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卫生事业发展简史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的卫生事业渊源,重点了解卫生管理的萌芽,卫生保健思想的形成和 古代的医事制度的发展 2.了解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卫生事业,重点了解西洋医学及太平天国的卫生新 政的主要思想及其对卫生事业发展的作用; 3.熟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卫生事业成就的意义; 4.了解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新中国卫生事业的成就、经验与教训。 研究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可以“以史为鉴”,更深刻地了解现在,预见未来。通 过探究我国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变迁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卫生事业各个领域发展的 过程,可以认识卫生事业在我国的发展规律,以期从中找到一条评价特定历史时期卫生事业 发展的线索,更好地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卫生事业也必然不断地变革与发展。要了解今天中国卫生事业的 性质、方针政策及其发展规律,也需要探讨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为正确地执行领导决 策、科学地制定卫生事业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卫生事业的建设提供依 据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卫生事业 卫生管理的萌芽和卫生保健思想的形成 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1-11世纪),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知道凿井而饮。在殷墟遗 址中发现,其住室附近有排除积水的水沟。可见,那时人们已知道维护水源的安全,开始有 了饮水卫生管理的措施。在《周易》,《风俗通义》中有类似护井公约的记载,这可被认为是 最初的卫生管理法令。在甲骨文中有洒扫和室内除虫的记载。《周礼》、《仪礼》和《诗经》 中有不少管理环境卫生的方法,如用堵洞、熏药和撒灰等方法来除虫灭鼠。《左传》中有“国 人逐瘛狗”以防止狂犬病发生的记载。秦汉时期有下水道、公厕(名“都厕”)、洒水车(名 翻走渴鸟”)等城市卫生设施。这些记载都可以说明,中国早期的公共卫生是从环境卫生 开始的 远在2000多年前,就已开始有预防医学的思想。《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 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的预防保健思想。《淮南子》中提出:“良医者常治无 病之病,故无病”。古代名医扁鹊提出了“信巫不信医者等‘六不治’”主张,他提倡破除迷
1 第二章 卫生事业发展简史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的卫生事业渊源,重点了解卫生管理的萌芽,卫生保健思想的形成和 古代的医事制度的发展; 2.了解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卫生事业,重点了解西洋医学及太平天国的卫生新 政的主要思想及其对卫生事业发展的作用; 3.熟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卫生事业成就的意义; 4.了解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新中国卫生事业的成就、经验与教训。 研究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可以“以史为鉴”,更深刻地了解现在,预见未来。通 过探究我国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变迁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卫生事业各个领域发展的 过程,可以认识卫生事业在我国的发展规律,以期从中找到一条评价特定历史时期卫生事业 发展的线索,更好地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卫生事业也必然不断地变革与发展。要了解今天中国卫生事业的 性质、方针政策及其发展规律,也需要探讨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为正确地执行领导决 策、科学地制定卫生事业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卫生事业的建设提供依 据。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卫生事业 一、卫生管理的萌芽和卫生保健思想的形成 夏商时期(约公元前 21—11 世纪),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知道凿井而饮。在殷墟遗 址中发现,其住室附近有排除积水的水沟。可见,那时人们已知道维护水源的安全,开始有 了饮水卫生管理的措施。在《周易》,《风俗通义》中有类似护井公约的记载,这可被认为是 最初的卫生管理法令。在甲骨文中有洒扫和室内除虫的记载。《周礼》、《仪礼》和《诗经》 中有不少管理环境卫生的方法,如用堵洞、熏药和撒灰等方法来除虫灭鼠。《左传》中有“国 人逐瘛狗”以防止狂犬病发生的记载。秦汉时期有下水道、公厕(名“都厕”)、洒水车(名 “翻走渴鸟”)等城市卫生设施。这些记载都可以说明,中国早期的公共卫生是从环境卫生 开始的。 远在 2000 多年前,就已开始有预防医学的思想。《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 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的预防保健思想。《淮南子》中提出:“良医者常治无 病之病,故无病”。古代名医扁鹊提出了“信巫不信医者等‘六不治’”主张,他提倡破除迷
信、预防疾病,随俗为医 在湖南长沙出土的汉马王堆3号墓帛画《得引图》中,有44个各种姿态、模仿各种鸟 兽动作的图象,这反映了当时健身活动的实情。后汉三国时的外科名医华佗创作了“五禽戏” 健身操:后来又从五禽戏演化出五禽拳、五禽气功图各个流派,发展了我国医疗体育保健事 二、医事制度 奴隶社会中社会分工逐渐趋向专业化,并开始出现中国早期的医事管理制度。我国在西 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左右),出现了宫廷医生。据《周礼》记载,当时医生已分科;分为 食医(管理王室的饮食)、疾医(内科)、疡医(外伤)及兽医四种。以医师为“众医之长,掌 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可见,当时医师是总管医药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下设士、府、 史、徒等职。管理上制订一套考核制度,即“岁终,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即俸给),十全(治 愈)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的规定,根据医生的医术 水平定待遇高低。这时已有医案制度,称为“医籍”。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至公元220年),医事组织更集中地为宫廷服务,规模逐渐伸到宫 廷之外。我国古代的医事体制时有变更。秦有太医令,丞主医药。西汉太医令,丞有二 属太常(如后来的太医院),一属少府(如后来的御药房),并设太医令、太医监、太医丞、药 丞、方丞等官职,分别承担医、药、方等职责。东汉时,沿用这个制度。那时,已出现了女 医生,即女侍医(乳医)。晋代、南北朝均沿用这个制度 在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医令祖秦丞奏置“医学”,以广教授:北魏 太和四年(公元480年)设置有太医博士、太医助教。这是我国医学教育的开始。 隋唐时,“太医令掌医疗之法,”对所属官医,“有博士以教之,其考试录用如国子监(当 时主管教育机关)之法”(见《旧唐书职官》)。可见,医政、医教已融为一体。隋唐时期的 医药管理,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所加强。公元624年,唐代的太医署,由令、丞、医监、医正 组成,所属的医师、针师、药师、咒禁师,“皆教以博士”,“业成者为师”,还有府、史、医 工、医生、针工、针生、按摩工等职称与编制。唐代的医政管理体制已初具规模 宋代的医药管理机构,在中央分为四个部门,对医学教育、培养人才更为重视:还从民 间选拔精良医生为医官,充实“翰林医官院”(后改称“医官局”),掌医事政令。1076年, 太医署”改称“太医局’。1113年,置“医学”,为医学教育和选用人才的最高机构,全 国各州县也开办各级“医学(校)”,规定考试制度,逐级选拔。1078-1085年间,医学分科 渐细,由唐代的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包括针灸、按摩)等五科发展为大方脉.风 科、小方脉、疮肿折伤、眼科,产科、口齿咽喉、针灸、金镞兼书禁等九科,到元代增加到 十三科。 元、明、清几代的中央医药管理机构,均取消了署、局建制,医政和医教统一由太医院 管理。改太医局为太医院 明清太医院均设院使(为太医院的最高负责人),并设左右院判,共掌医之政令。1671 年(康熙十年),清代开始独立设置医政体制,直属中央。医药管理的法令亦逐渐规范化,对 民间医生的检定、医律的修饰均有明文规定。医学教育分内教习和外教习,采取考试而定等 第与录用。清代还完成了《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全书共520卷,收载历代著名医药文 献及医家事迹,相当于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中外医药的交流
2 信、预防疾病,随俗为医。 在湖南长沙出土的汉马王堆 3 号墓帛画《得引图》中,有 44 个各种姿态、模仿各种鸟 兽动作的图象,这反映了当时健身活动的实情。后汉三国时的外科名医华佗创作了“五禽戏” 健身操;后来又从五禽戏演化出五禽拳、五禽气功图各个流派,发展了我国医疗体育保健事 业。 二、医事制度 奴隶社会中社会分工逐渐趋向专业化,并开始出现中国早期的医事管理制度。我国在西 周初期(公元前 11 世纪左右),出现了宫廷医生。据《周礼》记载,当时医生已分科;分为 食医(管理王室的饮食)、疾医(内科)、疡医(外伤)及兽医四种。以医师为“众医之长,掌 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可见,当时医师是总管医药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下设士、府、 史、徒等职。管理上制订一套考核制度,即“岁终,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即俸给),十全(治 愈)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的规定,根据医生的医术 水平定待遇高低。这时已有医案制度,称为“医籍”。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 至公元 220 年),医事组织更集中地为宫廷服务,规模逐渐伸到宫 廷之外。我国古代的医事体制时有变更。秦有太医令,丞主医药。西汉太医令,丞有二:一 属太常(如后来的太医院),一属少府(如后来的御药房),并设太医令、太医监、太医丞、药 丞、方丞等官职,分别承担医、药、方等职责。东汉时,沿用这个制度。那时,已出现了女 医生,即女侍医(乳医)。晋代、南北朝均沿用这个制度。 在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年(公元 443 年),太医令祖秦丞奏置“医学”,以广教授;北魏 太和四年(公元 480 年)设置有太医博士、太医助教。这是我国医学教育的开始。 隋唐时,“太医令掌医疗之法,”对所属官医,“有博士以教之,其考试录用如国子监(当 时主管教育机关)之法”(见《旧唐书职官》)。可见,医政、医教已融为一体。隋唐时期的 医药管理,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所加强。公元 624 年,唐代的太医署,由令、丞、医监、医正 组成,所属的医师、针师、药师、咒禁师,“皆教以博士”,“业成者为师”,还有府、史、医 工、医生、针工、针生、按摩工等职称与编制。 唐代的医政管理体制已初具规模。 宋代的医药管理机构,在中央分为四个部门,对医学教育、培养人才更为重视;还从民 间选拔精良医生为医官,充实“翰林医官院”(后改称“医官局”),掌医事政令。1076 年, “太医署”改称“太医局’。1113 年,置“医学”,为医学教育和选用人才的最高机构,全 国各州县也开办各级“医学(校)”,规定考试制度,逐级选拔。1078—1085 年间,医学分科 渐细,由唐代的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包括针灸、按摩)等五科发展为大方脉.风 科、小方脉、疮肿折伤、眼科,产科、口齿咽喉、针灸、金镞兼书禁等九科,到元代增加到 十三科。 元、明、清几代的中央医药管理机构,均取消了署、局建制,医政和医教统一由太医院 管理。改太医局为太医院。 明清太医院均设院使(为太医院的最高负责人),并设左右院判,共掌医之政令。1671 年(康熙十年),清代开始独立设置医政体制,直属中央。医药管理的法令亦逐渐规范化,对 民间医生的检定、医律的修饰均有明文规定。医学教育分内教习和外教习,采取考试而定等 第与录用。清代还完成了《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全书共 520 卷,收载历代著名医药文 献及医家事迹,相当于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中外医药的交流
自古以来的中外医药卫生方面交流是相互的。国外医药卫生方面的传入有利中国医学的 发展,中国医药卫生对外交流,对世界医学科学的发展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古代传染病流行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大疫。” 此后历代的史籍都有记载。传染病预防的手段,主要是设坊(场所)隔离。16世纪后,防治 传染病的重点是痘疹。这一时期有关痘疹的著作有50多种,特设了痘疹专科,从事诊治 发明了人痘接种方法以预防天花。清代的《医宗全鉴》记载说,宋真宗时(998-1022年) 峨嵋山人为丞相王旦之子种痘,但宋、元的医书未见记载。清代张琰《种痘新书》(约1681 年)称:“余祖丞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聂久吾是17世纪初年人。清代的 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1737年)中说:“闻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 宁国府太平县……由此蔓延天下”。人痘接种法不久就远传海外。1688年,俄国首先派医生 到北京来学习种痘法。由此,种痘法传人土耳其和欧洲,1717年传入美国,18世纪中叶已 传遍欧亚。人痘接种法为后来的英国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奠定了基础。所以,人痘接种法是 中国医药学对世界人类健康的重大贡献之一,而且在预防医学史上具有世界意义 西汉时,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前115年),开辟了东西交通,建立了丝绸 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医药的交流。唐代经济繁荣,内外交通发达,进一步扩大了中外医药 交流,汉唐以来,中国炼丹术多次传人阿拉伯各地,并传到了欧洲,对世界制药化学的发展 有了一定贡献。此外,中国与印度、阿拉伯国家、阿富汗、尼泊尔以及东南亚各国、非洲的 医药交流也日益频繁。 自西汉中叶后,就有西方医药传入,到唐宋时交往更多。明代后期,在欧洲天主教输入“西 学”的同时,也传入西洋医学。 第二节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卫生事业 西洋医学的传入 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在我国传播情况与过去不同,作为一门科学技术,西方医学此时 已走上了实验科学的道路。古老的欧洲医学300多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形成比较完 整的医学科学体系,与传统的中医药学相比,有其先进之处。因此,西方医学在正常医药交 流中,对中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具有其积极作用。可是,这时西方医学的传播,是伴随一系列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作为帝国主义对我国侵略的一个重要手段进行的。他们曾声称:“欲介 绍基督教于中国,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医药,欲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教 士。医药是基督教的先锋,而基督教又是推销商品的先锋。” 177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的鸦片商船,随带医生皮尔逊(A. Pearson)来广州传播 牛痘接种法”。1820年,东印度公司医生郭雷枢(TR. Colledge,1797-1879)来华,为 东印度公司驻中国站的外科医生,并于1827年在澳门设眼科医院,1828年又在广州设立医 药局。1830年,美国公理会外布道会派遣第一个传教士比道( Beadle)来华;1834年10月美 国布道会又派第一个传教医生彼得·派克( Pefer Parker,1804-1888),这个被称为“当 西方大炮不能举起一根横木时,他以一把手术刀打开了中国大门”的传教士医生来到了广州 公元1835年11月在广州成立了第一个基督教开办的医院“眼科医局”。这个彼得·派克可 以说是帝国主义利用医药对我国进行侵略的重要代表人物,公元1839年他与郭雷枢、白利 门共同组织的“中华医药传教会”宣言声称:“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好处是医学科学移植中国 可能产生有益的效果。第二个好处是将可以这个方法搜集情报,这将对传教士和商人都有极
3 自古以来的中外医药卫生方面交流是相互的。国外医药卫生方面的传入有利中国医学的 发展,中国医药卫生对外交流,对世界医学科学的发展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古代传染病流行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 655 年),大疫。” 此后历代的史籍都有记载。传染病预防的手段,主要是设坊(场所)隔离。16 世纪后,防治 传染病的重点是痘疹。这一时期有关痘疹的著作有 50 多种,特设了痘疹专科,从事诊治, 发明了人痘接种方法以预防天花。清代的《医宗全鉴》记载说,宋真宗时(998—1022 年), 峨嵋山人为丞相王旦之子种痘,但宋、元的医书未见记载。清代张琰《种痘新书》(约 1681 年)称:“余祖丞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聂久吾是 17 世纪初年人。清代的 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1737 年)中说:“闻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 年) 宁国府太平县……由此蔓延天下”。人痘接种法不久就远传海外。1688 年,俄国首先派医生 到北京来学习种痘法。由此,种痘法传人土耳其和欧洲,1717 年传入美国,18 世纪中叶已 传遍欧亚。人痘接种法为后来的英国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奠定了基础。所以,人痘接种法是 中国医药学对世界人类健康的重大贡献之一,而且在预防医学史上具有世界意义。 西汉时,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 138—前 115 年),开辟了东西交通,建立了丝绸 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医药的交流。唐代经济繁荣,内外交通发达,进一步扩大了中外医药 交流,汉唐以来,中国炼丹术多次传人阿拉伯各地,并传到了欧洲,对世界制药化学的发展 有了一定贡献。此外,中国与印度、阿拉伯国家、阿富汗、尼泊尔以及东南亚各国、非洲的 医药交流也日益频繁。 自西汉中叶后,就有西方医药传入,到唐宋时交往更多。明代后期,在欧洲天主教输入“西 学”的同时,也传入西洋医学。 第二节 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卫生事业 一、西洋医学的传入 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在我国传播情况与过去不同,作为一门科学技术,西方医学此时 已走上了实验科学的道路。古老的欧洲医学 300 多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形成比较完 整的医学科学体系,与传统的中医药学相比,有其先进之处。因此,西方医学在正常医药交 流中,对中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具有其积极作用。可是,这时西方医学的传播,是伴随一系列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作为帝国主义对我国侵略的一个重要手段进行的。他们曾声称:“欲介 绍基督教于中国,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医药,欲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教 士。医药是基督教的先锋,而基督教又是推销商品的先锋。” 1779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的鸦片商船,随带医生皮尔逊(A.Pearson)来广州传播 “牛痘接种法”。1820 年,东印度公司医生郭雷枢(T.R.Coltedge,1797—1879)来华,为 东印度公司驻中国站的外科医生,并于 1827 年在澳门设眼科医院,1828 年又在广州设立医 药局。1830 年,美国公理会外布道会派遣第一个传教士比道(Beadle)来华;1834 年 10 月美 国布道会又派第一个传教医生彼得·派克(Pefer Parker ,l804—1888),这个被称为“当 西方大炮不能举起一根横木时,他以一把手术刀打开了中国大门”的传教士医生来到了广州, 公元 1835 年 11 月在广州成立了第一个基督教开办的医院“眼科医局”。这个彼得·派克可 以说是帝国主义利用医药对我国进行侵略的重要代表人物,公元 1839 年他与郭雷枢、白利 门共同组织的“中华医药传教会”宣言声称:“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好处是医学科学移植中国 可能产生有益的效果。第二个好处是将可以这个方法搜集情报,这将对传教士和商人都有极
高的价值。”这一自白说明了他们来华的目的。1842年11月,派克在广州“眼科医局”旧 址重新建立了眼科医院:1855年因派克担任美国外交官,由美国传教土医生嘉·约翰(John Kerr,1824--1901)接替主持,1856年,该院停办。1859年1月嘉·约翰在广州南部新址 重建,改名为“博济医院”,这个医院一直存在到1949年,成为在华历史最久的教会医院 该院在近代西方医学在我国的传播过程中,有一定代表性。嘉·约翰在这个医院先后服务 半个世纪,诊治的病人74万人次,手术49000人次,培训了150名西医人才,翻译了34 部西医药著作,他为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一定贡献。孙中山先生也曾为这个医院捐 过款。但这个医院,也在中国病人身上作试验,向病人出售过假药和过期失效药。博济医院 是在华教会医院的一个缩影。自1840年后,教会创办的医院由沿海向内地发展,据不完全 统计,40年间共建教会医院100所。据1935-1936年《中华年鉴》统计,全国已有教会医 院426所。 他们在开办医院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开办医学校。1866年(清同治五年)美国医药传教 会在广州开设了第一个医学校,即广州博挤医学校。据1897年调查,在60所教会医院(亦 有少数称作医学堂)中,有39所兼授学,被认可的毕业生约300名。据1915年调查,英、 美教会医院发展成医学校的达23所。这些医学校都采用其本国的学制及语言,选派留学生 培植各自势力,形成了所谓英美、德日、法比等医学派系 二、太平天国的卫生新政 太平天国(1851-1864)是起义农民的革命政权,它关心战士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太平天 国的卫生工作,分朝内、军中和居民三个系统,略似公医制。在居民中,“分设街道医生六 十人”,为天京居民施诊给药。由国家财政税收中拨出较大款项,兴建医院、慈善会之类社 会福利设施。“兴医院以济疾苦”,“立医师,必考数场然后聘用,不受谢金,公义者司其 事。……”“兴跛盲聋哑院”,“兴鳏寡孤独院″。除旧俗劣习包括:禁烟、禁赌、禁淫、禁缠 足、禁棺葬等。1853年,颁布《劝人戒鸦片烟谕》和《警醒军民戒鸦片烟诏》、《革除污俗 禁娼妓鸦片黄烟诲谕》,对女子,严厉禁绝卖淫、缠足恶习。在天京设有老民残废馆:在农 村设“兴乡民”,“管理各户洒扫街渠”,讲究环境卫生。禁止溺婴,注意保护妇女儿童健康 实行了历代封建王朝所不能办到的卫生新政。这些新政仅实行了短短的13年,就随着该革 命政权的失败而终止。 旧中国的卫生事业 (一)卫生、防疫机构 中国卫生检疫的创始,早于清政府中央卫生机构的建立。当时由于霍乱的传入、鼠疫的 流行,因此不得不采取检疫措施,各地海关相继设立检疫机构。但是,当时中国海港检疫工 作被外国人把持。1929年,我国开始独立设置海港检疫机构,在卫生部下设立海港检疫总 管理处。1930年,颁布了《全国海港检疫条例》,并在上海设办事处,即从江海关接收上海 海港检疫处。1931年,厦门、汕头、牛庄、安东(今丹东)、天津、搪沽、秦皇岛、青岛等 检疫处(站)陆续被接收,一律改称检疫所,收回了全国各港埠的检疫权 1910年,中国设置了自主的防疫机构。当时东北哈尔滨一带鼠疫流行,死亡达6000多 人。清政府派伍连德博土主持防疫,在山海关设检疫所,并联络各海关同时实行检疫。1911 年疫势平息,在奉天(今沈阳)举行了在中国召开的一次国际性卫生学术会议一一万国鼠疫研 究会,这次会议有日本等11个国家的医学专家参加。根据会议建议,在哈尔滨建立了东北 防疫处,并在哈尔滨、安东等八地设防疫医院和检疫所。1919年,中国正式成立了中央防
4 高的价值。”这一自白说明了他们来华的目的。1842 年 11 月,派克在广州“眼科医局”旧 址重新建立了眼科医院;1855 年因派克担任美国外交官,由美国传教土医生嘉·约翰(John Kerr ,1824—1901)接替主持,1856 年,该院停办。1859 年 1 月嘉·约翰在广州南部新址 重建,改名为“博济医院”,这个医院一直存在到 1949 年,成为在华历史最久的教会医院。 该院在近代西方医学在我国的传播过程中,有一定代表性。嘉·约翰在这个医院先后服务了 半个世纪,诊治的病人 74 万人次,手术 49000 人次,培训了 150 名西医人才,翻译了 34 部西医药著作,他为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一定贡献。孙中山先生也曾为这个医院捐 过款。但这个医院,也在中国病人身上作试验,向病人出售过假药和过期失效药。博济医院 是在华教会医院的—个缩影。自 1840 年后,教会创办的医院由沿海向内地发展,据不完全 统计,40 年间共建教会医院 100 所。据 1935—1936 年《中华年鉴》统计,全国已有教会医 院 426 所。 他们在开办医院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开办医学校。1866 年(清同治五年)美国医药传教 会在广州开设了第一个医学校,即广州博挤医学校。据 1897 年调查,在 60 所教会医院(亦 有少数称作医学堂)中,有 39 所兼授学,被认可的毕业生约 300 名。据 1915 年调查,英、 美教会医院发展成医学校的达 23 所。这些医学校都采用其本国的学制及语言,选派留学生, 培植各自势力,形成了所谓英美、德日、法比等医学派系。 二、太平天国的卫生新政 太平天国(1851—1864)是起义农民的革命政权,它关心战士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太平天 国的卫生工作,分朝内、军中和居民三个系统,略似公医制。在居民中,“分设街道医生六 十人”,为天京居民施诊给药。由国家财政税收中拨出较大款项,兴建医院、慈善会之类社 会福利设施。“兴医院以济疾苦”,“立医师,必考数场然后聘用,不受谢金,公义者司其 事。……”“兴跛盲聋哑院”,“兴鳏寡孤独院”。除旧俗劣习包括:禁烟、禁赌、禁淫、禁缠 足、禁棺葬等。1853 年,颁布《劝人戒鸦片烟谕》和《警醒军民戒鸦片烟诏》、《革除污俗 禁娼妓鸦片黄烟诲谕》,对女子,严厉禁绝卖淫、缠足恶习。在天京设有老民残废馆;在农 村设“兴乡民”,“管理各户洒扫街渠”, 讲究环境卫生。禁止溺婴,注意保护妇女儿童健康。 实行了历代封建王朝所不能办到的卫生新政。这些新政仅实行了短短的 13 年, 就随着该革 命政权的失败而终止。 三、旧中国的卫生事业 (一)卫生、防疫机构 中国卫生检疫的创始,早于清政府中央卫生机构的建立。当时由于霍乱的传入、鼠疫的 流行,因此不得不采取检疫措施,各地海关相继设立检疫机构。但是,当时中国海港检疫工 作被外国人把持。1929 年,我国开始独立设置海港检疫机构,在卫生部下设立海港检疫总 管理处。1930 年,颁布了《全国海港检疫条例》,并在上海设办事处,即从江海关接收上海 海港检疫处。1931 年,厦门、汕头、牛庄、安东(今丹东)、天津、搪沽、秦皇岛、青岛等 检疫处(站)陆续被接收,一律改称检疫所,收回了全国各港埠的检疫权。 1910 年,中国设置了自主的防疫机构。当时东北哈尔滨一带鼠疫流行,死亡达 6000 多 人。清政府派伍连德博土主持防疫,在山海关设检疫所,并联络各海关同时实行检疫。1911 年疫势平息,在奉天(今沈阳)举行了在中国召开的一次国际性卫生学术会议——万国鼠疫研 究会,这次会议有日本等 11 个国家的医学专家参加。根据会议建议,在哈尔滨建立了东北 防疫处,并在哈尔滨、安东等八地设防疫医院和检疫所。1919 年,中国正式成立了中央防
疫处,掌管各种急性传染病的调査、硏究、防治和讲习,并开始制造生物制品,如白喉抗毒 素、免疫血清、牛痘苗及各种疫苗等等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警政部警保司下设了卫生科,卫生科在1906年改 属民政部。1907年,民政部改称内务部,卫生科改为卫生司,设在北京。1911年辛亥革命 后,仍在内务部设卫生司。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内务部设卫生司,掌管全国卫生行政。 1928年,卫生司改为卫生部,部内设医政、保健、防疫、统计、总务五个司,另设中央防 疫委员会,该委员会为设计审议机构。1931年,卫生部改为卫生署,隶属内务部。1936年, 卫生署直属行政院 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卫生署改属内政部。抗日战争胜利后,卫生署又于1947 年扩大为卫生部。卫生署(部)直辖的卫生事业单位,有检疫防疫,卫生实验、医疗研究三个 系统。它在南京、广州、兰州、天津设立了中央医院,在福州设立了东南鼠疫防疫处(下设 鼠疫防疫大队),在江苏淮阴设立了黑热病防疫处。 开办城市卫生机构,以1925年北京左一区试办公共卫生事务所为最早。它隶属京师警 察厅,是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科的基础上创设的。它依照美国公共卫生设施的模式,工作 范围包括传染病管理、妇婴卫生、学校卫生与卫生教育、工厂卫生、环境卫生稽査、生命统 计、疾病医疗等项目。1928年后,有的省建立了卫生处,市设立了卫生局或卫生事务所 到1937年,医疗卫生机构省设的52所,市设的有82所,合计134所。1945年抗战胜利时, 全国有16个省设立了卫生处,省医疗卫生机构有70所。据1947年底调查,全国有卫生处 26所,行政院直辖卫生处8所、卫生事务所1所,省辖市卫生局6所、卫生事务所及卫生 院各10所,省医疗卫生机构共148所,市医疗卫生机构共105所。自1932年起,筹设县医 院,1934年改称县卫生院。1937年时,共有县卫生院或县医院152所;1945年时达978所 1947年,全国县卫生院为1447所,但其设备简陋,人员不足 1934年,卫生署颁布《县卫生行政方案》。那时虽有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较大的 村庄设卫生分所、每村设置卫生员的一套体制规定,但据实地调查,全国乡村卫生机构主要 分散在河北的定县,安徽的和县、萧县,江苏的盐城、句容、江宁,浙江的吴县、武康等县, 以及北平、上海、广州等市。它们大都称为乡(农)村卫生实验区。最早由高镜朗教授于1928 年在上海市吴淞区、高桥区(1932),苏德隆教授在上海市的颛桥建立了农村卫生所,后来, 顾学箕教授在嘉定县建立了卫生实验区,在北方的陈志潜教授在河北定县建立的农村卫生实 验区(1929年)为最早,其余大都建在1931-1933年间。这些农村卫生实验区主要进行医疗 防疫、卫生宣传、学校卫生、助产与妇婴卫生、劳工卫生、生命统计、卫生人员培训等工作。 1938年抗战期间,在云南的曲靖、贵州的定番,四川的壁山都设置了卫生实验院,分别作 为战时内迁的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和中央卫生实验院的教学、实习、实验场所 农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们,曾与当时卫生部门合作,试办过若干农村卫生实验区:如 1929年,晏阳初主持的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设农村卫生实验区与保健院。陶行知 主持的南京晓庄农村师范学校,与卫生署合作建立晓庄农村卫生实验所(1931年卫生署改为 汤山农村卫生实验区)。1933年,梁漱溟倡议农村建设运动,与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办了山 东邹平县建设实验卫生区卫生院,但均无力推广。安徽和县的乌江农民医院是1923年南京 金陵大学在乌江创办的农业技术推广实验区时,在南京鼓楼教会医院协助下改善了的农民医 院,进行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但收效也很慢 (二)医学科研机构 医学科研机构的设立始于1932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全国经济委员会下设了中央卫 生实验处,1933年改称卫生实验处,邀请国际联盟卫生部主任拉西曼(L. Laoi mnan担任该 处组织和仼务规划,仿南斯拉夫柴格拉勃公共卫生研究院体制,由该院院长鲍谦照 (B. Boracic)规划建立,其任务是:创设各项卫生实验与研究机关,设立各实验区以及训练
5 疫处,掌管各种急性传染病的调查、研究、防治和讲习,并开始制造生物制品,如白喉抗毒 素、免疫血清、牛痘苗及各种疫苗等等。 1905 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警政部警保司下设了卫生科,卫生科在 1906 年改 属民政部。1907 年,民政部改称内务部,卫生科改为卫生司,设在北京。1911 年辛亥革命 后,仍在内务部设卫生司。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内务部设卫生司,掌管全国卫生行政。 1928 年,卫生司改为卫生部,部内设医政、保健、防疫、统计、总务五个司,另设中央防 疫委员会,该委员会为设计审议机构。1931 年,卫生部改为卫生署,隶属内务部。1936 年, 卫生署直属行政院。 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卫生署改属内政部。抗日战争胜利后,卫生署又于 1947 年扩大为卫生部。卫生署(部)直辖的卫生事业单位,有检疫防疫,卫生实验、医疗研究三个 系统。它在南京、广州、兰州、天津设立了中央医院,在福州设立了东南鼠疫防疫处(下设 鼠疫防疫大队),在江苏淮阴设立了黑热病防疫处。 开办城市卫生机构,以 1925 年北京左一区试办公共卫生事务所为最早。它隶属京师警 察厅,是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科的基础上创设的。它依照美国公共卫生设施的模式,工作 范围包括传染病管理、妇婴卫生、学校卫生与卫生教育、工厂卫生、环境卫生稽查、生命统 计、疾病医疗等项目。1928 年后,有的省建立了卫生处,市设立了卫生局或卫生事务所。 到 1937 年,医疗卫生机构省设的 52 所,市设的有 82 所,合计 134 所。1945 年抗战胜利时, 全国有 16 个省设立了卫生处,省医疗卫生机构有 70 所。据 1947 年底调查,全国有卫生处 26 所,行政院直辖卫生处 8 所、卫生事务所 1 所,省辖市卫生局 6 所、卫生事务所及卫生 院各 10 所,省医疗卫生机构共 148 所,市医疗卫生机构共 105 所。自 1932 年起,筹设县医 院,1934 年改称县卫生院。1937 年时,共有县卫生院或县医院 152 所;1945 年时达 978 所。 1947 年,全国县卫生院为 1447 所,但其设备简陋,人员不足。 1934 年,卫生署颁布《县卫生行政方案》。那时虽有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较大的 村庄设卫生分所、每村设置卫生员的一套体制规定,但据实地调查,全国乡村卫生机构主要 分散在河北的定县,安徽的和县、萧县,江苏的盐城、句容、江宁,浙江的吴县、武康等县, 以及北平、上海、广州等市。它们大都称为乡(农)村卫生实验区。最早由高镜朗教授于 1928 年在上海市吴淞区、高桥区(1932),苏德隆教授在上海市的颛桥建立了农村卫生所,后来, 顾学箕教授在嘉定县建立了卫生实验区,在北方的陈志潜教授在河北定县建立的农村卫生实 验区(1929 年)为最早,其余大都建在 1931—1933 年间。这些农村卫生实验区主要进行医疗 防疫、卫生宣传、学校卫生、助产与妇婴卫生、劳工卫生、生命统计、卫生人员培训等工作。 1938 年抗战期间,在云南的曲靖、贵州的定番,四川的壁山都设置了卫生实验院,分别作 为战时内迁的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和中央卫生实验院的教学、实习、实验场所。 农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们,曾与当时卫生部门合作,试办过若干农村卫生实验区;如 1929 年,晏阳初主持的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设农村卫生实验区与保健院。陶行知 主持的南京晓庄农村师范学校,与卫生署合作建立晓庄农村卫生实验所(1931 年卫生署改为 汤山农村卫生实验区)。1933 年,梁漱溟倡议农村建设运动,与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办了山 东邹平县建设实验卫生区卫生院,但均无力推广。安徽和县的乌江农民医院是 1923 年南京 金陵大学在乌江创办的农业技术推广实验区时,在南京鼓楼教会医院协助下改善了的农民医 院,进行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但收效也很慢。 (二)医学科研机构 医学科研机构的设立始于 1932 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全国经济委员会下设了中央卫 生实验处,1933 年改称卫生实验处,邀请国际联盟卫生部主任拉西曼(L.Laoimnan)担任该 处组织和任务规划,仿南斯拉夫柴格拉勃公共卫生研究院体制,由该院院长鲍谦照 (B.Boricic)规划建立,其任务是:创设各项卫生实验与研究机关,设立各实验区以及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