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归大学之道 月前,学术界已经出现了大量关于本科教学的实证研究论文。有几十项研究探 讨了道德推理课程对学生思维过程及行为的影响,还有几百篇论文分析了小组 学习的有效性或学生评教的效度问题。偶尔还有学术专著使用通俗的语言,将 现有的研究成果与大学教师的实际教学状况加以比较。“然而,在公开的教学评 估报告中,我们很难看到教师委员会引用过这垫研究成果。教师的实际教学情 况也大抵如此。一项调查表明,仅有8%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关注过有关教与 学的研究成果,而且即便在这8%的教师中,许多人也只是翻阅了一些过时的教 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而已。5 大学对教学方法的忽视让人难以理解。教师们通常想当然地认为:通识课 程能让学生形成持续的学术兴趣,“说明文写作”课能让学生的论文思路更清晰、 51语法错误更少,讲座课程能或多或少地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但这些观点 仅仅是教师们的一厢情愿,他很难为这些假设找到充分的证据。以上只是常 见的几个例子,类以的情况还有很多。人们有理由期望教师用更科学的方法来 证明这些假设。毕竟,很多教师对教学研究中使用的实证研究方法非常熟悉,他 们经常用同样的方法去研究其他人类活动和制度。不可否认,许多教有研究得 出了互相矛盾的结论,其研究方法也易遭诟病,但这是使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制 度和人类活动所面临的共通的问题。教授们固然可以怀疑:其他大学的教学研 究成果是否适用于自已的大学与学生。但这不能成为他们放弃研究自身教育实 践的借口。 或许,就像他们拒绝集体商讨教学方法一样,教师对教育研究的漠视也源于 自我保护的本能。如果认真利用这类研究结果,很可能需要对传统的大学教学 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作全面改革。教师有]不愿承担这样的风险,只好对教有研 究成果置之不理:如果有人提及此事,便借口说这些研究的可信度和推广度都太 低。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荒诞的一幕一无论在备课还是教育评估时,这些毕 生致力于研究事业的教授们,竞“掩耳盗铃”地将有关教与学的实证研究成果束 之高阁。 忽视课外活动 1 本科教育评估中常见的第六人问题是对课外活动重视不够。多数评估几乎 I 52只关注教授们参与的活动一一为学生授课、为学生提供咨询、为学生评分。然 1 30
第二章数师对本科教育的态度 而,不断有研究表明:许多本科生认为,在大学生活中,课外活动与学术活动具有 同等的价值。6事实上,当被问到大学期间真正收获知识、完成自我了解的关键 事件是么时,学生们更多提及了课堂之外的某次活动,而不是某堂难忘的讲 座,或者某次研讨会上的顿悟。? 当然,课外活动产生的影响因学校和学生的特点而不同。全日制住读生受 谍外活动影响最大,而每周至少工作30小时的在职走读生受课外活动影响可能 最小。不过,四年制大学巾有四分之三都是全日制学生,即便走读的学生也可参 与体育运动、学生自治组织(student government)等课外活动。因此,对于绝大 多数本科生来说,课外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识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与学术活动相比,课外活动更能帮助学生在某些 重要方面成长。要学会团队合作,最好是加入一支运动队、参加学校的话剧表 演,甚至参与到社团活动之中,而不是简单地上课、上图书馆学习。要深刻理解 不同的种族与宗教,最好是在一个多元化的学生群体中生活、学习,而不是选悠 “文化差异”或“种族关系”方面的课程。要对贫困感同身受并形成快贫信念,最 好是参与帮助无家可归者的活动,而不是听有关贫困的课程。学生在课外活动53 中学到的知识是非正式的,但课外活动更加生动有趣、贴近个人生活,因此比常 规课程更容易留下深刻长久的印象。 进行本科教育评估的教师们或许都认同课外活动的作用,但他们只愿对正 式课程作出探讨,而把课外活动的问题交由教导主任和行政入员负责。这一方 法以乎“行之有效”,过去几十年本科教育的多数重要改革,正是行政人员利用这 一“职权”发起的一一录取不同背景的学生、组织更多的社区活动项目,建立混居 宿舍区,甚至包括成立培训中心以辅导研究生的教学。然而,人们最终还是发 现,把课外活动完金交由行政人员负责是不行的,因为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应该 相互交织、不可分割。"要实现最古老的教育日的之一一将本科生培养为民主 社会中的合格公民,既需要让他们修读政治学、美国历史等课程,也需要鼓励他 们积极参与到学生自治组织、宿舍选举、党派社团等课外活动之中。要学会严 谨、准确地思考道德问题,学生既需要参加“道德推理”课,也需要参与体育运动、 社区服务项自、诚信委员会(honor code committee)①等课堂之外的事务。 ①诚信委员会由大学的学生代表、教帅代表和行政人员代表构成,主要负贵监督学术成信问 题。一译者注 31
回归大学之道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课外生活,而后 54者也会反过来促进前者的学习。学生若学会了演奏,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白然更 深刻:若学习了作曲课程,演奏水平会更上一层楼。参加扶贫志愿者活动的学 生,如果之前选修过有关贫困的课程,将更能从活动中受益:反过来,如果先参加 了扶贫活动,学生对有关贫困的课程内容能理解得更深划。正是因为存在这种 相互影响的关系,当我探讨如问改进公民教育或艺术类课程时,如果不考虑课 外活动的作用,便可能导致这些课程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关于常见的批评 有意思的是,以上我指出的这些问题,并没有起高等教有批评家们的重 视。人们很容易发现,尽管20年来许多对高等教育的批评比一般的课程报告更 有见地,但也存在着同样的缺陷。当批评家们探讨课程体系的时候,他们几平把 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通识课程上,对其他课程很少关注。在评说教育质量时,他 嘲笑当前的课程体系缺乏连贯性,批评大学为了迎合学生需要而设置课程,痛 斥教师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却同样对应当如何授课避而不谈。虽然他们经常 抨击资深教授重科研轻教学,拒绝为受欢迎的年轻教师授予终身任教资格,但他 们却几乎从不指责教授们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当,更别指望他们亲自去考察已有 的教学研究成果,以便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支招。至于课外话动,批评家们要 55么完金置之不理,要么对学生的道德观及“政治正确性”横加指责,却从不思考课 外活动是否能够、又应该怎样服务于本科教育的重要目的。 在提出具体政革建议时,这些批评性文献更是让人啼笑皆非。最糟糕的是 那些随便“拍拍脑袋”便提出的建议,例如废除终身任教资格、停办四分之三的学 术期刊等,作者从没思考过这些建议会带来怎样的实际问题。另一些文献则以 详尽不一的篇幅,论述了课程结构系统化的必要性,通常建议围绕名著课程建立 I 课程体系。布鲁姆对这一观点只是一笔带过,贝奈特和切尼则为课程设计者制 订了详尽的规划。但是,这几位作者都忽略了这些建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 I 的困难。其一·,大学恐怕很难找到足够教授,既愿意又有能力传授这些课程;其 I 二,如果都开设这样的课程,大学恐怕很难吸!学生就读。作者对这些困难视 1 而不见让人颇感惊讶一一正因为存在这些实际困难,“名著课程”思想在出现了 1 约一个世纪后,也没能在大学站稳脚跟,总共只有几所大学真正尝试过开设所谓 I 32 1 1
第_二章教师对本科数竹的度 的“名著课程”。① 坦率地说,这些针对四年制大学的广为流传的批评意见,大多偏离了真正重56 要的教育主题一一怎样改进教学方法,怎样设置专业课程,怎样让道德发展与公 民教育恢复应有的地位,等等。相反,这些作者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更吸引眼球的 话题上一关于学生的话题(把学生描绘为不受重视、关系混乱、坚持“政治正确 性”,过分看重职业课程),关于教师的话题(把教师描绘为迎合学生需求、思想激 进、只顾科研和自身发展)、关于大学领导的话题(都把大学领导猫绘为容易妥 协、胆小怕事、缺乏远见或三者兼备)。这些程式化的描述固然有其真实的成分 (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夸张),但是那些被作为案例引用的教授并不能代表整个 教授群体。围绕一些常见争议的分析,并没有真正.反映!争执双方的观点。批 评家们针对某些具体现象展开了批判,如分数贬值、教师群体内部的政治偏见、 受欢迎的教帅难以晋职等,但这些现象对学生能学到多少东西、毕业后是否能过 上充实而成功的生活,并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因此,这些批评性文献所展示的不过是一幅漫画,而不是当代美国高校的真57 实写照。这些作者们在努力寻找高等教育的罪人,却忽视了如何推动整个高等 教育系统的变革。寻找替罪羊的后果使是把当务之急抛之脑后。学术界固然有 其不完美的一面,但是我们大学问题的根源,主要不在于大学领导畏首畏尾、缺 乏创新,也不在于教授思想激进,自我中心,而主要在于如今的高等教有系统缺 乏提升教育质量的强大水力,我们在评价大学的发展时,仅仅考虑了学生的人学 入学成绩、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声望。这一系统是由许多力量共同造就的,有些来 ①最近,就如问改善本科教音,如何加强不同学科间的联系等问间短,儿本新书提出了更多观点。 这些论述比其他的批评性文献更有见地,针对师生提出的改革建议也更加恰如其分。但是,人对 这些萧书关注却很少,这·能是因为作者的表述过于抽象,以至下外行人很难读懂。例如,有一位作 者写道:“如果我价要找到能筛实现社会使命的关锭价值观,如果我要把人类思想.白由民主制度 的需要、促进经济发展二三者联系起来,我就必须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当前的文明程度如 何?现代文明是由什么构成的?”[Eric Gould,The Uniwersity in a(orporate Culture(2no3), p.196」 另位作者写道:“我音在强调-种反现代主义的观点:教学与学术发丧是一种义务,··种道德 实践,而不是传授科学知识的途径。因此,教学应该解决有关公平的题,但不是为了解决有关真理 准的问题。我】的目标是还教学以本来面日,i不是时论H么是教学.”[Bill Readings,The University in Ruins (1996),p.154] I 即便这些观点再有见地,其抽象的表述方式也使普通读者难以领会,那些糊》走出黑暗的教行 者难以从中找到具体的改常方案。一作者注 33
回归大学之道 自高等教育外部,有些则是教育本质属性的传承。批评家们不去探讨这些力量 所产生的影响,而一味寻找替罪羊,那么他们当然找不到大学的症结所在一问 题不在于统计数据是否下降、教师精力分配是否得当,而在于大学是否能充分挖 掘学生的潜能,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机会。这便是那些批评性文献措 辞再优美、评论再划薄,也无法真正改变本科教育本质的原因。 有一种方法能更好地评价大学在进步还是退步一一在评价前首先明确大学 的目标是什么(任何针对教育的严肃讨论都应如此)。一旦明确了目标,我们便 可以对各目标进行逐一考察,以确定大学朝自己的目标前进了多少。我们将发 现,本章提及的诸多问题在下文还将反复出现,这些问题解决与否将对本科教育 质量产生重要影啊。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