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勉强。礼佛的僧俗只得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把 切美妙的想望,无数悲伤的叹息,慰安的纸花,轻柔的梦境,统统在这里放下, 努力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从而也就变得更加卑屈顺从,逆来顺受, 以获取神的恩典。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 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 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北魏的雕塑,从云 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 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 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但它并不显示出仁爱、 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 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 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 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它的宁静、高超和飘逸。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 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 微笑便愈睿智、髙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 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 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但它们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尽管 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梁 武帝赎回舍身的巨款和下层人民的“卖儿贴妇钱”,尽管投进了那同一的巨大佛 像中,但他们对象化的要求却仍有本质的区别。被压迫者跪倒在佛像前,是为了 解除苦难,祈求来生幸福。统治者匍伏在佛像前,也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脚 下一样,他要作为神的化身来永远统治人间,正像他想像神作为他的化身来统治 天上一样。并非偶然,云冈佛像的面貌恰好是地上君王的忠实写照,连脸上脚上 的黑痣也相吻合。当时有些佛像雕塑更完全是门阀士族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 瘦削身躯、深意微笑、智慧神情、潇洒风度,都正是魏晋以来这个阶级所追求向 往的美的最高标准 佛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 想人格表现出来了。信仰与思辨的结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 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安息心灵、解脱苦恼的最佳选择,给了这些 饱学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 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当时 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那种 种接吻、扭腰、乳部突出、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被完全排除。连雕塑、壁画的 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其中,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这个时代、这 个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文章节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0.下列有关北魏洞窟艺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魏洞窟艺术是中国最早的石窟艺术,因为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 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 B.洞窟中的壁画是雕塑的陪衬,四周壁画中的图景故事也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 身,于是形成一种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烘托出的是异常宁静的 主人
和勉强。礼佛的僧俗只得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把 一切美妙的想望,无数悲伤的叹息,慰安的纸花,轻柔的梦境,统统在这里放下, 努力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从而也就变得更加卑屈顺从,逆来顺受, 以获取神的恩典。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 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 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北魏的雕塑,从云 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 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 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但它并不显示出仁爱、 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 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 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 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它的宁静、高超和飘逸。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 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 微笑便愈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 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 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但它们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尽管 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梁 武帝赎回舍身的巨款和下层人民的“卖儿贴妇钱”,尽管投进了那同一的巨大佛 像中,但他们对象化的要求却仍有本质的区别。被压迫者跪倒在佛像前,是为了 解除苦难,祈求来生幸福。统治者匍伏在佛像前,也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脚 下一样,他要作为神的化身来永远统治人间,正像他想像神作为他的化身来统治 天上一样。并非偶然,云冈佛像的面貌恰好是地上君王的忠实写照,连脸上脚上 的黑痣也相吻合。当时有些佛像雕塑更完全是门阀士族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 瘦削身躯、深意微笑、智慧神情、潇洒风度,都正是魏晋以来这个阶级所追求向 往的美的最高标准。 佛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 想人格表现出来了。信仰与思辨的结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 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安息心灵、解脱苦恼的最佳选择,给了这些 饱学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 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当时 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那种 种接吻、扭腰、乳部突出、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被完全排除。连雕塑、壁画的 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其中,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这个时代、这 个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文章节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0. 下列有关北魏洞窟艺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北魏洞窟艺术是中国最早的石窟艺术,因为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 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 B.洞窟中的壁画是雕塑的陪衬,四周壁画中的图景故事也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 身,于是形成一种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烘托出的是异常宁静的 主人
C.洞窟中的雕塑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表 现出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及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 D.云冈佛像的面貌是地上君王的忠实写照,有着瘦削身躯、深意微笑、智慧神 情、潇洒风度的佛像雕塑完全是门阀士族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 11.同样是向神像祈祷,梁武帝和下层人民分别投钱于同一巨佛中,其对象化的 要求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3分 12.联系全文,归纳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基本特点。(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5分)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 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 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 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 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 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 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 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一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 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 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 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 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 我在心底慨叹:毕竞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 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 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 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 笤帚,脚边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 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 她决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 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
C.洞窟中的雕塑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表 现出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及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 D.云冈佛像的面貌是地上君王的忠实写照,有着瘦削身躯、深意微笑、智慧神 情、潇洒风度的佛像雕塑完全是门阀士族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 11.同样是向神像祈祷,梁武帝和下层人民分别投钱于同一巨佛中,其对象化的 要求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3 分) 12.联系全文,归纳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基本特点。(3 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 分)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15 分)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 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 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 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 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 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 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 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 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 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 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 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 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 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 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 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 笤帚,脚边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 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 她决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 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