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语言文字运用(共2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灰烬(jn)瓜蔓(wan)发轫(ren)峥嵘岁月( zheng) B.黑魃魃(xu)饿殍(piao)乌桕树(jiu)强劲有力(jin) C.窈窕(yao) 赭色(zh6) 田塍( cheng)面面相觑(qu) D.诳语( kuang)恣意(zi 愧煞(sha)铩羽而归(sha)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慰籍炫耀潦倒怡笑大方B.笔竿跋涉消谴容销金镜 悲怆矫饰震撼恪尽职守D.雾霭蜇居惶惑得失具亡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 同一的空气,浸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B.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 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C.芜湖那个面临破产的公司在改制以后,理顺了各种关系,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生产,很快出现了回光返 照的良好局面 D.近年来网络文学泛滥,出现一些观点奇诡、情节荒诞、格调低俗的作品,真可谓奇文共赏,点击率非常 高,批评的热帖子也比比皆是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从无到有,中国航母出现在东方的海平面上。从试航、改装到正式入列,“辽宁舰”迈出的这一步,注 定是中国航母从梦想走向现实的一大步。 B.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 的错觉 C.55年来,我国核工业坚持自主创新,形成了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才拥有的完整的新型核工业体系,实 现了从以军为主向军民结合、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D.网络游戏与电子竞技运动有着本质区别。电子竞技是相互比胜负争上游,有着明确的回合对抗或时间对 抗性,能够锻炼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 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B.②⑤⑥①④③C.③⑤②⑥④①D.⑥④①③②⑤ 6.请根据下面提供的八篇交流论文的题目,推断出“浙江省第四届名校长论坛”的主题。(不超15字)(4 分) 《打造强势品牌学校》《校不在老,有特色才行》《以特色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创建特色学校》《创特色·树品 牌·促发展》《办学特色与特色办学》《学校特色教育及其支点》《实施品牌战略,培养国际人才》《以新的教 学理念创学校质量品牌》
页 1第 浙江省金华一中 2013-2014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Word 版含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3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灰烬.(jìn) 瓜蔓.(wàn) 发轫.(rèn) 峥.嵘岁月(zhēng) B.黑魆.魆(xū) 饿殍.(piǎo) 乌桕.树(jìu) 强劲.有力(jìn) C.窈.窕(yáo) 赭.色(zhě) 田塍.(chéng) 面面相觑.(qù) D.诳.语(kuáng) 恣.意(zì) 愧煞.(shà) 铩.羽而归(shā)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慰籍 炫耀 潦倒 怡笑大方 B. 笔竿 跋涉 消谴 容销金镜 C. 悲怆 矫饰 震撼 恪尽职守 D. 雾霭 蜇居 惶惑 得失具亡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 同一的空气,浸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B. 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 4.4 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 ....,为中国代 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C. 芜湖那个面临破产的公司在改制以后,理顺了各种关系,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生产,很快出现了回光返 ... 照.的良好局面。 D.近年来网络文学泛滥,出现一些观点奇诡、情节荒诞、格调低俗的作品,真可谓奇文共赏 ....,点击率非常 高,批评的热帖子也比比皆是。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无到有,中国航母出现在东方的海平面上。从试航、改装到正式入列,“辽宁舰”迈出的这一步,注 定是中国航母从梦想走向现实的一大步。 B.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 14 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 的错觉。 C.55 年来,我国核工业坚持自主创新,形成了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才拥有的完整的新型核工业体系,实 现了从以军为主向军民结合、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D.网络游戏与电子竞技运动有着本质区别。电子竞技是相互比胜负争上游,有着明确的回合对抗或时间对 抗性,能够锻炼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 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6.请根据下面提供的八篇交流论文的题目,推断出“浙江省第四届名校长论坛”的主题。(不超 15 字)(4 分) 《打造强势品牌学校》《校不在老,有特色才行》《以特色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创建特色学校》《创特色•树品 牌•促发展》《办学特色与特色办学》《学校特色教育及其支点》《实施品牌战略,培养国际人才》《以新的教 学理念创学校质量品牌》
7.汉语是非常奇妙的一种语言,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有人喜欢用生动形象的说法来记忆成语,别有 番趣味。比如:最难听的歌曲——陈词滥调,最绵长的口水—一垂涎三尺,等等。请用这种思维方式,任 意趣解两个成语。(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通过电脑屏幕阅读一页页的网络文章,看似与阅读一页页的印刷文章差不多,但事实并非如此。有研 究表明,所有的阅读都是涉及多种感觉的活动,书面作品的物质性感觉一运动经验和文本内容的认知处理 过程之间存在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 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入程度。更令人不安的是,心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教育专家以 及网站设计员进行了大量研究,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结论:当我们上网的时候,就进入了一个鼓励 粗略阅读、三心二意、肤浅学习的环境。 2008年,以色列—家名为“点击报告”的公司收集汇总了全球一百万名网站访问者的行为数据,分 析发现在大部分国家,人们阅读当前网页的平均时间在十九至二十七秒,其中包括网页内容载入的时间。 在网上,不存在气定神闲地从容浏览这回事,我们只是想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搜集信息。同年,一项针 对二万七干五百名年龄介于十八至四十五岁的成年人的国际性上网时间调查显示,人们把大约百分之三十 的闲暇时间用于上网,其中,中国人上网时间占业余闲暇时间的百分之四十四,居世界第一。一方面是长 时间的上网,另一方面是每张网页的短暂停留,这恰怡说明了人们在网上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一张网页跳转 到另一张。网站上的内容犹如碎布拼成的床单,我们的大脑在神经通路重新排布后,已经完全适应此种安 排,而传媒企业针对这一特点所设计的网页更是将之不断地“正强化”,即越简短、越细碎越受欢迎,一种 恶性循环产生了。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考恩一针见血的评论:“在能够轻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我们通 常喜欢简短、支窝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 互联网空前地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却又空前地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这或许是互联网对我们思维产 生长远影响的最大悖论了。大部分时候,人们就是在一次接一次的走神造成的分神状态中匆匆完成-次又 次的浅浏览,既没有深度阅读的可能,也没有深度思考的空间,创造性思考更是无从谈起。可以说,互 联网的兴盛宣告了浅浏览时代的全面到来 科学研究表明,智力深度养成的关键在于形成长期记忆,而长期记忆得以巩固和内化的关键在于专注 (精力集中λ以往扮演这一角色的是基于书本媒介的深度阅读,书的读者和作者之间存在着_种微妙的共 生关系,作者的文字充当着读者头脑中的催化剂,激发读者产生新的洞见、新的联想与新的领悟,长期的 深度阅读甚至可以使人与书本、纸张间产生情感升华。很不幸的是,如今的互联网所鼓励的却是持续不断 的精力分散,它以远超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强迫性,让我们在精力投注与精力转移之间疲于奔命,在“忙 者生存”的脑细胞大战中,支持深度思考、批判性思考的大脑功能彻底失败了 (节选自《浅浏览时代的文明忧思》原载《书屋》2012年9期) 8.下列不属于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方式特征的一项是 A.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 中的深入程度。 B.不存在气定神闲地从容浏览这回事,我们只是想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搜集信息 C.空前地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在阅读中不致于分散注意力 D.人们是在分神状态中匆匆完成浏览,既没有深度阅读,也没有深度思考,更无创造性思考。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根据心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教育专家以及网站设计员进行大量硏究的结论,我们要彻底远离和抛弃 网络阅读方式
页 2第 . 7. 汉语是非常奇妙的一种语言,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有人喜欢用生动形象的说法来记忆成语,别有一 番趣味。比如:最难听的歌曲——陈词滥调,最绵长的口水——垂涎三尺,等等。请用这种思维方式,任 意趣解两个成语。(4 分) (1) . (2) . 二、现代文阅读(共 3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通过电脑屏幕阅读一页页的网络文章,看似与阅读一页页的印刷文章差不多,但事实并非如此。有研 究表明,所有的阅读都是涉及多种感觉的活动,书面作品的物质性感觉—运动经验和文本内容的认知处理 过程之间存在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 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入程度。更令人不安的是,心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教育专家以 及网站设计员进行了大量研究,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结论:当我们上网的时候,就进入了一个鼓励 粗略阅读、三心二意、肤浅学习的环境。 2008 年,以色列一家名为“点击报告”的公司收集汇总了全球一百万名网站访问者的行为数据,分 析发现在大部分国家,人们阅读当前网页的平均时间在十九至二十七秒,其中包括网页内容载入的时间。 在网上,不存在气定神闲地从容浏览这回事,我们只是想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搜集信息。同年,一项针 对二万七千五百名年龄介于十八至四十五岁的成年人的国际性上网时间调查显示,人们把大约百分之三十 的闲暇时间用于上网,其中,中国人上网时间占业余闲暇时间的百分之四十四,居世界第一。一方面是长 时间的上网,另一方面是每张网页的短暂停留,这恰恰说明了人们在网上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一张网页跳转 到另一张。网站上的内容犹如碎布拼成的床单,我们的大脑在神经通路重新排布后,已经完全适应此种安 排,而传媒企业针对这一特点所设计的网页更是将之不断地“正强化”,即越简短、越细碎越受欢迎,一种 恶性循环产生了。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考恩一针见血的评论:“在能够轻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我们通 常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 互联网空前地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却又空前地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这或许是互联网对我们思维产 生长远影响的最大悖论了。大部分时候,人们就是在一次接一次的走神造成的分神状态中匆匆完成一次又 一次的浅浏览,既没有深度阅读的可能,也没有深度思考的空间,创造性思考更是无从谈起。可以说,互 联网的兴盛宣告了浅浏览时代的全面到来。 科学研究表明,智力深度养成的关键在于形成长期记忆,而长期记忆得以巩固和内化的关键在于专注 (精力集中)。以往扮演这一角色的是基于书本媒介的深度阅读,书的读者和作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共 生关系,作者的文字充当着读者头脑中的催化剂,激发读者产生新的洞见、新的联想与新的领悟,长期的 深度阅读甚至可以使人与书本、纸张间产生情感升华。很不幸的是,如今的互联网所鼓励的却是持续不断 的精力分散,它以远超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强迫性,让我们在精力投注与精力转移之间疲于奔命,在“忙 者生存”的脑细胞大战中,支持深度思考、批判性思考的大脑功能彻底失败了。 (节选自《浅浏览时代的文明忧思》原载《书屋》2012 年 9 期) 8.下列不属于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方式特征的一项是( ) A. 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 中的深入程度。 B. 不存在气定神闲地从容浏览这回事,我们只是想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搜集信息。 C. 空前地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在阅读中不致于分散注意力。 D. 人们是在分神状态中匆匆完成浏览,既没有深度阅读,也没有深度思考,更无创造性思考。 9.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根据心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教育专家以及网站设计员进行大量研究的结论,我们要彻底远离和抛弃 网络阅读方式
B.中国人上网时间占业余闲暇时间的百分之四十四,居世界第一,说明中国人特别喜欢这种简短、支离破 碎而又令人愉快的阅读方式 C.互联网的兴盛宣告了浅浏览时代的全面到来,人们已经没有了深度阅读的习惯 D.书本媒介时代的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更能够激发读者作深入的思考和创造ε 10.根据文意,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旨。(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6题。(25分) (一)想北平 老舍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 作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 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 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 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 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 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 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 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象北平那样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 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 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 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 了 11.作者说“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这个”指的是什么意思?(2分) 答: 12.作者为什么说假如住在巴黎会感到“寂苦”,而后面又说巴黎“太热闹”?(4分 答: (二)烧梦 李锐 从东京到仙台只用两个多小时,时速两百多公里的新干线子弹头列车,带着我们一头扎进沉沉的夜幕。 现在回想起来,在黑夜进入仙台是最恰当的。当历史在岁月的磨蚀下面目全非的时候,只有黑夜是不 会褪色的,只有黑夜最符合当时的历史底色,最符合鲁迅先生的心境。离开仙台二十年后,鲁迅在《藤野 先生》里回首往事说:“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 名目——“日暮里”,一个和黑夜衔接的地名,顽固地留在他记忆深处。 百零三年前的一九零四年,二十三岁的鲁迅只身远离东京,远离身边的中国同胞们,到仙台医学专 门学校求学。那是一次真正的天涯孤旅。或者说,那根本就是一次心定如铁的自我放逐。这一去,就到了 四百公里外的“东北”,就到了没有一个中国人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被所有的发达国家打败,被所有的发达国家看不起的时候,一定会有什么说法、 有什么关于身体的符号会被人挑选出来到处流传。比如肤色,比如身高,比如口音,都是现成的佐料。这 就好比是给人起绰号,一下子就能记住。“支那人″丑陋的特点太鲜明:女人腿下的小脚,男人脑后的辫子
页 3第 B. 中国人上网时间占业余闲暇时间的百分之四十四,居世界第一,说明中国人特别喜欢这种简短、支离破 碎而又令人愉快的阅读方式。 C. 互联网的兴盛宣告了浅浏览时代的全面到来,人们已经没有了深度阅读的习惯。 D. 书本媒介时代的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更能够激发读者作深入的思考和创造。 10.根据文意,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旨。(3 分)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6 题。(25 分) (一)想北平 老舍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 作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 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 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 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 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 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 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 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象北平那样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 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 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 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 了。 11.作者说“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这个”指的是什么意思?(2 分) 答: . . . 12.作者为什么说假如住在巴黎会感到“寂苦”,而后面又说巴黎“太热闹”?(4 分) 答: . . . (二)烧 梦 李 锐 从东京到仙台只用两个多小时,时速两百多公里的新干线子弹头列车,带着我们一头扎进沉沉的夜幕。 现在回想起来,在黑夜进入仙台是最恰当的。当历史在岁月的磨蚀下面目全非的时候,只有黑夜是不 会褪色的,只有黑夜最符合当时的历史底色,最符合鲁迅先生的心境。离开仙台二十年后,鲁迅在《藤野 先生》里回首往事说:“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 名目——“日暮里”,一个和黑夜衔接的地名,顽固地留在他记忆深处。 一百零三年前的一九零四年,二十三岁的鲁迅只身远离东京,远离身边的中国同胞们,到仙台医学专 门学校求学。那是一次真正的天涯孤旅。或者说,那根本就是一次心定如铁的自我放逐。这一去,就到了 四百公里外的“东北”,就到了没有一个中国人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被所有的发达国家打败,被所有的发达国家看不起的时候,一定会有什么说法、 有什么关于身体的符号会被人挑选出来到处流传。比如肤色,比如身高,比如口音,都是现成的佐料。这 就好比是给人起绰号,一下子就能记住。“支那人”丑陋的特点太鲜明:女人腿下的小脚,男人脑后的辫子
举国皆同。鲁迅先生当年跨洋越海、天涯孤旅也还是逃脱不掉这两样东西。其实,鲁迅自己当年也是拖着 一条辫子来到日本的。他一九零二年四月到日本,一九零三年三月剪去发辫后特地照了一张“断发照"。一 个“断”字流露出强烈的心理动作,所谓一刀两断,所谓洗心革面。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说:从别国里窃 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他明白,自己就是耻辱的一部分,自己就是黑夜 冗沉的夜幕是鲁迅记忆的底色,所以他在来仙台的路上牢牢记住了“日暮里”。在我的理解中,远离人 群的鲁迅,就是从“日暮里″开始独自一个走进了自己精神的黑夜,同时也走进了对这黑夜的反抗和挣扎 离开东京,离开同胞的鲁迅,到底还是躲不开历史的阴影。在仙台的学校里发生的两件事情让他最终 决定辍学离开仙台。先是所谓“泄题″作弊,学生会的干事无中生有地认定鲁迅的考试及格是靠了藤野先 生的泄漏考题。接着,就是那个著名的幻灯片事件。鲁迅在日本同学的欢呼声中看见自己的同胞被当作俄 国间谍砍头,而身旁却站满了麻木的中国围观者。于是,被人鄙视,而又看凊楚了被鄙视者的麻木和无可 救药,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这是一种熬人的双重的鄙视,这是一种黑暗无边的精神笼罩 最为难言的是,在这鄙视中有自己对自己难以宽宥的鄙视。 毕竟,那时的鲁迅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年轻是要靠梦想来滋养的。遭遇了这样的鄙视之后,青春 的梦想非但没有折断,反而把小梦换成了大梦。换梦的结果是鲁迅毅然辍学,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回到东 京,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很快,他就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不止是失败,是比失败更让人难熬的寂寞。 独自一人走进黑夜,原本以为可以用梦想来引路。可梦想幻灭后黑暗之中又加上了寂寞和无望。就此 我们可以循着那个双重的鄙视和反省的轨迹,看到鲁迅此后一生的反抗和挣扎——那就是点燃绝望为自己 照明。在东京的失败之后,鲁迅又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天折,军阀们的血腥屠杀,文人的投降…所谓用小说 改造“国民性”的宏图大志,就如同把沙子撒进黑夜。青春不再,梦想幻灭,淹没在无边的历史黑暗中 一个既不相信光明也不相信黑暗的人怎么活下去呢?他只有点燃绝望为自己照明。这让我想起龚自珍的诗 句 今年烧梦先烧笔,检点青天白日诗。 不由得反复思量:鲁迅在日本完成了自己精神上的一刀两断和洗心革面。当中国一片无边黑暗的时候 是什么给了他走进黑夜的勇气又是什么支持了鲁迅终其一生独自对抗比历史还要黑暗的绝望?这深不可测 的黑暗里,有多少是日本给他的鄙视,又有多少是日本给他的滋养? 本来是红叶的季节,可这次在日本一路上都没有见到过像样的红叶。大阪没有,京都没有,东京没有 仙台似乎也没有。就在我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却突然意外地在鲁迅先生曾经学习过的教室外边看见 了一片气势恢宏的红叶。就在阶梯教室的旁边,有一座已经废弃的三层旧楼房。意想不到的是,整整一面 日楼的墙壁都被茂盛的枝藤紧紧地包裏起来,红叶像瀑布一样从楼顶倾泻而下。如水的秋阳,透彻,清亮, 洒满在红叶上,瀑布就变成了火焰的峭壁,一场冲天大火在眼前翻卷,升腾,盘绕,幻化,闪耀……·整座楼 都在灿烂的火焰里燃烧,欢呼。仿佛能听见从火焰里传出的狂歌和浩叹 于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选自2008年第2期《收获》,有删改) 13.初到日本的鲁迅是“拖着一条辫子”的,一年后他剪去辫子并留“断发照”,再过一年,鲁迅到了仙台 学医,作者借这个细节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形象?(3分) 14.如何理解“在这鄙视中有自己对自己难以宽宥的鄙视”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 15.本文以如“冲天大火”的红叶的火焰和仿佛从其中传出的狂歌收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页 4第 举国皆同。鲁迅先生当年跨洋越海、天涯孤旅也还是逃脱不掉这两样东西。其实,鲁迅自己当年也是拖着 一条辫子来到日本的。他一九零二年四月到日本,一九零三年三月剪去发辫后特地照了一张“断发照”。一 个“断”字流露出强烈的心理动作,所谓一刀两断,所谓洗心革面。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说:“从别国里窃 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他明白,自己就是耻辱的一部分,自己就是黑夜。 沉沉的夜幕是鲁迅记忆的底色,所以他在来仙台的路上牢牢记住了“日暮里”。在我的理解中,远离人 群的鲁迅,就是从“日暮里”开始独自一个走进了自己精神的黑夜,同时也走进了对这黑夜的反抗和挣扎。 离开东京,离开同胞的鲁迅,到底还是躲不开历史的阴影。在仙台的学校里发生的两件事情让他最终 决定辍学离开仙台。先是所谓“泄题”作弊,学生会的干事无中生有地认定鲁迅的考试及格是靠了藤野先 生的泄漏考题。接着,就是那个著名的幻灯片事件。鲁迅在日本同学的欢呼声中看见自己的同胞被当作俄 国间谍砍头,而身旁却站满了麻木的中国围观者。于是,被人鄙视,而又看清楚了被鄙视者的麻木和无可 救药,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这是一种熬人的双重的鄙视,这是一种黑暗无边的精神笼罩。 最为难言的是,在这鄙视中有自己对自己难以宽宥的鄙视。 毕竟,那时的鲁迅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年轻是要靠梦想来滋养的。遭遇了这样的鄙视之后,青春 的梦想非但没有折断,反而把小梦换成了大梦。换梦的结果是鲁迅毅然辍学,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回到东 京,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很快,他就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不止是失败,是比失败更让人难熬的寂寞。 独自一人走进黑夜,原本以为可以用梦想来引路。可梦想幻灭后黑暗之中又加上了寂寞和无望。就此, 我们可以循着那个双重的鄙视和反省的轨迹,看到鲁迅此后一生的反抗和挣扎——那就是点燃绝望为自己 照明。在东京的失败之后,鲁迅又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夭折,军阀们的血腥屠杀,文人的投降......所谓用小说 改造“国民性”的宏图大志,就如同把沙子撒进黑夜。青春不再,梦想幻灭,淹没在无边的历史黑暗中, 一个既不相信光明也不相信黑暗的人怎么活下去呢?他只有点燃绝望为自己照明。这让我想起龚自珍的诗 句: “今年烧梦先烧笔,检点青天白日诗。” 不由得反复思量:鲁迅在日本完成了自己精神上的一刀两断和洗心革面。当中国一片无边黑暗的时候, 是什么给了他走进黑夜的勇气,又是什么支持了鲁迅终其一生独自对抗比历史还要黑暗的绝望?这深不可测 的黑暗里,有多少是日本给他的鄙视,又有多少是日本给他的滋养? 本来是红叶的季节,可这次在日本一路上都没有见到过像样的红叶。大阪没有,京都没有,东京没有, 仙台似乎也没有。就在我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却突然意外地在鲁迅先生曾经学习过的教室外边看见 了一片气势恢宏的红叶。就在阶梯教室的旁边,有一座已经废弃的三层旧楼房。意想不到的是,整整一面 旧楼的墙壁都被茂盛的枝藤紧紧地包裹起来,红叶像瀑布一样从楼顶倾泻而下。如水的秋阳,透彻,清亮, 洒满在红叶上,瀑布就变成了火焰的峭壁,一场冲天大火在眼前翻卷,升腾,盘绕,幻化,闪耀......整座楼 都在灿烂的火焰里燃烧,欢呼。仿佛能听见从火焰里传出的狂歌和浩叹: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选自 2008 年第 2 期《收获》,有删改) 13.初到日本的鲁迅是“拖着一条辫子”的,一年后他剪去辫子并留“断发照”,再过一年,鲁迅到了仙台 学医,作者借这个细节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形象?(3 分) 答: . . . 14.如何理解“在这鄙视中有自己对自己难以宽宥的鄙视”这句话的含意。(6 分) 答: . . . 15.本文以如“冲天大火”的红叶的火焰和仿佛从其中传出的狂歌收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 答: . .
16.“烧梦”出自龚自珍的诗句,原是反映龚自珍思想上的“绝望的呐喊”的,本文以此为题想要表现鲁迅 当时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9分) 墨妙亭记 (宋)苏轼 煕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 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 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 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 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②,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 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 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 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 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 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 不可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昊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②旁 午:交错紛繁。 1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抚循:抚恤 B.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 适:适合 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故事:先例 D.朝廷方更化立法 更化:改革 18.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寡求而不争 蟹六跪而二螯 B.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古之学者必有师 C.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 凌万顷之茫然 D.故具载其说 其皆出于此乎 19.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章第一段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中借他人之言立为反论,然后引出己论,阐明了自己关于知命的观点。C.作者认为虽然“物 必归于尽”,但“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画龙点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D.文章第三段以议论的方法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 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 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 21.把下面选自课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页 5第 16.“烧梦”出自龚自珍的诗句,原是反映龚自珍思想上的“绝望的呐喊”的,本文以此为题想要表现鲁迅 当时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结合全文回答。(6 分) 答: . . .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3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1 题。(19 分) 墨妙亭记 (宋)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 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 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 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 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②,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 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 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 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 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 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 不可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②旁 午:交错;纷繁。 1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抚循:抚恤 B.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 适:适合 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故事:先例 D.朝廷方更化..立法 更化:改革 18.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寡求而.不争 蟹六跪而.二螯 B.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古之学者.必有师 C.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 凌万顷之.茫然 D.故具载其.说 其.皆出于此乎 19.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中借他人之言立为反论,然后引出己论,阐明了自己关于知命的观点。 C.作者认为虽然“物 必归于尽”,但“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画龙点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D.文章第三段以议论的方法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 20.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虽 知 其 然 而 君 子 之 养 身 也 凡 可 以 久 生 而 缓 死 者 无 不 用 其 治 国 也 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 21.把下面选自课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