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抗病品种由于抗花叶病品种也抗霜霉病,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2.加强栽培管理栽培管理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选无病株留种。播种前用10%盐水选种,清除瘪粒病籽;按种子重量 的0.3%用25%瑞毒霉或50%福美双拌种消毒。 ②合理轮作。实行2年以上轮作,水旱轮作效果更好。 ③适期播种。秋白菜适期晚播,使包心期避开多雨季节,同时注意合 理密植。 ④加强栽培管理。精细整地;髙垄栽培,及时排除积水,降低田间湿 度;结合间苗剔除病残植株;增施磷、钾肥,适期追肥,增强植株抗病力; 收后清除病残,深翻压埋病菌。 3.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及时喷药保护,控制病害蔓延。药剂有:72.2% 扑霉特、69%安克~锰锌、58%雷多米尔~锰锌、40%乙磷铝、25%甲霜灵、 75%百菌清、72.2%普力克、70%霉奇洁、72%北方露丹、64%杀毒矾、72%赛 露、70%安泰生、72%克霜氰等。间隔7~l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四、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 Crucifers Sclerotinia rot 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又称菌核性软腐病,在南方沿海地区及长江流域各省 发生普遍,危害严重。近年来,北方地区有所发生,并逐渐蔓延。在十字花科蔬 菜中,甘蓝和大白菜受害最重。菌核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除危害十字花科蔬菜 以外,还能侵害豆科、茄科、葫芦科等19科的7种植物。 (一)症状 十字花科蔬菜从苗期到成熟期都可受害,以生长后期及留种株上发生较重 主要危害茎部、叶片或叶球及种荚 幼苗受害,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逐渐软腐,造成猝倒 甘蓝、大白菜等成株受害,一般在靠近地表的茎、叶柄或叶片边缘开始发病, 最初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的病斑,逐渐导致茎基部或叶球软腐,发病部位产生白 色或灰白色棉絮状霉层,以后散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二)病原 病原为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 de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 属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温湿度适宜时,菌核 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囊成熟后子囊孢子弹射散发,并随气流传播,侵染 衰老的叶片和凋落的花瓣,通过菌丝扩展,逐渐向健康的茎杆或邻近的植株蔓延, 田间的再侵染主要是靠病健植株或组织相互接触,病部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体, 发病后期在病部形成菌核越冬, 北方地区病菌菌核萌发时期在3~5月份。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δ5%以 上,有利于病菌发育,发病重;相对湿度在70%以下,发病较轻。因此,多雨的 早春和晚秋易引起菌核病流行。此外,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田间通透性差等 往往发病重。十字花科、豆科、茄科等蔬菜连作利于病害发生, (四)病害控制 应采取加强栽培管理、进行种子处理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无病种子及种子处理从无病株上采种,汰除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及
1. 选用抗病品种 由于抗花叶病品种也抗霜霉病,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2. 加强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选无病株留种。播种前用 10%盐水选种,清除瘪粒病籽;按种子重量 的 0.3%用 25%瑞毒霉或 50%福美双拌种消毒。 ②合理轮作。实行 2 年以上轮作,水旱轮作效果更好。 ③适期播种。秋白菜适期晚播,使包心期避开多雨季节,同时注意合 理密植。 ④加强栽培管理。精细整地;高垄栽培,及时排除积水,降低田间湿 度;结合间苗剔除病残植株;增施磷、钾肥,适期追肥,增强植株抗病力; 收后清除病残,深翻压埋病菌。 3. 药剂防治 发现中心病株及时喷药保护,控制病害蔓延。药剂有:72.2% 扑霉特、69%安克~锰锌、58%雷多米尔~锰锌、40%乙磷铝、25%甲霜灵、 75%百菌清、72.2%普力克、70%霉奇洁、72%北方露丹、64%杀毒矾、72%赛 露、70%安泰生、72%克霜氰等。间隔 7~lOd 喷 1 次,连续防治 2~3 次。 四、 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 Crucifers Sclerotinia Rot 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又称菌核性软腐病,在南方沿海地区及长江流域各省 发生普遍,危害严重。近年来,北方地区有所发生,并逐渐蔓延。在十字花科蔬 菜中,甘蓝和大白菜受害最重。菌核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除危害十字花科蔬菜 以外,还能侵害豆科、茄科、葫芦科等 19 科的 71 种植物。 (一)症状 十字花科蔬菜从苗期到成熟期都可受害,以生长后期及留种株上发生较重。 主要危害茎部、叶片或叶球及种荚。 幼苗受害,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逐渐软腐,造成猝倒。 甘蓝、大白菜等成株受害,一般在靠近地表的茎、叶柄或叶片边缘开始发病, 最初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的病斑,逐渐导致茎基部或叶球软腐,发病部位产生白 色或灰白色棉絮状霉层,以后散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二)病原 病原为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 属。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温湿度适宜时,菌核 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囊成熟后子囊孢子弹射散发,并随气流传播,侵染 衰老的叶片和凋落的花瓣,通过菌丝扩展,逐渐向健康的茎杆或邻近的植株蔓延, 田间的再侵染主要是靠病健植株或组织相互接触,病部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体, 发病后期在病部形成菌核越冬。 北方地区病菌菌核萌发时期在 3~5 月份。 温度 20℃左右,相对湿度 85%以 上,有利于病菌发育,发病重;相对湿度在 70%以下,发病较轻。因此,多雨的 早春和晚秋易引起菌核病流行。此外,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田间通透性差等, 往往发病重。十字花科、豆科、茄科等蔬菜连作利于病害发生。 (四)病害控制 应采取加强栽培管理、进行种子处理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无病种子及种子处理 从无病株上采种,汰除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及
病残屑。播种前,用10%盐水或10%一20%硫酸铵选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播种 2.加强栽培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可与水稻或其他禾本科作物实行隔年轮作。 菜株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在菌核产生子囊盘的盛期中耕1次。及时清除植株 下部的老叶、病叶,以利于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采用行间撒施药土或喷洒药液的办法进行防治。药 剂有:5%氯硝铵、50%氯硝铵、20%甲基立枯灵、40%多硫悬浮剂、70%甲基硫菌灵、 50%扑海因、50%速克灵、50%菌核净等,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施药2~3 次。 五、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 Crucifers Alternaria Leaf Spot 黑斑病是十字花科蔬菜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全国各地分布广泛。该病在白菜 甘蓝及花椰莱上发生较多,以春秋两季发生普遍,流行年份,可减产20%~50%。 感病后,蔬菜茎叶变苦,品质低劣。20世纪80年代末期,黑斑病在我国北方地 区频频流行,已成为白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 (一)症状 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植株的叶片、叶柄,有时也危害花梗和种荚。在不同 种类的蔬菜上病斑大小有差异。 叶片受害,多从外叶开始发病,初为近圆形褪绿斑,以后逐渐扩大,发展成 灰褐色或暗褐色病斑,且有明显的同心轮纹,有的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在髙温 高湿条件下病部穿孔。白菜上病斑比花椰菜和甘蓝上的病斑小,直径2~6mm,甘 蓝和花椰菜上的病斑5~30mm。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 子)。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汇合成大斑,导致半叶或整叶变黄枯死,全株叶片自 外向内干枯 (二)病原 病原为芸苔链格孢 Alternaria brassicae(Berk.)Sacc.和芸苔生链格孢 A. brassicola(Schw.) Wiltshire(=A. oleracea milbr.),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 属。 两者分生孢子形态相似,倒棍棒状,有纵横分隔,分生孢子3~10个横隔,1 25个纵隔,深褐色。两种病菌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6根丛 生,分生孢子多单生,较大,42~138mx11~28ttm,淡橄榄色,喙长,顶端近 无色,具15个隔膜(图13~4),主要危害白菜、油菜、芥菜等。后者分生孢子常 串生,8~10个连成一串,较小,50~75tmX11~17ttm,色较深,无喙或喙短 主要危害甘蓝和花椰菜 两种病菌都要求高湿度。在高湿条件下,黑斑病菌产孢量大;分生孢子萌发 要有水滴存在。芸苔链格孢在0~35℃的温度下均能生长发育,最适温度是17℃ 孢子萌发适温为17~22℃,菌丝和分生孢子48℃时处理5min可被致死:芸苔生 链格孢在10~35℃都能生长发 育,菌丝生长适温为25~27℃,孢子萌发温度范围是1~40C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田间病株、病残体、种子或冬贮菜上越冬。分生 孢子在土壤中一般能生存3个月,在水中只存活1个月,遗留在土表的孢子经1 年后才死亡。第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 入,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在生长季节,病菌可连续侵
病残屑。播种前,用 10%盐水或 10%一 20%硫酸铵选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播种。 2.加强栽培管理 有条件的地区,可与水稻或其他禾本科作物实行隔年轮作。 菜株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在菌核产生子囊盘的盛期中耕 1 次。及时清除植株 下部的老叶、病叶,以利于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采用行间撒施药土或喷洒药液的办法进行防治。药 剂有:5%氯硝铵、50%氯硝铵、20%甲基立枯灵、40%多硫悬浮剂、70%甲基硫菌灵、 50%扑海因、50%速克灵、50%菌核净等,每隔 10 天左右喷 1 次,连续施药 2~3 次。 五、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 Crucifers Alternaria Leaf Spot 黑斑病是十字花科蔬菜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全国各地分布广泛。该病在白菜、 甘蓝及花椰莱上发生较多,以春秋两季发生普遍,流行年份,可减产 20%~50%。 感病后,蔬菜茎叶变苦,品质低劣。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黑斑病在我国北方地 区频频流行,已成为白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 (一)症状 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植株的叶片、叶柄,有时也危害花梗和种荚。在不同 种类的蔬菜上病斑大小有差异。 叶片受害,多从外叶开始发病,初为近圆形褪绿斑,以后逐渐扩大,发展成 灰褐色或暗褐色病斑,且有明显的同心轮纹,有的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在高温 高湿条件下病部穿孔。白菜上病斑比花椰菜和甘蓝上的病斑小,直径 2~6mm,甘 蓝和花椰菜上的病斑 5~30mm。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 子)。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汇合成大斑,导致半叶或整叶变黄枯死,全株叶片自 外向内干枯。 (二)病原 病原为芸苔链格孢 Alternaria brassicae(Berk.)Sacc.和芸苔生链格孢 A.brassicola (Schw.)Wiltshire(=A.oleracea Milbr.),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 属。 两者分生孢子形态相似,倒棍棒状,有纵横分隔,分生孢子 3~10 个横隔,1~ 25 个纵隔,深褐色。两种病菌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分生孢子梗单生或 2~6 根丛 生,分生孢子多单生,较大,42~138 mXll~28ttm,淡橄榄色,喙长,顶端近 无色,具 15 个隔膜(图 13~4),主要危害白菜、油菜、芥菜等。后者分生孢子常 串生,8~10 个连成一串,较小,50~75t~mXll~17ttm,色较深,无喙或喙短, 主要危害甘蓝和花椰菜。 两种病菌都要求高湿度。在高湿条件下,黑斑病菌产孢量大;分生孢子萌发 要有水滴存在。芸苔链格孢在 0~35℃的温度下均能生长发育,最适温度是 17℃, 孢子萌发适温为 17~22℃,菌丝和分生孢子 48℃时处理 5min 可被致死;芸苔生 链格孢在 10~35℃都能生长发 育,菌丝生长适温为 25~27℃,孢子萌发温度范围是 1~40C。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田间病株、病残体、种子或冬贮菜上越冬。分生 孢子在土壤中一般能生存 3 个月,在水中只存活 1 个月,遗留在土表的孢子经 1 年后才死亡。第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 入,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在生长季节,病菌可连续侵
染当地的采种株及油菜、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 黑斑病发生的轻重及早晚与连阴雨持续的时间长短有关,多雨高湿有利于黑 斑病发生。发病温度为11~24℃,最适温度是11.8~19.2℃。孢子萌发要有水 滴存在,在昼夜温差大,湿度高时,病情发展迅速。因此,雨水多、易结露的条 件下,病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此外,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但未见免疫品种。 四)病害控制 选用抗(耐)病品种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的抗黑斑病品种,以减轻危害 2.种子处理种子如带菌可用50℃温水浸种20~25rain,冷却晾于后播种 或用种子重量的0.4%的40%福美双拌种,也可用种子重量的0.2%~0.3%的50%扑 海因拌种 3.加强栽培管理与非十字花科蔬菜隔年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以 减少菌源。合理施肥,采用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提高 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常用的药剂有:50%扑海因、50%菌核净 7%代森锰锌、75%百菌清、64%杀毒矾等,隔7~10d喷1次,连续喷3~4次。 六、十字花科蔬菜白斑病 七、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 Crucifers black black rot 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俗称“半边瘫”,各地菜区均有发生,危害十字花科多种 蔬菜如白菜、甘蓝、花椰菜、萝卜、芥菜和芜菁等,以甘蓝、花椰菜和萝卜受害 普遍。此病在不同年份间危害程度有异,重病地区或年份可造成较重的损失,而 且在贮藏期可继续危害,加重损失。 症状 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发病,危害特点是维管束坏死变黑 成株期,叶片发病多从叶缘开始,逐步向内扩展,形成“V”字形黄褐色病斑, 周围组织变黄,与健部界限不明显;有时病菌沿叶脉向里扩展,形成网状黑脉或 黄褐色大斑块。 萝卜受害,主要危害叶片和块根。叶片发病,症状和白菜类相似,也产生“V” 字型褐色病斑。块根被害,外观症状不甚明显,但维管束变黑,内部组织黑色干 腐状,严重者形成空心。田间多并发软腐病,终致腐烂状。黑腐病有时和软腐病 并发,加剧病情,但此病腐烂时无臭味,可与后者区别 病原 病原为野油菜黄单胞杆菌野油菜黑腐病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v. campes tms( Pamme l) Dowson,属薄壁菌门黄单孢菌属 病菌生长温度5~39℃;适温25~30℃:致死温度为51℃10min;对酸碱度 适应范围为pH6.1~6.8,最适p为6.4 发病规律 病菌随种子或病残体遗留在土壤内或在采种株上越冬。种子带菌是主要的侵 染来源,播种后病菌从幼苗子叶叶缘的水孔和气孔侵入,引起发病。病菌在土壤 中的病残体上可存活1年以上,故可通过雨水、灌溉水、农事操作及昆虫等传播 到叶片上,从叶缘的水孔或叶面的伤口侵入,进入维管束组织,造成系统性侵染 带病采种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病菌喜高温、高湿的条件。25~30C利于病菌生长发育;多雨高湿、叶面结
染当地的采种株及油菜、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 黑斑病发生的轻重及早晚与连阴雨持续的时间长短有关,多雨高湿有利于黑 斑病发生。发病温度为 11~24 ℃,最适温度是 11.8~19.2℃。孢子萌发要有水 滴存在,在昼夜温差大,湿度高时,病情发展迅速。因此,雨水多、易结露的条 件下,病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此外,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但未见免疫品种。 (四)病害控制 1.选用抗(耐)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的抗黑斑病品种,以减轻危害。 2.种子处理 种子如带菌可用 50℃温水浸种 20~25rain,冷却晾于后播种, 或用种子重量的 0.4%的 40%福美双拌种,也可用种子重量的 0.2%~0.3%的 50%扑 海因拌种。 3.加强栽培管理 与非十字花科蔬菜隔年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以 减少菌源。合理施肥,采用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提高 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常用的药剂有:50%扑海因、50%菌核净、 70%代森锰锌、75%百菌清、64%杀毒矾等,隔 7~lOd 喷 1 次,连续喷 3~4 次。 六、十字花科蔬菜白斑病 七、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 Crucifers Black BIack Rot 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俗称“半边瘫”,各地菜区均有发生,危害十字花科多种 蔬菜如白菜、甘蓝、花椰菜、萝卜、芥菜和芜菁等,以甘蓝、花椰菜和萝卜受害 普遍。此病在不同年份间危害程度有异,重病地区或年份可造成较重的损失,而 且在贮藏期可继续危害,加重损失。 症状 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发病,危害特点是维管束坏死变黑。 成株期,叶片发病多从叶缘开始,逐步向内扩展,形成“V”字形黄褐色病斑, 周围组织变黄,与健部界限不明显;有时病菌沿叶脉向里扩展,形成网状黑脉或 黄褐色大斑块。 萝卜受害,主要危害叶片和块根。叶片发病,症状和白菜类相似,也产生“V” 字型褐色病斑。块根被害,外观症状不甚明显,但维管束变黑,内部组织黑色干 腐状,严重者形成空心。田间多并发软腐病,终致腐烂状。黑腐病有时和软腐病 并发,加剧病情,但此病腐烂时无臭味,可与后者区别。 病原 病原为野油菜黄单胞杆菌野油菜黑腐病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campestrts pv.campestms (Pammel)Dowson,属薄壁菌门黄单孢菌属。 病菌生长温度 5~39℃;适温 25~30℃;致死温度为 51℃lOmin;对酸碱度 适应范围为 pH 6.1~6.8,最适 pH 为 6.4。 发病规律 病菌随种子或病残体遗留在土壤内或在采种株上越冬。种子带菌是主要的侵 染来源,播种后病菌从幼苗子叶叶缘的水孔和气孔侵入,引起发病。病菌在土壤 中的病残体上可存活 1 年以上,故可通过雨水、灌溉水、农事操作及昆虫等传播 到叶片上,从叶缘的水孔或叶面的伤口侵入,进入维管束组织,造成系统性侵染。 带病采种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病菌喜高温、高湿的条件。25~30C 利于病菌生长发育;多雨高湿、叶面结
露、叶缘吐水,均利于发病。低洼地块,排水不良,浇水过多,病害重。播种过 早,与十字花科蔬菜连作,施用未腐熟的带菌粪肥,中耕伤根严重,害虫较多的 地块,发病均重。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大量繁殖,再侵染频繁,遇暴风雨后, 病害极易于流行。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采取农业防治为主,使用无病种子,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使用无病种子从无病田和无病株上采种,必要时进行种子消毒。可温汤 浸种,种子先用冷水预浸10min,再用50℃温水浸30min:;或用药剂消毒,以72% 农用链霉素浸种2h,或45%代森铵水剂浸种20min; 2.加强栽培管理重病地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3年轮作;施用腐熟肥 料,适时播种,不宜过早,密度适宜,适期蹲苗,合理肥水,雨后及时排水,注 意减少伤口,及时防虫: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残,秋后深翻,消灭菌源。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施η冫%农用硫酸链霉素、新植霉素、氯霉素 50%DT、60%百菌通、10%高效杀菌宝、14%络氨铜水剂等。注意对铜制剂敏 感的品种不可随意提高浓度,以防药害
露、叶缘吐水,均利于发病。低洼地块,排水不良,浇水过多,病害重。播种过 早,与十字花科蔬菜连作,施用未腐熟的带菌粪肥,中耕伤根严重,害虫较多的 地块,发病均重。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大量繁殖,再侵染频繁,遇暴风雨后, 病害极易于流行。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采取农业防治为主,使用无病种子,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1.使用无病种子 从无病田和无病株上采种,必要时进行种子消毒。可温汤 浸种,种子先用冷水预浸 10min,再用 50℃温水浸 30min;或用药剂消毒,以 72% 农用链霉素浸种 2h,或 45%代森铵水剂浸种 20min; 2.加强栽培管理 重病地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 2~3 年轮作;施用腐熟肥 料,适时播种,不宜过早,密度适宜,适期蹲苗,合理肥水,雨后及时排水,注 意减少伤口,及时防虫;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残,秋后深翻,消灭菌源。 4.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施 72%农用硫酸链霉素、新植霉素、氯霉素、 50%DT、60%百菌通、10%高效杀菌宝、14%络氨铜水剂等。注意对铜制剂敏 感的品种不可随意提高浓度,以防药害
第八章茄科蔬菜病害 茄科蔬菜种类很多,主要有番茄、辣(甜)椒和茄子等。国内已发现的茄科蔬 菜病害约有70多种。有些病害在茄科蔬菜上普遍发生,如苗期猝倒病、立枯病 白绢病、青枯病等;有些病害在生产上危害严重,如病毒病、茄子黄萎病、辣(甜) 椒疫病和根腐病等,目前已成为茄科蔬菜生产上的严重问题;近年来,随着保护 地蔬菜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番茄的早疫病、晩疫病、叶霉病和灰霉病等危害逐年 加重:番茄枯萎病在局部地区发生严重;茄子褐纹病和绵疫病等近年也呈上升趋 势;辣(甜)椒病毒病、炭疽病发生也很普遍。此外,茄科蔬菜根结线虫病近年来 发生严重,局部地区已造成较大损失。 茄科蔬菜茁期病害 Seedling Diseases of Solanceous Fruits 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以及由低温引起的生理性病害“沤根”是蔬菜苗 期的主要病害,全国各地都有分布,茄科和葫芦科蔬菜的幼苗受害较为严重。在 冬春季苗床上发生较为普遍,轻者引起死苗缺株,发病严重时可引起大量死苗。 (一)症状 猝倒病:幼苗出土前或出土后均能受害。幼苗出土后发病,茎基部初呈水渍 状,后病部变黄褐色,缢缩成线状。病情发展迅速,常在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即折 倒贴伏地面,但幼苗仍呈青绿色,故称之为“猝倒”。 立枯病:刚出土的幼苗和大苗均可受害,但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患病幼 苗茎基部产生暗褐色病斑,早期病苗中午萎蔫,早晩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扩大 绕茎一周,最后病部缢缩,植株枯死。由于病苗大多直立而枯死,故称之为“立 枯”。 灰霉病:地上部嫩茎被害部呈水渍状缢缩,后变褐,上端向下倒折。叶片被 害呈水渍状腐败,茎或叶片的被害表面常密生一层灰霉。 沤根:幼苗期或移栽后幼苗不发新根,根部表面初呈锈褐色,后逐渐变褐色 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萎蔫,生长停滞,幼苗极易拔起。 (二)病原 猝倒病:由多种腐霉菌引起,以瓜果腐霉 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 Fitz.为主 猝倒病菌寄主范围广,茄子、番茄、辣椒、黄瓜、莴苣、芹菜、洋葱、甘蓝等 蔬菜的幼苗都能被害。此外,还能引起茄子、番茄、辣椒、黄瓜等果实腐烂 立枯病:由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 ani Kuhn.侵染引起,属于半知菌亚 门丝核菌属。菌丝体初期五色,后期逐渐变淡褐色,分枝处往往呈直角,分支基 部微缢缩,近分枝处有隔膜 立枯病菌可寄生160多种植物,其中主要寄主为茄子、番茄、辣椒、马铃薯、 黄瓜、菜豆、甘蓝、白菜及棉花等植物 灰霉病:详见番茄灰霉病 沤根:生理性病害。苗床上温过低,高湿、光照不足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 三)发病规律 猝倒病:病菌的腐生性很强,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c)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 越冬。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也 可以菌丝体在:卜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或腐殖质中营腐生生活,并产生孢子囊继而 产生游动孢子侵入寄主。病菌主要借雨水、灌溉水、带菌的堆肥和农具传播。可
第八章 茄科蔬菜病害 茄科蔬菜种类很多,主要有番茄、辣(甜)椒和茄子等。国内已发现的茄科蔬 菜病害约有 70 多种。有些病害在茄科蔬菜上普遍发生,如苗期猝倒病、立枯病、 白绢病、青枯病等;有些病害在生产上危害严重,如病毒病、茄子黄萎病、辣(甜) 椒疫病和根腐病等,目前已成为茄科蔬菜生产上的严重问题;近年来,随着保护 地蔬菜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番茄的早疫病、晚疫病、叶霉病和灰霉病等危害逐年 加重;番茄枯萎病在局部地区发生严重;茄子褐纹病和绵疫病等近年也呈上升趋 势;辣(甜)椒病毒病、炭疽病发生也很普遍。此外,茄科蔬菜根结线虫病近年来 发生严重,局部地区已造成较大损失。 一、茄科蔬菜苗期病害 Seedling Diseases of Solanceous Fruits 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以及由低温引起的生理性病害“沤根”是蔬菜苗 期的主要病害,全国各地都有分布,茄科和葫芦科蔬菜的幼苗受害较为严重。在 冬春季苗床上发生较为普遍,轻者引起死苗缺株,发病严重时可引起大量死苗。 (一)症状 猝倒病:幼苗出土前或出土后均能受害。幼苗出土后发病,茎基部初呈水渍 状,后病部变黄褐色,缢缩成线状。病情发展迅速,常在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即折 倒贴伏地面,但幼苗仍呈青绿色,故称之为“猝倒”。 立枯病:刚出土的幼苗和大苗均可受害,但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患病幼 苗茎基部产生暗褐色病斑,早期病苗中午萎蔫,早晚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扩大 绕茎一周,最后病部缢缩,植株枯死。由于病苗大多直立而枯死,故称之为“立 枯”。 灰霉病:地上部嫩茎被害部呈水渍状缢缩,后变褐,上端向下倒折。叶片被 害呈水渍状腐败,茎或叶片的被害表面常密生一层灰霉。 沤根:幼苗期或移栽后幼苗不发新根,根部表面初呈锈褐色,后逐渐变褐色 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萎蔫,生长停滞,幼苗极易拔起。 (二)病原 猝 倒 病 : 由 多 种 腐 霉 菌 引 起 , 以 瓜 果 腐 霉 Pytb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为主 猝倒病菌寄主范围广,茄子、番茄、辣椒、黄瓜、莴苣、芹菜、洋葱、甘蓝等 蔬菜的幼苗都能被害。此外,还能引起茄子、番茄、辣椒、黄瓜等果实腐烂。 立枯病:由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ani Kuhn.侵染引起,属于半知菌亚 门丝核菌属。菌丝体初期五色,后期逐渐变淡褐色,分枝处往往呈直角,分支基 部微缢缩,近分枝处有隔膜。 立枯病菌可寄生 160 多种植物,其中主要寄主为茄子、番茄、辣椒、马铃薯、 黄瓜、菜豆、甘蓝、白菜及棉花等植物。 灰霉病:详见番茄灰霉病。 沤根:生理性病害。苗床上温过低,高湿、光照不足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 (三)发病规律 猝倒病:病菌的腐生性很强,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c)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 越冬。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也 可以菌丝体在:卜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或腐殖质中营腐生生活,并产生孢子囊继而 产生游动孢子侵入寄主。病菌主要借雨水、灌溉水、带菌的堆肥和农具传播。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