 用于其他理论。例如, 在工资决定价格的理论和“被支配的劳动”的标准之间,似乎就 不存在这种关系(另一方面参阅本书第 11—12 页)。 ② 见本书第 21 页注与第 12 页注 ③ 因此,他在决定价值的基本法则方面所发现的同一例外 ① 见本书第 51 页,重点是编者加上的。 ② 参阅《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 4 卷,第 305—306 页。 ③ 见本书第 49 页注,参阅第 25 页注①、第 43 页注、第 47 页注①。 ④ 《政治经济学纲要》1821 年版,第 185 页。参阅李嘉图在本书第 49 页上所举的例子以及他在第 47 页上 所提到的资本用来支付工资时,每年都被消费和再生产的说法。马尔萨斯对这一点也作这样的理解,”李 嘉图为了说明他的命题,姑且假定某些商品的垫支只包括劳动工资,而报酬刚刚好一年可以得到。”(《政 治经济学原理》,《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 2 卷,第 64—65 页)。 ⑤ 见本书第 12 页注②、第 21 页注、第 44 页、第 72 页注①和第 233 页
始终是隐含在李嘉图的论点中。的确,正是根据关于不变货币的这一定义 才得出一个令人瞩目的结论:“商品价值可能由于工资实际上涨而降低,但 却决不会由于这一原因而上涨。”2(理由是生产某些商品时有固定资本加入, 而生产黄金或货币时却没有。)这里所说的“价值”显然是指“绝对”价值, 也就是以不变标准衡量的价值。李嘉图在第一版中谈到“相对价值”时, 曾说工资上涨时某些商品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会上涨。 在第二版中,论点的基本内容没有变,但语句上有一些改动,强调了工 资上涨时商品价值跌落这一矛盾现象。这些改动往往使刚才所提到的工资变 动对“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的影响之间的区别趋于模糊。因此,原先 说明工资上涨时某些商品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的相对价值上涨的几段话,在 第二版中忽然变为某些商品按其他商品计算时会跌落。同时第一版中关于 任何商品的绝对价格都不会仅仅由于工资上涨而提高”的说法中,“绝对 价格”一词也混乱地用“交换价值”一词代替了 马尔萨斯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使人注意某些商品的流动资本周转 时期可能不到一年的情形。他提出,这种情形包括“一大批商品”。在这种 情形下,价格将“由于劳动价格的上涨和利润的跌落”而上涨。李嘉图在关 于这一段的注释中承认他“由于疏忽而没有考虑”这种情形,并说“马尔萨 斯指出主要有劳动加入并可迅速送上市场的许多商品将随着劳动价值上涨而 上涨,是完全正确的”。这时他所说的“正确意见”是这样:“工资的货币 价格上涨和利润降低的结果,远不会使所有其他商品都涨价,而是有一大批 商品会绝对地跌落,另一些商品则完全不会发生变化,还有一大批商品则会 上涨。”《马尔萨斯著作的注释》中的这一让步就标志着第一版与第二版之 间的转变。 作为他已经注意的情形中的一个极端事例,马尔萨斯提出了用一天劳动 在海边拾银因而既未用固定资本,也未用流动资本的明显例证——根据这个 标准来说,“劳动价值上涨是不可能发生的”。当第三版已在印刷中时,李 ①包括货币在内的一切商品都被明确地假定为用同一比例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生产的地方是例外。如第 4445页上所举的例子就是这样 2见本书第54页 见本书第47页。 见本书第47页注①。 5见本书第51页注③。后面这一改变是由于在这一句(在第二版中这一句成了一节的结语)中总括了商品 上涨的三种可能原因的结果。由于三种原因中有一种是媒介本身的价值跌落,所以便不能用“绝对价格” 词(绝对价格必须以有不变的媒介为先决条件) ①《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2卷,第62-64页 2同上书,同卷,第64页 ③同上书,同卷,第62-63页。关于上涨这一点是满心不愿意地承认的(“在轻微的程度上”。参看同处 注7) ③第一次载于1819年9月10日的一封信中,见《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8卷,第64-65页:后来又 出现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同上书,第2卷,第81页 5同上书,第2卷,第81页。后来李嘉图写信给麦卡洛克说:“马尔萨斯假定一个人用一天劳动能在海边 拾一定数量的金粒或银粒,假定他所拾的银粒可以铸成一先令,那么劳动就不可能跌落到每天一先令以下 如果谷物按白银计算上涨,劳动就不可能上涨”(同上书,第8卷,第343页)
始终是隐含在李嘉图的论点中。①的确,正是根据关于不变货币的这一定义, 才得出一个令人瞩目的结论:“商品价值可能由于工资实际上涨而降低,但 却决不会由于这一原因而上涨。”② (理由是生产某些商品时有固定资本加入, 而生产黄金或货币时却没有。)这里所说的“价值”显然是指“绝对”价值, 也就是以不变标准衡量的价值。李嘉图在第一版中谈到“相对价值”时,③ 曾说工资上涨时某些商品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会上涨。 在第二版中,论点的基本内容没有变,但语句上有一些改动,强调了工 资上涨时商品价值跌落这一矛盾现象。这些改动往往使刚才所提到的工资变 动对“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的影响之间的区别趋于模糊。因此,原先 说明工资上涨时某些商品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的相对价值上涨的几段话,在 第二版中忽然变为某些商品按其他商品计算时会跌落。④同时第一版中关于 “任何商品的绝对价格都不会仅仅由于工资上涨而提高”的说法中,“绝对 价格”一词也混乱地用“交换价值”一词代替了。⑤ 马尔萨斯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使人注意某些商品的流动资本周转 时期可能不到一年的情形。①他提出,这种情形包括“一大批商品”。在这种 情形下,价格将“由于劳动价格的上涨和利润的跌落”而上涨。李嘉图在关 于这一段的注释②中承认他“由于疏忽而没有考虑”这种情形,并说“马尔萨 斯指出主要有劳动加入并可迅速送上市场的许多商品将随着劳动价值上涨而 上涨,是完全正确的”。这时他所说的“正确意见”是这样:“工资的货币 价格上涨和利润降低的结果,远不会使所有其他商品都涨价,而是有一大批 商品会绝对地跌落,另一些商品则完全不会发生变化,还有一大批商品则会 上涨。”③《马尔萨斯著作的注释》中的这一让步就标志着第一版与第二版之 间的转变。 作为他已经注意的情形中的一个极端事例,马尔萨斯提出了④用一天劳动 在海边拾银因而既未用固定资本,也未用流动资本的明显例证——根据这个 标准来说,“劳动价值上涨是不可能发生的”。当第三版已在印刷中时,李 ① 包括货币在内的一切商品都被明确地假定为用同一比例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生产的地方是例外。如第 44—45 页上所举的例子就是这样。 ② 见本书第 54 页。 ③ 见本书第 47 页。 ④ 见本书第 47 页注①。 ⑤ 见本书第 51 页注③。后面这一改变是由于在这一句(在第二版中这一句成了一节的结语)中总括了商品 上涨的三种可能原因的结果。由于三种原因中有一种是媒介本身的价值跌落,所以便不能用“绝对价格” 一词(绝对价格必须以有不变的媒介为先决条件)。 ①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 2 卷,第 62—64 页。 ② 同上书,同卷,第 64 页。 ③ 同上书,同卷,第 62—63 页。关于上涨这一点是满心不愿意地承认的(“在轻微的程度上”。参看同处 注 7)。 ④ 第一次载于 1819 年 9 月 10 日的一封信中,见《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 8 卷,第 64—65 页;后来又 出现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同上书,第 2 卷,第 81 页。 ⑤ 同上书,第 2 卷,第 81 页。后来李嘉图写信给麦卡洛克说:“马尔萨斯假定一个人用一天劳动能在海边 拾一定数量的金粒或银粒,假定他所拾的银粒可以铸成一先令,那么劳动就不可能跌落到每天一先令以下; 如果谷物按白银计算上涨,劳动就不可能上涨”(同上书,第 8 卷,第 343 页)
嘉图写信给麦卡洛克说:“当我要确定一种绝对价值的标准时,我还未决定 究竟是选择一年的劳动好、一月的劳动好、一星期的劳动好还是一天的劳动 好。”但他在原先的一封信中(1820年6月)已经向麦卡洛克提出:“最适 合于商品一般状况的”,“也许是两极端之间的中间情形。”“在一个极端, 商品是毫不迟延地、只用劳动、没有资本参与而生产出来。在另一极端,商 品是大量固定资本所生产的结果,所包含的劳动极少,要延迟相当久才能生 产出来。”“当劳动价格上涨而利润率下跌时,处在这中间情形的一边的商 品的相对价值会上涨;处在另一边的商品则会由于同一原因而下跌。”2 因此,在第三版中所采用的标准便是一种货币,其“生产所用的两种资 本的比例最接近于大多数商品生产所用的平均量”。°因此,有关段落的大意 也就改为当工资上涨时,按这种标准计算,有些商品会上涨,另一些商品则 会跌落。“(如果用这种标准来衡量的话,所有商品的平均价格以及其总价值 将不受工资涨落的影响。) 在我们刚才所引证的一封致麦卡洛克函中,李嘉图已经提出“一般法则 的一切例外情形”都可以归之为“时间”问题。也就是说,由于固定资本与 流动资本的比例不同、固定资本的耐久性不同或“送上市场的时间”(即流动 资本的耐久性)的差异而产生的一切例外情形都可以通过运用时间或长或短 的劳动来表示。这一概念是他最后坚持的概念。有一篇新发现的论“绝对价 值与交换价值” 的论文是他去世前不久写的,其中一段话把第三版中所采用的标准实际 上和第一版所采用的标准等同起来了。他说,“运用一年的劳动所生产的商 品,是运用劳动和垫支远超过一年与只运用一天劳动而没有垫支所生产的商 品这两种极端之间的中间情形。在大多数场合,用中间情形作为尺度比用任 极端偏离真实情况的程度要小得多, 因此,李嘉图开始是把“运用一年的劳动”当作是“不借助于其他因素 的劳动”的“极端”,后来他又承认:第一,这并不是真正的“极端”,因 为许多商品是运用不到一年的劳动所生产的;第二,如果他采用“只运用 天而没有任何垫支的劳动”,这就相当于“被支配的劳动”的标准,而工资 根据这种标准说来决不会上涨。因此,他在第三版中便在两极端之间采取了 一个“正确的中间情形”,其“生产所用的两种资本的比例最接近于平均量”。 3这样一来,他最后便得出一种看法,认为这种中间情形可以化为“运用一年 的劳动所生产的商品”。这正是他在第一版中所用的标准,不过那时他把它 当成了一种“极端” “不变尺度”这一概念在李嘉图看来必然要有“绝对价值”为补充概念。 ①1821年6月25日李嘉图致麦卡洛克函,《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8卷,第343页。 2同上书,同卷,第193页 ③见本书第36页。 见本书第27-28页、第34页注⑦和第39页注① 1820年6月13日致麦卡洛克函,《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8卷,第193页 ①《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4卷,第357及以下各页 ②同上书,第4卷,第405页 3见本书第36-37页。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4卷,第405页
嘉图写信给麦卡洛克说:“当我要确定一种绝对价值的标准时,我还未决定 究竟是选择一年的劳动好、一月的劳动好、一星期的劳动好还是一天的劳动 好。”①但他在原先的一封信中(1820 年 6 月)已经向麦卡洛克提出:“最适 合于商品一般状况的”,“也许是两极端之间的中间情形。”“在一个极端, 商品是毫不迟延地、只用劳动、没有资本参与而生产出来。在另一极端,商 品是大量固定资本所生产的结果,所包含的劳动极少,要延迟相当久才能生 产出来。”“当劳动价格上涨而利润率下跌时,处在这中间情形的一边的商 品的相对价值会上涨;处在另一边的商品则会由于同一原因而下跌。”② 因此,在第三版中所采用的标准便是一种货币,其“生产所用的两种资 本的比例最接近于大多数商品生产所用的平均量”。③因此,有关段落的大意 也就改为当工资上涨时,按这种标准计算,有些商品会上涨,另一些商品则 会跌落。④ (如果用这种标准来衡量的话,所有商品的平均价格以及其总价值 将不受工资涨落的影响。) 在我们刚才所引证的一封致麦卡洛克函中,李嘉图已经提出“一般法则 的一切例外情形”都可以归之为“时间”问题。⑤也就是说,由于固定资本与 流动资本的比例不同、固定资本的耐久性不同或“送上市场的时间”(即流动 资本的耐久性)的差异而产生的一切例外情形都可以通过运用时间或长或短 的劳动来表示。这一概念是他最后坚持的概念。有一篇新发现的论“绝对价 值与交换价值” 的论文①是他去世前不久写的,其中一段话把第三版中所采用的标准实际 上和第一版所采用的标准等同起来了。他说,“运用一年的劳动所生产的商 品,是运用劳动和垫支远超过一年与只运用一天劳动而没有垫支所生产的商 品这两种极端之间的中间情形。在大多数场合,用中间情形作为尺度比用任 一极端偏离真实情况的程度要小得多。”② 因此,李嘉图开始是把“运用一年的劳动”当作是“不借助于其他因素 的劳动”的“极端”,后来他又承认:第一,这并不是真正的“极端”,因 为许多商品是运用不到一年的劳动所生产的;第二,如果他采用“只运用一 天而没有任何垫支的劳动”,这就相当于“被支配的劳动”的标准,而工资 根据这种标准说来决不会上涨。因此,他在第三版中便在两极端之间采取了 一个“正确的中间情形”,其“生产所用的两种资本的比例最接近于平均量”。 ③这样一来,他最后便得出一种看法,认为这种中间情形可以化为“运用一年 的劳动所生产的商品”。④这正是他在第一版中所用的标准,不过那时他把它 当成了一种“极端”。 “不变尺度”这一概念在李嘉图看来必然要有“绝对价值”为补充概念。 ① 1821 年 6 月 25 日李嘉图致麦卡洛克函,《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 8 卷,第 343 页。 ② 同上书,同卷,第 193 页。 ③ 见本书第 36 页。 ④ 见本书第 27—28 页、第 34 页注⑦和第 39 页注①。 ⑤ 1820 年 6 月 13 日致麦卡洛克函,《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 8 卷,第 193 页。 ①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 4 卷,第 357 及以下各页。 ② 同上书,第 4 卷,第 405 页。 ③ 见本书第 36—37 页。 ④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 4 卷,第 405 页
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原理》一书中时是“绝对价值”5(第一版),后来是“实 际价值”°(第三版);在他的函件中这也不时出现,而在他最后的那篇论“绝 对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论文中取得了更加确定的形式。在该论文的一篇草稿 中,他写道:“任何人都不能怀疑政治经济学中迫切需要有这样一种绝对价 值的尺度,以便使我们能在交换价值发生变动时知道价值变动发生在哪一方 面。”在另一草稿中,他又解释了他所说的测验商品价值是否已变动的标准 是什么:“有人也许会问,我所用的“价值一词的意义是什么,我判断商 品价值是否已经改变的标准是什么?我的答复是:衡量东西的贵贱,除开用 为取得这种东西而作出的劳动的牺牲以外,我不知道还有别的标准。”在另 一个地方,他又写道:“在我看来,当一种东西继续以完全与以往相同的条 件生产时,如果说它的自然价值上涨了,那是自相矛盾的。”5 李嘉图开首(第一版)是把这一概念应用到由于生产困难改变而其相对价 值改变的两种商品的问题上。于是绝对价值便成了决定实际变化发生在哪 种商品上的标准。最后他在最末一篇论价值的论文中又把这一标准应用到另 问题上:也就是应用到交换价值发生变化的两种不同原因之间的区别上; 其原因是“生产的难易并不是价值变化的绝对的唯一原因,还有另一个原因 是工资的涨落,"因为商品不能“在完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出来和送上市场。” 但绝对价值只反映前一种变化而不受后一种变化的影响。正如李嘉图提到价 格由于工资上涨而发生变化的商品时所说的:“如果尺度是完美的话,就不 应当发生任何变化。”在1823年的一封信中他举了一些数字的例子来说明 这种偏离情形,在其中的一个例子之后,他评论道:“两种商品的相对价值 发生变动时…能够说我们所用的资本的比例发生了任何变化吗?或者能说 劳动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吗?当然不能。除了雇主与受雇者之间的分配比例以 外,什么也没有改变……这就是它们的相对价值发生变动的原因,而且是唯 一的原因。”他作出结论说:“实际上没有任何绝对价值的尺度可以在任何 程度内被认为是准确的。”°因此他便退回到他的显然不完美的标准上去,认 为它最不“偏离真实情况”。 见本书第16页,并参阅第51页 见本书第33-35页。 320年10月9日致马尔萨斯函,《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4卷,第279页:1821年1月25日致麦 卡洛克函,同卷,第344页:1821年7月4日与8月22日致特娄尔函(作“绝对价值”),同上书,第9 卷,第1-2页以及38页。1823年的函件中也经常提到,同卷,第297-300页、第346页、第356页和 第377-378页。 ②《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4卷,第399页注。参阅本书类似的说法,见第35页。 ③《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4卷,第397页。 4正如本文所说明的,“自然”一词在这里代表“绝对” 5同上书,同卷,第375页 ①《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4卷,第368页。 同上书,同卷,第373页 ③18323年8月15日致麦卡洛克函草稿,《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9卷,第355-356页。参阅“因此 我们必须承认,根本没有完美的价值尺度这种东西”一语,同上书,第4卷,第404页。并参阅第9卷 第361页上类似的说法,和他最后一封信的结语(1823年9月5日致穆勒函,同卷,第387页) 同上书,第4卷,第405页:前面有更详细的引证
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原理》一书中时是“绝对价值”⑤ (第一版),后来是“实 际价值”⑥ (第三版);在他的函件中这也不时出现,①而在他最后的那篇论“绝 对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论文中取得了更加确定的形式。在该论文的一篇草稿 中,他写道:“任何人都不能怀疑政治经济学中迫切需要有这样一种绝对价 值的尺度,以便使我们能在交换价值发生变动时知道价值变动发生在哪一方 面。”②在另一草稿中,他又解释了他所说的测验商品价值是否已变动的标准 是什么:“有人也许会问,我所用的‘价值’一词的意义是什么,我判断商 品价值是否已经改变的标准是什么?我的答复是:衡量东西的贵贱,除开用 为取得这种东西而作出的劳动的牺牲以外,我不知道还有别的标准。”③在另 一个地方,他又写道:“在我看来,当一种东西继续以完全与以往相同的条 件生产时,如果说它的自然④价值上涨了,那是自相矛盾的。”⑤ 李嘉图开首(第一版)是把这一概念应用到由于生产困难改变而其相对价 值改变的两种商品的问题上。于是绝对价值便成了决定实际变化发生在哪一 种商品上的标准。最后他在最末一篇论价值的论文中又把这一标准应用到另 一问题上:也就是应用到交换价值发生变化的两种不同原因之间的区别上; 其原因是“生产的难易并不是价值变化的绝对的唯一原因,还有另一个原因 是工资的涨落,”因为商品不能“在完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出来和送上市场。” ①但绝对价值只反映前一种变化而不受后一种变化的影响。正如李嘉图提到价 格由于工资上涨而发生变化的商品时所说的:“如果尺度是完美的话,就不 应当发生任何变化。”②在 1823 年的一封信中他举了一些数字的例子来说明 这种偏离情形,在其中的一个例子之后,他评论道:“两种商品的相对价值 发生变动时……能够说我们所用的资本的比例发生了任何变化吗?或者能说 劳动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吗?当然不能。除了雇主与受雇者之间的分配比例以 外,什么也没有改变……这就是它们的相对价值发生变动的原因,而且是唯 一的原因。”他作出结论说:“实际上没有任何绝对价值的尺度可以在任何 程度内被认为是准确的。”③因此他便退回到他的显然不完美的标准上去,认 为它最不“偏离真实情况”。④ ⑤ 见本书第 16 页,并参阅第 51 页。 ⑥ 见本书第 33—35 页。 ① 1820 年 10 月 9 日致马尔萨斯函,《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 4 卷,第 279 页;1821 年 1 月 25 日致麦 卡洛克函,同卷,第 344 页;1821 年 7 月 4 日与 8 月 22 日致特娄尔函(作“绝对价值”),同上书,第 9 卷,第 1—2页以及 38 页。1823 年的函件中也经常提到,同卷,第 297—300 页、第 346 页、第 356 页和 第 377—378 页。 ②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 4 卷,第 399 页注。参阅本书类似的说法,见第 35 页。 ③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 4 卷,第 397 页。 ④ 正如本文所说明的,“自然”一词在这里代表“绝对”。 ⑤ 同上书,同卷,第 375 页。 ①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 4 卷,第 368 页。 ② 同上书,同卷,第 373 页。 ③ 1823 年 8 月 15 日致麦卡洛克函草稿,《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 9 卷,第 355—356 页。参阅“因此 我们必须承认,根本没有完美的价值尺度这种东西”一语,同 上书,第 4 卷,第 404 页。并参阅第 9 卷, 第 361 页上类似的说法,和他最后一封信的 结语(1823 年 9 月 5 日致穆勒函,同卷,第 387 页)。 ④ 同上书,第 4 卷,第 405 页;前面有更详细的引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