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卫辉市第一中学 2010—2011学年度高三2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2.提前5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论儒学的复兴 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相关联,在 我国历史上虽说是由儒、道、释三家构成中华文化,但儒学却一直曾居于主流地位,影响着中 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儒学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原因形 成的。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 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 因此,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使之更新。就目前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 看在21世纪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 为什么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原因,但与西学(主 要指作为精神文化的西方哲学等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所进行的全方位的冲击有着密 切的关系。正是由于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使得我们得到对自身文化传统有个自我反省的 几会。我们逐渐知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应该发扬什么和应该抛弃什么以及应该吸收什么。 因而在长达一百多年中,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这为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奠 定了基础。新的现代儒学必须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 的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儒学。新 的现代儒学必是“本开新”的儒学,“反本”才能“开新”,“反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开新。中国文化 必须在传承中更新,这样中国文化才得以真正的复兴”,而重新燃起新的火焰”。 本世纪初,中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十分重要,它会 对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和谐”是儒学的中心观念,在我国传统儒学中包含着 和谐社会的理想以及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大量的有意义的思想资源。《礼记·礼运》的 大国”思想可以说为中华民族勾画出一幅和谐社会的蓝图。《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 这就是说和谐将会对调节人们社会生活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而“和而不同”又可以为不同民族 和国家的和平共处提供了理据。特别是《周易》中的太和观念经过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发挥, 已具有普遍和谐ˆ的意义,这就是说,“和谐`应该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 内外等诸多方面的和谐”,才可以称为“普遍和谐”。所以王夫之说“太和”是和之致”,“太和” 是最完美的和谐”,如此等等,在儒家思想中比比皆是。 近两百多年来,由于对自然界无量的开发,残酷的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由于 人们片面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权力欲望的无限膨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民 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至于残酷的战争。由于过分注重金钱的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
河南省卫辉市第一中学 2010—2011 学年度高三 2 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 2B 铅笔填写 2.提前 5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文,完成 1-3 题。 论儒学的复兴 汤一介 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相关联,在 我国历史上虽说是由儒、道、释三家构成中华文化,但儒学却一直曾居于主流地位,影响着中 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儒学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原因形 成的。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 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 因此,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使之更新。就目前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 看,在 21 世纪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 为什么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原因,但与“西学”(主 要指作为精神文化的西方哲学等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所进行的全方位的冲击有着密 切的关系。正是由于“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使得我们得到对自身文化传统有个自我反省的 机会。我们逐渐知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应该发扬什么和应该抛弃什么以及应该吸收什么。 因而在长达一百多年中,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这为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奠 定了基础。新的现代儒学必须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 的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儒学。新 的现代儒学必是“本开新”的儒学,“反本”才能“开新”,“反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开新。中国文化 必须在传承中更新,这样中国文化才得以真正的“复兴”,而“重新燃起新的火焰”。 本世纪初,中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十分重要,它会 对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和谐”是儒学的中心观念,在我国传统儒学中包含着 “和谐社会”的理想以及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大量的有意义的思想资源。《礼记•礼运》的 “大国”思想可以说为中华民族勾画出一幅“和谐社会”的蓝图。《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 这就是说“和谐”将会对调节人们社会生活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而“和而不同”又可以为不同民族 和国家的“和平共处”提供了理据。特别是《周易》中的“太和”观念经过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发挥, 已具有“普遍和谐”的意义,这就是说,“和谐”应该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 内外”等诸多方面的“和谐”,才可以称为“普遍和谐”。所以王夫之说“太和”是“和之致”,“太和” 是最完美的“和谐”,如此等等,在儒家思想中比比皆是。 近两百多年来,由于对自然界无量的开发,残酷的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由于 人们片面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权力欲望的无限膨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民 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至于残酷的战争。由于过分注重金钱的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
调,人类分裂,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已成为一种社会病。因此,当前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甚 至今后还要长期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身心”之间的种种矛盾问题,这 些无疑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课题,其中人们必须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要有自我觉醒。针对上面说 到的三大矛盾,我们认为,儒学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资源。当然,必须主 意,我并无意说,上述三大矛盾仅靠儒家思想可以完全解决,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还是要靠全 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人民共同努力不断地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理论来逐步解决。但有着几千年历 史的儒家思想无疑为解决上述三大矛盾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智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对“新的现代儒学”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使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而成为新的现代儒 B.新的现代儒学必是“本开新”的,在传承中更新:“反本”才能“开新”,“燃起新的火焰 C.新的现代儒学应是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 D.新的现代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 庭的新的现代儒学。 2.下列是“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A.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民族要想在新时代实现民族得复兴,首先就要使儒学复兴 B.由于儒学曾经一直处于中华文化的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C.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 D.以西方哲学为代表的“西学对以“儒学”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冲击 3.对文本分析、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大国”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等思想为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大量 了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B.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虽然受到“西学”的冲击,但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 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 C.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无疑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身心”当前 人类面临的三大矛盾 D.儒学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资源,但要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当今世 界面临的种种矛盾还需探索。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4-7题 指喻 (明)方孝孺 甫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 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 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雞①刺状,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 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 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 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 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 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 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
调,人类分裂,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已成为一种社会病。因此,当前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甚 至今后还要长期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身心”之间的种种矛盾问题,这 些无疑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课题,其中人们必须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要有自我觉醒。针对上面说 到的三大矛盾,我们认为,儒学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资源。当然,必须注 意,我并无意说,上述三大矛盾仅靠儒家思想可以完全解决,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还是要靠全 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人民共同努力不断地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理论来逐步解决。但有着几千年历 史的儒家思想无疑为解决上述三大矛盾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智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对“新的现代儒学”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使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而成为新的现代儒 学。 B.新的现代儒学必是“本开新”的,在传承中更新;“反本”才能“开新”,“燃起新的火焰”。 C.新的现代儒学应是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 儒学。 D.新的现代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 庭的新的现代儒学。 2.下列是“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 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 ) A.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民族要想在新时代实现民族得复兴,首先就要使儒学复兴。 B.由于儒学曾经一直处于中华文化的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C.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 D.以西方哲学为代表的“西学”对以“儒学”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冲击。 3.对文本分析、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儒学“大国”“ 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等思想为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大量 了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B.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虽然受到“西学”的冲击,但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 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 C.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无疑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身心”当前 人类面临的三大矛盾。 D.儒学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资源,但要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当今世 界面临的种种矛盾还需探索。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4-7 题。 指 喻 (明)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 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 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①刺状,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 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 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 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 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 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 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
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 岂特疮宥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 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 智也与哉? 文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 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选自《逊志斋集》)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色渥然渥然:红润的样子。B.以示人 C.而傅以善药傅:同“敷”。 D.岂特疮痫之于指乎特:只。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今疾且成 彼且奚适哉 B.而终为大患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C.而寓于不可见之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D.则宜以拇病为戒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层次清晰,构思谨严。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阐发道理,叙事贵在简练而 又生动,哲理则富有警策,有独到之见。同时两者间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B.本文取譬设喻,借喻立论。文章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阐明“防微杜渐”的道理:天下 之事,常发生在至微之处,因为忽略轻视,终成大患。 C.本文不以文采词藻炫耀,不发空泛的议论,而是从实际出发,同时又有因小见大的深 度发掘。从小事发端,深意在于治国,文意深远。 D.本文含有针砭时弊的意味。国家处在“疲敝之余”,官吏又“戕摩剥削”,更加速了小患的 发展,这样的问题只能是“幸其未发”。对于这一切,作者把针对的矛头直指国家的最高 统治者 7.翻译(10分) 1.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2.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8.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9.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作答) (1)亲贤臣,远小人 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 (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杜牧《阿房宫赋》) (4)间关莺语花底滑,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 岂特疮痏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 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 智也与哉? 文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 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选自《逊志斋集》)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色渥然 渥然:红润的样子。 B.以示人 示:告诉。 C.而傅以善药 傅:同“敷”。 D.岂特疮痏之于指乎特:只。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今疾且成 彼且奚适哉 B.而终为大患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C.而寓于不可见之初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D.则宜以拇病为戒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层次清晰,构思谨严。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阐发道理,叙事贵在简练而 又生动,哲理则富有警策,有独到之见。同时两者间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B.本文取譬设喻,借喻立论。文章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阐明“防微杜渐”的道理:天下 之事,常发生在至微之处,因为忽略轻视,终成大患。 C.本文不以文采词藻炫耀,不发空泛的议论,而是从实际出发,同时又有因小见大的深 度发掘。从小事发端,深意在于治国,文意深远。 D.本文含有针砭时弊的意味。国家处在“疲敝之余”,官吏又“戕摩剥削”,更加速了小患的 发展,这样的问题只能是“幸其未发”。对于这一切,作者把针对的矛头直指国家的最高 统治者。 7.翻译(10 分) 1.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2.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8.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9.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作答) (1)亲贤臣,远小人, ,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 (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4)间关莺语花底滑,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
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文,完成(1)-(4)题。(25分) 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乡村里竟然还会停电,而且是在中秋节的晚上。 菜刚刚摆上饭桌,他正陪娘说话。哥哥在开啤酒,嫂子还在灶间忙活着,谁料却突然停电 了,世界一下子掉进了黑暗,——如他此刻的生活 2008年,他所在的投资公司破了产,不仅如此,家也散了,妻子留下一纸离婚协议书, 带走了儿子和家里仅有的一点现金 一想到儿子,他鼻子酸,眼圈儿红了。他点了根烟,习惯性地走出了客厅。 站在17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灯火辉煌的夜景,想着失业的自己,想着身上背负的也许 生都无法偿还的债务,想着即将因断供而被银行拍卖的汽车和房子,他苦笑,连哭的勇气都 没有。 许多时候,人,总是在被生活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才会想到亲情。几天后,借着传统的 中秋佳节,他回了老家,看望了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且,给爹上了坟 这该死的电,早不停晚不停,偏偏赶着大家吃团囻饭的时候停。”母亲气嘟嘟地牢骚着。 没事儿的,娘,咱有这个呢。”说话间,哥从柜子里拿出一盏马灯,点燃,屋里瞬间便 了光亮。虽然亮度比起电灯来差了不少,但并不影响吃饭 接下来,一家人先后上了炕,围在母亲身边,话题从这马灯说开来,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 着 瞅着那盏马灯,他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从前。那个时侯父亲在生产队上当饲养员,马灯 是队里配给父亲晚上给牲口加料用的。曾几何时,这盏马灯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他向伙伴们炫 羅的东西。与其他人家那些豆粒大小的煤油 灯光比起来,这盏马灯简直就像大功率的探照灯。想来,那个时候可真幸福啊,在这马灯 下,爹编苇筐,娘纳鞋底,他和哥哥做作业,偶尔,娘从柜子里摸岀块冰糖来,给哥俩咬开, 人一半儿,含在嘴里,甜到脚底儿……想到这些,他的心里,忽然就涌出一股温润。 他和哥你一杯我一杯地对饮着,说小时候的事,说到兴起处,哥俩儿的嗓门越来越大,哥 说他小时候偷了邻居张大爷院前的瓜,被张大爷找到家里来,他竟然对爹说谎是哥哥让他偷的 为此哥稀里糊涂地挨了爹—顿揍。他耍赖,不承认,说哥哥也窥视那瓜很夂了;而且,瓜偷来 后,哥哥也吃了。哥哥说他只吃 了个瓜腚,而且不知道那瓜是他偷来的 哥俩儿争得面红耳赤,嫂子乐得前仰后合的,娘更是高兴得咧着缺了牙的嘴,瞅瞅这个, 看看那个,欢喜地不得了。多日来的第一次,他忘了所有的烦恼,整个人都沉浸在童年的趣事 里。那一晩,酒喝得高兴,话也很多,他和哥你来我往地划拳,嗓子都喊哑了, 夜里,睡觉时,嫂子给他抱来了崭新的棉被,躺在娘的身边,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日子 可以过得如此踏实,好几次,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第二天早晨,他不得不向娘告别,他很想就这样一辈子守在娘 的身边,只要有口饭吃就行。可是,他不敢,他必须装得工作很忙的样子,他不想让娘和哥知 道他此时的境遇。 和娘道了别,走到院子外,发动了车,正欲关上车门,哥哥走了过来,双手抱着个小纸箱, 放在了副驾驶座上,叮嘱他,回到家再看
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文,完成(1)-(4)题。(25 分) 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 朱砂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乡村里竟然还会停电,而且是在中秋节的晚上。 菜刚刚摆上饭桌,他正陪娘说话。哥哥在开啤酒,嫂子还在灶间忙活着,谁料却突然停电 了,世界一下子掉进了黑暗,——如他此刻的生活。 2008 年,他所在的投资公司破了产,不仅如此,家也散了,妻子留下一纸离婚协议书, 带走了儿子和家里仅有的一点现金。 一想到儿子,他鼻子一酸,眼圈儿红了。 他点了根烟,习惯性地走出了客厅。 站在 17 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灯火辉煌的夜景,想着失业的自己,想着身上背负的也许 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债务,想着即将因断供而被银行拍卖的汽车和房子,他苦笑,连哭的勇气都 没有。 许多时候,人,总是在被生活打得落花流 水的时候,才会想到亲情。几天后,借着传统的 中秋佳节,他回了老家,看望了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且,给爹上了坟。 “这该死的电,早不停晚不停,偏偏赶着大家吃团圆饭的时候停。”母亲气嘟嘟地牢骚着。 “没事儿的,娘,咱有这个呢。”说话间,哥从柜子里拿出一盏马灯,点燃,屋里瞬间便有 了光亮。虽然亮度比起电灯来差了不少,但并不影响吃饭。 接下来,一家人先后上了炕,围在母亲身边,话题从这马灯说开来,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 着。 瞅着那盏马灯,他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从前。那个时侯父亲在生产队上当饲养员,马灯 是队里配给父亲晚上给牲口加料用的。曾几何时,这盏马灯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他向伙伴们炫 耀的东西。与其他人家那些豆粒大小的煤油 灯光比起来,这盏马灯简直就像大功率的探照灯。想来,那个时候可真幸福啊,在这马灯 下,爹编苇筐,娘纳鞋底,他和哥哥做作业,偶尔,娘从柜子里摸出块冰糖来,给哥俩咬开, 一人一半儿,含在嘴里,甜到脚底儿……想到这些,他的心里,忽然就涌出一股温润。 他和哥你一杯我一杯地对饮着,说小时候的事,说到兴起处,哥俩儿的嗓门越来越大,哥 说他小时候偷了邻居张大爷院前的瓜,被张大爷找到家里来,他竟然对爹说谎是哥哥让他偷的, 为此哥稀里糊涂地挨了爹一顿揍。他耍赖,不承认,说哥哥也窥视那瓜很久了;而且,瓜偷来 后,哥哥也吃了。哥哥说他只吃 了个瓜腚,而且不知道那瓜是他偷来的。 哥俩儿争得面红耳赤,嫂子乐得前仰后合的,娘更是高兴得咧着缺了牙的嘴,瞅瞅这个, 看看那个,欢喜地不得了。多日来的第一次,他忘了所有的烦恼,整个人都沉浸在童年的趣事 里。那一晚,酒喝得高兴,话也很多,他和哥你来我往地划拳,嗓子都喊哑了。 夜里,睡觉时,嫂子给他抱来了崭新的棉被,躺在娘的身边,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日子 可以过得如此踏实,好几次,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第二天早晨,他不得不向娘告别,他很想就这样一辈子守在娘 的身边,只要有口饭吃就行。可是,他不敢,他必须装得工作很忙的样子,他不想让娘和哥知 道他此时的境遇。 和娘道了别,走到院子外,发动了车,正欲关上车门,哥哥走了过来,双手抱着个小纸箱, 放在了副驾驶座上,叮嘱他,回到家再看
他疑惑地看了看哥哥,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和哥嫂说了再见,车驶出胡同,上了马路。虽 然答应了哥哥,可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刚刚驶岀村子,他便把车停在路边,打开了那个纸箱 纸箱上面,是一张纸,展开,哥哥的笔迹赫然人目:刚子,昨天你在爹坟上说的话我都听 见了。电闸是我让你嫂子拉的,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 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 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刚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哥都希望,明年的中秋节,你不要让娘在眼泪里度过。 纸条下面,是那盏马灯和厚厚的一摞钱;几捆一百的,还有一叠散的,有五十的,也有十 块的,甚至还有一块的。 虽然那些钱和他所欠的债务相比微不足道,但他却知道,那是哥哥所能给他的全部。 秋阳下,一个男人,抚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 (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A.中秋夜的这盏普普通通的马灯不仅是应急的照明灯,更是一盏照亮他的前程让他 走出阴影的灯 B.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中秋夜停电是哥哥为能让“他”接受兄长的帮助而设的一 个计策 C.他觉得“真幸福”,是因为在追忆往事时,想起那时家里因有一盏其他人家没有的 马灯。 D.马灯下,他和母亲、哥哥唠家常,忆往事,想到当年哥俩曾经为了偷瓜、吃瓜的 事争得面红耳赤。 E.“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有家人的关爱让他觉得日子可以过 得踏实的意思 (2)请分析③-⑥自然段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所起作用 (3)哥哥说:“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 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 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刚子”?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杰克伦敦的悲剧(有改动) 论①杰克伦教(1876-1916)是美国近代著名作家他和马克吐温,也许是我国读者最 的两个美国作家了。然而,同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人的结局却大 样。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 的信念。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②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后 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 日子中度过。十—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 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 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偷袭中他被渔场 《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ˆ旳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航海生涯,增 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 灵中。 ③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 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华盛 顿以“践踏国会草坪ˆ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杰克伦敦在退岀ˆ进军ˆ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 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岀的地方
他疑惑地看了看哥哥,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和哥嫂说了再见,车驶出胡同,上了马路。虽 然答应了哥哥,可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刚刚驶出村子,他便把车停在路边,打开了那个纸箱。 纸箱上面,是一张纸,展开,哥哥的笔迹赫然人目:刚子,昨天你在爹坟上说的话我都听 见了。电闸是我让你嫂子拉的,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 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 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刚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哥都希望,明年的中秋节,你不要让娘在眼泪里度过。 纸条下面,是那盏马灯和厚厚的一摞钱;几捆一百的,还有一叠散的,有五十的,也有十 块的,甚至还有一块的。 虽然那些钱和他所欠的债务相比微不足道,但他却知道,那是哥哥所能给他的全部。 秋阳下,一个男人,抚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 (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 】 A.中秋夜的这盏普普通通的马灯不仅是应急的照明灯,更是一盏照亮他的前程让他 走出阴影的灯。 B.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中秋夜停电是哥哥为能让 “他”接受兄长的帮助而设的一 个计策。 C.他觉得“真幸福”,是因为在追忆往事时,想起那时家里因有一盏其他人家没有的 马灯。 D.马灯下,他和母亲、哥哥唠家常,忆往事,想到当年哥俩曾经为了偷瓜、吃瓜的 事争得面红耳赤。 E.“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有家人的关爱让他觉得日子可以过 得踏实的意思。 (2)请分析③- ⑥自然段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所起作用。 (3)哥哥说:“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 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 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刚子”?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杰克·伦敦的悲剧(有改动) ①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近代著名作家。他和马克·吐温①,也许是我国读者最 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然而,同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人的结局却大 不一样。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 的信念。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②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后 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 日子中度过。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 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 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偷袭中他被渔场 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航海生涯,增 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 灵中。 ③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1894 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 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华盛 顿以“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杰克·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 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