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城市底层民众的支持,许诺给予他们更多的经济收益。①巴西贫民组织起来, 对现有产权的冲击,对财富再分配的诉求,让巴西的右翼势力日趋警惕。 巴西右翼势力的代表是土地所有者、巴西工业家以及巴西跨国公司高层。他 们与警察以及军队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手中的王牌就是依靠军队的力量剪除他 们的敌人。由于巴西严重的贫富分化,巴西政治在左右两个极端摇摆。除了极端 势力之外,恰恰缺乏中间势力,而且巴西中间势力的力量还在不断弱化。②劳工 阶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需求越迫切,巴西富人群体就越难以容忍这样的需求。 ③他们认为,大部分对变革的诉求与尝试是“共产主义的阴谋”。因此,在二十 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的巴西,政治极化(politically polarized)的趋势日益明 显,巴西左翼势力和右翼势力的斗争变得尖锐而激烈。⑧ 事实上,各个国家贫富分化处理得不同,政治议题的分化程度也会有差别。 而巴西,这种敌对和交战状态则十分明显。巴西严重的贫富分化导致政治议题极 端化。穷人希望撼动现有产权、重新分配财富;而富人希望维系现有产权,保护 既得利益。贫富分化越大,双方的争夺也就越激烈,政治上呈现极端议题的趋势 也就越明显。这样的国家就不是凝聚性国家,而是分裂的国家。因此,如果一个 社会贫富分化越大,那么受损群体冲击现有产权安排,推动政治变革的意愿也就 越强烈。同时,如果一个社会贫富分化越大,那么富裕阶层抵制变革以维系其既 得利益的意愿也就越强。® 这种贫富分化的经济社会结构给政治家提供了不同的机会。理性的政治家需 要争取政治支持以获得并维系自身权力。但是在分化的社会,寻求支持的行动往 往只能走一个极端,而难以找到中间路线。政治家要么寻求穷人的支持,要么寻 求富人的支持。如果依靠穷人支持,政治家需要对底层民众进行动员,撼动现有 的产权安排,重新分配社会财富,这会危及现行秩序,也容易激起富人的反抗: 如果政治家依靠富人支持,他就需要排除贫民对政治的参与,抑制他们撼动现有 产权与重新分配财富的需求。此时,财富主要集中在富人,不仅容易激起底层民 众的不满与反抗,同样也会引发冲突,埋下经济发展的隐患。在财富严重分化的 政治经济结构下,无论政治家采取哪一种路线,经济增长都会遇到持续的挑战, 难以持续下去。1964年巴西军队政变之前,古拉特总统就力图迎合底层民众的 利益:1964年政变以后,巴西军政府把注意力转移到富人群体。政治在两个极 端左右摇摆,让巴西的经济增长面临持续的冲击与挑战,在这样的社会,即便移 植了发达国家的制度安排,也难以将良好的制度框架付诸实施。 (二)、古拉特的改革及其反对者 古拉特总统的前任是雅尼奥·夸德罗斯(Janio Quadros)总统。1961年8 月,夸德罗斯总统突然宣布辞职。根据巴西宪法,应由副总统古拉特接任,而此 时古拉特正在中国访问。由于古拉特被人视为巴西底层民众的代表,巴西议会中 的保守派与军方结成联盟,反对古拉特接任总统职务。古拉特的支持者强烈支持 古拉特上台。此时,支持者与反对者两军对垒,巴西内战一触即发。国会提出了 Gary Wynia,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p.215. Thomas Skidmore,Brazil:Five Centuries of Change,p.153. Gary Wynia,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p.215. Teresa Meade,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p.156. 关于贫富分化与政治变革,参见Daron Acemoglu and James A.Robinson,“A Theory of Political Transit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1,No.4,2001,pp.938-963;Carles Boix,Democracy and Redistribu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p.l-30.有研究对此进行了检验,认为再分配的冲突只能解释一半的 民主转型,参见Stephan Haggard and Robert Kaufman,.Inequality and Regime Change:Democratic Transit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Democratic Rul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106,No.3,2012,pp.495-516. 6
6 得城市底层民众的支持,许诺给予他们更多的经济收益。① 巴西贫民组织起来, 对现有产权的冲击,对财富再分配的诉求,让巴西的右翼势力日趋警惕。 巴西右翼势力的代表是土地所有者、巴西工业家以及巴西跨国公司高层。他 们与警察以及军队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手中的王牌就是依靠军队的力量剪除他 们的敌人。由于巴西严重的贫富分化,巴西政治在左右两个极端摇摆。除了极端 势力之外,恰恰缺乏中间势力,而且巴西中间势力的力量还在不断弱化。②劳工 阶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需求越迫切,巴西富人群体就越难以容忍这样的需求。 ③他们认为,大部分对变革的诉求与尝试是“共产主义的阴谋”。因此,在二十 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的巴西,政治极化(politically polarized)的趋势日益明 显,巴西左翼势力和右翼势力的斗争变得尖锐而激烈。④ 事实上,各个国家贫富分化处理得不同,政治议题的分化程度也会有差别。 而巴西,这种敌对和交战状态则十分明显。巴西严重的贫富分化导致政治议题极 端化。穷人希望撼动现有产权、重新分配财富;而富人希望维系现有产权,保护 既得利益。贫富分化越大,双方的争夺也就越激烈,政治上呈现极端议题的趋势 也就越明显。这样的国家就不是凝聚性国家,而是分裂的国家。因此,如果一个 社会贫富分化越大,那么受损群体冲击现有产权安排,推动政治变革的意愿也就 越强烈。同时,如果一个社会贫富分化越大,那么富裕阶层抵制变革以维系其既 得利益的意愿也就越强。⑤ 这种贫富分化的经济社会结构给政治家提供了不同的机会。理性的政治家需 要争取政治支持以获得并维系自身权力。但是在分化的社会,寻求支持的行动往 往只能走一个极端,而难以找到中间路线。政治家要么寻求穷人的支持,要么寻 求富人的支持。如果依靠穷人支持,政治家需要对底层民众进行动员,撼动现有 的产权安排,重新分配社会财富,这会危及现行秩序,也容易激起富人的反抗; 如果政治家依靠富人支持,他就需要排除贫民对政治的参与,抑制他们撼动现有 产权与重新分配财富的需求。此时,财富主要集中在富人,不仅容易激起底层民 众的不满与反抗,同样也会引发冲突,埋下经济发展的隐患。在财富严重分化的 政治经济结构下,无论政治家采取哪一种路线,经济增长都会遇到持续的挑战, 难以持续下去。1964 年巴西军队政变之前,古拉特总统就力图迎合底层民众的 利益;1964 年政变以后,巴西军政府把注意力转移到富人群体。政治在两个极 端左右摇摆,让巴西的经济增长面临持续的冲击与挑战,在这样的社会,即便移 植了发达国家的制度安排,也难以将良好的制度框架付诸实施。 (二)、古拉特的改革及其反对者 古拉特总统的前任是雅尼奥·夸德罗斯(Janio Quadros)总统。1961年8 月,夸德罗斯总统突然宣布辞职。根据巴西宪法,应由副总统古拉特接任,而此 时古拉特正在中国访问。由于古拉特被人视为巴西底层民众的代表,巴西议会中 的保守派与军方结成联盟,反对古拉特接任总统职务。古拉特的支持者强烈支持 古拉特上台。此时,支持者与反对者两军对垒,巴西内战一触即发。国会提出了 ① Gary Wynia, 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 p. 215. ② Thomas Skidmore, Brazil: Five Centuries of Change, p. 153. ③ Gary Wynia, 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 p. 215. ④ Teresa Meade, 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 p. 156. ⑤ 关于贫富分化与政治变革,参见Daron Acemoglu and James A. Robinson, “A Theory of Political Transit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1, No.4, .2001, pp.938–963; Carles Boix, Democracy and Redistribu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1-30.有研究对此进行了检验,认为再分配的冲突只能解释一半的 民主转型,参见Stephan Haggard and Robert Kaufman, “Inequality and Regime Change: Democratic Transit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Democratic Rul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106, No.3, 2012, pp. 495-516
一个折中方案,由古拉特接任总统,但是巴西政体由总统制变为议会制,总统的 权力大幅度缩减,受到议会制约。议会还同意在未来实施全民公决,届时由人民 决定巴西的政体。①1963年巴西通过全民公决再度恢复了总统制,古拉特获得了 完整的总统权力。 但是,古拉特的任职却一直存在巨大的隐患。1962年到1963年巴西经济形势 恶化,生产速度减缓,投资者信心不足,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在1960年,巴西的 通货膨胀率为26.3%,在1961年达到了33.3%,到了1962年达到了54.8%。国民生 产总值的增速从1962年的5.3%下降到1963年的1.5%。②古拉特尝试了多种办法应 对通货膨胀,当措施乏力时,反对者开始增加,他被迫寻找其他出路。⑧ 古拉特试图打破政治僵局,因此推动大幅度的社会与政治改革,土地改革是 重中之重。不过他却四处碰壁,尤其在土地改革问题上,巴西国会否决了他的土 地改革方案。①时间在一天天过去,古拉特不希望做傀儡总统。因此,他开始动 员巴西底层民众。他尝试在全国举行集会,在里约热内卢的一次集会上,古拉特 宣布:将联邦高速公路、铁路以及国界四英里内的土地国有化。大众对此狂欢不 已。@集会群众高举红旗,要求共产党合法化:高挂标语,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这让巴西的保守派不寒而栗。®古拉特宣称将会举行更多的集会,也要颁布更多 的总统令,以满足巴西底层民众的需求。古拉特诉诸底层民众的改革是一项巨大 的赌博,因为他打破了盛行已久巴西政治的两项基本游戏规则:第一,不能动摇 财产权:第二,不能鼓动大众反对他们的主人。⑦因此,巴西的保守派开始团结 起来反对古拉特。 国内外的有产者相信,如果不诉诸武力,他们的财产权将得不到保证。巴西 下层民众的需求与期望值太高,一个民选政府已经难以驾驭复杂多变的局势。因 此,只有结束民主政治才能保住他们的财产。商人们抱怨政客不负责任,跨国公 司总裁们警告激进的改革带来的经济损害难以补救。巴西政治家的内江,工人的 抗议以及经济形势的恶化让军队有了施展拳脚的空间。古拉特的反对派开始联合 起来,策划推翻古拉特。 除了部分军人,古拉特的主要反对者来自巴西农村的大地主、保守的商业团 体以及美国。由于古拉特支持土地改革,巴西的大地主反对古拉特。他们积极支 持巴西军队对冲击现有土地所有权的人群进行镇压。巴西商界也在积极谋划,反 对古拉特,并展示出了惊人的能量。原本持不同立场的商业团体聚集在一起,他 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古拉特,他们的目标就是反对并最终推翻古拉特。®在巴 西商界的支持下,成立了一个智库IPSE(Instituto de Pesquisas e Estudos Sociais,Brazil)。这个智库为巴西的精英阶层出谋划策,为反共宣传提供平台。 在1963年,IPS这个智库拥有500名成员,其预算经费超过220万美元。它对 研究提供资助,发放了近20万册的图书,并设计政策提案,举行政策辩论。针 ①关于古拉特接任总统的争斗,参见Teresa Meade,A Brief His1 ory of Brazil,p.159;[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 《巴西简明史》,第244-252页。 ②[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巴西简明史》,第252-253页。 Gary Wynia,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p.225. ①关于古拉特与议会在土改问题上的分歧,参见Gabriel Ondetti,Land,Protest,.and Politics:The Landless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Agrarian Reform in Brazil,p.12.Thomas Skidmore,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ule in Brazil:.1964-1985,p.15. Thomas Skidmore,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ule in Brazil:1964-1985,p.15. @[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巴西简明史》,第254页。 Gary Wynia,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p.226. Ben Ross Schneider,Business Politics and the State in Twventieth-Century Latin America.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p.107
7 一个折中方案,由古拉特接任总统,但是巴西政体由总统制变为议会制,总统的 权力大幅度缩减,受到议会制约。议会还同意在未来实施全民公决,届时由人民 决定巴西的政体。① 1963年巴西通过全民公决再度恢复了总统制,古拉特获得了 完整的总统权力。 但是,古拉特的任职却一直存在巨大的隐患。1962年到1963年巴西经济形势 恶化,生产速度减缓,投资者信心不足,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在1960年,巴西的 通货膨胀率为26.3%,在1961年达到了33.3%,到了1962年达到了54.8%。国民生 产总值的增速从1962年的5.3%下降到1963年的1.5%。②古拉特尝试了多种办法应 对通货膨胀,当措施乏力时,反对者开始增加,他被迫寻找其他出路。③ 古拉特试图打破政治僵局,因此推动大幅度的社会与政治改革,土地改革是 重中之重。不过他却四处碰壁,尤其在土地改革问题上,巴西国会否决了他的土 地改革方案。④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古拉特不希望做傀儡总统。因此,他开始动 员巴西底层民众。他尝试在全国举行集会,在里约热内卢的一次集会上,古拉特 宣布:将联邦高速公路、铁路以及国界四英里内的土地国有化。大众对此狂欢不 已。⑤集会群众高举红旗,要求共产党合法化;高挂标语,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这让巴西的保守派不寒而栗。⑥古拉特宣称将会举行更多的集会,也要颁布更多 的总统令,以满足巴西底层民众的需求。古拉特诉诸底层民众的改革是一项巨大 的赌博,因为他打破了盛行已久巴西政治的两项基本游戏规则:第一,不能动摇 财产权;第二,不能鼓动大众反对他们的主人。⑦因此,巴西的保守派开始团结 起来反对古拉特。 国内外的有产者相信,如果不诉诸武力,他们的财产权将得不到保证。巴西 下层民众的需求与期望值太高,一个民选政府已经难以驾驭复杂多变的局势。因 此,只有结束民主政治才能保住他们的财产。商人们抱怨政客不负责任,跨国公 司总裁们警告激进的改革带来的经济损害难以补救。巴西政治家的内讧,工人的 抗议以及经济形势的恶化让军队有了施展拳脚的空间。古拉特的反对派开始联合 起来,策划推翻古拉特。 除了部分军人,古拉特的主要反对者来自巴西农村的大地主、保守的商业团 体以及美国。由于古拉特支持土地改革,巴西的大地主反对古拉特。他们积极支 持巴西军队对冲击现有土地所有权的人群进行镇压。巴西商界也在积极谋划,反 对古拉特,并展示出了惊人的能量。原本持不同立场的商业团体聚集在一起,他 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古拉特,他们的目标就是反对并最终推翻古拉特。⑧在巴 西商界的支持下,成立了一个智库 IPSE(Instituto de Pesquisas e Estudos Sociais, Brazil)。这个智库为巴西的精英阶层出谋划策,为反共宣传提供平台。 在 1963 年,IPES 这个智库拥有 500 名成员,其预算经费超过 220 万美元。它对 研究提供资助,发放了近 20 万册的图书,并设计政策提案,举行政策辩论。针 ① 关于古拉特接任总统的争斗,参见Teresa Meade, 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 p. 159 ; [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 《巴西简明史》,第244-252页。 ② [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巴西简明史》,第 252-253 页。 ③ Gary Wynia, 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 p. 225. ④ 关于古拉特与议会在土改问题上的分歧,参见 Gabriel Ondetti, Land, Protest, and Politics: The Landless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Agrarian Reform in Brazil, p.12. Thomas Skidmore, 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ule in Brazil: 1964-1985, p. 15. ⑤ Thomas Skidmore, 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ule in Brazil: 1964-1985, p. 15. ⑥ [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巴西简明史》,第 254 页。 ⑦ Gary Wynia, 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 p. 226. ⑧ Ben Ross Schneider, Business Politics and the State in Twentieth-Century Latin Americ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107
对古拉特的改革方案,IPES争锋相对地提出了23项详尽的替代方案。这为巴 西富人群体反对古拉特提供了智力支撑。 当古拉特积极推进改革时,左翼与右翼的冲突激化。事实上,己经出现了内 战的端倪。在圣保罗,反共暴力组织胁迫左翼学生领袖,地主雇佣歹徒枪杀农民 领袖。巴西的高层军官开始认识到,只有他们的干预,才能避免巴西陷入持续的 内战。②因此,巴西军政府发动了政变,古拉特流亡乌拉圭。在政变过程中,世 界政治的两极格局也在深刻影响巴西的政局。美国的公司及美国政府在政变过程 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美国在巴西的跨国公司攫取了丰厚的利益,他们也不愿意看到左派执掌巴西 政权,他们积极游说美国政府维护他们在巴西的利益。他们是在巴西的国际右翼 势力代表。就美国政府而言,经历了1961年入侵古巴猪湾的失败,面临东南亚战 争的升级,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和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 总统均不愿意看到拉美国家民族主义的泛起,也不愿意看到拉美国家进行激进的 改革损害美国的战略与安全利益。因此,美国政府也积极支持巴西军队出面维持 秩序。@ 为了抵制巴西左翼势力,1962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巴西的600多名政府要员 进行了资助,其中250名是联邦政府官员:15名是联邦参议员:8名州长。美国驻 巴西大使林肯·戈登(Lincoln Gordon)卷入了巴西的政治漩涡,积极参与谋划 推翻古拉特。中情局还资助一些隐蔽行动,以削弱古拉特。®时任美国驻巴西的 军事武官、后任中情局副局长和美国驻联合国代表的弗农·沃尔特斯(Vernon Walters)上校,在发动政变前一直与政变策划者保持联系。政变的领导者布兰 科将军是沃尔特斯的朋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曾在意大利战场服役。® 美国政府的行动还不止这些。尽管美国没有直接参与推翻古拉特的军事行动, 但是根据后来的解密档案,美国在麦圭尔空军基地储备了110吨的武器弹药以备 巴西军队使用。美国的航空母舰也在巴西附近水域巡航,一艘石油运输船也准备 就绪,以便为巴西的叛军提供支援。约翰逊政府还做好了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对 巴西进行公开干预。®事实上,在政变发生后的几个小时内,美国总统约翰逊就 承认了新政府。⑦美国驻巴西戈登大使指出:巴西的1964年政变是有重要历史意 义,它的重要性与马歇尔计划、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一样,都是二十世纪 中期世界史的重大转折。® 政变以后,古拉特总统流亡海外,军政府上台。古拉特诉求广大贫民的行动 失败了,巴西贫民冲击现有产权的尝试也随之流产。1964以后,巴西开始了长达 21年的军政府统治,在军政府执政时期,其执政基础开始转变,主要依靠巴西的 富人。但是,在存在严重贫富分化的社会,巴西贫民冲击现有产权制度安排,重 新分配社会财富的诉求从来没有停止过。 (三)、巴西军政府的举措及其反对者 Ben Ross Schneider,Business Politics and the State in Twentieth-Century Latin America,p.106 Thomas Skidmore,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ule in Brazil:1964-1985,1988,p.17. ⑧有关巴西政变前,美国政府对巴西军队的支持,参见Gary Wynia,.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p.226;Teresa Meade,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p.160. Patrice McSherry,Predatory States:Operation Condor and Covert War in Latin America,New York: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p.53. ⑧美]罗伟林著,郭存海译:《赤道之南:巴西的新兴与光芒》,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页。 Patrice_McSherry,Predatory States:Operation Condor and Covert War in Latin America,p.53. Thomas Skidmore,Brazil:Five Centuries of Change,p.157. Thomas Skidmore,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ule in Brazil:1964-1985,1988,p.28. 8
8 对古拉特的改革方案,IPES 争锋相对地提出了 23 项详尽的替代方案。①这为巴 西富人群体反对古拉特提供了智力支撑。 当古拉特积极推进改革时,左翼与右翼的冲突激化。事实上,已经出现了内 战的端倪。在圣保罗,反共暴力组织胁迫左翼学生领袖,地主雇佣歹徒枪杀农民 领袖。巴西的高层军官开始认识到,只有他们的干预,才能避免巴西陷入持续的 内战。②因此,巴西军政府发动了政变,古拉特流亡乌拉圭。在政变过程中,世 界政治的两极格局也在深刻影响巴西的政局。美国的公司及美国政府在政变过程 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美国在巴西的跨国公司攫取了丰厚的利益,他们也不愿意看到左派执掌巴西 政权,他们积极游说美国政府维护他们在巴西的利益。他们是在巴西的国际右翼 势力代表。就美国政府而言,经历了1961年入侵古巴猪湾的失败,面临东南亚战 争的升级,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和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 总统均不愿意看到拉美国家民族主义的泛起,也不愿意看到拉美国家进行激进的 改革损害美国的战略与安全利益。因此,美国政府也积极支持巴西军队出面维持 秩序。③ 为了抵制巴西左翼势力,1962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巴西的600多名政府要员 进行了资助,其中250名是联邦政府官员;15名是联邦参议员;8名州长。美国驻 巴西大使林肯·戈登(Lincoln Gordon)卷入了巴西的政治漩涡,积极参与谋划 推翻古拉特。中情局还资助一些隐蔽行动,以削弱古拉特。④时任美国驻巴西的 军事武官、后任中情局副局长和美国驻联合国代表的弗农·沃尔特斯(Vernon Walters)上校, 在发动政变前一直与政变策划者保持联系。政变的领导者布兰 科将军是沃尔特斯的朋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曾在意大利战场服役。⑤ 美国政府的行动还不止这些。尽管美国没有直接参与推翻古拉特的军事行动, 但是根据后来的解密档案,美国在麦圭尔空军基地储备了 110 吨的武器弹药以备 巴西军队使用。美国的航空母舰也在巴西附近水域巡航,一艘石油运输船也准备 就绪,以便为巴西的叛军提供支援。约翰逊政府还做好了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对 巴西进行公开干预。⑥事实上,在政变发生后的几个小时内,美国总统约翰逊就 承认了新政府。⑦美国驻巴西戈登大使指出:巴西的 1964 年政变是有重要历史意 义,它的重要性与马歇尔计划、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一样,都是二十世纪 中期世界史的重大转折。⑧ 政变以后,古拉特总统流亡海外,军政府上台。古拉特诉求广大贫民的行动 失败了,巴西贫民冲击现有产权的尝试也随之流产。1964以后,巴西开始了长达 21年的军政府统治,在军政府执政时期,其执政基础开始转变,主要依靠巴西的 富人。但是,在存在严重贫富分化的社会,巴西贫民冲击现有产权制度安排,重 新分配社会财富的诉求从来没有停止过。 (三)、巴西军政府的举措及其反对者 ① Ben Ross Schneider, Business Politics and the State in Twentieth-Century Latin America, p. 106. ② Thomas Skidmore, 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ule in Brazil: 1964-1985, 1988, p. 17. ③ 有关巴西政变前,美国政府对巴西军队的支持,参见 Gary Wynia, 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 p. 226; Teresa Meade, 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 p. 160. ④ Patrice_McSherry, Predatory States: Operation Condor and Covert War in Latin America,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p.53. ⑤ [美]罗伟林著,郭存海译:《赤道之南:巴西的新兴与光芒》,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年版,第 131 页。 ⑥ Patrice_McSherry, Predatory States: Operation Condor and Covert War in Latin America, p.53. ⑦ Thomas Skidmore, Brazil: Five Centuries of Change, p. 157. ⑧ Thomas Skidmore, 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ule in Brazil: 1964-1985, 1988, p. 28
在1964年政变成功后,巴西军政府通过了土地改革法令。美国还为此提供了 25亿美元的资助来支持巴西的改革。布兰科总统刚就任就颁布了一项巴西历史上 改革幅度最大的法案。根据这项法案,巴西将会实施一个比较深入的土地再分配 计划。同时,巴西的宪法修正案要求政府在征用土地的同时,对地主进行补偿。 由于巴西的精英对此方案的反对异常强烈,这项方案被束之高阁。①巴西军政府 没有按法案的要求去剥夺大地主的土地,也没能实现财富的再分配。②在这一时 期,尽管美国政府有意愿推动巴西改革,但是它首要考虑的问题是阻止共产主义 在拉美的扩张,推动拉美进行社会改革则放到了这一议事日程的后面。® 由于军政府的强硬立场,在军政府执政的前十五年时间里,针对土地改革的 抗议活动比较少见。但是,冲击不平等的产权制度的努力一直都没有中断。当时 巴西的分配结构难以为普通民众提供经济激励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相反将他们 的注意力引向其他方面。巴西的无地农民占领土地、冲击政府机关、摧毁道路收 费站,他们屡屡使用暴力,成为这一时期长期的不稳定因素。④到了二十世纪七 十年代后期,占领土地的事件以及其他形式的抗议活动开始增加。在八十年代早 期,这些活动更为流行并逐渐扩散。少地和无地的农业工人为争取土地而进行斗 争。®在1964年到1989年间,有1566人死于争夺土地的纠纷。@因此,即便是在巴 西军政府执政时期,巴西的产权安排一直受到冲击与挑战。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晚期,巴西的劳工运动开始再度复兴,他们要求增加 工资,改善工作条件,获得罢工的权力。罢工行动开始在全国蔓延,在1978年到 1979年间,巴西发生了113次罢工,涉及15个州。⑦1979年,近320万人参加了全 国大罢工,治金工人举行了27次罢工,参加人数达到95.8万人:同时爆发了20 次教师罢工。®在2003年至2011年担任巴西总统的路易斯·卢拉(Luiz Lula) 就是在组织巴西工人罢工的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工会领袖。 而巴西军政府最大的挑战不是农民和工人,而是游击队。在六十年代晚期, 一部分人脱离了巴西共产党,转向武装斗争,成为了游击队员;一部分左派军官 也加入了进来。十几支游击队几乎同时出现,总共不到500人,不少游击队员不 到二十岁或者刚好二十岁出头,他们打着各式各样的旗号,在外国驻巴西的使领 馆放置炸弹,进行绑架活动,抢劫银行,他们对政府的反抗行为日益变得引人关 注。@游击队的一项重要策略就是绑架西方外交官。他们此举有两个目的:第一 就是向世人展示巴西军政府的软弱无力:第二就是以外交官做人质,要求政府释 放被关押的游击队员。@ 比较富有戏剧性的是对美国大使的绑架行动。1969年,美国驻巴西大使伯 克·艾布里克(Burke E1 brick)在回家吃午饭的途中,被游击队员从他那辆黑 Gabriel Ondetti.Land.Protest,and Politics:The Landless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Agrarian Reform in Brazil,p.12. Nancy Lapp,Landing Votes:Representation and Land Reform in Latin America,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4,p.131. Nancy Lapp,Landing Votes:Representation and Land Reform in Latin America,p.122 ④[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巴西简明史》,第301页。 Gabriel Ondetti,Land,Protest,and Politics:The Landless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Agrarian Reform in Brazil,p.13. ®[美]胡安·林茨、阿尔弗莱德·斯泰潘著,孙龙等译:《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 义欧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页。 Teresa Meade,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p.175. ®[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巴西简明史》,第279页。 Riordan Roett,The New Brazil:From Backwater to BRIC,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10, p.62. Thomas Skidmore,Brazil:Five Centuries ofChange.p.165 q
9 在1964年政变成功后,巴西军政府通过了土地改革法令。美国还为此提供了 25亿美元的资助来支持巴西的改革。布兰科总统刚就任就颁布了一项巴西历史上 改革幅度最大的法案。根据这项法案,巴西将会实施一个比较深入的土地再分配 计划。同时,巴西的宪法修正案要求政府在征用土地的同时,对地主进行补偿。 由于巴西的精英对此方案的反对异常强烈,这项方案被束之高阁。①巴西军政府 没有按法案的要求去剥夺大地主的土地,也没能实现财富的再分配。②在这一时 期,尽管美国政府有意愿推动巴西改革,但是它首要考虑的问题是阻止共产主义 在拉美的扩张,推动拉美进行社会改革则放到了这一议事日程的后面。③ 由于军政府的强硬立场,在军政府执政的前十五年时间里,针对土地改革的 抗议活动比较少见。但是,冲击不平等的产权制度的努力一直都没有中断。当时 巴西的分配结构难以为普通民众提供经济激励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相反将他们 的注意力引向其他方面。巴西的无地农民占领土地、冲击政府机关、摧毁道路收 费站,他们屡屡使用暴力,成为这一时期长期的不稳定因素。④到了二十世纪七 十年代后期,占领土地的事件以及其他形式的抗议活动开始增加。在八十年代早 期,这些活动更为流行并逐渐扩散。少地和无地的农业工人为争取土地而进行斗 争。⑤在1964年到1989年间,有1566人死于争夺土地的纠纷。⑥因此,即便是在巴 西军政府执政时期,巴西的产权安排一直受到冲击与挑战。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晚期,巴西的劳工运动开始再度复兴,他们要求增加 工资,改善工作条件,获得罢工的权力。罢工行动开始在全国蔓延,在1978年到 1979年间,巴西发生了113次罢工,涉及15个州。⑦ 1979年,近320万人参加了全 国大罢工,冶金工人举行了27次罢工,参加人数达到95.8万人;同时爆发了20 次教师罢工。⑧在2003年至2011年担任巴西总统的路易斯·卢拉(Luiz Lula) 就是在组织巴西工人罢工的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工会领袖。 而巴西军政府最大的挑战不是农民和工人,而是游击队。在六十年代晚期, 一部分人脱离了巴西共产党,转向武装斗争,成为了游击队员;一部分左派军官 也加入了进来。十几支游击队几乎同时出现,总共不到500人,不少游击队员不 到二十岁或者刚好二十岁出头,他们打着各式各样的旗号,在外国驻巴西的使领 馆放置炸弹,进行绑架活动,抢劫银行,他们对政府的反抗行为日益变得引人关 注。⑨游击队的一项重要策略就是绑架西方外交官。他们此举有两个目的:第一 就是向世人展示巴西军政府的软弱无力;第二就是以外交官做人质,要求政府释 放被关押的游击队员。⑩ 比较富有戏剧性的是对美国大使的绑架行动。1969年,美国驻巴西大使伯 克·艾布里克(Burke Elbrick)在回家吃午饭的途中,被游击队员从他那辆黑 ① Gabriel Ondetti, Land, Protest, and Politics: The Landless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Agrarian Reform in Brazil, p.12. ② Nancy Lapp, Landing Votes: Representation and Land Reform in Latin Americ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p.131. ③ Nancy Lapp, Landing Votes: Representation and Land Reform in Latin America, p.122. ④ [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巴西简明史》,第 301 页。 ⑤ Gabriel Ondetti, Land, Protest, and Politics: The Landless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Agrarian Reform in Brazil, p.13. ⑥ [美]胡安·林茨、阿尔弗莱德·斯泰潘著,孙龙等译:《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 义欧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页。 ⑦ Teresa Meade, 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 p. 175. ⑧ [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巴西简明史》,第 279 页。 ⑨ Riordan Roett, The New Brazil: From Backwater to BRIC,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0, p. 62. ⑩ Thomas Skidmore, Brazil: Five Centuries of Change, p.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