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07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4)——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 第1页共21页 高2007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四 专题: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及风格 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这里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 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考查方向 1、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 2、对寻常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效果)与理解(含义、色彩、情味等); 3、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专题讲解☆ 赏析古代诗词的炼字 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以使传神动人。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 巧和作用,有助于深λ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 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岀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 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 效果。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怜己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 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所谓“题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如2002年高 考选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 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题中“闻笛”二字便是“题眼”,所以全诗四句中 的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中来,直到最后一句才
高 2007 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4)——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 第 1 页 共 21 页 高 2007 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四 专题: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及风格 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这里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 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考查方向 1、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 2、对寻常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效果)与理解(含义、色彩、情味等); 3、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专题讲解☆ 一、赏析古代诗词的炼字 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以使传神动人。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 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 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 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 效果。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怜己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 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所谓“题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如 2002 年高 考选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 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题中“闻笛”二字便是“题眼”,所以全诗四句中 的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中来,直到最后一句才
高2007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4)——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 第2页共21页 透露了诗人的本意。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题眼。八句诗中虽 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 “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 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诗眼,一殷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 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 情感上起的作用。 例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干骑归。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 比的将军形象。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 之酷烈;次句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 奇路而归。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干钧之力,压 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 赞颂之能事。 〖答题指津〗 [提问方式]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 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枥]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高 2007 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4)——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 第 2 页 共 21 页 透露了诗人的本意。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题眼。八句诗中虽 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 “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 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 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 情感上起的作用。 例 从军行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 比的将军形象。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 之酷烈;次句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 奇路而归。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 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 赞颂之能事。 〖答题指津〗 [提问方式]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 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高2007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4)——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 第3页共21页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 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际示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第17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庄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句诗中最精练传 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高考标准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 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 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 景象(意境)(点情境 王维的这首五言律诗,标题中的“过”是访问、探望之意。诗人因“不知 香积寺便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了数里便来到云雾缭绕的山中。中间四句写深 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从远处飘来隐隐的钟 声,使这寂静的山林更显得安谧。五六两句仍然表现山林幽静冷寂。“泉声咽危石”, 山间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岩石间艰难穿行,仿佛发岀呜
高 2007 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4)——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 第 3 页 共 21 页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 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 年全国卷第 17 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 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高考标准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 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 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 景象(意境)(点情境)。 王维的这首五言律诗,标题中的“过”是访问、探望之意。诗人因“不知” 香积寺便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了数里便来到云雾缭绕的山中。中间四句写深 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从远处飘来隐隐的钟 声,使这寂静的山林更显得安谧。五六两句仍然表现山林幽静冷寂。“泉声咽危石”, 山间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岩石间艰难穿行,仿佛发出呜
高2007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4)——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 第4页共21页 咽之声。这“咽”写得极为准确而传神,更衬托岀山林的幽静。“日色冷青松″, 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也极为传神。山林幽暗,夕阳余晖抹在幽深的松林上 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冷”。这一“冷”字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根据这样的 分析,不难归纳出本题的答案 示例二]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 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释含义)。|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 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 又不敢看的形象喵描图象)。只—“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 楚(点情境) 体会寻常词语的意蕴 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精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诗人笔下便有 了丰富的内涵。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 )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 而真正能构成鮮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 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 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 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 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 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 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
高 2007 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4)——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 第 4 页 共 21 页 咽之声。这“咽”写得极为准确而传神,更衬托出山林的幽静。“日色冷青松”, 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也极为传神。山林幽暗,夕阳余晖抹在幽深的松林上, 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冷”。这一“冷”字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根据这样的 分析,不难归纳出本题的答案。 [示例二]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 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释含义)。|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 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 又不敢看的形象(描图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 楚(点情境)。 二、体会寻常词语的意蕴 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精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诗人笔下便有 了丰富的内涵。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 (一)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 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 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 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 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例 1: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 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 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 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
高2007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4)——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 第5页共21页 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 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 宇宙之间的-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 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 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 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 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 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 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濺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 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 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 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
高 2007 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4)——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 第 5 页 共 21 页 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 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 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 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例 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 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 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 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 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 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 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 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 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 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