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网络文学的诞生,加速了文学大众化的进程;晋升为作家的路途大为缩短。过 去的文学爱好者,须长期被文学期刊“折磨”,经历多次退稿和修改,才逐渐由 学习写短中篇发展为写长篇。今日青年写手,将编辑抛在一旁,出手便是长篇, 在网上直接面对读者,一经受众认可,便可迅速成名。但这不意味着创作开始变 得容易,而只是写作定位不同。 ②网络文学创作以追求最大数量读者为宗旨,是一种具有普及化倾向的文 学;传统文学则带有专业化的倾向。文学和哲学、科学及其他学术、艺术门类相 似,既有专业性的一面,也有普及性的一面,专业性与普及性彼此渗透和转化 专业性内容可能是普及和通俗的,普及性内容也须以一定的专业性为基础。网络 文学和传统文学都具有专业性,但传统文学把专业评价放在首位,可以越过读者 强化其专业性,网络文学则追求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合,容忍为后者牺牲前者 ③仅就小说的语言方式和叙事方式而言,今日纯文学作品在技巧上已有长足 发展,其中讲究甚多,能够做出专业分析,也值得具有一定文学修养的读者鉴赏 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却未必看出其中好处,或许还觉得“绕来绕去”过于 啰嗦。在碎片化的阅读时代,大众读者更喜欢简单明快的语言和叙述,希望更快 地进入情节和悬念。于是,网络方式适逢其时。网络文学全面简化了传统文学的 规则,跳过期刊的训练,不拘一格,形成新的写作范式。网络文本尽管不入传统 编辑的法眼,但是受到广大网民的鼓励及商业操作的推动,足以畅行其道。在“怎 样写”上,两种文学泾渭分明。 ④传统文学的价值不因网络文学的勃兴而减损。艺术贵在创造,须不断变化 审美方式和感受内容,更新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这是文学专业性的根本要求, 也是传统文学承担的重要职责。传统文学拥有自己的读者群,并不断引导和提高 读者的欣赏趣味,培育新的读者群,也会带动网络文学的艺术水准有所提高。另 方面,也应充分肯定网络文学的意义及发展前景。网络文学便捷、即时、快速 互动的传播方式和开放的大众化的写作内容,决定了它将赢得多数文学读者。此 外,传统文学也大有必要借鉴网络经验,利用现代媒介扩大受众。事实上,已经 有传统作家承认网上互动的好处,尝试“广场写作”,将自己的作品分段发帖, 获取跟帖反馈后加以修改。网络文学为嬴得读者所采纳的艺术形式,也开始为传 统作家所研究。 ⑤尽管网络文学属于通俗写作,但打造精品必须依靠相当的才华,需要极大 地凭借想象力的丰富和发挥,在有限的模式中拓展出千变万化、引人入胜的情境 无可否认,网络文学作者来自比传统文学作者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拥有更开阔的 创作题材,且写作姿态更为自由、开放,写作观念不拘一格,这些优势是传统文 学难以获得的。 ⑥应该说,网络文学的发展是结构性的变动,最终形成了与传统文学相平衡的当 代文学体系,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的重大可能性。但网络文学也是文学,同样受 艺术规律制约,不享有豁免权。它更需要向传统文学借鉴,寻求不断提升自身的 途径,才能走得更远,其发展前景也有赖于此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 2015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网络文学的诞生,加速了文学大众化的进程;晋升为作家的路途大为缩短。过 去的文学爱好者,须长期被文学期刊“折磨”,经历多次退稿和修改,才逐渐由 学习写短中篇发展为写长篇。今日青年写手,将编辑抛在一旁,出手便是长篇, 在网上直接面对读者,一经受众认可,便可迅速成名。但这不意味着创作开始变 得容易,而只是写作定位不同。 ②网络文学创作以追求最大数量读者为宗旨,是一种具有普及化倾向的文 学;传统文学则带有专业化的倾向。文学和哲学、科学及其他学术、艺术门类相 似,既有专业性的一面,也有普及性的一面,专业性与普及性彼此渗透和转化。 专业性内容可能是普及和通俗的,普及性内容也须以一定的专业性为基础。网络 文学和传统文学都具有专业性,但传统文学把专业评价放在首位,可以越过读者 强化其专业性,网络文学则追求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合,容忍为后者牺牲前者。 ③仅就小说的语言方式和叙事方式而言,今日纯文学作品在技巧上已有长足 发展,其中讲究甚多,能够做出专业分析,也值得具有一定文学修养的读者鉴赏。 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却未必看出其中好处,或许还觉得“绕来绕去”过于 啰嗦。在碎片化的阅读时代,大众读者更喜欢简单明快的语言和叙述,希望更快 地进入情节和悬念。于是,网络方式适逢其时。网络文学全面简化了传统文学的 规则,跳过期刊的训练,不拘一格,形成新的写作范式。网络文本尽管不入传统 编辑的法眼,但是受到广大网民的鼓励及商业操作的推动,足以畅行其道。在“怎 样写”上,两种文学泾渭分明。 ④传统文学的价值不因网络文学的勃兴而减损。艺术贵在创造,须不断变化 审美方式和感受内容,更新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这是文学专业性的根本要求, 也是传统文学承担的重要职责。传统文学拥有自己的读者群,并不断引导和提高 读者的欣赏趣味,培育新的读者群,也会带动网络文学的艺术水准有所提高。另 一方面,也应充分肯定网络文学的意义及发展前景。网络文学便捷、即时、快速、 互动的传播方式和开放的大众化的写作内容,决定了它将赢得多数文学读者。此 外,传统文学也大有必要借鉴网络经验,利用现代媒介扩大受众。事实上,已经 有传统作家承认网上互动的好处,尝试“广场写作”,将自己的作品分段发帖, 获取跟帖反馈后加以修改。网络文学为赢得读者所采纳的艺术形式,也开始为传 统作家所研究。 ⑤尽管网络文学属于通俗写作,但打造精品必须依靠相当的才华,需要极大 地凭借想象力的丰富和发挥,在有限的模式中拓展出千变万化、引人入胜的情境。 无可否认,网络文学作者来自比传统文学作者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拥有更开阔的 创作题材,且写作姿态更为自由、开放,写作观念不拘一格,这些优势是传统文 学难以获得的。 ⑥应该说,网络文学的发展是结构性的变动,最终形成了与传统文学相平衡的当 代文学体系,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的重大可能性。但网络文学也是文学,同样受 艺术规律制约,不享有豁免权。它更需要向传统文学借鉴,寻求不断提升自身的 途径,才能走得更远,其发展前景也有赖于此
1.与“网络文学”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文学创作以追求最大数量读者为宗旨,它是具有普及化倾向的文学,不 像传统文学带有专业性。 B.网络文学作者来自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拥有更开阔的创作题材,且写作 姿态更为自由、开放,写作观念不拘一格。 C.因为网络文学属于通俗创作,所以很难打造精品,当然也未必依靠相当 才华,丰富的想象力和引人入胜的情境。 D.网络文学的发展是结构性的变动,最终形成了与传统文学相平衡的当代 文学体系,开辟了新的文学创作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②段通过比较的方式分别阐述了网络文学对文学大众化进程的加 速、成为作家路途的缩短及其追求专业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特点。 B.第③段重点分析了在“怎样写”的问题上,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表现出 泾渭分明的倾向,网络文学全面简化了传统文学的规则。 C.第④段,作者明确阐述了传统文学的价值不因网络文学的勃兴而减损,两 种文学各有千秋,可以互相借鉴,共同发展。 D.第⑤⑥段分别写出了网络文学所具有的优势及其发展前景,强调只有突 破艺术规律制约,网络文学才能享受豁免权,走得更远。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日青年写手出手便是长篇,在网上直接面对读者,一经受众认可,便 可迅速成名,这意味着创作开始变得容易。 B.作为新的写作范式,由于网络文本受到广大网民的鼓励及商业操作的推 动,因此这种创作不入传统编辑的法眼 C.网络文学开放的大众化的写作内容和便捷、即时、快速、互动的传播方 式,决定了它将赢得多数文学读者的青睐。 D.如果传统作家能够承认网上互动的好处,将自己的作品分段发帖,获取 跟帖反馈后加以修改,那么将会赢得更多读者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也。祖瑾,安平太守。父芘,琅玡内史。岳少以才颖 见称,乡邑号为奇童,谓终贾之俦也。早辟司空太尉府,举秀才。太始中,武帝 躬耕,岳作赋以美其事 岳才名冠世,为众所疾,遂栖迟十年,出为河阳令,负其才而郁郁不得志。寻转 怀令。岳频宰二邑,勤于政绩。调补尚书度支郎,迁廷尉评,以公事免。杨骏辅 政,高选吏佐,引岳为太傅主簿。骏诛,除名。初,谯人公孙宏少孤贫,客田于 河阳,善鼓琴,颇属文。岳之为河阳令,爱其才艺,待之甚厚。至是,宏为楚王 玮长史,专杀生之政。时骏纲纪皆当从坐,同署主簿硃振己就戮。岳其夕取急在 外,宏之言玮,谓之假吏,故得免。未几,选为长安令。作《西征赋》,述所经 人物山水,文清旨诣。征补博士,未召,以母疾辄去,官免。寻为著作郎,转散 骑侍郎,迁给事黄门侍郎。 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构愍怀太 子之文,岳之辞也。谧二十四友,岳为其首。谧《晋书》限断,亦岳之辞也。其 母数诮之曰:“尔当知足,而干没不已乎?”而岳终不能改。既仕宦不达,乃作 《闲居赋》
1.与“网络文学”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网络文学创作以追求最大数量读者为宗旨,它是具有普及化倾向的文学,不 像传统文学带有专业性。 B.网络文学作者来自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拥有更开阔的创作题材,且写作 姿态更为自由、开放,写作观念不拘一格。 C.因为网络文学属于通俗创作,所以很难打造精品,当然也未必依靠相当 才华,丰富的想象力和引人入胜的情境。 D.网络文学的发展是结构性的变动,最终形成了与传统文学相平衡的当代 文学体系,开辟了新的文学创作。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第①②段通过比较的方式分别阐述了网络文学对文学大众化进程的加 速、成为作家路途的缩短及其追求专业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特点。 B.第③段重点分析了在“怎样写”的问题上,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表现出 泾渭分明的倾向,网络文学全面简化了传统文学的规则。 C.第④段,作者明确阐述了传统文学的价值不因网络文学的勃兴而减损,两 种文学各有千秋,可以互相借鉴,共同发展。 D.第⑤⑥段分别写出了网络文学所具有的优势及其发展前景,强调只有突 破艺术规律制约,网络文学才能享受豁免权,走得更远。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今日青年写手出手便是长篇,在网上直接面对读者,一经受众认可,便 可迅速成名,这意味着创作开始变得容易。 B.作为新的写作范式,由于网络文本受到广大网民的鼓励及商业操作的推 动,因此这种创作不入传统编辑的法眼。 C.网络文学开放的大众化的写作内容和便捷、即时、快速、互动的传播方 式,决定了它将赢得多数文学读者的青睐。 D.如果传统作家能够承认网上互动的好处,将自己的作品分段发帖,获取 跟帖反馈后加以修改,那么将会赢得更多读者。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也。祖瑾,安平太守。父芘,琅玡内史。岳少以才颖 见称,乡邑号为奇童,谓终贾之俦也。早辟司空太尉府,举秀才。太始中,武帝 躬耕,岳作赋以美其事。 岳才名冠世,为众所疾,遂栖迟十年,出为河阳令,负其才而郁郁不得志。寻转 怀令。岳频宰二邑,勤于政绩。调补尚书度支郎,迁廷尉评,以公事免。杨骏辅 政,高选吏佐,引岳为太傅主簿。骏诛,除名。初,谯人公孙宏少孤贫,客田于 河阳,善鼓琴,颇属文。岳之为河阳令,爱其才艺,待之甚厚。至是,宏为楚王 玮长史,专杀生之政。时骏纲纪皆当从坐,同署主簿硃振己就戮。岳其夕取急在 外,宏之言玮,谓之假吏,故得免。未几,选为长安令。作《西征赋》,述所经 人物山水,文清旨诣。征补博士,未召,以母疾辄去,官免。寻为著作郎,转散 骑侍郎,迁给事黄门侍郎。 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构愍怀太 子之文,岳之辞也。谧二十四友,岳为其首。谧《晋书》限断,亦岳之辞也。其 母数诮之曰:“尔当知足,而干没不已乎?”而岳终不能改。既仕宦不达,乃作 《闲居赋》
初,芘为琅玡内史,孙秀为小史给岳,而狡黠自喜。岳恶其为人,数挞辱之,秀 常衔忿。及赵王伦辅政,秀为中书令。岳于省内谓秀曰:“孙令犹忆畴昔周旋 不?”答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岳于是自知不免。俄而秀遂诬岳及石崇、 欧阳建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冏为乱,诛之,夷三族 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少时常挟弹岀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 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淸车而归。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 (选自《晋书·潘岳传》,有改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早辟司空太尉府 辟:被征召 B.谯人公孙宏少孤贫 孤:丧父 C.构愍怀太子之文,岳之辞也 构:设计陷害 D.而干没不已乎 干:触犯,冒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作《闲居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岳之为河阳令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C.以母疾辄去,官免 武以始元六年春 至京师 D.岳恶其为人 则或咎其 欲出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潘岳出身官宦之家,少时以才智聪颖著称,乡邑之人称他为奇童,说他是汉 之终军、贾谊一类的人。 B.杨骏被诛,潘岳本也难逃厄运,因当初任怀县县令时有恩于公孙宏,在 公孙宏搭救下,才幸免一死。 C.潘岳性情轻浮急躁,追逐世利,与石崇等人侍奉权臣贾谧,望尘而拜 可见其卑躬屈膝谄媚之态 D.潘岳因当初与孙秀结怨,孙秀得势后不久,便诬告潘岳密谋参与作乱 潘岳被杀,并诛连三族。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岳才名冠世,为众所疾,遂栖迟十年,出为河阳令,负其才而郁郁不得志。 (5分) (2)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 (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登楼感怀 于谦
初,芘为琅玡内史,孙秀为小史给岳,而狡黠自喜。岳恶其为人,数挞辱之,秀 常衔忿。及赵王伦辅政,秀为中书令。岳于省内谓秀曰:“孙令犹忆畴昔周旋 不?”答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岳于是自知不免。俄而秀遂诬岳及石崇、 欧阳建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冏为乱,诛之,夷三族。 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 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 而反。 (选自《晋书·潘岳传》,有改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早辟司空太尉府 辟:被征召 B.谯人公孙宏少孤贫 孤: 丧父 C.构愍怀太子之文,岳之辞也 构:设计陷害 D.而干没不已乎 干: 触犯,冒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乃作《闲居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岳之为河阳令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C.以母疾辄去,官免 武以始元六年春 至京师 D.岳恶其为人 则或咎其 欲出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潘岳出身官宦之家,少时以才智聪颖著称,乡邑之人称他为奇童,说他是汉 之终军、贾谊一类的人。 B.杨骏被诛,潘岳本也难逃厄运,因当初任怀县县令时有恩于公孙宏,在 公孙宏搭救下,才幸免一死。 C.潘岳性情轻浮急躁,追逐世利,与石崇等人侍奉权臣贾谧,望尘而拜, 可见其卑躬屈膝谄媚之态。 D.潘岳因当初与孙秀结怨,孙秀得势后不久,便诬告潘岳密谋参与作乱, 潘岳被杀,并诛连三族。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岳才名冠世,为众所疾,遂栖迟十年,出为河阳令,负其才而郁郁不得志。 (5 分) (2)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 (5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8 分) 登楼感怀① 于 谦
晚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 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 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 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①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 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 时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4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 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时维九月,序属三 秋 。(王勃《滕王阁序》) (1)辛苦遭逢起一 (文天祥《过零丁洋》) (2)寒衣处处催刀 尺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狗吠深巷 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 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高余冠之岌岌 (屈原《离骚》) (6) 画船听雨 眠 (韦庄《菩 萨蛮(其二)》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烛照无人苍茫时
晩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 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 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 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①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 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 时。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 分) 9.“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4 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 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 时维九月,序属三 秋。 , 。 , 。 , 。 (王勃《滕王阁序》) 乙: (1)辛苦遭逢起一 经, 。 (文天祥《过零丁洋》) (2)寒衣处处催刀 尺,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狗吠深巷 中,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 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高余冠之岌岌 兮, 。 (屈原《离骚》) (6) ,画船听雨 眠。 (韦庄《菩 萨蛮(其二)》)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烛照无人苍茫时
杜怀超 ①水烛,其实就是菖蒲,亦名香蒲。我更青睐于水烛这个诗意的名字,水是滋润 万物的元素,烛是照彻万物的光亮,水烛拥有照彻水面之下与内心之中的光芒, 是世间少有的音符,是充满灵性的想象 ②水烛生活在水中,茫茫水域,无花无柳,却有这么一丛植物,从水底滋滋 冒出来,遍身裹满碧绿,密匝匝地林立于水面之上,苍白空洞的时空充溢着生命 的涌动。然后从深邃无言的水面上,从碧绿的内部,开始孕育,开花,到了秋天, 茎干上端就会生出艳丽的蒲棒来,越到深秋越是膨大,颜色也由刚开始的淡黄逐 渐变深,棕黄,直至绛黄。 ③水烛本身的绿就够人细细品味了。能使一江春水,化作万顷绿波,摇曳在水波 之上,拓展生命的足迹,让我们看到水是活的,甚至水面上的日子都是那么充满 灵气。水烛看上去是纤弱的,不禁水面上的风雨,却蕴含着无限的坚韧之劲,从 虚无处葳蕤一片绿地。在苍茫辽阔的水面上,一丛丛水烛在彰显着什么?一片水 域的孤独伴随着一群水烛的孤独,一个万物相依的境界呼之欲出,水为水烛而生, 水烛是点亮水的眼睛。那高飞的鸟群,偶然会把这片清凉的绿地当做停息的月台 ④每一种植物,都是一盏灯。水烛的最后,上演的是灯火星散的一幕:西风 下,原本凌波的傲然,只幻成了一绺绺的丝缕、团絮状物,带着细小的种子飘散 四方,无数鲜活幼小的生命从四面八方开始新的跋涉。而在水底深处,水烛的根 依然还在。根在,水烛就不会消失,那光芒就不会熄灭。 ⑤我关注水烛,他们独处水域一角,在不知名的时空里,潜滋暗长,抽出细 长碧绿的叶子,长出赫黄色的蒲棒。无数柔弱与秀美的绿叶,在晨曦的微风里, 恰似披着长发的女子,站在诗经吟唱的河畔,遥望着,沉思着。 ⑥据《礼记》记载,周朝时水烛与人们的生活就纠缠在一起了。农人把水烛 的叶子晾晒干后,编成修身养息的蒲席。轻盈的蒲席,托着沉重的肉身,安置着 农人栖息的夜晩。随着对水烛的熟稔,农人对水烛有了新的开拓。斗笠、草鞋、 草席、草扇、草帘等走进了农人生活中。农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 在旷野中行进。 ⑦一旦一件物什与生命、生活息息相关,这物什就会变得神秘而深邃,水烛 亦是。当水烛变成了传说中捉鬼专家钟馗手中的蒲剑,或走到端午的门楣,信奉 自然、神灵的农人立马恭敬起来,这水烛不再是一棵植物,物性消失,神性生成。 至今,多少农家小院,端午时节依旧高挂水烛、艾草,祛邪避灾。 ⑧诗人们,则在水烛身上,找出性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 如丝,磐石无转移”,这蒲苇就是水烛。坚韧的水烛恰似《孔雀东南飞》中刘兰 芝的执著爱情,至死不分离。这场爱情悲剧里,水烛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 承载物。这绵绵不断的情思,正是水烛与生俱来的气质,是大自然最牢不可破的 的爱。 ⑨一件件水烛的草编织品,似乎是我们生活的昨日镜像,用反光的方式,用 可以穿透时空的自然之物,越过沟壑与深渊,抵达我们层层栅栏与樊篱的内心。 用粗糙代替精细,用简朴代替豪华,用原始代替包装,还原生活的面目,还原生 命的根本,还原人类的最初行走。在当今生活的微弱光亮中,我倍加怀念千百年 前古人穿着蒲草鞋行走的背影,怀念那坐着蒲草垫挑灯夜读时的月色。因为在这 些水烛编织品面前,我们找到了一种久已消失的光芒,与古人简朴生活的心灵互 应、对接。正是水烛编织品,让我们复杂、浮华、虚化和迷乱的生活里有了本真 的镜像,有了与日月星辰同在的草木本色
杜怀超 ①水烛,其实就是菖蒲,亦名香蒲。我更青睐于水烛这个诗意的名字,水是滋润 万物的元素,烛是照彻万物的光亮,水烛拥有照彻水面之下与内心之中的光芒, 是世间少有的音符,是充满灵性的想象。 ② 水烛生活在水中,茫茫水域,无花无柳,却有这么一丛植物,从水底滋滋 冒出来,遍身裹满碧绿,密匝匝地林立于水面之上,苍白空洞的时空充溢着生命 的涌动。然后从深邃无言的水面上,从碧绿的内部,开始孕育,开花,到了秋天, 茎干上端就会生出艳丽的蒲棒来,越到深秋越是膨大,颜色也由刚开始的淡黄逐 渐变深,棕黄,直至绛黄。 ③水烛本身的绿就够人细细品味了。能使一江春水,化作万顷绿波,摇曳在水波 之上,拓展生命的足迹,让我们看到水是活的,甚至水面上的日子都是那么充满 灵气。水烛看上去是纤弱的,不禁水面上的风雨,却蕴含着无限的坚韧之劲,从 虚无处葳蕤一片绿地。在苍茫辽阔的水面上,一丛丛水烛在彰显着什么?一片水 域的孤独伴随着一群水烛的孤独,一个万物相依的境界呼之欲出,水为水烛而生, 水烛是点亮水的眼睛。那高飞的鸟群,偶然会把这片清凉的绿地当做停息的月台。 ④ 每一种植物,都是一盏灯。水烛的最后,上演的是灯火星散的一幕:西风 下,原本凌波的傲然,只幻成了一绺绺的丝缕、团絮状物,带着细小的种子飘散 四方,无数鲜活幼小的生命从四面八方开始新的跋涉。而在水底深处,水烛的根 依然还在。根在,水烛就不会消失,那光芒就不会熄灭。 ⑤ 我关注水烛,他们独处水域一角,在不知名的时空里,潜滋暗长,抽出细 长碧绿的叶子,长出赫黄色的蒲棒。无数柔弱与秀美的绿叶,在晨曦的微风里, 恰似披着长发的女子,站在诗经吟唱的河畔,遥望着,沉思着。 ⑥据《礼记》记载,周朝时水烛与人们的生活就纠缠在一起了。农人把水烛 的叶子晾晒干后,编成修身养息的蒲席。轻盈的蒲席,托着沉重的肉身,安置着 农人栖息的夜晚。随着对水烛的熟稔,农人对水烛有了新的开拓。斗笠、草鞋、 草席、草扇、草帘等走进了农人生活中。农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 在旷野中行进。 ⑦一旦一件物什与生命、生活息息相关,这物什就会变得神秘而深邃,水烛 亦是。当水烛变成了传说中捉鬼专家钟馗手中的蒲剑,或走到端午的门楣,信奉 自然、神灵的农人立马恭敬起来,这水烛不再是一棵植物,物性消失,神性生成。 至今,多少农家小院,端午时节依旧高挂水烛、艾草,祛邪避灾。 ⑧诗人们,则在水烛身上,找出性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 如丝,磐石无转移”,这蒲苇就是水烛。坚韧的水烛恰似《孔雀东南飞》中刘兰 芝的执著爱情,至死不分离。这场爱情悲剧里,水烛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 承载物。这绵绵不断的情思,正是水烛与生俱来的气质,是大自然最牢不可破的 的爱。 ⑨一件件水烛的草编织品,似乎是我们生活的昨日镜像,用反光的方式,用 可以穿透时空的自然之物,越过沟壑与深渊,抵达我们层层栅栏与樊篱的内心。 用粗糙代替精细,用简朴代替豪华,用原始代替包装,还原生活的面目,还原生 命的根本,还原人类的最初行走。在当今生活的微弱光亮中,我倍加怀念千百年 前古人穿着蒲草鞋行走的背影,怀念那坐着蒲草垫挑灯夜读时的月色。因为在这 些水烛编织品面前,我们找到了一种久已消失的光芒,与古人简朴生活的心灵互 应、对接。正是水烛编织品,让我们复杂、浮华、虚化和迷乱的生活里有了本真 的镜像,有了与日月星辰同在的草木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