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是我们这个世纪的特色,大家天天在“读秒”。试想一桌最好的满汉全席,却 限你于三分钟内吃完,那还有什么味道?因之我不禁喟然叹曰:忙是20世纪最 可怕的癌病,我们若不能消灭它,它就要来消灭我们。 台北故宫有周臣的《闲看儿童捉柳花》和仇英的《松亭试泉图》,都充分传达出 这份闲适。就是宋代理学家程明道也有“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起东窗日已红。万 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歌咏;在他的心理气象上也一直是云淡风轻, 他说“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可知他不但闲适异常,而且在闲适之上,还有更高一层的乐的境界 他养小鱼数尾,时时往观;人问其故,他答道:欲见无入而不自得之意。台北故 宫博物院藏有南宋范安仁的《鱼藻图卷》,每一展拜,都使我想到庄子与惠子的 濠梁之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西湖是我旧游之地,最有名的玉泉 观鱼,那池阁之上便写着“鱼乐园”三个大字! 我常想,人为万物之灵 而自我忙迫如此,可以人而不如鱼乎? 圣路易城市立美术馆中的《落花游鱼图卷》,可称为现今传世鱼藻图中之顶尖绝 品,是北宋刘寀的杰作,且见于宋徽宗的《宣和画谱》之著录。我曾特意拜观: 水面落花,水中游鱼,一一都描绘如神……而且他匠心独运,画的是在水里活 生生的鱼,一片雍容大雅、乐得平生的模样,和我在欧美其他美术馆所见到的鱼 市图大不相同,那真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名满天下的齐白石也曾画了三条小鱼,名之曰《三馀图》,这是中国的谐音妙用, 鱼馀同音,便假借通用。他在上面题字云:“画者工之馀,诗者睡之馀,寿者劫 之馀,此白石之三馀也” 片闲适从容气象。 他原本是木匠,木匠应该做工,但是工作之馀,也来挥洒几笔水墨丹青。他原来 并不想做诗,但是“睡起东窗日己红”之后,兴犹未尽,也偶尔来歌颂一下“春 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四时佳兴与人同”,不亦是充满了生之乐趣吗?至 于“寿者劫之馀”,那是对高年长寿的歌颂,在兵荒马乱的20世纪中还能活到 九十几岁的高龄,不是也可以来浮一大白吗? 若推究一下这种三馀图之由来则久矣,益发能显示出中国人的生活从容,因为原 来的三馀是“夜者日之馀”一—日出而作,所以晚上是我悠闲的时刻;“雨者 晴之馀” 不能出外耕田,便是我读书作画的机会:“闰者岁之馀”一一这 就是千字文上的闰馀成岁,古代历法为了调整太阳年与太阴月的关系,常于不含 “中气”的月份,或只有一个节气的朔望月处置一闰月,在古代中国人的想法中 这是一笔意外的收获,又可以从容自在的闲散几天了!拿古代的自在有馀和现在 的忙迫不堪一比,我们不禁大为怀疑起来,这内中的得失消长如何调剂,才能使 现下当今的忙迫癌症起手回春化为一片从容祥和,庶几能切问近思乐我平生? 这要有一双挽狂澜于既倒之大手笔,也是点黑铁为黄金的大手段,套用孙中山先 生的一项说法,得先来个心理上的大建设,姑名之曰反宾为主之法。因为如今人 随着机器在转,久已喧宾夺主,如今反其道而行,先立其大者,“我为主”,事 虽忙迫,须还由我处!这样一揽辔澄清,马上宾主易位,宇宙一片清明,要忙由 我,要闲亦由我,多少自在从容! 禅宗大德教人曰:“心迷法华,心悟转法华。”一旦智珠在握主权笃定,正如 阿基米德说若在太空中找到一个支点,从此就可以掀动地球支配人生了。金圣叹 传云他有三十六件人间得意之事,如今我们反宾为主转败为胜,真可以说是浮生 最大的“不亦快哉”了!
忙是我们这个世纪的特色,大家天天在“读秒”。试想一桌最好的满汉全席,却 限你于三分钟内吃完,那还有什么味道?因之我不禁喟然叹曰:忙是 20 世纪最 可怕的癌病,我们若不能消灭它,它就要来消灭我们。 台北故宫有周臣的《闲看儿童捉柳花》和仇英的《松亭试泉图》,都充分传达出 这份闲适。就是宋代理学家程明道也有“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起东窗日已红。万 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歌咏;在他的心理气象上也一直是云淡风轻, 他说“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可知他不但闲适异常,而且在闲适之上,还有更高一层的乐的境界! 他养小鱼数尾,时时往观;人问其故,他答道:欲见无入而不自得之意。台北故 宫博物院藏有南宋范安仁的《鱼藻图卷》,每一展拜,都使我想到庄子与惠子的 濠梁之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西湖是我旧游之地,最有名的玉泉 观鱼,那池阁之上便写着“鱼乐园”三个大字!── 我常想,人为万物之灵, 而自我忙迫如此,可以人而不如鱼乎? 圣路易城市立美术馆中的《落花游鱼图卷》,可称为现今传世鱼藻图中之顶尖绝 品,是北宋刘寀的杰作,且见于宋徽宗的《宣和画谱》之著录。我曾特意拜观: 水面落花,水中游鱼,一一都描绘如神 …… 而且他匠心独运,画的是在水里活 生生的鱼,一片雍容大雅、乐得平生的模样,和我在欧美其他美术馆所见到的鱼 市图大不相同,那真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名满天下的齐白石也曾画了三条小鱼,名之曰《三馀图》,这是中国的谐音妙用, 鱼馀同音,便假借通用。他在上面题字云:“画者工之馀,诗者睡之馀,寿者劫 之馀,此白石之三馀也”── 一片闲适从容气象。 他原本是木匠,木匠应该做工,但是工作之馀,也来挥洒几笔水墨丹青。他原来 并不想做诗,但是“睡起东窗日已红”之后,兴犹未尽,也偶尔来歌颂一下“春 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四时佳兴与人同”,不亦是充满了生之乐趣吗?至 于“寿者劫之馀”,那是对高年长寿的歌颂,在兵荒马乱的 20 世纪中还能活到 九十几岁的高龄,不是也可以来浮一大白吗? 若推究一下这种三馀图之由来则久矣,益发能显示出中国人的生活从容,因为原 来的三馀是“夜者日之馀”── 日出而作,所以晚上是我悠闲的时刻;“雨者 晴之馀”── 不能出外耕田,便是我读书作画的机会;“闰者岁之馀”── 这 就是千字文上的闰馀成岁,古代历法为了调整太阳年与太阴月的关系,常于不含 “中气”的月份,或只有一个节气的朔望月处置一闰月,在古代中国人的想法中 这是一笔意外的收获,又可以从容自在的闲散几天了!拿古代的自在有馀和现在 的忙迫不堪一比,我们不禁大为怀疑起来,这内中的得失消长如何调剂,才能使 现下当今的忙迫癌症起手回春化为一片从容祥和,庶几能切问近思乐我平生? 这要有一双挽狂澜于既倒之大手笔,也是点黑铁为黄金的大手段,套用孙中山先 生的一项说法,得先来个心理上的大建设,姑名之曰反宾为主之法。因为如今人 随着机器在转,久已喧宾夺主,如今反其道而行,先立其大者,“我为主”,事 虽忙迫,须还由我处!这样一揽辔澄清,马上宾主易位,宇宙一片清明,要忙由 我,要闲亦由我,多少自在从容! 禅宗大德教人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一旦智珠在握主权笃定,正如 阿基米德说若在太空中找到一个支点,从此就可以掀动地球支配人生了。金圣叹 传云他有三十六件人间得意之事,如今我们反宾为主转败为胜,真可以说是浮生 最大的“不亦快哉”了!
23.本文是谈艺术欣赏的,却花了很多笔墨写日常生活,又以生活感悟结语,这 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艺术观?(3分) 答 24.“鱼”是“余”的谐音,有富贵丰裕的文化内涵,文中的“鱼”,表达了中 国人怎样的生活理想与追求?(3分) 答 25.品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点部分。(4分) (1)也是点黑铁为黄金的大手段 (2)禅宗大德教人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答 26.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3分) 答 27.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写摆脱“忙迫”生活的具体做法。(4分) 答 23.答案示例:突出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紧密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要表 现生活,生活要提升为艺术。共3分24.答案示例:闲适从容,雍容大雅、乐得 平生。(共3分) 25.(1)答案示例:化用“点石成金”这一成语,以“点墨铁为黄金”喻“把忙 迫变从容”,形象生动。(2)答案示例:引用佛教用语,作者阐发了“我为主” 非“物主我”,方能达到自在从容的道理。26.答案示例:文白相间,典雅隽秀, 旁征博引,浑然天成。雅俗共赏,妙趣横生。(共3分)27.答案示例:做事有 计划,不图一蹴而就,但求享受过程;劳逸结合,培养兴趣,丰富自我。(共4 分) 2014年四川省 2014年四川省成都市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 成长与成功 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了, 而是指他在精神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 心灵更加充实、能力不断增加、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个性更加圆润。 而停止成长,则意味着一个人停止了对思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像一棵树的树 枝不再伸向天空,没有了触摸蓝天的渴望。 ②很多人在看待人生时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更加看重成功,而常常忽略成长 成功是什么?按照世俗的定义,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了财富、名誉和地位时, 我们就说这个人成功了。但事实上,这一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从 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成功不是某种静 态的东西,可以守株待兔地等来;那些唾手可得的成功,与其称其为“成功”, 不如叫做“运气”,人们看待成功,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只看结果本身,而不去 探索产生结果的路径。成功是怎么来的?是通过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得来的。从 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
23.本文是谈艺术欣赏的,却花了很多笔墨写日常生活,又以生活感悟结语,这 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艺术观?(3 分) 答: 24.“鱼”是“余”的谐音,有富贵丰裕的文化内涵,文中的“鱼”,表达了中 国人怎样的生活理想与追求?(3 分) 答: 25.品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点部分。(4 分) (1)也是点黑铁为黄金的大手段 答: (2)禅宗大德教人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答: 26.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3 分) 答: 27.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写摆脱“忙迫”生活的具体做法。(4 分) 答: 23.答案示例:突出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紧密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要表 现生活,生活要提升为艺术。共 3 分 24.答案示例:闲适从容,雍容大雅、乐得 平生。(共 3 分) 25.(1)答案示例:化用“点石成金”这一成语,以“点墨铁为黄金”喻“把忙 迫变从容”,形象生动。(2)答案示例:引用佛教用语,作者阐发了“我为主” 非“物主我”,方能达到自在从容的道理。26.答案示例:文白相间,典雅隽秀, 旁征博引,浑然天成。雅俗共赏,妙趣横生。(共 3 分)27.答案示例:做事有 计划,不图一蹴而就,但求享受过程;劳逸结合,培养兴趣,丰富自我。(共 4 分) 2014 年四川省 2014 年四川省成都市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0—12 题。 成长与成功 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了, 而是指他在精神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 心灵更加充实、能力不断增加、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个性更加圆润。 而停止成长,则意味着一个人停止了对思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像一棵树的树 枝不再伸向天空,没有了触摸蓝天的渴望。 ②很多人在看待人生时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更加看重成功,而常常忽略成长。 成功是什么?按照世俗的定义,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了财富、名誉和地位时, 我们就说这个人成功了。但事实上,这一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从 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成功不是某种静 态的东西,可以守株待兔地等来;那些唾手可得的成功,与其称其为“成功”, 不如叫做“运气”,人们看待成功,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只看结果本身,而不去 探索产生结果的路径。成功是怎么来的?是通过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得来的。从 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
③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然其父未能关注其成长,满足 于邑人的“宾客”之道,“钱币”之诱,“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十多年后,天赋超人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而居里夫人,几十年如一日,埋 头科学研究。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依然沉醉于科学的世界,“像一个小孩儿迷 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未知的探寻之中,经验日益丰富, 意志更加坚强,再次获得诺奖的垂青。由此可见,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 的必然结果。 ④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一一这就是通往成功的最正确的道路。 所谓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是不断的成长,收获是必然的结果。如果 我们只向往结果,而忽略成长,必然拔苗助长,最后枯萎而死。我们都见过飞舞 的蝴蝶,在展翅飞翔的一刻,它是如此美丽,但请别忘了,在美丽的背后,它曾 经有过毛毛虫的爬行、织丝成茧的辛劳、黑暗中的等待,以及破茧化蝶的痛苦。 (有删改) 0.围绕“成长与成功”,全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2分) 答 11.作者在第③自然段中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2.请根据本文对“成长与成功”的看法,简要分析下列任意一个人物的事例 (3分) A.《邓稼先》中的邓稼先B.《伟大的悲剧》中的斯科特C.《范进中举》中的范 进 答 四、(共9分)10.(2分)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追求成长的结果。(成功是 成长的自然结果。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评分标准:语意 相近即可。如答括号内的内容,任何一句,1分.11.(4分)首先列举方仲永没能 成长故未能持续成功的反面例子(1分),紧接着列举居里夫人重视成长持续成 功的正面例子(1分),一反一正,形成鲜明对比(1分),最后得出“持续不 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这一观点(1分)。 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12.(3分)示例一:邓稼先在 持续的成长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在科学的研究中不断丰富经验,磨练意志, 增强能力,获得了成长;成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获得了成功 示例二:斯科特看似未取得世俗的成功,实际获得了人生的成长。他未能成为登 上南极点的第一人,但是他以探险的勇气和对科学精神的坚守赢得了世人的尊 重。示例三:范进是一个看似获得成功却未能获取成长的人。他经过多次考试获 得功名,但心灵受到摧残,思想受到戕害,不过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个牺牲品 评分标准:表明观点1分,阐述合理2分。共3分 2014年四川省攀枝花市 2014年四川省德阳市 2014年四川省绵阳市 )(13分) 提笼架鸟算不算爱鸟? 唐锡阳 许多人喜欢饲养一些观赏鸟类,训练它们说话唱歌,陪伴自己生活,正如许多人 养猫、养狗一样,本来无需非议;但还美其名曰“爱鸟”,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
③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然其父未能关注其成长,满足 于邑人的“宾客”之道,“钱币”之诱,“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十多年后,天赋超人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而居里夫人,几十年如一日,埋 头科学研究。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依然沉醉于科学的世界,“像一个小孩儿迷 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未知的探寻之中,经验日益丰富, 意志更加坚强,再次获得诺奖的垂青。由此可见,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 的必然结果。 ④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这就是通往成功的最正确的道路。 所谓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是不断的成长,收获是必然的结果。如果 我们只向往结果,而忽略成长,必然拔苗助长,最后枯萎而死。我们都见过飞舞 的蝴蝶,在展翅飞翔的一刻,它是如此美丽,但请别忘了,在美丽的背后,它曾 经有过毛毛虫的爬行、织丝成茧的辛劳、黑暗中的等待,以及破茧化蝶的痛苦。 (有删改) 10.围绕“成长与成功”,全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2 分) 答: 。 11.作者在第③自然段中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 12.请根据本文对“成长与成功”的看法,简要分析下列任意一个人物的事例。 (3 分) A.《邓稼先》中的邓稼先 B.《伟大的悲剧》中的斯科特 C.《范进中举》中的范 进 答: 。 四、(共 9 分)10.(2 分)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追求成长的结果。(成功是 成长的自然结果。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评分标准:语意 相近即可。如答括号内的内容,任何一句,1 分.11.(4 分)首先列举方仲永没能 成长故未能持续成功的反面例子(1 分),紧接着列举居里夫人重视成长持续成 功的正面例子(1 分),一反一正,形成鲜明对比(1 分),最后得出“持续不 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这一观点(1 分)。 评分标准:每点 1 分,共 4 分,语意相近即可。12.(3 分)示例一:邓稼先在 持续的成长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在科学的研究中不断丰富经验,磨练意志, 增强能力,获得了成长;成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获得了成功。 示例二:斯科特看似未取得世俗的成功,实际获得了人生的成长。他未能成为登 上南极点的第一人,但是他以探险的勇气和对科学精神的坚守赢得了世人的尊 重。示例三:范进是一个看似获得成功却未能获取成长的人。他经过多次考试获 得功名,但心灵受到摧残,思想受到戕害,不过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个牺牲品。 评分标准:表明观点 1 分,阐述合理 2 分。共 3 分。 2014 年四川省攀枝花市 2014 年四川省德阳市 2014 年四川省绵阳市 (二)(13 分) 提笼架鸟算不算爱鸟? 唐锡阳 许多人喜欢饲养一些观赏鸟类,训练它们说话唱歌,陪伴自己生活,正如许多人 养猫、养狗一样,本来无需非议;但还美其名曰“爱鸟”,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
可能是900年前的大文豪欧阳修。他在《画眉鸟》诗中写道:“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清代的郑板桥说得更清楚:“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 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他不仅反对,而且提出 了植树招引,为鸟类和人类共建良好环境的设想:“欲养鸟莫如种树,使绕屋数 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近代画家丰子恺作了一幅题为“囚徒之歌”的 画,半空中一方形鸟笼,笼中一鸟栖架上,作哀鸣状。他的老师弘一法师从旁题 诗曰:“人在牢狱,终日愁欷。鸟在樊笼,终日悲啼。聆此哀音,凄入心脾。何 如放舍,任彼高飞 古人反对提笼架鸟,主要是出自热爱大自然,出自人类的同情心。社会发展到今 天,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和感情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更 不能容忍把提笼架鸟的行为宣扬为一种社会美德。 我们还要看到一种情况:一个人提一个笼子不够,自行车上挂着四个五个,甚至 一辆三轮上架着十几个笼子。养鸟之风刮邪了,自然刺激鸟市的恶性发展,刺激 很多人到野外滥捕鸟类,在捕捉和贩运的过程中,鸟的死亡率相当高:而且捕鸟 者不分青红皂白,物以稀为贵,越贵越捉,越捉越少,使得一些珍贵稀有的保护 鸟类更加濒危。这些现象虽然多次遭到舆论的指责,但屡禁不绝。这能说和养鸟 毫无关系吗? 养鸟者可能要反对:“我们花那么多钱,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来养鸟,难道不是爱 鸟吗?”这是爱,一种纯属个人的爱。但这些和我们所提倡的热爱鸟、热爱野 生动物、爱护生物的多样性还不是一回事。譬如说,西方人喜欢去野外观鸟,随 身携带一个望远镜、一本鸟的图谱和一个笔记本,在大自然中观察鸟的生活,寻 找和发现鸟的种类。就好比野游、听音乐、看球赛一样,是一种精神享受。诚然 养鸟也可给人带来一定的愉悦,但观鸟丝毫不影响鸟的自在生活。有的地方在观 鸟的季节还正式组织比赛,把观鸟者组织成若干对,看哪个队在一天之内看到鸟 的种类最多,给予奖励。如果这个比赛的规模比较大,就等于对这个地区的鸟类 区系做了一次本底调査。所以,这种吸引大家都来观察鸟、认识鸟、保护鸟的群 众活动,把个人的爱和社会美德融合在一起的社会风尚,值得大大提倡。相比之 下,提笼架鸟却不足取,而应当引导和提高他们的情趣和“爱鸟”方式。 17.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答 18.本文第一段大量引用诗文有什么好处?(3分) 答 19.与“提笼架鸟”相比,“野外观鸟”为什么值得提倡?(2分) 20.下列说法中,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在中国历史上,欧阳修是第一个反对“提笼架鸟”的人。 B.本文所引诗文的作者都反对养鸟,并都采取了实际行动。 C.养鸟邪风盛行,捕鸟活动猖獗可能使一些鸟类更加濒危。 D.野外观鸟、野游、听音乐、看球赛都能给人以精神享受。 E.我们提倡爱鸟、爱野生动物,实质是爱护生物的多样性。 2014年四川省广元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7题。(9分,每小题3分)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王丽
可能是 900 年前的大文豪欧阳修。他在《画眉鸟》诗中写道:“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清代的郑板桥说得更清楚:“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 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他不仅反对,而且提出 了植树招引,为鸟类和人类共建良好环境的设想:“欲养鸟莫如种树,使绕屋数 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近代画家丰子恺作了一幅题为“囚徒之歌”的 画,半空中一方形鸟笼,笼中一鸟栖架上,作哀鸣状。他的老师弘一法师从旁题 诗曰:“人在牢狱,终日愁欷。鸟在樊笼,终日悲啼。聆此哀音,凄入心脾。何 如放舍,任彼高飞。” 古人反对提笼架鸟,主要是出自热爱大自然,出自人类的同情心。社会发展到今 天,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和感情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更 不能容忍把提笼架鸟的行为宣扬为一种社会美德。 我们还要看到一种情况:一个人提一个笼子不够,自行车上挂着四个五个,甚至 一辆三轮上架着十几个笼子。养鸟之风刮邪了,自然刺激鸟市的恶性发展,刺激 很多人到野外滥捕鸟类,在捕捉和贩运的过程中,鸟的死亡率相当高;而且捕鸟 者不分青红皂白,物以稀为贵,越贵越捉,越捉越少,使得一些珍贵稀有的保护 鸟类更加濒危。这些现象虽然多次遭到舆论的指责,但屡禁不绝。这能说和养鸟 毫无关系吗? 养鸟者可能要反对:“我们花那么多钱,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来养鸟,难道不是爱 鸟吗?” 这是爱,一种纯属个人的爱。但这些和我们所提倡的热爱鸟、热爱野 生动物、爱护生物的多样性还不是一回事。譬如说,西方人喜欢去野外观鸟,随 身携带一个望远镜、一本鸟的图谱和一个笔记本,在大自然中观察鸟的生活,寻 找和发现鸟的种类。就好比野游、听音乐、看球赛一样,是一种精神享受。诚然, 养鸟也可给人带来一定的愉悦,但观鸟丝毫不影响鸟的自在生活。有的地方在观 鸟的季节还正式组织比赛,把观鸟者组织成若干对,看哪个队在一天之内看到鸟 的种类最多,给予奖励。如果这个比赛的规模比较大,就等于对这个地区的鸟类 区系做了一次本底调查。所以,这种吸引大家都来观察鸟、认识鸟、保护鸟的群 众活动,把个人的爱和社会美德融合在一起的社会风尚,值得大大提倡。相比之 下,提笼架鸟却不足取,而应当引导和提高他们的情趣和“爱鸟”方式。 17.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4 分) 答: 18.本文第一段大量引用诗文有什么好处?(3 分) 答: 19.与“提笼架鸟”相比,“野外观鸟”为什么值得提倡?(2 分) 答: 20.下列说法中,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在中国历史上,欧阳修是第一个反对“提笼架鸟”的人。 B.本文所引诗文的作者都反对养鸟,并都采取了实际行动。 C.养鸟邪风盛行,捕鸟活动猖獗可能使一些鸟类更加濒危。 D.野外观鸟、野游、听音乐、看球赛都能给人以精神享受。 E.我们提倡爱鸟、爱野生动物,实质是爱护生物的多样性。 2014 年四川省广元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5-7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王丽
①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学、政治、军 事、医 卜、农业、算学等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文言是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身为中 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②我们的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如《离骚》《出师表》《陋室铭》《兰亭 集序》《桃 花源记》……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世世代 代的中国人。 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了文化基因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 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③曾经有人说,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可是,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精神活 动的动 物,需要有一座精神殿堂,而在这座殿堂里,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庄严、更典 雅、更具仪 式感的语言来表达。文言文,以及用文言文所撰写的赋、表、记、铭、传、碑、 祭文、对联 等,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④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时代。众所皆知,图像是平面的,它让我们直接面 对所谓 的实际存在,而语言的抽象性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比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 文言的高 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为读 者提供了巨 大的再创造的语言空间,其品读过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并且,文言 所特有的节 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等, 使它具有 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曾写下《望大陆》一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⑤放眼古今中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千千万。唯有用古老的文言,才能唱出如 此回肠 荡气、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⑥面对如此绝唱,某些对文言持有偏理的人应当更深刻地反思:时下国人语言之 粗鄙低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令人失望,是否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某种关系? (选自2013年5月15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5.下列各项中,不是直接阐述“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的一项是() A.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中国古代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 B.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 知今” C.这些经典化为文化基因融人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 式、审 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D.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①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学、政治、军 事、医 卜、农业、算学等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文言是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身为中 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②我们的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如《离骚》《出师表》《陋室铭》《兰亭 集序》《桃 花源记》……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世世代 代的中国人。 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了文化基因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 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③曾经有人说,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可是,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精神活 动的动 物,需要有一座精神殿堂,而在这座殿堂里,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庄严、更典 雅、更具仪 式感的语言来表达。文言文,以及用文言文所撰写的赋、表、记、铭、传、碑、 祭文、对联 等,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④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时代。众所皆知,图像是平面的,它让我们直接面 对所谓 的实际存在,而语言的抽象性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比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 文言的高 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为读 者提供了巨 大的再创造的语言空间,其品读过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并且,文言 所特有的节 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等, 使它具有 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曾写下《望大陆》一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⑤放眼古今中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千千万。唯有用古老的文言,才能唱出如 此回肠 荡气、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⑥面对如此绝唱,某些对文言持有偏理的人应当更深刻地反思:时下国人语言之 粗鄙低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令人失望,是否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某种关系? ——(选自 2013 年 5 月 15 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5.下列各项中,不是直接阐述“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的一项是( ) A.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中国古代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 B.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 知今”。 C.这些经典化为文化基因融人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 式、审 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D.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