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敕造(chi)惫懒(bei)贮存(ch)泥古不化(ni) 点缀(zhui)忖度(cin)匿迹(ni)泾渭分明(jing) C.眩晕(yn)款识(shi)弓弩(m)不稂不莠(lang) D.漂泊(piao)蹒跚(pan)憎恶(zeng)一语中的( zho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烦躁发祥地两全齐美 B.羸弱万户侯坐镇指挥 C.精萃挖墙脚金榜题名 D.纽带核辐射老生长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在表演秦腔时,嗓音穿云裂石,极富感染力,征服了现场的观众,更征服了眼光挑剔的评委, 获得了本次比赛金奖。 B.贵州高三学生抛书事件引起广泛争论,有人力主严惩,其实学生只是借此缓解压力,不足为训 C.入夜,月色溶溶,水面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促膝畅谈,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 上对月凝思 D.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 石油安全体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红船精神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素材。 B.二孩政策在全面放开后,“能不能生二孩”“该不该生二孩”“生二孩后怎么办”之类的话题一 直被民众热烈讨论 C.秦汉魏石刻书法艺术展增进了中日两国书法艺术家的友好往来,对两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 作用。 D.要深化对南极地区海冰融化现象和南极上空大气运动过程的认识,就必须扩大科学考察区域 加强科研观测精度,改进试验设计方法。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浙江省绍兴市 2018-2019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敕.造(chì) 惫.懒(bèi) 贮.存(chǔ) 泥.古不化(nì) B.点缀. (zhuì) 忖.度 (cǔn) 匿.迹 (nì) 泾.渭分明(jìng) C.眩晕. (yùn) 款识.(shí) 弓弩.(nǔ) 不稂.不莠(láng) D.漂.泊 (piāo) 蹒.跚 (pán) 憎.恶 (zēng) 一语中.的(zhò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烦躁 发祥地 两全齐美 B.羸弱 万户侯 坐镇指挥 C.精萃 挖墙脚 金榜题名 D.纽带 核辐射 老生长谈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在表演秦腔时,嗓音穿云裂石 ....,极富感染力,征服了现场的观众,更征服了眼光挑剔的评委, 获得了本次比赛金奖。 B.贵州高三学生抛书事件引起广泛争论,有人力主严惩,其实学生只是借此缓解压力,不足为训 ....。 C.入夜,月色溶溶,水面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促膝畅谈,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 上对月凝思。 D.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 ....,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 石油安全体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红船精神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素材。 B.二孩政策在全面放开后,“能不能生二孩”“该不该生二孩”“生二孩后怎么办”之类的话题一 直被民众热烈讨论。 C.秦汉魏石刻书法艺术展增进了中日两国书法艺术家的友好往来,对两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 作用。 D.要深化对南极地区海冰融化现象和南极上空大气运动过程的认识,就必须扩大科学考察区域, 加强科研观测精度,改进试验设计方法。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 21 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作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②③①④⑤⑥ B.③①⑤②④⑥ C.②③⑥④①⑤ D.③④②①⑥⑤ 6.下列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B.雪花似的水鸟栖息在我们的头/飞去又回来 C.一根根草茎深入肌肤/我听得见花儿匆匆赶路的声音 D.懒惰像一条蛇/藏在洞穴里昏迷不醒 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今天是小女婷婷的十岁生日,借此机会,聊备薄酒,感谢各位亲友多年来对我全家的关怀和帮 助,请大家开怀畅饮! B.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你送我的笔筒虽不贵重,但盛满浓浓的友情,我就笑纳了, 定好自珍藏! C.这么多年来承蒙你的关怀照顾,我是受益匪浅。现在你家里遇到了难处,我自然也应该鼎力相 助,竭诚回报。 D.杨总率先发言,抛砖引玉,提出不少建设性的建议。接下来,请未发言的同志不吝才智,献计 献策,畅所欲言。 8.下列诗句描写的内容,与右图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B.独上层城倚危槛,柳营春尽马嘶闲
, , ; , ,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作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②③①④⑤⑥ B.③①⑤②④⑥ C.②③⑥④①⑤ D.③④②①⑥⑤ 6.下列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B.雪花似的水鸟栖息在我们的肩头/飞去又回来 C.一根根草茎深入肌肤/我听得见花儿匆匆赶路的声音 D.懒惰像一条蛇/藏在洞穴里昏迷不醒 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今天是小女婷婷的十岁生日,借此机会,聊备薄酒,感谢各位亲友多年来对我全家的关怀和帮 助,请大家开怀畅饮! B.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你送我的笔筒虽不贵重,但盛满浓浓的友情,我就笑纳了, 一定好自珍藏! C.这么多年来承蒙你的关怀照顾,我是受益匪浅。现在你家里遇到了难处,我自然也应该鼎力相 助,竭诚回报。 D.杨总率先发言,抛砖引玉,提出不少建设性的建议。接下来,请未发言的同志不吝才智,献计 献策,畅所欲言。 8.下列诗句描写的内容,与右图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 A.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B.独上层城倚危槛,柳营春尽马嘶闲
C.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D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人皆得以隶使之 10.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夫晋,何厌之有?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1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一一向我询问古代的事情,有时靠着书桌读书 B.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一假如不是我所拥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一一女子也不高兴,因为男子的行为反复无常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为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13.下列对《琵琶行(并序)》选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慘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开头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选择秋风中的枫叶和荻花为意象,渲染了一种悲凉 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B.“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演奏做铺垫 C.五六两句中提到江月,这是全诗第一次提到,进一步渲染了沉郁感伤的心情 D.末两句琵琶弹奏的声音使送者忘归,行者不发,正面衬托了音乐的美妙动人。 14.下列对《林黛玉进贾府》节选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 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 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 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 起身接见。 A.王熙凤出场的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现出其在贾府的地位之特殊,性格之泼辣
C.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D.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D.人皆得以隶.使之 10.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夫晋,何厌之有?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1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向我询问古代的事情,有时靠着书桌读书。 B.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假如不是我所拥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也不高兴,因为男子的行为反复无常。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为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13.下列对《琵琶行(并序)》选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开头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选择秋风中的枫叶和荻花为意象,渲染了一种悲凉 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B.“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演奏做铺垫。 C.五六两句中提到江月,这是全诗第一次提到,进一步渲染了沉郁感伤的心情。 D.末两句琵琶弹奏的声音使送者忘归,行者不发,正面衬托了音乐的美妙动人。 14.下列对《林黛玉进贾府》节选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 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 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 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 起身接见。 A.王熙凤出场的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现出其在贾府的地位之特殊,性格之泼辣
B.黛玉“纳罕”和众人的“敛声屏气”,从侧面衬托了凤姐的放肆性格和受宠的程度。 C.极力铺写服饰,表现了贾府的豪华和富贵,暗示了贾府上下的腐化生活。 D.“三角眼”“吊梢眉”的肖像描写,刻画了王熙凤美丽和善背后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15.对《荷塘月色》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 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 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A.作者遥想古代江南采莲胜景,虽不现实,但借助联想,使荷塘画面扩展,更显清新雅致。 B.《西洲曲》是南北朝时期以爱情为主题的民歌,作者借此表达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江南的美好回忆让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最终平静下来了 D.作者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这种复杂的心情隐约潜藏在字里行间。 、阅读题(共45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18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莫把汉学当国学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煕》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 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 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 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 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 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 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 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 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 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 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 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 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
B.黛玉“纳罕”和众人的“敛声屏气”,从侧面衬托了凤姐的放肆性格和受宠的程度。 C.极力铺写服饰,表现了贾府的豪华和富贵,暗示了贾府上下的腐化生活。 D.“三角眼”“吊梢眉”的肖像描写,刻画了王熙凤美丽和善背后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15.对《荷塘月色》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 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 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A.作者遥想古代江南采莲胜景,虽不现实,但借助联想,使荷塘画面扩展,更显清新雅致。 B.《西洲曲》是南北朝时期以爱情为主题的民歌,作者借此表达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江南的美好回忆让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最终平静下来了。 D.作者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这种复杂的心情隐约潜藏在字里行间。 二、阅读题(共 45 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6—18 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莫把汉学当国学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 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 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 600 多年历史。面对 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 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 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 100 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二 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 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 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 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 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 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 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
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 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 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 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 里的“汉学心态”一一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 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实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 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 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 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 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 学的中心。 16.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等几大阶 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文明 进程。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生态中 的方位和价值。 17.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 B.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C.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因而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 及中华文化的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 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 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 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 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 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 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 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实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 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 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 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 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 学的中心。 16.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 600 多年历史,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等几大阶 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文明 进程。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生态中 的方位和价值。 17.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 B.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C.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 100 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 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因而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 及中华文化的。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 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 成了“在中国的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