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卫生保健和防疫的专门人才。实验处内设防疫检查、寄生虫学、化学药学、妇婴卫生、 社会医事、工业卫生,卫生工程与环境卫生、卫生教育、生命统计等九个系,从事各地疾病 及卫生保健的调查、研究、实验、示范和各类专业人员的培训,并与教育部合作设卫生教育 设计委员会。1932-1937年的5年间,卫生实验处对各地区流行的重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如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鼠疫等进行了调查与防治:建立了一些市、县卫生实验机关 推进了妇婴卫生、卫生教育与学校卫生工作;制定了生命统计制度等,1937年,卫生实验 处内迁,改组为中央卫生实验院,除原有的9个系外,增设了流行病研究所和营养研究所 以及药理研究和药品化验两个实验室。1945年,中央卫生实验院迁回南京,并在兰州、北 平设立了分院,还设立了东北分院 (三)中医对抗废止斗争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可是它在解放前曾受到了百般歧视。1914年,北洋政 府教育总长汪大燮主张“废止中医,不用中药”,遭到中医界的强烈反对,各地中医联合组 织“医药救亡请愿团”,迫使其收回成命。1929年,在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上,通过了余 岩(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提出了消灭中医的六项办法,即: ①限期登记“旧医”,②训练“旧医”:③定期限制“旧医”使用营业执照,④禁止登报介 绍“旧医”,⑤禁止“非科学”医学的宣传,⑥禁止设立“旧医”学校等。当即引起全国中 医界的群起反对。1929年3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中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大会提出了“提 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医以防经济侵略”的口号,130多个团体组织了联合请愿团, 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支持。当时的国民政府一面压制、解散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 面允许在第二年成立中央医馆,有些地区可设分馆、支馆。但中医在政治上、法律上仍受歧 视。国民政府规定中医学校不得列入教育系统,命令其改称为中医传习所,并禁止中医使用 听诊器和注射器等。 (四)医药卫生人员 在旧中国,广大农村主要依靠中医中药保护人民健康,西医药卫生人员很少,而且大都 在城市服务。1932年底以前,卫生署登记的全部医师仅2919人(其中国外毕业的352人)。 1935年补充调查,全国医师人数为5390人,其中属中国籍者4638人,占86%,属外国籍 者752人,占14%据卫生署统计,1929-1945年6月,全国医务人员的累计数为医师12964 人,药剂师918人,牙医师353人,护士5972人,助产士5189人,药剂士4290人 据1949年统计,全国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05040人,其中中医276000人,高级卫生技 术人员38875人(西医师38000人,西药师484人),中级卫生技术人员103277人(西医士 49400人,护土32800人,助产士13900人,西药剂士2873人),初级卫生技术人员86888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卫生事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卫生事业,是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逐步发展起来的。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从创立起,就十分关心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健康,对人民卫生事业的发展十分 重视。早在1922年7月,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和福利,设立工人医院,保护童工和女工等 1927年8月1日,举行了“八一”南昌起义,在起义部队的指挥部(江西大旅社内)即 6
6 各种卫生保健和防疫的专门人才。实验处内设防疫检查、寄生虫学、化学药学、妇婴卫生、 社会医事、工业卫生,卫生工程与环境卫生、卫生教育、生命统计等九个系,从事各地疾病 及卫生保健的调查、研究、实验、示范和各类专业人员的培训,并与教育部合作设卫生教育 设计委员会。1932—1937 年的 5 年间,卫生实验处对各地区流行的重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如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鼠疫等进行了调查与防治;建立了一些市、县卫生实验机关; 推进了妇婴卫生、卫生教育与学校卫生工作;制定了生命统计制度等,1937 年,卫生实验 处内迁,改组为中央卫生实验院,除原有的 9 个系外,增设了流行病研究所和营养研究所, 以及药理研究和药品化验两个实验室。1945 年,中央卫生实验院迁回南京,并在兰州、北 平设立了分院,还设立了东北分院。 (三)中医对抗废止斗争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可是它在解放前曾受到了百般歧视。1914 年,北洋政 府教育总长汪大燮主张“废止中医,不用中药”,遭到中医界的强烈反对,各地中医联合组 织“医药救亡请愿团”,迫使其收回成命。1929 年,在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上,通过了余 岩(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提出了消灭中医的六项办法,即: ①限期登记“旧医”,②训练“旧医”;③ 定期限制“旧医”使用营业执照,④禁止登报介 绍“旧医”,⑤禁止“非科学”医学的宣传,⑥禁止设立“旧医”学校等。当即引起全国中 医界的群起反对。1929 年 3 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中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大会提出了“提 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医以防经济侵略”的口号,130 多个团体组织了联合请愿团, 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支持。当时的国民政府一面压制、解散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一 面允许在第二年成立中央医馆,有些地区可设分馆、支馆。但中医在政治上、法律上仍受歧 视。国民政府规定中医学校不得列入教育系统,命令其改称为中医传习所,并禁止中医使用 听诊器和注射器等。 (四)医药卫生人员 在旧中国,广大农村主要依靠中医中药保护人民健康,西医药卫生人员很少,而且大都 在城市服务。1932 年底以前,卫生署登记的全部医师仅 2919 人(其中国外毕业的 352 人)。 1935 年补充调查,全国医师人数为 5390 人,其中属中国籍者 4638 人,占 86%,属外国籍 者 752 人,占 14%。据卫生署统计,1929—1945 年 6 月,全国医务人员的累计数为医师 12964 人,药剂师 918 人,牙医师 353 人,护士 5972 人,助产士 5189 人,药剂士 4290 人。 据 1949 年统计,全国共有卫生技术人员 505040 人,其中中医 276000 人,高级卫生技 术人员 38875 人(西医师 38000 人,西药师 484 人),中级卫生技术人员 103277 人(西医士 49400 人,护土 32800 人,助产士 13900 人,西药剂士 2873 人),初级卫生技术人员 86888 人。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卫生事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卫生事业,是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从创立起,就十分关心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健康,对人民卫生事业的发展十分 重视。早在 1922 年 7 月,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和福利,设立工人医院,保护童工和女工等。 1927 年 8 月 1 日,举行了“八一”南昌起义,在起义部队的指挥部(江西大旅社内)即
设有卫生处。1927年9月,秋收起义,经过三湾改编,起义部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 团,在卢溪战斗中组织了卫生队,专门收治伤病员,这是红军最早建立的团卫生机构,团 卫生队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27年10月,部队到达井岗山的茅坪,在攀龙书院旧址创办 了红军第一所医院。1928年5月1日红军在离茅坪不远的茶山源建立了最早的军药材库。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将“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认为 是巩固根据地所必须做好的大事。1928年11月,他在《井岗山的斗争》一文中,又指出医 院“要用中西两法治疗”,为中国卫生工作指出了发展方向。 1931年,在苏维埃政府内务部人民委员会下,成立了卫生管理局,下设医务和保健两 科。在省、县、市区的苏维埃政府内,设有卫生科或股。在居民中成立卫生委员会和卫生小 组等基层卫生组织。1932年1月1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机关报《红色中华》第五期社论 指出:“防疫卫生运动,是保障工农群众和红军的健康运动,是为巩固革命力量去争取苏维 埃更大发展和胜利的运动”。1933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了《卫生运 动纲要》,明确指出:“苏维埃政府是工农自己的政府,他要注意解决工农群众一切切身的痛 苦,污秽和疾病就是他们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同时,还具体规定了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 的方法和要求。1933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长岗乡的调查》中写道:“疾病是苏区的一 大仇敌,因为它减弱我们的革命力量。如长岗乡一样,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 以致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1934年3月1日,成立了中央防疫委员会,加强 了对防疫工作的领导。 在最早的红军“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中,已对军人提出了基本的卫生要求。1932年 红军第一方面军召开第三次卫生工作会议,确定了“预防第一”的卫生工作方针。 在古田会议建军思想指导下,军队领导对卫生部门加强了领导,各级卫生组织逐渐健全 和发展。1931年4月,贺诚医师在江西龙岗组建了总军医处。1931年11月,中央革命军事 委员会组成后,将其改称为军委总卫生部,加强了对卫生业务的领导。1931年以后,部队 卫生机构基本上有了统一编制,方面军、军团设军医处(1932年改为卫生部),师设军医处 (1932年改为卫生处,其后又改为卫生部),团设卫生队,连设卫生员。 1931年,建立了红军总医院、各军区医院(如湘赣军区黄岗医院、福建军区四都医院、 粤湘军区会昌医院、江西军区洛口南医院、闽浙汀军区戈阳医院等)以及各后方医院。1931 年11月,创办了军医学校,由贺诚任校长。1933年3月,该校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 校,8月迁到瑞金上朱坊。1934年10月,它与傅连暲主持的红军医务学校合并,将中央红 色总医院作为实习医院,学制为1年 1931年总卫生部出版了《健康报》,当时它是报道卫生行政和医院政治思想工作情况, 并交流技术经验的不定期报纸。1933年,红军卫生学校出版了技术性的专门杂志《红色卫 生》。此后,各革命根据地陆续出版了一些医药刊物。卫生部还印发了《内科学》、《临症便 览》、《最新创伤疗法》等业务参考书给部队医务人员。1933年10月,由中央内务部卫生管 理局、军委卫生部与卫生学校联合发起组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卫生研究会”,以指导苏 区的卫生学术研究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的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分为国民党战场和解放区战场”两个战场(毛泽东《论联 合政府》),陕甘宁边区是当时党中央所在地,从1935年10月-1948年3月,一直是中国 革命指导中心。在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民政厅下设卫生处,并组织了卫生委员会,领导全边 区卫生工作。各专署设卫生指导员,各小区设不脱产卫生协助员,各村设卫生员。建立了各 级军、政、民卫生指导委员会,组织与领导当地卫生工作,开展了反巫神、反迷信的斗争
7 设有卫生处。1927 年 9 月,秋收起义,经过三湾改编,起义部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 一团,在卢溪战斗中组织了卫生队,专门收治伤病员,这是红军最早建立的团卫生机构,团 卫生队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27 年 10 月,部队到达井岗山的茅坪,在攀龙书院旧址创办 了红军第一所医院。1928 年 5 月 1 日红军在离茅坪不远的茶山源建立了最早的军药材库。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将“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认为 是巩固根据地所必须做好的大事。1928 年 11 月,他在《井岗山的斗争》一文中,又指出医 院“要用中西两法治疗”,为中国卫生工作指出了发展方向。 1931 年,在苏维埃政府内务部人民委员会下,成立了卫生管理局,下设医务和保健两 科。在省、县、市区的苏维埃政府内,设有卫生科或股。在居民中成立卫生委员会和卫生小 组等基层卫生组织。1932 年 1 月 13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机关报《红色中华》第五期社论 指出;“防疫卫生运动,是保障工农群众和红军的健康运动,是为巩固革命力量去争取苏维 埃更大发展和胜利的运动”。1933 年 3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了《卫生运 动纲要》,明确指出:“苏维埃政府是工农自己的政府,他要注意解决工农群众一切切身的痛 苦,污秽和疾病就是他们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同时,还具体规定了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 的方法和要求。1933 年 12 月,毛泽东同志在《长岗乡的调查》中写道:“疾病是苏区的一 大仇敌,因为它减弱我们的革命力量。如长岗乡一样,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 以致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1934 年 3 月 1 日,成立了中央防疫委员会,加强 了对防疫工作的领导。 在最早的红军“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中,已对军人提出了基本的卫生要求。1932 年 红军第一方面军召开第三次卫生工作会议,确定了“预防第一”的卫生工作方针。 在古田会议建军思想指导下,军队领导对卫生部门加强了领导,各级卫生组织逐渐健全 和发展。1931 年 4 月,贺诚医师在江西龙岗组建了总军医处。1931 年 11 月,中央革命军事 委员会组成后,将其改称为军委总卫生部,加强了对卫生业务的领导。1931 年以后,部队 卫生机构基本上有了统一编制,方面军、军团设军医处(1932 年改为卫生部),师设军医处 (1932 年改为卫生处,其后又改为卫生部),团设卫生队,连设卫生员。 1931 年,建立了红军总医院、各军区医院(如湘赣军区黄岗医院、福建军区四都医院、 粤湘军区会昌医院、江西军区洛口南医院、闽浙汀军区戈阳医院等)以及各后方医院。1931 年 11 月,创办了军医学校,由贺诚任校长。1933 年 3 月,该校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 校,8 月迁到瑞金上朱坊。1934 年 10 月,它与傅连暲主持的红军医务学校合并,将中央红 色总医院作为实习医院,学制为 1 年。 1931 年总卫生部出版了《健康报》,当时它是报道卫生行政和医院政治思想工作情况, 并交流技术经验的不定期报纸。1933 年,红军卫生学校出版了技术性的专门杂志《红色卫 生》。此后,各革命根据地陆续出版了一些医药刊物。卫生部还印发了《内科学》、《临症便 览》、《最新创伤疗法》等业务参考书给部队医务人员。1933 年 10 月,由中央内务部卫生管 理局、军委卫生部与卫生学校联合发起组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卫生研究会”,以指导苏 区的卫生学术研究工作。 二、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的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分为国民党战场和解放区战场”两个战场(毛泽东《论联 合政府》),陕甘宁边区是当时党中央所在地,从 1935 年 10 月—1948 年 3 月,一直是中国 革命指导中心。在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民政厅下设卫生处,并组织了卫生委员会,领导全边 区卫生工作。各专署设卫生指导员,各小区设不脱产卫生协助员,各村设卫生员。建立了各 级军、政、民卫生指导委员会,组织与领导当地卫生工作,开展了反巫神、反迷信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