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对国民政府侧目而视,国民政府对梁启超自然也不肯放过,北平市党部做 了一个针对“三一八”惨案的议决案,认为梁启超与此案曾有牵连。当时,梁启 超正在协和医院治病,为说明真相,以正视听,梁启超的侄子梁廷灿指出:“家 叔自民国十五年(1926年)入春以后,忽罹重病,于三月八日入协和医院,…… (十六日手术〕十七、十八两日皆昏迷,不省人事,十八日下午五六时始渐苏 醒……以十六日正受麻药剖腹卧病之人,是否可以参预十八日上午发生之任何事 件,此真不值一辩矣 梁启超逝世后,京沪两地公祭现场,都见不到国民党方面的人,也少有他们送的 挽联。当时,杨杏佛曾对徐志摩说,国府对于梁启超不能没有表示,并准备去南 京找蔡元培等人商议,要在国府会议上正式提出。但是,由于国民党立法院院长 胡汉民等人的坚决反对,此案也只能不了了之。直到梁启超去世13年之后,国 民政府才颁布了褒杨梁启超的明令。 这是因党见、政见分歧而导致的对于梁启超的轻视和冷落,虽然涉及到很少一部 分人,但其影响却是长久深远的,尤其当国民党本握话语权之后,在以叙事建构 晚清民国历史时,故意贬低梁的作用和贡献,甚至用忽略和遗忘的方式,使他不 存在,这些都是梁启超身后遭遇中最令人痛心的 同为清华教授的吴宓对于梁氏身后的寂寞大为不解:“梁先生为中国近代政治文 化史上影响最大之人物,其逝也,反若寂然无闻,未能比于王静安先生之受人哀 悼。吁,可怪哉!”说怪其实不怪,王国维先生只在书斋里讨生活,与社会几乎 不发生关系;梁启超则不同,几十年风雨进退,几度出入政治、学术间,无论人 事还是国事,都牵扯到方方面面,各色人等,说好说坏都不容易,很多人说他“善 变”,也不是一点根据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要对梁启超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确实很难 谭人凤是老同盟会员,他在《石叟牌词》中指责梁氏“惜乎反复无常……人格、 天良两均丧尽”。这是来自敌对阵营的看法。 湖南名士李肖聃曾是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时的秘书,他也认为梁氏“巨人长德,曲 学阿世……不惜低首于群儿,逐响于众好。而中国之文气日衰,圣风愈塞矣” 他的意见大约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而胡适就从另一面指责他的“善变”,在 篇日记中胡适写道:“他晚年的见解颇为一般天资低下的人所误,竟走上卫道 的路上去……此皆林宰平、张君劢一班庸人误了他。” 这种言人人殊、各持己见的情形,只能说明梁启超太庞大了,以至于人们站在各 自的立场,从某一角度出发去认识他的时候,看到的可能都是一个侧面。郑振铎 与上述几位就完全不同,他说:“梁任公最为人所恭维的一一或者可以说,最为 人所诟病的一—一点是“善变”。他如顽执不变,便早已落伍、退化了,与一切 的遗老遗少同科了;他如不变,则他对于中国的贡献与劳绩也许要等于零了。他 的最伟大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 变”。郑振铎与梁启超不深,却可以说是梁的知音 梁启超身后的寂寞寥落,又似乎和他的门生故旧往往早夭有关。蔡锷过早去世 已是很大损失;范源濂等亦先于他过世,徐志摩、丁文江、蒋百里更在其死后不 久便陆续辞世。 梁启超身后所受冷遇的根本原因,就隐藏在这里。也可以这么说,他的思想和主 张在那个时代让很多人感到隔膜,不可避免地采取疏离的态度,而且,他的救国 方案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因此,与其说他受到某些人的冷落, 不如说那个时代冷落了他
梁启超对国民政府侧目而视,国民政府对梁启超自然也不肯放过,北平市党部做 了一个针对“三一八”惨案的议决案,认为梁启超与此案曾有牵连。当时,梁启 超正在协和医院治病,为说明真相,以正视听,梁启超的侄子梁廷灿指出:“家 叔自民国十五年〔1926 年)入春以后,忽罹重病,于三月八日入协和医院,…… (十六日手术〕十七、十八两日皆昏迷,不省人事,十八日下午五六时始渐苏 醒……以十六日正受麻药剖腹卧病之人,是否可以参预十八日上午发生之任何事 件,此真不值一辩矣。” 梁启超逝世后,京沪两地公祭现场,都见不到国民党方面的人,也少有他们送的 挽联。当时,杨杏佛曾对徐志摩说,国府对于梁启超不能没有表示,并准备去南 京找蔡元培等人商议,要在国府会议上正式提出。但是,由于国民党立法院院长 胡汉民等人的坚决反对,此案也只能不了了之。直到梁启超去世 13 年之后,国 民政府才颁布了褒杨梁启超的明令。 这是因党见、政见分歧而导致的对于梁启超的轻视和冷落,虽然涉及到很少一部 分人,但其影响却是长久深远的,尤其当国民党本握话语权之后,在以叙事建构 晚清民国历史时,故意贬低梁的作用和贡献,甚至用忽略和遗忘的方式,使他不 存在,这些都是梁启超身后遭遇中最令人痛心的。 同为清华教授的吴宓对于梁氏身后的寂寞大为不解:“梁先生为中国近代政治文 化史上影响最大之人物,其逝也,反若寂然无闻,未能比于王静安先生之受人哀 悼。吁,可怪哉!”说怪其实不怪,王国维先生只在书斋里讨生活,与社会几乎 不发生关系;梁启超则不同,几十年风雨进退,几度出入政治、学术间,无论人 事还是国事,都牵扯到方方面面,各色人等,说好说坏都不容易,很多人说他“善 变”,也不是一点根据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要对梁启超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确实很难。 谭人凤是老同盟会员,他在《石叟牌词》中指责梁氏“惜乎反复无常……人格、 天良两均丧尽”。这是来自敌对阵营的看法。 湖南名士李肖聃曾是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时的秘书,他也认为梁氏“巨人长德,曲 学阿世……不惜低首于群儿,逐响于众好。而中国之文气日衰,圣风愈塞矣”。 他的意见大约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而胡适就从另一面指责他的“善变”,在 一篇日记中胡适写道:“他晚年的见解颇为一般天资低下的人所误,竟走上卫道 的路上去……此皆林宰平、张君劢一班庸人误了他。” 这种言人人殊、各持己见的情形,只能说明梁启超太庞大了,以至于人们站在各 自的立场,从某一角度出发去认识他的时候,看到的可能都是一个侧面。郑振铎 与上述几位就完全不同,他说:“梁任公最为人所恭维的——或者可以说,最为 人所诟病的——一点是“善变”。他如顽执不变,便早已落伍、退化了,与一切 的遗老遗少同科了;他如不变,则他对于中国的贡献与劳绩也许要等于零了。他 的最伟大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 变”。郑振铎与梁启超不深,却可以说是梁的知音。 梁启超身后的寂寞寥落,又似乎和他的门生故旧往往早夭有关。蔡锷过早去世, 已是很大损失;范源濂等亦先于他过世,徐志摩、丁文江、蒋百里更在其死后不 久便陆续辞世。 梁启超身后所受冷遇的根本原因,就隐藏在这里。也可以这么说,他的思想和主 张在那个时代让很多人感到隔膜,不可避免地采取疏离的态度,而且,他的救国 方案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因此,与其说他受到某些人的冷落, 不如说那个时代冷落了他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启超逝世后,北平、上海同时举行公祭活动,但是见不到国民党方面的人, 也少有他们送的挽联。这也正是梁启超身后寂寞在政府方面的表现。 B.梁廷灿关于梁启超生病住院的说明,有力地证明了梁启超没有参与“三· 八惨案”,结合《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可以看出,当时的梁启超是站在执政府立 场上的 C.王国维逝世后备受哀荣,梁启超身后事寂然无闻,与二人的性格、社会生活参 与度、人事关系及对国事的热心度不无关系。 D.无论是敌对阵哲,还是梁氏故旧,均对逝世后的梁启超有所贬损,可见,历史 上的梁启超确乎在伟大之中略有瑕疵。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5分) A.山于梁启超对国民政府的侧目,国民政府对梁启超也不肯放过。在针对“」 八"慘案的议决案时,故意指摘梁启超与此案曾有牵连 B.作为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时的秘书,湖南名士李肖聃对梁氏的指责代表了当时并 不少见的固守传统文化不肖妥协的那一部分人的看法 C.郑振铎和梁启超交往并不深,但却对梁启超的“善变”做出了比较客观的评 价,由此可以看出,只有郑振铎才算是梁启超的知音。 D.梁启超逝世后,出现各种正面、负面的评价,其原因在于他太丰富,太复杂, 人们无法全面认识他,只能从某一侧面、某一角度去认知。 E.国民党在建构晚清民国历史时,故意贬低梁启超的作用和贡献,甚至用忽略和 遗忘的方式,使他不存在,这是因为他的救国方案是不合时宜的 9.阅读全文,请概括梁启超身后寂寞和备受冷落的原因?(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息夫躬之阴 息夫躬,字子微,河内河阳人也。少为博士弟子,受《春秋》,通览记书。容 貌壮丽,为众所异 哀帝初即位,皇后父特进孔乡侯傅晏与躬同郡相友善躬繇是以为援交游日广先是 长安孙宠亦以游说显名免汝南太守与躬相结俱上书召待迢。是时哀帝被疾,始即 位,而人有告中山孝王太后祝诅上,太后及弟宜乡侯冯参皆自杀,其罪不明。是 后无盐危山有石自立,开道。躬与宠谋曰:“上亡继嗣,体久不平,关东诸侯, 心争阴谋。今无盐有大石自立,闻邪臣托往事,以为大山石立而先帝龙兴。东平 王云以故与其后日夜祠祭祝诅上,欲求非望。而后舅伍宏反因方术以医技得幸 出入禁门。霍显之谋将行于杯杓,荆轲之变必起于帷幄。事势若此,告之必成 发国奸,诛主雠,取封侯之计也。”躬、宠乃与中郎右师谭,共因中常侍宋弘上 变事告焉。上恶 有司案验,东平王云、云后谒及伍宏等皆坐诛。上擢宠为 南阳太守,谭颍川都尉,弘、躬皆光禄大夫、左曹、给事中。是时,侍中董贤爱 幸,上欲侯之,遂下诏云:“躬、宠因贤以闻,封贤为高安侯,宠为方阳侯,躬 为宜陵侯,食邑各千户。赐谭爵关内侯,食邑。”丞相王嘉内疑东平狱事,争不 欲侯贤等。嘉固言董贤泰盛,宠、躬皆倾覆有佞邪材,恐必挠乱国家,不可任用 嘉以此得罪矣。 躬既亲近,数进见言事,论议亡所避。众畏其口,见之仄目。躬上疏历诋公卿大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梁启超逝世后,北平、上海同时举行公祭活动,但是见不到国民党方面的人, 也少有他们送的挽联。这也正是梁启超身后寂寞在政府方面的表现。 B.梁廷灿关于梁启超生病住院的说明,有力地证明了梁启超没有参与 “三·一 八惨案”,结合《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可以看出,当时的梁启超是站在执政府立 场上的。 C.王国维逝世后备受哀荣,梁启超身后事寂然无闻,与二人的性格、社会生活参 与度、人事关系及对国事的热心度不无关系。 D.无论是敌对阵哲,还是梁氏故旧,均对逝世后的梁启超有所贬损,可见,历史 上的梁启超确乎在伟大之中略有瑕疵。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5 分) A.山于梁启超对国民政府的侧目,国民政府对梁启超也不肯放过。在针对“三一 八"慘案的议决案时,故意指摘梁启超与此案曾有牵连。 B.作为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时的秘书,湖南名士李肖聃对梁氏的指责代表了当时并 不少见的固守传统文化不肖妥协的那一部分人的看法。 C.郑振铎和梁启超交往并不深,伹却对梁启超的“善变”做出了比较客观的评 价,由此可以看出,只有郑振铎才算是梁启超的知音。 D.梁启超逝世后,出现各种正面、负面的评价,其原因在于他太丰富,太复杂, 人们无法全面认识他,只能从某一侧面、某一角度去认知。 E.国民党在建构晚清民国历史时,故意贬低梁启超的作用和贡献,甚至用忽略和 遗忘的方式,使他不存在,这是因为他的救国方案是不合时宜的。 9.阅读全文,请概括梁启超身后寂寞和备受冷落的原因?(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息夫躬之阴 息夫躬,字子微,河内河阳人也。少为博士弟子,受《春秋》,通览 记书。容 貌壮丽,为众所异。 哀帝初即位,皇后父特进孔乡侯傅晏与躬同郡相友善躬繇是以为援交游日广先是 长安孙宠亦以游说显名免汝南太守与躬相结俱上书召待诏。是时哀帝被疾,始即 位,而人有告中山孝王太后祝诅上,太后及弟宜乡侯冯参皆自杀,其罪不明。是 后无盐危山有石自立,开道。躬与宠谋曰:“上亡继嗣,体久不平,关东诸侯, 心争阴谋。今无盐有大石自立,闻邪臣托往事,以为大山石立而先帝龙兴。东平 王云以故与其后日夜祠祭祝诅上, 欲求非望。而后舅伍宏反因方术以医技得幸, 出入禁门。霍显之谋将行于杯杓,荆轲之变必起于帷幄。事势若此,告之必成; 发国奸,诛主雠,取封侯之计也。”躬、宠乃与中郎右师谭,共因中常侍宋弘上 变事告焉。上恶之,下有司案验,东平王云、云后谒及伍宏等皆坐诛。上擢宠为 南阳太守,谭颍川都尉,弘、躬皆光禄大夫、左曹、给亊中。是时,侍中董贤爱 幸,上欲侯之,遂下诏云:“躬、宠因贤以闻,封贤为高安侯,宠为方阳侯,躬 为宜陵侯,食邑各千户。赐谭爵关内侯,食邑。”丞相王嘉内疑东平狱事,争不 欲侯贤等。嘉固言董贤泰盛,宠、躬皆倾覆有佞邪材,恐必挠乱国家,不可任用。 嘉以此得罪矣。 躬既亲近,数进见言事,论议亡所避。众畏其口,见之仄目。躬上疏历诋公卿大 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