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番禺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科考试试卷2008.9 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 和答卷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有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卷纸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各题目指 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 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刹那/古刹阻塞/边塞处心积虑/处世原则 B、湖泊/血泊阿附/阿谀罪大恶极/深恶痛绝 C、蹊跷/蹊径 殷红/殷实安步当车/螳臂当车 D、偏裨/裨益复辟/开辟细嚼慢咽/咬文嚼字 2、下面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古诗中有许多惯用的意象,它们表达的_已经约定俗成,如“杨柳”表惜别怀远,“归 雁”表游子思乡 ②宇航员在月球上的拍摄的“环形山”照片,是那样清晰,消释了多少代人对“皎皎银盘” 阴影的 ③浮躁风气和商业投机心理着学术,一些学者偏离正轨,或见利忘义,粗制滥造,或 取媚世俗,热衷炒作。 A.含义疑窦侵蚀 B.蕴含疑虑侵蚀 C.含义疑虑侵袭 D.蕴含疑窦侵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 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B这几幅山水画画得都不怎麼样,只有小刘画的这幅梅花还差强人意。 C.这两支甲A足球的劲旅激战了九十分钟,不分胜负,终结城下之盟。 DNBA状元秀姚明是继王治郅、巴特尔之后在NBA粉墨登场的又一名中国篮球运动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 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B.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吸
1 广东番禺中学 2009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科考试试卷 2008.9 本试卷共 8 页,满分为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 和答卷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上,用 2B 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有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卷纸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各题目指 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 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刹.那/古刹. 阻塞./边塞. 处.心积虑/处.世原则 B、湖泊./血泊. 阿.附/阿.谀 罪大恶.极/深恶.痛绝 C、蹊.跷/蹊.径 殷.红/殷.实 安步当.车/螳臂当.车 D、偏裨./裨.益 复辟./开辟. 细嚼.慢咽/咬文嚼.字 2、下面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古诗中有许多惯用的意象,它们表达的 已经约定俗成,如“杨柳”表惜别怀远,“归 雁”表游子思乡…… ②宇航员在月球上的拍摄的“环形山”照片,是那样清晰,消释了多少代人对“皎皎银盘” 上阴影的 。 ③浮躁风气和商业投机心理 着学术,一些学者偏离正轨,或见利忘义,粗制滥造,或 取媚世俗,热衷炒作。 A.含义 疑窦 侵蚀 B.蕴含 疑虑 侵蚀 C.含义 疑虑 侵袭 D.蕴含 疑窦 侵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 ....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 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B.这几幅山水画画得都不怎麽样,只有小刘画的这幅梅花还差强人意 ....。 C.这两支甲 A 足球的劲旅激战了九十分钟,不分胜负,终结城下之盟 ....。 D.NBA 状元秀姚明是继王治郅、巴特尔之后在 NBA 粉墨登场 ....的又一名中国篮球运动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 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B.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吸
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C.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并 将20万元活动经费发动到各社区 D.艾滋病(AIDS)是一种传染病,其病毒通过性接触或血液、母婴等途径传播,侵入人体后,使 人体丧失对病原体的免疫能力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 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 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 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 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 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偾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日:“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 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 “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盱焉真 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 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朊 昏乱,糊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恐死岭外 特:特别B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穷:困窘。 C畏其敏 畏:敬服 D饮酒不衰 衰:减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乘月而归 定国且不我怨 吾从而师之 臣死且不避 C.r又以病止酒 牦焉真一老农夫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置杯焉则胶 7.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2 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C. 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 OK 等 19 项体育活动,并 将 20 万元活动经费发动到各社区。 D. 艾滋病(AIDS)是一种传染病,其病毒通过性接触或血液、母婴等途径传播,侵入人体后,使 人体丧失对病原体的免疫能力。 二、 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 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 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 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 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 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 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 “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 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 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 昏乱,糊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特.恐死岭外 特:特别 B 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穷:困窘。 C 畏.其敏 畏:敬服。 D 饮酒不衰. 衰:减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乘月而.归 B. 定国且.不我怨 吾从而.师之 臣死且.不避 C. 又以.病止酒 D. 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置杯焉.则胶 7.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样,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D②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 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但对他的 幽忧愤叹之作”则有否定之意,因而“废卷而叹”。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 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 丰,文情酣畅 9.断句和翻译。(9分)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増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 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3分) ②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3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②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③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④,天阔退飞澶。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图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 山幽僻深邃。③流:流逝④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多选则按前4题计分)(8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2)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 (3)剑阁峥嵘而崔嵬, (《蜀道难》)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a(《登高》) (5)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观沧海》)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文化散文的关键
3 ⑥所至翱翔徜样,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③④⑥ D ②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 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 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但对他的 “幽忧愤叹之作”则有否定之意,因而“废卷而叹”。 c 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 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 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 丰,文情酣畅。 9.断句和翻译。(9 分)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 分)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 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3 分) ②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3 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 间 作 四 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②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③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④,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 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 山幽僻深邃。③流:流逝 ④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 分)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 分)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4 题,多选则按前 4 题计分)(8 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2)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 (3)剑阁峥嵘而崔嵬, , 。 (《蜀道难》)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登高》) (5)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观沧海》)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文化散文的关键
①新时期散文出现“文化散文”之谓,这种观念是从余秋雨的散文出现以后才明确起来的。 而台湾地区作家柏杨、李敖他们的写法虽不像余秋雨散文那么文气典雅,但从取材、意旨、内 涵、观念等都非常“文化”来看,他们的散文与杂文其实都是很地道的“文化散文 ②文化散文所写对象本身就是文化意味很突出、文化含量很丰富的社会人事现象和自然景观 如《大唐蒲东》一共描述了蒲州文化的好几个方面:与唐朝一起辉煌的蒲州古城,唐代经典传 奇《莺莺传》的诞生地普救寺,晩唐衰落的象征王官谷等等。这些是蒲州文化甚至于大唐文化 的物质性代表。 ③文化散文的“文化”,决不仅仅在取材方面走了“文化旅程”,写了浸润着文化韵味的寺 庙楼阁秋水长天,或文化名人的风流诗文轶事趣闻;其灵魂应当是作者显示的文化态度、文化 观念如何。这里面,就有保守与变革、陈腐与新生、愚昧与智慧、小器与大气的差异。作家们 写作《河东文化丛书》是明确地从文化的角度以文化的意识来表现描写对象的。从这些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出一种鲜明的文化态度,那就是作家们不光深情地热爱河东文化,而且能够以学者 的眼光来审视河东文化,将河东文化的内涵准确地阐述出来,并进行了理性的分析。 ④《大唐蒲东》写蒲州古城时,将它定位成李唐王朝起跑与终点的战略中间站,讲述了李 渊和李世民与蒲州古城的解不开、割不断的情感,阐发了蒲州古城在战略上对于李唐王朝的重 要性,这就决定了蒲州文化在整个大唐文化中的特殊意义,因此,也才有了之后不断出现的国 家顶尖级别的文化景观,古城的价值也就在这种解剖与开掘中显现出来了。这些无不说明文化 散文能够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挖掘现象的本质。 ⑤作为一部文化散文,在行文风格、叙述语言、描写手段、文史知识的运用等多方面,都 富于文化韵味。虽然这些都是属于技术性层面,但是,却是整部作品成功的不可忽缺的环节 ⑥总的来说,文化散文是多种涵义的集合 ⑦但文化散文的灵魂是什么呢?“文化散文”固然与取材、定法、文笔等是否有文化性、 文化色彩和文化韵味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审美主体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情趣如何 秦砖汉瓦固然易于扬起文化的古老烟尘,唐朝的风、宋代的雨固然易于激发人们的文化情怀 但审美主体若没有深层的文化意识、深刻的文化思考、透彻的文化理解和阔大的文化视野,以 投注和激活安睡的“文化”,以连接和穿透古今的“文化”,那读者还真不如到历史博物馆去看 看发绿的器物生锈的历史。比如建国以来,我们写文化历史、文化陈迹的作品也不少,反映现 实文化景观的作品也比比皆是,如杨朔的抒情散文和秦牧的知识散文,但为什么感觉不到“文 化”的较突出的存在?谈起“文化散文”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反思,不少作家作品是值得推崇的。 比如,被称为“人生大书”的巴金的《随想录》五卷,就谈了许多文化问题。它们虽未被称为 “文化散文”,但其文化反思还是比较深刻。而《丑陋的中国人》《传统下的独白》,更是以极为 强烈的文化意识来集中反思和解剖中国传统文化。或许由于它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激愤批判, 往往就被认为只是社会杂文。这其实是片面看法。事实上,它们既是社会杂文,同时也是文化 意味很浓的“文化杂文”。或者说就是现实性和批判性突出的“文化散文 ⑧八十年代中期,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在大陆引起争论时,公刘发表了《丑陋的风波》 文,其间有些看法是令人深思的。公刘以此来批评我们为何会出现那么多只是一味盲目乐观、 味歌功颂德的肤浅散文,也就不言而喻了。我以为,余秋雨最初的“文化散文”,重古典主义 而缺乏现代精神,多传统文人情怀而少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多少也与这种文化背景和现 实环境的制约有关。李敖的文化杂文,我们总觉有点“危言耸听”,但又不能不佩服其深刻。这 种“危言”,行文还是比较稳重的余秋雨大约难以写出。我决不是赞成大家都来“危言耸听” 但我们是不是太四平八稳而太缺乏特立独行的思考了呢?
4 ①新时期散文出现“文化散文”之谓,这种观念是从余秋雨的散文出现以后才明确起来的。 而台湾地区作家柏杨、李敖他们的写法虽不像余秋雨散文那么文气典雅,但从取材、意旨、内 涵、观念等都非常“文化”来看,他们的散文与杂文其实都是很地道的“文化散文”。 ②文化散文所写对象本身就是文化意味很突出、文化含量很丰富的社会人事现象和自然景观。 如《大唐蒲东》一共描述了蒲州文化的好几个方面:与唐朝一起辉煌的蒲州古城,唐代经典传 奇《莺莺传》的诞生地普救寺,晚唐衰落的象征王官谷等等。这些是蒲州文化甚至于大唐文化 的物质性代表。 ③文化散文的“文化”,决不仅仅在取材方面走了“文化旅程”,写了浸润着文化韵味的寺 庙楼阁秋水长天,或文化名人的风流诗文轶事趣闻;其灵魂应当是作者显示的文化态度、文化 观念如何。这里面,就有保守与变革、陈腐与新生、愚昧与智慧、小器与大气的差异。作家们 写作《河东文化丛书》是明确地从文化的角度以文化的意识来表现描写对象的。从这些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出一种鲜明的文化态度,那就是作家们不光深情地热爱河东文化,而且能够以学者 的眼光来审视河东文化,将河东文化的内涵准确地阐述出来,并进行了理性的分析。 ④《大唐蒲东》写蒲州古城时,将它定位成李唐王朝起跑与终点的战略中间站,讲述了李 渊和李世民与蒲州古城的解不开、割不断的情感,阐发了蒲州古城在战略上对于李唐王朝的重 要性,这就决定了蒲州文化在整个大唐文化中的特殊意义,因此,也才有了之后不断出现的国 家顶尖级别的文化景观,古城的价值也就在这种解剖与开掘中显现出来了。这些无不说明文化 散文能够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挖掘现象的本质。 ⑤作为一部文化散文,在行文风格、叙述语言、描写手段、文史知识的运用等多方面,都 富于文化韵味。虽然这些都是属于技术性层面,但是,却是整部作品成功的不可忽缺的环节。 ⑥总的来说,文化散文是多种涵义的集合。 ⑦但文化散文的灵魂是什么呢?“文化散文”固然与取材、定法、文笔等是否有文化性、 文化色彩和文化韵味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审美主体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情趣如何。 秦砖汉瓦固然易于扬起文化的古老烟尘,唐朝的风、宋代的雨固然易于激发人们的文化情怀, 但审美主体若没有深层的文化意识、深刻的文化思考、透彻的文化理解和阔大的文化视野,以 投注和激活安睡的“文化”,以连接和穿透古今的“文化”,那读者还真不如到历史博物馆去看 看发绿的器物生锈的历史。比如建国以来,我们写文化历史、文化陈迹的作品也不少,反映现 实文化景观的作品也比比皆是,如杨朔的抒情散文和秦牧的知识散文,但为什么感觉不到“文 化”的较突出的存在?谈起“文化散文”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反思,不少作家作品是值得推崇的。 比如,被称为“人生大书”的巴金的《随想录》五卷,就谈了许多文化问题。它们虽未被称为 “文化散文”,但其文化反思还是比较深刻。而《丑陋的中国人》《传统下的独白》,更是以极为 强烈的文化意识来集中反思和解剖中国传统文化。或许由于它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激愤批判, 往往就被认为只是社会杂文。这其实是片面看法。事实上,它们既是社会杂文,同时也是文化 意味很浓的“文化杂文”。或者说就是现实性和批判性突出的“文化散文”。 ⑧八十年代中期,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在大陆引起争论时,公刘发表了《丑陋的风波》 一文,其间有些看法是令人深思的。公刘以此来批评我们为何会出现那么多只是一味盲目乐观、 一味歌功颂德的肤浅散文,也就不言而喻了。我以为,余秋雨最初的“文化散文”,重古典主义 而缺乏现代精神,多传统文人情怀而少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多少也与这种文化背景和现 实环境的制约有关。李敖的文化杂文,我们总觉有点“危言耸听”,但又不能不佩服其深刻。这 种“危言”,行文还是比较稳重的余秋雨大约难以写出。我决不是赞成大家都来“危言耸听”, 但我们是不是太四平八稳而太缺乏特立独行的思考了呢?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散文与杂文都属于很地道的“文化散文”。 B.巴金的文化散文《随想录》谈了许多文化问题,其文化反思比较深刻 C.文化散文所写对象本身就是文化意味很突出、文化含量很丰富的社会人事现象和自然景观 D.余秋雨的散文自始至终都是现实性和批判性突出的典型的“文化散文”。 E.一篇文章的取材、定法、文笔等是否有文化性、文化色彩和文化韵味决定了它能否成为“文 化散文”。 文化散文中“文化”的灵魂应当是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文化意识 和文化情趣等 13.下列能作为论据证明“我们太四平八稳而太缺乏特立独行的思考”的一项是(2分) A.李敖的文化杂文 B.柏杨《丑陋的中国人》 C.余秋雨最初的“文化散文”。 D.公刘《丑陋的风波》 14.文化散文是多种涵义的集合,请根据文本概括文化散文的涵义。(4分) 15.本文第③段和第⑦段都谈到了“文化观念”问题,这是重复吗?为什么?(5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 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 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①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②这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 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 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岀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 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 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③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④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⑤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⑥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⑦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就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 就是红柳,对不对? ⑧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 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⑨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 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⑩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岀发了。 η)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一柄巨
5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散文与杂文都属于很地道的“文化散文”。 B.巴金的文化散文《随想录》谈了许多文化问题,其文化反思比较深刻。 C.文化散文所写对象本身就是文化意味很突出、文化含量很丰富的社会人事现象和自然景观。 D.余秋雨的散文自始至终都是现实性和批判性突出的典型的“文化散文”。 E.一篇文章的取材、定法、文笔等是否有文化性、文化色彩和文化韵味决定了它能否成为“文 化散文”。 F.文化散文中“文化”的灵魂应当是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文化意识 和文化情趣等。 13.下列能作为论据证明“我们太四平八稳而太缺乏特立独行的思考”的一项是(2 分) A.李敖的文化杂文。 B.柏杨《丑陋的中国人》。 C.余秋雨最初的“文化散文”。 D.公刘《丑陋的风波》。 14.文化散文是多种涵义的集合,请根据文本概括文化散文的涵义。(4分) 15.本文第③段和第⑦段都谈到了“文化观念”问题,这是重复吗?为什么?(5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 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 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①30 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②这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 5000 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 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 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 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 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③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④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⑤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⑥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⑦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就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 就是红柳,对不对? ⑧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 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⑨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 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⑩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⑾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一柄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