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 2011年高考全真模拟(二) 语文试题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开拓/拓本沙汀/伶仃窥探/岿然庇护/大有裨益 B.编辑/休憩皈依/烦嚣主角/角落没趣/没齿不忘 C.信笺/缄默缜密/慎重穿梭/竣工磊落/连篇累牍 D.节省/反省纬度/忌讳游说/税收星宿/无色无臭 2.下列语段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战国时期有个名叫惠施的人,很有学问,家里藏的竹木简可以装满5辆车子,因而学宣 五车也就成了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学问。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由于批阋各地公文 每天要看100多斤重的竹木简,让人瞠目结舌。西汉著名文学家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篇文 章,竹木简竟用了3000多支,真是叠床架屋。这些故事,说明竹木简文字源远流长,应用 A.学富五车 B.瞠目结舌 C.叠床架屋 D.源远流长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世界上第一艘大型专业医院船866岱山岛号日前已交付使用,该船的使用结束了中 国海军没有大型制式医院船的历史。 B.昨天下午,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在科学城举行了《关于建立知识产权 高层次战略合作关系议定书》仪式 C.《麻雀变王妃》是一部浪漫轻喜剧,无论内容结构和人物性格,都是“灰姑娘嫁白马 王子”的古老爱情模式的发展而己 D.最近的市场调查显示,大众购买低价艺术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出于装饰家居的 需要,这种消费现象值得商家重视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 ②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东西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的 ③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 ④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 ⑤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 ⑥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真正的军事修养 A.④⑥②①③⑤B.⑤③④①⑥②C.⑤③①⑥②④D.④⑥②③⑤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 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 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张土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闫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土诚遣将据三 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 土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
广 东 省 2011 年高考全真模拟(二) 语 文 试 题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开拓./拓.本 沙汀./伶仃. 窥.探/岿.然 庇.护/大有裨.益 B.编辑./休憩. 皈.依/烦.嚣 主角./角.落 没.趣/没.齿不忘 C.信笺./缄.默 缜.密/慎.重 穿梭./竣.工 磊.落/连篇累.牍 D.节省./反省. 纬.度/忌讳. 游说./税.收 星宿./无色无臭. 2.下列语段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战国时期有个名叫惠施的人,很有学问,家里藏的竹木简可以装满 5 辆车子,因而学富 五车也就成了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学问。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由于批阅各地公文, 每天要看 100 多斤重的竹木简,让人瞠目结舌。西汉著名文学家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篇文 章,竹木简竟用了 3000 多支,真是叠床架屋。这些故事,说明竹木简文字源远流长,应用 广泛。 A.学富五车 B.瞠目结舌 C.叠床架屋 D.源远流长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世界上第一艘大型专业医院船 866 岱山岛号日前已交付使用,该船的使用结束了中 国海军没有大型制式医院船的历史。 B.昨天下午,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在科学城举行了《关于建立知识产权 高层次战略合作关系议定书》仪式。 C.《麻雀变王妃》是一部浪漫轻喜剧,无论内容结构和人物性格,都是“灰姑娘嫁白马 王子”的古老爱情模式的发展而已。 D.最近的市场调查显示,大众购买低价艺术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出于装饰家居的 需要,这种消费现象值得商家重视。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 ②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东西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的 ③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 ④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 ⑤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 ⑥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真正的军事修养 A.④⑥②①③⑤ B.⑤③④①⑥② C.⑤③①⑥②④ D.④⑥②③⑤① 二 、本大题 7 小题 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 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 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士诚遣将据三 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 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
战,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文忠横槊引铁骑 数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 文忠帅亮祖等攻余杭。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岀降。诸将请僇之,文忠不 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洪武二年春,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岀塞,薄上都,走元帝。遇春卒,命文忠代将 其军,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 阃外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门,次马邑,败元游兵,进 至白杨门。天雨雪,已驻营,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质明,敌大至。以二营委之,殊 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乂为诗歌雄骏可观 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 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 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 【注】①僇:同“戮”。②阃外:朝廷之外。③踔厉:精神振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士诚寇严州 寇:侵犯 B.薄上都 薄:迫近 C.天雨雪 雨:雨水 D.帝雅爱重之 雅:非常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 国家之事在此一举 B.濒死者数矣 擅入民居者死 C.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 阃外之事苟利于国 D.以舍人将亲军 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 7.下列各句中,添加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句是(3分) A.令(其)从己姓 B.御之(于)东门 C.(士诚)复击败之 D.(文忠)以二营委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年幼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跟着父亲在 乱军中辗转反侧,后来投奔了朱元璋,并改姓为朱 B.在新城之战中,李文忠向众将士发誓绝不会贪生怕死。他身先士卒,率军大败张士 诚手下的军队,因此,朱元璋将他召回并设宴慰劳他。 C.进攻庆阳途中,李文忠听说大同被元军包围,于是提出将军接受君命在外面作战 可以随机应变。他率领军队大败元军,解了大同之围 D.李文忠曾经劝说朱元璋不要多用刑罚,并对他东征日本表示异议,还批评宫中宦官 太多,最终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因而被解除了兵权。 9.翻译和断句。(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 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 文忠请之得减额
战,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文忠横槊引铁骑 数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 日。 文忠帅亮祖等攻余杭。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僇①之,文忠不 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洪武二年春,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遇春卒,命文忠代将 其军,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 阃外②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门,次马邑,败元游兵,进 至白杨门。天雨.雪,已驻营,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质明,敌大至。以二营委之,殊 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③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 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 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 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 【注】①僇:同“戮”。 ②阃外:朝廷之外。③踔厉:精神振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张士诚寇.严州 寇:侵犯 B.薄.上都 薄:迫近 C.天雨.雪 雨:雨水 D.帝雅.爱重之 雅:非常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 国家之.事在此一举 B.濒死者.数矣 擅入民居者.死 C.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 阃外之事苟利于.国 D.以.舍人将亲军 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 7.下列各句中,添加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句是 (3 分) A.令(其)从己姓 B.御之(于)东门 C.(士诚)复击败之 D.(文忠)以二营委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年幼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跟着父亲在 乱军中辗转反侧,后来投奔了朱元璋,并改姓为朱。 B.在新城之战中,李文忠向众将士发誓绝不会贪生怕死。他身先士卒,率军大败张士 诚手下的军队,因此,朱元璋将他召回并设宴慰劳他。 C.进攻庆阳途中,李文忠听说大同被元军包围,于是提出将军接受君命在外面作战, 可以随机应变。他率领军队大败元军,解了大同之围。 D.李文忠曾经劝说朱元璋不要多用刑罚,并对他东征日本表示异议,还批评宫中宦官 太多,最终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因而被解除了兵权。 9.翻译和断句。(10 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 分) 文 忠 器 量 沉 宏 人 莫 测 其 际 临 阵 踔 厉 风 发 遇 大敌益 壮 颇 好 学问 通 晓 经 义 为 诗 歌 雄 骏 可 观 初 太 祖 定 应 天 以 军 兴 不 给 增 民 田 租 文忠请 之 得 减 额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 ②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宿洞霄宫Φ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⑩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层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 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1)此诗颔联写景极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4分) (2)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这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意境?(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2)句读之不知 或师焉,或不焉, ,吾未见其明 也 (韩愈《师说》) (3)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4)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诠释学与训诂学 许嘉璐 诠释学是西方学科,原本属于语文学,是研究对文献进行解释的规则的学科,类似于我 们中国的训诂学。诠释学最初是专为解释《圣经》的,20世纪,它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哲学 理论,所以我们如果搜索西方诠释学文献,一般不是在语言文字学范围,而在哲学范围之内。 诠释学大师狄尔泰说:“阐释就在于对残留于著作中的人类存在的解释。这种艺术是语文学 的基础,而关于这一艺术的科学就是诠释学。”狄尔泰的意思是“阐释这种活动就是对残留 于文献中的人类的存在进行解释,不是解释字一句,而是解释-字-句背后的人,以人为 本。较之于训诂学,诠释学多了几分历史的、哲学的思考。 传统的诠释学主张文献只能有一种真正的意义,只能给文献做岀唯的、绝对的正确 解释,忽略了语境的无限性、不可复原性和语义的不可解性,也没有注意解释者的主观性。 而哲学的诠释学,认为同一文献允许有不同的解释,人们有想象、恢复当时语境的可能,可 以见仁见智。另外,语义不可能做到处处都解释得很清晰,权威的解释也带有猜测性。哲学 诠释学还把前人的见解、权威见解和传统解释作为诠释的必要条件,强调要先理解作者的思 想,然后用来解释难懂的地方。从思想上、心理上、时间上设身处地ˆ地体验作者的原意。 哲学诠释学旨在沟通古今的做法其实也在不自觉地向传统训诂学靠拢. 哲学诠释学和传统训诂学的差异在哪儿?诠释学的大师之-伽达默尔说狂何传承物在 每一新的时代都面临新的问题和具有新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新理解,重新加以解释。传 承物始终是通过不断更新的意义表现自己,这种意义就是对新问题的新回答。而诠释学的核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 ②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宿洞霄宫①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①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 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1)此诗颔联写景极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4 分) (2)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这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意境?(3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 (李商隐《锦瑟》) (2)句读之不知, ,或师焉,或不焉, ,吾未见其明 也。 (韩愈《师说》) (3)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4) ,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诠释学与训诂学 许嘉璐 诠释学是西方学科,原本属于语文学,是研究对文献进行解释的规则的学科,类似于我 们中国的训诂学。诠释学最初是专为解释《圣经》的,20 世纪,它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哲学 理论,所以我们如果搜索西方诠释学文献,一般不是在语言文字学范围,而在哲学范围之内。 诠释学大师狄尔泰说:“阐释就在于对残留于著作中的人类存在的解释。这种艺术是语文学 的基础,而关于这一艺术的科学就是诠释学。”狄尔泰的意思是“阐释”这种活动就是对残留 于文献中的人类的存在进行解释,不是解释一字一句,而是解释一字一句背后的人,以人为 本。较之于训诂学,诠释学多了几分历史的、哲学的思考。 传统的诠释学主张文献只能有一种真正的意义,只能给文献做出唯一的、绝对的“正确” 解释,忽略了语境的无限性、不可复原性和语义的不可解性,也没有注意解释者的主观性。 而哲学的诠释学,认为同一文献允许有不同的解释,人们有想象、恢复当时语境的可能,可 以见仁见智。另外,语义不可能做到处处都解释得很清晰,权威的解释也带有猜测性。哲学 诠释学还把前人的见解、权威见解和传统解释作为诠释的必要条件,强调要先理解作者的思 想,然后用来解释难懂的地方。从思想上、心理上、时间上“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原意。 哲学诠释学旨在沟通古今的做法其实也在不自觉地向传统训诂学靠拢。 哲学诠释学和传统训诂学的差异在哪儿?诠释学的大师之一伽达默尔说:任何传承物在 每一新的时代都面临新的问题和具有新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新理解,重新加以解释。传 承物始终是通过不断更新的意义表现自己,这种意义就是对新问题的新回答。而诠释学的核
心问颕是语义,诠释学公开地、鲜明地提出“假注以述义的宗旨,而训诂学则继承孔夫子述 而不作的精神,标榜的是只着眼于文献文本的书面。实则毎一代注家无不利用作注阐述己 见,即使唐代孔颖达等人,也并非老老实实地做十足的转述家。换言之,哲学诠释学和传统 训诂学骨子里是相通的,虽然宣言有异,一个偏重于哲理,一个偏重于历史叙事。现在的 我们则应主动地、自觉地沟通二者 诠释学的一些主张应该为训诂学所借鉴:第一是注释的多元化。第二是超越元典作者。 第三是要分开来看待权威的见解和传统的见解。权威的见解有两个要素,一是合理的、被认 可的。合理的不一定是被认可的,被认可的不一定是合理的。比如说“望洋兴叹”的“望洋” 是一个联绵词,因为在《庄子》里是以“望嚀字开头,于是汉语里就有了望楼兴叹¨、“望球 兴叹”,什么意思中国人全明白,被认可了,但是它并不合理。二是政权的力量。这两个要 素常常是结合的。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元、明、清定为科考课本,就是权威的。权威性解 释也不一定是合理的,但政权力量在后,难以挑战。传统的解释就是人云亦云、代代相传的 解释,传统解释不一定是权威的解释。 (选自《文史知识》2010年第3期,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 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诠释学最初专为解释《圣经》,20世纪演变成一种哲学理论,完全脱离了语文学的 范围。 B.哲学诠释学是西方学科,传统训诂学是汉学,前者偏重于历史叙事,而后者偏重于 哲理 C.哲学诠释学解释文献强调古今沟通,不自觉地向传统训诂学靠拢,二者骨子里是相 D.诠释学旨在“假注以述义”,训诂学继承“述而不作”的精神,所“述”内涵并不相同 E.虽然训诂学标榜自己只着眼于文献文本的书面,实际上没有注家满足于做纯粹的转 述家 13.下列对“哲学诠释学”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以解释残留于文献中的人类的存在为本,比训诂学多了历史的、哲学的思考 B.人们在解释文献时,要运用想象恢复当时的语境,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原意。 C.有了前人的、权威的见解和传统解释,就能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解释疑难 D.允许对同一部文献有不同的解释,认为语义不可能做到处处都解释得很清晰。 14.哲学诠释学主张文献注释的“多元化”的理由有哪些?(4分) 15.根据文意,对“权威的见解应该怎样“分开来看”?(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 任选一组作答。做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题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 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石磨上的美文 吴建华 (1)我在太极城阴鱼岛尾的垭子口处,看见那一排靠在山墙上的那些被废弃的石磨。 数了数,竟有百余扇之多,我惊奇这太极城里的文化大侠——项波先生的眼光,是他收集了
心问题是语义,诠释学公开地、鲜明地提出“假注以述义”的宗旨,而训诂学则继承孔夫子“述 而不作”的精神,标榜的是只着眼于文献文本的书面。实则每一代注家无不利用作注阐述己 见,即使唐代孔颖达等人,也并非老老实实地做十足的转述家。换言之,哲学诠释学和传统 训诂学骨子里是相通的,虽然“宣言”有异,一个偏重于哲理,一个偏重于历史叙事。现在的 我们则应主动地、自觉地沟通二者。 诠释学的一些主张应该为训诂学所借鉴:第一是注释的多元化。第二是超越元典作者。 第三是要分开来看待权威的见解和传统的见解。权威的见解有两个要素,一是合理的、被认 可的。合理的不一定是被认可的,被认可的不一定是合理的。比如说“望洋兴叹”的“望洋” 是一个联绵词,因为在《庄子》里是以“望”字开头,于是汉语里就有了“望楼兴叹”、“望球 兴叹”,什么意思中国人全明白,被认可了,但是它并不合理。二是政权的力量。这两个要 素常常是结合的。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元、明、清定为科考课本,就是权威的。权威性解 释也不一定是合理的,但政权力量在后,难以挑战。传统的解释就是人云亦云、代代相传的 解释,传统解释不一定是权威的解释。 (选自《文史知识》2010 年第 3 期,有删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两项给 5 分,选对一项 给 2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 分) A.诠释学最初专为解释《圣经》,20 世纪演变成一种哲学理论,完全脱离了语文学的 范围。 B.哲学诠释学是西方学科,传统训诂学是汉学,前者偏重于历史叙事,而后者偏重于 哲理。 C.哲学诠释学解释文献强调古今沟通,不自觉地向传统训诂学靠拢,二者骨子里是相 通的。 D.诠释学旨在“假注以述义”,训诂学继承“述而不作”的精神,所“述”内涵并不相同。 E.虽然训诂学标榜自己只着眼于文献文本的书面,实际上没有注家满足于做纯粹的转 述家。 13.下列对“哲学诠释学”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以解释残留于文献中的人类的存在为本,比训诂学多了历史的、哲学的思考。 B.人们在解释文献时,要运用想象恢复当时的语境,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原意。 C.有了前人的、权威的见解和传统解释,就能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解释疑难。 D.允许对同一部文献有不同的解释,认为语义不可能做到处处都解释得很清晰。 14.哲学诠释学主张文献注释的“多元化”的理由有哪些?(4 分) 15.根据文意,对“权威的见解”应该怎样“分开来看”?(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 任选一组作答。做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题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 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石磨上的美文 吴建华 (1)我在太极城阴鱼岛尾的垭子口处,看见那一排靠在山墙上的那些被废弃的石磨。 数了数,竟有百余扇之多,我惊奇这太极城里的文化大侠——项波先生的眼光,是他收集了
这些散弃在城郊与乡野的文化遗迹。 (2)你瞧,那些石磨多像一轮一轮的太阳,又多像一轮一轮的月亮,当然,更像轩辕 黄帝的马车轱辘。它使我不由地蹲下身去抚摸着、阅读着、联想着这些滚过茫茫时空而将到 达未来世界的哲学符号。石磨是由阴阳两扇构成,就像太极城是由阴阳两鱼岛组成一样,阴 阳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3)阴扇石磨,通常被摆放在像大地一样安稳的磨台或磨架上,仰面朝天,中心有一 柱磨棋,自有怀阴抱阳的意象,四周是一圈光芒般的磨齿,磨齿是沟梁相间的美文美文是 从“人ˆ字写起的,最后又在人字上收笔,使你能感受到老石匠运笔的高迈,将那一方浓缩 而象征厚德载物的大地,写满了人的生存与绵延的妙语 (4)阳扇石磨,是扣合在阴扇石磨上的另一半,是天ˆ位的标忐和象征。其上有两个 磨眼是进流谷物与杂粮的通道。这通道在阳扇磨齿平面处形成了一个太极图状的分流走势, 整体的样子也像卫生常识上所描绘的子宫轮廓图有执阳而含阴的易理。这在一般人的眼里, 那也确实是像两条盘龙的摆尾姿态,四周尽皆盘龙的磨齿根系。 (5)当阴阳两扇石磨合拢起来,以阳扇为主而转动时,磨顶上的谷物便会像流水一样 盘旋而下,此刻,你能听出宇宙的轰鸣声,你能看见日月的轮回影,你能感受到四季与日夜 的交替,像风中的流云、浪里的泥沙与林中的竹笋一样,“生生不息,谓之道也” (6)你不用细想就知道,磨合中的生命是从两仪开始的,继之生出了四象,续之生出 了八卦,石磨中的粮食只是一种象征和比喻,它在一沟一梁的催生下,由内向外均匀地生发 着,弥纶着,以至于在轰隆转动的磨口边沿,变成了纷纷而落下的-圈粮食的雪雨”。 (7)我们,以及我们的祖先,就一直是在这精彩而生动的天地里,在这雪雨的喂养 中长大成人的,改朝换代的,创造与发明的,比如钥匙与锁器的关系,石碾与碾盘的关系, 锅盖与锅底的关系,螺帽与螺钉的关系,它使粮食与文化、物质与精神成为一合石磨的两扇, 个中有我们的生命根性,还有我们的象形文字与象形思维的表现特征。 (8)你很难想象,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起源没有自己的图像,就不会有从图像上诞生 出来的数字;如果没有表形的数字,就不会有达意的数学;如果没有演算的数学,就不会有 发达起来的科学;如果没有科学的创新,就不可能有被称为现代化的今天 (9)今天,我们将古代的科技工具——石磨,废弃在历史的大道边沿,这是文化的进 步,科学的抵达,和新工艺的替代,以及智慧超创的结局。但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在童 年,每到腊月二十四日这天,乡间的石磨是万万不能推动的,因为这一天是老鼠嫁女的日子。 人们说,凡未过12岁的童孩就可以倾耳听见磨中喜吹喜打的欢庆场面,并且我在许多民俗 的资料中见过关于老鼠嫁女的图画。先前,我把它做为神话贮藏在大脑深处,如今,我才明 白,那仍然是一种哲学比喻,它以石磨的阴阳来象征天地的结合,在天地之间,除了有我们 人类所需要的粮食与万物之外,天地之间还有更多的生命并存,它养育了人类,也同样养育 了万物,它同样需要人类以心去呵护万物的存在。老鼠嫁女就是古人热爱万物生命,使之共 生同荣的典范思想。 (10)我理解石磨里的粮食与老鼠嫁女故事的另一种意象则是:天与地是亲和的,又是 对立而斗争的,我们所有的生命都会在磨合中诞生,又会在磨合中成长,最后还会在磨合中 老去。珍惜天地,注重环保,热爱一切生命,是老石匠镌刻在毎一轮石磨上的天言箴语。我
这些散弃在城郊与乡野的文化遗迹。 (2)你瞧,那些石磨多像一轮一轮的太阳,又多像一轮一轮的月亮,当然,更像轩辕 黄帝的马车轱辘。它使我不由地蹲下身去抚摸着、阅读着、联想着这些滚过茫茫时空而将到 达未来世界的哲学符号。石磨是由阴阳两扇构成,就像太极城是由阴阳两鱼岛组成一样,阴 阳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3)阴扇石磨,通常被摆放在像大地一样安稳的磨台或磨架上,仰面朝天,中心有一 柱磨棋,自有怀阴抱阳的意象,四周是一圈光芒般的磨齿,磨齿是沟梁相间的美文,美文是 从“人”字写起的,最后又在“人”字上收笔,使你能感受到老石匠运笔的高迈,将那一方浓缩 而象征厚德载物的大地,写满了人的生存与绵延的妙语。 (4)阳扇石磨,是扣合在阴扇石磨上的另一半,是“天”位的标志和象征。其上有两个 磨眼,是进流谷物与杂粮的通道。这通道在阳扇磨齿平面处形成了一个太极图状的分流走势, 整体的样子也像卫生常识上所描绘的子宫轮廓图,有执阳而含阴的易理。这在一般人的眼里, 那也确实是像两条盘龙的摆尾姿态,四周尽皆盘龙的磨齿根系。 (5)当阴阳两扇石磨合拢起来,以阳扇为主而转动时,磨顶上的谷物便会像流水一样 盘旋而下,此刻,你能听出宇宙的轰鸣声,你能看见日月的轮回影,你能感受到四季与日夜 的交替,像风中的流云、浪里的泥沙与林中的竹笋一样,“生生不息,谓之道也”! (6)你不用细想就知道,磨合中的生命是从两仪开始的,继之生出了四象,续之生出 了八卦,石磨中的粮食只是一种象征和比喻,它在一沟一梁的催生下,由内向外均匀地生发 着,弥纶着,以至于在轰隆转动的磨口边沿,变成了纷纷而落下的一圈粮食的“雪雨”。 (7)我们,以及我们的祖先,就一直是在这精彩而生动的天地里,在这“雪雨”的喂养 中长大成人的,改朝换代的,创造与发明的,比如钥匙与锁器的关系,石碾与碾盘的关系, 锅盖与锅底的关系,螺帽与螺钉的关系,它使粮食与文化、物质与精神成为一合石磨的两扇, 个中有我们的生命根性,还有我们的象形文字与象形思维的表现特征。 (8)你很难想象,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起源没有自己的图像,就不会有从图像上诞生 出来的数字;如果没有表形的数字,就不会有达意的数学;如果没有演算的数学,就不会有 发达起来的科学;如果没有科学的创新,就不可能有被称为现代化的今天 (9)今天,我们将古代的科技工具——石磨,废弃在历史的大道边沿,这是文化的进 步,科学的抵达,和新工艺的替代,以及智慧超创的结局。但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在童 年,每到腊月二十四日这天,乡间的石磨是万万不能推动的,因为这一天是老鼠嫁女的日子。 人们说,凡未过 12 岁的童孩就可以倾耳听见磨中喜吹喜打的欢庆场面,并且我在许多民俗 的资料中见过关于老鼠嫁女的图画。先前,我把它做为神话贮藏在大脑深处,如今,我才明 白,那仍然是一种哲学比喻,它以石磨的阴阳来象征天地的结合,在天地之间,除了有我们 人类所需要的粮食与万物之外,天地之间还有更多的生命并存,它养育了人类,也同样养育 了万物,它同样需要人类以心去呵护万物的存在。老鼠嫁女就是古人热爱万物生命,使之共 生同荣的典范思想。 (10)我理解石磨里的粮食与老鼠嫁女故事的另一种意象则是:天与地是亲和的,又是 对立而斗争的,我们所有的生命都会在磨合中诞生,又会在磨合中成长,最后还会在磨合中 老去。珍惜天地,注重环保,热爱一切生命,是老石匠镌刻在每一轮石磨上的天言箴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