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另外按这个数字用钱购买各盐场的余盐”,可知“如其数”与前文不能 断开。“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意思是“奸人横行江湖,官府对此无可奈 何”,可知应在“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处断开。以此排除BCD三项。 11.答案:C 解析:“兵籍”属兵部掌管。 12.答案:C 解析:“终因事关权幸者都没能施行”错,原文“他皆报可,而事关权幸者终格 不行”,意思是其他事都批答同意,但事关权贵佞幸利益的终究被搁置不施行。 不是“都没能施。 13.参考答案:(1)(侣钟)遭逢母亲丧事,他租贷漕运船只载母亲灵柩南归。督 理漕运的总兵官王信向皇帝报告了这件事,佀钟被逮捕下交司法机关。(关键词 “丁内艰”“做”“奏”“下吏”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希望陛下警惕地思考这些问题,大力加以减损裁节,并命朝廷诸臣共同探讨 用来增加收入的措施。(关键词“省忧”“损节”“敕”“所以”各1分,句子 大意1分) 参考译文: 侣钟,字大器,是城人。成化二年考中进士。投予御史职务,巡视两淮盐务。在 任浙江巡按后回京,负责处理各道的奏章文书。宦官汪直暗示侣钟弹劫大臣马文 升,侣钟不同意,被诬陷在宫阙下遭受杖刑。后来因都御史王越的推荐,佀钟升 为大理寺丞,再次晋升为右少卿。敌寇入侵大同,朝廷讨论派遣大臣巡视保定等 府,于是命侣钟(负责此项工作)。过了几个月,佀钟升任为右副都御史,巡抚这 一地区。河间府临海的百姓土地被权势之家侵占,佀钟夺回归还百姓。朝廷召佀 钟回刑部任右侍郎。遭逢母亲丧事,他租货漕运船只载母亲灵柩南归。督理漕运 的总兵官王信向皇帝报告了这件事,佀钟被逮捕下交司法机关。弘治三年,佀钟 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苏州,松江等府,致力于救荒赈民。弘治十一年,晋升 为右都御史,过了两年,晋升为户部尚书。弘治十五年,佀钟向皇帝报告天下收 支的结算情况,说:“日常收入的赋税,因减免而逐渐减少:日常支出的费用 因请开恩赏賜的增加而逐渐扩大,收入不足以应什支出。正统以前军政费用节省, 百姓只是交纳国家法定的赋税而已。自景奉至今,支出费用日益增加,正额之外 不断加征。百姓已经很穷困了,不能再增加税赋。过去四方丰收,边境不调拨粮 饷,州县没有流民,现今国家仓库已无储备,皇室的储藏也已穷竭,而各种开支 每天都在增加,希望陛下警惕地思考这些问题,大力加以减损裁节,井命朝廷诸 臣共同探讨用来增加收入的措施,”皇帝于是将他的奏章发给朝臣讨论,讨论上 奏十二条应对办法,其中罢免不经吏部铨选直接由内宫任命的冗官,裁汏宫廷滥 收的军匠,清理歸骧四卫的冒名勇士,停止寺观设坛求神,减省内侍、画工、番 僧的供应费用,禁止王府和织造滥求盐引,命令有关部门征收庄田租赋,这些都 是对权奸幸臣所不利的。奏疏留在宫中几个月都未发还,佀钟于是又上疏奏请。 其他事都批答同意,但事关权费佞幸利益的终究被搁置不施行,有奸商投靠外戚 张鹤龄,请求将长芦旧引票十七万免予追收盐税,每张引票纳银两五分,另外按 这个数字用钱购买各盐场的余盐,听任贩卖,皇帝同意。佀钟等人极力反对,皇 帝都不听从。从此盐法坏乱,奸人橫行江湖,官府对此无可奈何。 东厂侦探揭发佀钟的儿子佀瑞接受贿赂之事,佀钟屡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命他 乘驿车回乡。正德时,刘瑾搜集佀钟在户部任职时的“差错”,以致三次获罪罚 米。又过了几年去世
意思是“另外按这个数字用钱购买各盐场的余盐”,可知“如其数”与前文不能 断开。“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意思是“奸人横行江湖,官府对此无可奈 何”,可知应在“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处断开。以此排除 BCD 三项。 11.答案:C 解析:“兵籍”属兵部掌管。 12.答案:C 解析:“终因事关权幸者都没能施行”错,原文“他皆报可,而事关权幸者终格 不行”,意思是其他事都批答同意,但事关权贵佞幸利益的终究被搁置不施行。 不是“都没能施。 13.参考答案:(1)( 侣钟)遭逢母亲丧事,他租贷漕运船只载母亲灵柩南归。督 理漕运的总兵官王信向皇帝报告了这件事,佀钟被逮捕下交司法机关。(关键词 “丁内艰”“做”“奏”“下吏”各 1 分,句子大意 1 分) (2)希望陛下警惕地思考这些问题,大力加以减损裁节,并命朝廷诸臣共同探讨 用来增加收入的措施。(关键词“省忧”“损节”“敕”“所以”各 1 分,句子 大意 1 分) 参考译文: 侣钟,字大器,是城人。成化二年考中进士。投予御史职务,巡视两淮盐务。在 任浙江巡按后回京,负责处理各道的奏章文书。宦官汪直暗示侣钟弹劫大臣马文 升,侣钟不同意,被诬陷在宫阙下遭受杖刑。后来因都御史王越的推荐,佀钟升 为大理寺丞,再次晋升为右少卿。敌寇入侵大同,朝廷讨论派遣大臣巡视保定等 府,于是命侣钟(负责此项工作)。过了几个月,佀钟升任为右副都御史,巡抚这 一地区。河间府临海的百姓土地被权势之家侵占,佀钟夺回归还百姓。朝廷召佀 钟回刑部任右侍郎。遭逢母亲丧事,他租货漕运船只载母亲灵柩南归。督理漕运 的总兵官王信向皇帝报告了这件事,佀钟被逮捕下交司法机关。弘治三年,佀钟 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苏州,松江等府,致力于救荒赈民。弘治十一年,晋升 为右都御史,过了两年,晋升为户部尚书。弘治十五年,佀钟向皇帝报告天下收 支的结算情况,说:“日常收入的赋税,因减免而逐渐减少;日常支出的费用, 因请开恩赏賜的增加而逐渐扩大,收入不足以应什支出。正统以前军政费用节省, 百姓只是交纳国家法定的赋税而已。自景奉至今,支出费用日益增加,正额之外 不断加征。百姓已经很穷困了,不能再增加税赋。过去四方丰收,边境不调拨粮 饷,州县没有流民,现今国家仓库已无储备,皇室的储藏也已穷竭,而各种开支 每天都在增加,希望陛下警惕地思考这些问题,大力加以减损裁节,井命朝廷诸 臣共同探讨用来增加收入的措施,”皇帝于是将他的奏章发给朝臣讨论,讨论上 奏十二条应对办法,其中罢免不经吏部铨选直接由内宫任命的冗官,裁汏宫廷滥 收的军匠,清理歸骧四卫的冒名勇士,停止寺观设坛求神,减省内侍、画工、番 僧的供应费用,禁止王府和织造滥求盐引,命令有关部门征收庄田租赋,这些都 是对权奸幸臣所不利的。奏疏留在宫中几个月都未发还,佀钟于是又上疏奏请。 其他事都批答同意,但事关权费佞幸利益的终究被搁置不施行,有奸商投靠外戚 张鹤龄,请求将长芦旧引票十七万免予追收盐税,每张引票纳银两五分,另外按 这个数字用钱购买各盐场的余盐,听任贩卖,皇帝同意。佀钟等人极力反对,皇 帝都不听从。从此盐法坏乱,奸人橫行江湖,官府对此无可奈何。 东厂侦探揭发佀钟的儿子佀瑞接受贿赂之事,佀钟屡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命他 乘驿车回乡。正德时,刘瑾搜集佀钟在户部任职时的“差错”,以致三次获罪罚 米。又过了几年去世
14.答案:CE 解析:C项,“视听结合”错误,诗中有“视”而无“听”。E项,李诗活用《长 门赋》语,诗中展现的是在人间地狱的深宫中过着孤寂凄凉生活的广大宫人的悲 惨境况,揭开的是冷酷的封建制度的一角,所以,诗的寓意是可取的。(答出 项给2分,答出二项给5分。) 15.参考答案:第二首诗描写了在深宫中过着孤寂凄凉生活的广大宫人的悲惨境 况,表达了作者对宫女的同情。(2分)主要采用了缘情布景(因情选景、借景抒 情、用典抒情)的方式。(手法写出一种即可得2分)一开头就点出“愁”字,说 明下面都是“愁”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主人公对季节、环境及月光的感受, 都是“别是一番滋味”的。春季年年来临,而说“不记春”;屋中的尘土是不属 于任何季节的,而说“起秋尘”,给尘土凭添萧瑟的季节感;明月高悬天上,而 说“独照”,美好的事物在主人公眼中都带有浓浓的悲凉。同时,后两句诗人化 用了司马相如《长门赋》的诗句,写出了宫女的孤寂凄凉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宫 女的同情。(手法解析出一种即可得2分) 16.答案:(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2)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17答案: 解析:心照不宜:指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因本身已含“宣”字,所 以不能修饰“说”之类的词语。可改为“心领神会”。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 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符合语境。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 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此处贬词褒用,可改成“额手相庆”管窥蠡测: 指人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符合语境 表里如一:指表面和内心都一样,形容言行和晶质完全一致。此处用错对象,可 改为“名副其实”。旁敲侧击:比喻说话、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点明,而是从侧 面曲折地加以讽刺或抨击。此处符合语境 8.答案:B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当遇到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时,尤其是有泥石流 发生前的迹象时”。C项,成分残缺,“迎来”后缺宾语“新时代”。D项,“围 绕……为核心”句式杂糅,可将“围绕”改为“以”或删去“为核心”。 19.答案:B 解析:A项,家父:谦辞,称自己的父亲。此处用错对象。B项,垂爱:敬辞, 说对方对自己的爱护。符合语境。C项,玉成:敬辞,感谢对方的成全。此处用 错对象。D项,恭迎:敬辞,恭敬地迎接对方。此处用错对象 20.参考答案:其实并不是完全平整的 冰面的上层有一层薄薄的水 冰面变得非常平滑(每空2分) 21.参考答案:洗热水澡并不一定对治疗型糖尿病类有帮助,只能说可能有帮助, 选择洗冷水澡或热水澡并不一定会对身体有好处。(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二项 给5分。) 22.写作指导:地震突至,保护自身生命安全是本能反应,当险情解除,大多数 消费老陆续返回商场结账,彰显了自律意识、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折射出文明 之美,可从以下方面立意 遇险逃命是本能,回来付账是素质; 震后返回结账,彰显诚信之美;
14.答案:CE 解析:C 项,“视听结合”错误,诗中有“视”而无“听”。E 项,李诗活用《长 门赋》语,诗中展现的是在人间地狱的深宫中过着孤寂凄凉生活的广大宫人的悲 惨境况,揭开的是冷酷的封建制度的一角,所以,诗的寓意是可取的。(答出一 项给 2 分,答出二项给 5 分。) 15.参考答案:第二首诗描写了在深宫中过着孤寂凄凉生活的广大宫人的悲惨境 况,表达了作者对宫女的同情。(2 分)主要采用了缘情布景(因情选景、借景抒 情、用典抒情)的方式。(手法写出一种即可得 2 分)一开头就点出“愁”字,说 明下面都是“愁”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主人公对季节、环境及月光的感受, 都是“别是一番滋味”的。春季年年来临,而说“不记春”;屋中的尘土是不属 于任何季节的,而说“起秋尘”,给尘土凭添萧瑟的季节感;明月高悬天上,而 说“独照”,美好的事物在主人公眼中都带有浓浓的悲凉。同时,后两句诗人化 用了司马相如《长门赋》的诗句,写出了宫女的孤寂凄凉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宫 女的同情。(手法解析出一种即可得 2 分) 16.答案:(1)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2)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17.答案:C 解析:心照不宜:指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因本身已含“宣”字,所 以不能修饰“说”之类的词语。可改为“心领神会”。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 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符合语境。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 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此处贬词褒用,可改成“额手相庆”管窥蠡测: 指人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符合语境。 表里如一:指表面和内心都一样,形容言行和晶质完全一致。此处用错对象,可 改为“名副其实”。旁敲侧击:比喻说话、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点明,而是从侧 面曲折地加以讽刺或抨击。 此处符合语境 18.答案:B 解析:A 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当遇到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时,尤其是有泥石流 发生前的迹象时”。C 项,成分残缺,“迎来”后缺宾语“新时代”。D 项,“围 绕……为核心”句式杂糅,可将“围绕”改为“以”或删去“为核心”。 19.答案:B 解析:A 项,家父:谦辞,称自己的父亲。此处用错对象。B 项,垂爱:敬辞, 说对方对自己的爱护。符合语境。C 项,玉成:敬辞,感谢对方的成全。此处用 错对象。D 项,恭迎:敬辞,恭敬地迎接对方。此处用错对象。 20.参考答案:其实并不是完全平整的 冰面的上层有一层薄薄的水 冰面变得非常平滑(每空 2 分) 21.参考答案:洗热水澡并不一定对治疗型糖尿病类有帮助,只能说可能有帮助。 选择洗冷水澡或热水澡并不一定会对身体有好处。 (答出一项给 2 分,答出二项 给 5 分。) 22.写作指导:地震突至,保护自身生命安全是本能反应,当险情解除,大多数 消费老陆续返回商场结账,彰显了自律意识、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折射出文明 之美,可从以下方面立意: 遇险逃命是本能,回来付账是素质; 震后返回结账,彰显诚信之美;
履约意识与杜会秩序 承担责任与传递正能量 利人与益己等。 2018年新课标高三模拟冲刺卷语文(二)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 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 避 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说来,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它 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它们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 教内容服务的。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 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 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它历 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 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 式,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清醒的理性主 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 思想意识的行程。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 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如以敦煌壁画为主要例证,可以明显看出, 北魏、隋、唐(初、盛、中、晚)、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 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各异。宗教毕竟只是现实的麻药,天上到 底仍是人间的折射 佛教传播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想 人格表现出来了。信仰与思辨的结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 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安息心灵、解脱苦恼的最佳选择,给了这批饱 学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这也表现到整个艺术领域和佛像雕塑(例如禅观 决疑的弥勒)上。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 却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不断被中 国化,那种种接吻、扭腰、乳部突出、性的刺激、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被完全 排除。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结构、色、线、装饰、图案等〉也都中国化了。 其中,雕塑一一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 中表现。 (摘编自《美的历程》作者:李泽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用虚幻幸福蒙蔽、麻痹人们,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 又如醉如狂地信奉它
履约意识与杜会秩序; 承担责任与传递正能量; 利人与益己等。 2018 年新课标高三模拟冲刺卷语文(二)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 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 避。。 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说来,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它 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它们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 教内容服务的。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 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 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它历 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 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 式,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清醒的理性主 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 思想意识的行程。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 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如以敦煌壁画为主要例证,可以明显看出, 北魏、隋、唐(初、盛、中、晚)、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 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各异。宗教毕竟只是现实的麻药,天上到 底仍是人间的折射。 佛教传播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想 人格表现出来了。信仰与思辨的结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 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安息心灵、解脱苦恼的最佳选择,给了这批饱 学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这也表现到整个艺术领域和佛像雕塑(例如禅观 决疑的弥勒)上。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 却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不断被中 国化,那种种接吻、扭腰、乳部突出、性的刺激、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被完全 排除。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结构、色、线、装饰、图案等〉也都中国化了。 其中,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 中表现。 (摘编自《美的历程》作者:李泽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用虚幻幸福蒙蔽、麻痹人们,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 又如醉如狂地信奉它
B.宗教艺术是为宗教内容服务的,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 C.敦煌壁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这是因为宗教毕竟只是现实的麻 药,天上到底仍是人间的折射 D.佛教传播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将其理想人格表现岀来,佛教 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宗教和宗教艺术相辅相成,宗教蒙蔽、麻痹人们,宗教艺术则是让世人信仰、 崇拜宗教的特殊宣传品。 B.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时期,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佛教为国教,是佛教占统 治地位的法律标志 C.佛教历经隋唐,达到极盛,但最终走向衰亡,充分说明了清醒的华夏传统能够 战胜反理性的神秘迷狂。 D.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作为整体中 国的一代精神风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奉宗教,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但并不意味着宗教信封者都是不 满现实或逃避现实的人。 B.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这是因为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时 期,其他艺术形式不如石窟容易保留 C.从整个艺术领域和佛像雕塑上,后人能够看出“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 辨”给了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 D.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 可见,艺术要符合当地人的审美取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鲁宾逊·克鲁索补遗 米歇尔·杜尼叶(法国) “它原来就在那儿!就在特立尼达岛上的洋面上,北纬9.22度。不可能弄错!” 醉汉用又脏又黑的手指敲着一张到处浸染着油渍、残破不堪的地图,他急切的声 音引得渔民和码头工人哄堂大笑。大家都认识他,他是本地民间传说的一部分。 四十年前,他在大海中消失了。人们将他的名字和其他船员的名字一起刻在教堂 里;尔后,大家就忘却了。但还不至于认不出他来。二十二年后,他和一个黑人 起出现了。他信口道来的故事就足以使人目瞪口呆。他的船在海上遇难后,他 是惟一的幸存者,孤身漂落到一个只有山羊和鹦鹉的荒岛上;据他说,他从吃人 的蛮族那里救出这个黑人则是后来的事了。终于,一艘英国双桅杆帆船收留了他 们,他重归故里。在这之前,他还靠各种买卖积攒了一小笔资财,所有人都为他 的归来庆贺。他娶了一位足以当他女儿的年轻姑烺,此后,似乎有某种隐约的基 因像霉菌一样从内部侵蚀着鲁宾逊的家庭生活。首先,黑仆人星期五屈服了。他 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地过了几个月,而后便喝上酒了—一开始是偷偷地喝,接着 便越来越不拘形迹,吆三喝四地喝起来了。终于,他们邻居的几笔巨款失盗了, 人家还没有怀疑任何人,星期五却先失踪了 此后,人们总看到他在港口的小酒店里或在码头上盘桓,一次比一次阴郁,有时 嘴里反复念叨:“他回那儿去了,是的,我敢肯定,他此时就在那儿,这个流氓! 原来,的确有一个不可磨灭的隐秘把他和星期五联系在一起,而这一隐秘,便是
B.宗教艺术是为宗教内容服务的,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 C.敦煌壁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这是因为宗教毕竟只是现实的麻 药,天上到底仍是人间的折射。 D.佛教传播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将其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佛教 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宗教和宗教艺术相辅相成,宗教蒙蔽、麻痹人们,宗教艺术则是让世人信仰、 崇拜宗教的特殊宣传品。 B.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时期,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佛教为国教,是佛教占统 治地位的法律标志。 C.佛教历经隋唐,达到极盛,但最终走向衰亡,充分说明了清醒的华夏传统能够 战胜反理性的神秘迷狂。 D.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作为整体中 国的一代精神风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奉宗教,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但并不意味着宗教信封者都是不 满现实或逃避现实的人。 B.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这是因为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时 期,其他艺术形式不如石窟容易保留。 C.从整个艺术领域和佛像雕塑上,后人能够看出“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 辨”给了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 D.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 可见,艺术要符合当地人的审美取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鲁宾逊·克鲁索补遗 米歇尔·杜尼叶(法国) “它原来就在那儿!就在特立尼达岛上的洋面上,北纬 9.22 度。不可能弄错!” 醉汉用又脏又黑的手指敲着一张到处浸染着油渍、残破不堪的地图,他急切的声 音引得渔民和码头工人哄堂大笑。大家都认识他,他是本地民间传说的一部分。 四十年前,他在大海中消失了。人们将他的名字和其他船员的名字一起刻在教堂 里;尔后,大家就忘却了。但还不至于认不出他来。二十二年后,他和一个黑人 一起出现了。他信口道来的故事就足以使人目瞪口呆。他的船在海上遇难后,他 是惟一的幸存者,孤身漂落到一个只有山羊和鹦鹉的荒岛上;据他说,他从吃人 的蛮族那里救出这个黑人则是后来的事了。终于,一艘英国双桅杆帆船收留了他 们,他重归故里。在这之前,他还靠各种买卖积攒了一小笔资财,所有人都为他 的归来庆贺。他娶了一位足以当他女儿的年轻姑烺,此后,似乎有某种隐约的基 因像霉菌一样从内部侵蚀着鲁宾逊的家庭生活。首先,黑仆人星期五屈服了。他 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地过了几个月,而后便喝上酒了——开始是偷偷地喝,接着 便越来越不拘形迹,吆三喝四地喝起来了。终于,他们邻居的几笔巨款失盗了, 人家还没有怀疑任何人,星期五却先失踪了。 此后,人们总看到他在港口的小酒店里或在码头上盘桓,一次比一次阴郁,有时 嘴里反复念叨:“他回那儿去了,是的,我敢肯定,他此时就在那儿,这个流氓!” 原来,的确有一个不可磨灭的隐秘把他和星期五联系在一起,而这一隐秘,便是
他归来后立即让港口的地图绘制员在加勒比那湛蓝的海域增添的某个小绿点。不 菅怎样,这个小岛便是他的青春、他奇妙的历险、他明媚而孤独的花园!在这多 雨的天空下,在这座粘糊糊的城市里,在这些批发商和退休者之中,他有什么可 希冀的?他年轻聪慧的妻子第一个猜出了他那奇怪而又致命的抑郁的症结。 “你很苦恼,得了,承认你仍然留恋它吧!”“我留恋谁?留恋什么?”“当然 是你那个荒岛啦!我还知道是什么让你明天就走。”“我知道!是我!”他叫得 越凶,她就越明白自己言中要害。她溫情脉脉地爱着他……她死去了,于是,他 立刻卖掉他的房屋田地,租了一艘帆船,驶向加勒比海。又过了许多年,人们又 渐渐把他遗忘了。但当他再次归来时,显得比他第一次旅行回来时变化还大。他 是在一艘破旧的货轮上充当厨师的助手才得以漂洋还乡的。这已是一个苍老、衰 竭的人,一半已被酒精淹死了。他的话引起了哄堂大笑。找一一不—一到!尽管 他毫不气馁地苦苦寻找了好几个月,他的小岛居然就是找不到。他被这绝望的狂 怒和徒劳的搜寻耗尽了精力,把他的钱财和气力都花在了找回这块幸福、自由的, 但似乎永远被泯没了的土地上 “可它原来就在那儿|”今晚他又一次进复道,并用指头敲打着地图。这时, 位老舵手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鲁宾逊,你那荒岛呀,它肯定一直就在那儿。 甚至我可以肯定你曾完完全全地找到过它! “找到过?”魯宾逊喘不上气来了, “可我跟你说过……” “你找到了!也许你曾在它面前经过了十次。但你没认出它来.” “没认出来?” 没有,因为你那孤岛也跟你一样:老了,可不是吗,你瞧,花儿变成了果子 果子又变成树木,而绿树又变成枯枝。在热带一切都变得很快。你自己呢?到镜 子里照照自己吧,笨蛋!你倒是告诉我,你从它面前经过的时候,你那孤岛认出 你来了没有?”……小酒店里一片深深的沉默。 4.下列对文草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宾逊在笛福小说《鲁宾逊漂流记》中是一个乐观进取、热爱生活、不惧困难 的硬汉形象,而在本文中却是一个留恋过去、安于现状、自甘堕落的醉汉, B.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人们将鲁宾逊第一次“重归故里”视为“民间传说 的一部分”;而第二次回归故土,他却“一半被酒精淹死了” C.黑仆人星期五开始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后来变得墮落不堪,暗示了当时欧洲 社会的堕落和腐败。文中“屈服”和“变”两个词正说明了这一点 D.加勒比海上的那个小岛,与其说是鲁宾逊的青春、奇妙的历险、明媚而孤独的 花园,还不如说是他当年冒险、奋斗的象征 5.文章第二段关于鲁宾逊第一次冒险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文章结尾,老舵手说鲁宾逊“找到过”那个加勒比小岛,而鲁宾逊却说“找 不到”。你认为哪一个有道理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宄。(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梁启超的寂寞身后事刘再复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告别了这个曾给他带来许多烦恼又让他恋恋不舍的世 界,享年五十六岁。 古人云“盖棺论定,入土为安”。但梁启超却是例外
他归来后立即让港口的地图绘制员在加勒比那湛蓝的海域增添的某个小绿点。不 菅怎样,这个小岛便是他的青春、他奇妙的历险、他明媚而孤独的花园!在这多 雨的天空下,在这座粘糊糊的城市里,在这些批发商和退休者之中,他有什么可 希冀的?他年轻聪慧的妻子第一个猜出了他那奇怪而又致命的抑郁的症结。 “你很苦恼,得了,承认你仍然留恋它吧!”“我留恋谁?留恋什么?”“当然 是你那个荒岛啦!我还知道是什么让你明天就走。”“我知道!是我!”他叫得 越凶,她就越明白自己言中要害。她溫情脉脉地爱着他……她死去了,于是,他 立刻卖掉他的房屋田地,租了一艘帆船,驶向加勒比海。又过了许多年,人们又 渐渐把他遗忘了。但当他再次归来时,显得比他第一次旅行回来时变化还大。他 是在一艘破旧的货轮上充当厨师的助手才得以漂洋还乡的。这已是一个苍老、衰 竭的人,一半已被酒精淹死了。他的话引起了哄堂大笑。找——不——到!尽管 他毫不气馁地苦苦寻找了好几个月,他的小岛居然就是找不到。他被这绝望的狂 怒和徒劳的搜寻耗尽了精力,把他的钱财和气力都花在了找回这块幸福、自由的, 但似乎永远被泯没了的土地上。 “可它原来就在那儿丨”今晚他又一次进复道,并用指头敲打着地图。这时,一 位老舵手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鲁宾逊,你那荒岛呀,它肯定一直就在那儿。 甚至我可以肯定你曾完完全全地找到过它! ” “找到过? ”魯宾逊喘不上气来了, “可我跟你说过……” “你找到了!也许你曾在它面前经过了十次。但你没认出它来.” “没认出来? ” “没有,因为你那孤岛也跟你一样:老了,可不是吗,你瞧,花儿变成了果子, 果子又变成树木,而绿树又变成枯枝。在热带一切都变得很快。你自己呢?到镜 子里照照自己吧,笨蛋!你倒是告诉我,你从它面前经过的时候,你那孤岛认出 你来了没有?”……小酒店里一片深深的沉默。 4.下列对文草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鲁宾逊在笛福小说《鲁宾逊漂流记》中是一个乐观进取、热爱生活、不惧困难 的硬汉形象,而在本文中却是一个留恋过去、安于现状、自甘堕落的醉汉。 B.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人们将鲁宾逊第一次“重归故里”视为“民间传说 的一部分”;而第二次回归故土,他却“一半被酒精淹死了”。 C.黑仆人星期五开始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后来变得墮落不堪,暗示了当时欧洲 社会的堕落和腐败。文中“屈服”和“变”两个词正说明了这一点。 D.加勒比海上的那个小岛,与其说是鲁宾逊的青春、奇妙的历险、明媚而孤独的 花园,还不如说是他当年冒险、奋斗的象征。 5.文章第二段关于鲁宾逊第一次冒险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文章结尾,老舵手说鲁宾逊“找到过”那个加勒比小岛,而鲁宾逊却说 “找 不到”。你认为哪一个有道理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宄。(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梁启超的寂寞身后事 刘再复 1929 年 1 月 19 日,梁启超告别了这个曾给他带来许多烦恼又让他恋恋不舍的世 界,享年五十六岁。 古人云“盖棺论定,入土为安”。但梁启超却是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