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通释 景王子义庆为嗣。高氏《纬略》:义庆采撷汉、晋以来佳事佳 话,为《世说新语》。《读书志》:刘知几颇言此书非实录 予亦云。 《春秋》家者,其先出于三代。孔子曰:“疏通知远,《 书》教也”;“属辞比事,《春秋》之教也。”知《春秋》始 作,与《尚书》同时。《琐语》又有《晋春秋》,记献公十七 年事。《国语》云:晋羊舌肸习于春秋,悼公使传其太子。《 左传》昭二年,晋韩宣子来聘,见《鲁春秋》曰:“周礼尽在 鲁矣。”斯则春秋之目,事匪一家。至于隐没无闻者,不可胜 载。又案《竹书纪年》,其所纪事皆与《鲁春秋》同。《孟子 》曰:“晋谓之乘,楚谓之杌,而鲁谓之春秋,春实一也。” 然则乘与纪年、杌,其皆春秋之别名者乎!故《墨子》曰:“ 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逮仲尼之修《春秋》也,乃观周礼之旧法,遵鲁史之遗文 ;据行事,仍人道;就败以明罚,因兴以立功;假日月而定历 数,籍朝聘而正礼乐;微婉其说,志晦其文:为不刊之言,著 将来之法,故能弥历千载,而其书独行。 又案儒者之说春秋也,以事系日,以日系月;言春以包夏, 举秋以兼冬,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苟如是,则 晏子、虞卿、吕氏、篇第其书篇第,本无年月,而亦谓之春秋 盖有异于此者也。 至太史公著《史记》,始以天子为本纪,考其宗旨,如法 《春秋》。自是为国史者,皆用斯法。然时移世异,体式不同 其所书之事也,皆言罕褒讳,事无黜陟,故马迁所谓整齐故事 耳,安得比于《春秋》哉! 春秋家者尽在鲁矣,此段证据琐语《隋书》《经籍志》 《古文琐语》四卷,汲冢书
史通通释 ·7· 景王子义庆为嗣。高氏《纬略》:义庆采撷汉、晋以来佳事佳 话,为《世说新语》。《读书志》:刘知几颇言此书非实录, 予亦云。 《春秋》家者,其先出于三代。孔子曰:“疏通知远,《 书》教也”;“属辞比事,《春秋》之教也。”知《春秋》始 作,与《尚书》同时。《琐语》又有《晋春秋》,记献公十七 年事。《国语》云:晋羊舌肸习于春秋,悼公使传其太子。《 左传》昭二年,晋韩宣子来聘,见《鲁春秋》曰:“周礼尽在 鲁矣。”斯则春秋之目,事匪一家。至于隐没无闻者,不可胜 载。又案《竹书纪年》,其所纪事皆与《鲁春秋》同。《孟子 》曰:“晋谓之乘,楚谓之杌,而鲁谓之春秋,春实一也。” 然则乘与纪年、杌,其皆春秋之别名者乎!故《墨子》曰:“ 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逮仲尼之修《春秋》也,乃观周礼之旧法,遵鲁史之遗文 ;据行事,仍人道;就败以明罚,因兴以立功;假日月而定历 数,籍朝聘而正礼乐;微婉其说,志晦其文;为不刊之言,著 将来之法,故能弥历千载,而其书独行。 又案儒者之说春秋也,以事系日,以日系月;言春以包夏, 举秋以兼冬,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苟如是,则 晏子、虞卿、吕氏、篇第其书篇第,本无年月,而亦谓之春秋, 盖有异于此者也。 至太史公著《史记》,始以天子为本纪,考其宗旨,如法 《春秋》。自是为国史者,皆用斯法。然时移世异,体式不同。 其所书之事也,皆言罕褒讳,事无黜陟,故马迁所谓整齐故事 耳,安得比于《春秋》哉! 春秋家者尽在鲁矣,此段证据琐语《隋书》《经籍志》: 《古文琐语》四卷,汲冢书
史通通释 羊舌肸《外传》《晋语》:悼公问德义,司马侯曰:“诸 侯之为,日在君侧,以其善行,以其晋戒,可谓德义矣。”公 曰:“孰能?”曰:“羊舌肸习于春秋。”乃召叔向,使传太 子彪。 竹书纪年杜氏《左传后序》:余成《春秋释例》及《经传 集解》讫记,会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皆简 编,科斗文字,多杂碎怪妄,不可训知。《纪年》最为分了, 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无诸国别也。唯特记晋事,起 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 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编年相次 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记也 推校哀王二十年,太岁在壬戌,是周赧王之十六年,秦昭王之 八年,韩襄王之十三年,赵武灵王之二十七年,楚怀王之三十 年,燕昭王之十三年,齐泯王之二十五年也。哀王二十三年乃 卒,故特不称谥,谓之今王。其著书文意大似《春秋经》,推 此足见古者国史策书之常也。按:汲冢书有目,详后《申左》 篇 百国春秋北平黄氏《补注》:《公羊》《传疏》云:昔孔 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求周史记,得百二 十国实书。则墨子言百国春秋,当即是书也 周礼旧法杜《序》: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 《春秋》昭明。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 上以遵周公之制,下以明将来之法。 微婉志晦杜《序》:为例之情有五:一曰微而,二曰志而 晦,三曰婉而成章,四曰尽而不污,五曰惩恶而劝善。 《系月》《系日》语见杜氏《序》。 包夏兼冬杜《序》:史之所记,必表年以始事,年有四时
史通通释 ·8· 羊舌肸《外传》《晋语》:悼公问德义,司马侯曰:“诸 侯之为,日在君侧,以其善行,以其晋戒,可谓德义矣。”公 曰:“孰能?”曰:“羊舌肸习于春秋。”乃召叔向,使传太 子彪。 竹书纪年杜氏《左传后序》:余成《春秋释例》及《经传 集解》讫记,会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皆简 编,科斗文字,多杂碎怪妄,不可训知。《纪年》最为分了, 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无诸国别也。唯特记晋事,起 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 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编年相次。 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记也。 推校哀王二十年,太岁在壬戌,是周赧王之十六年,秦昭王之 八年,韩襄王之十三年,赵武灵王之二十七年,楚怀王之三十 年,燕昭王之十三年,齐泯王之二十五年也。哀王二十三年乃 卒,故特不称谥,谓之今王。其著书文意大似《春秋经》,推 此足见古者国史策书之常也。按:汲冢书有目,详后《申左》 篇。 百国春秋北平黄氏《补注》:《公羊》《传疏》云:昔孔 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求周史记,得百二 十国实书。则墨子言百国春秋,当即是书也。 周礼旧法杜《序》: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 《春秋》昭明。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 上以遵周公之制,下以明将来之法。 微婉志晦杜《序》:为例之情有五:一曰微而,二曰志而 晦,三曰婉而成章,四曰尽而不污,五曰惩恶而劝善。 《系月》《系日》语见杜氏《序》。 包夏兼冬杜《序》:史之所记,必表年以始事,年有四时
史通通释 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疏》:言春足以兼夏,言秋足以见 冬。鲁颂笺云:春秋,犹言四时是也。 晏虞吕陆亦谓春秋《史记》《管晏列传赞》:吾读《晏子 春秋》,故观其行事,故次其传。《孔丛》《执节篇》:《春 秋》,经名。晏子书亦曰《春秋》,贵贱不嫌同名也。《史记 》:虞卿说赵孝成王,为赵上卿,卒去赵。不得意,乃著书曰 《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曰《虞 氏春秋》。《汉》《艺文志》:《虞氏春秋》十五篇。高诱《 吕览序》:吕不韦者,阳翟富贾,为秦相国。集儒书,著其所 闻,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名《吕氏春秋》。暴之咸阳市门, 系千金其上,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后汉》《班彪传》:汉 与,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纪录时功,作《楚汉春秋》九篇。 《史记》《杂解序》《索隐》:贾撰记项氏与汉高起及惠、文 间事。 《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孔子既著《春秋》,而 丘明受经作传。盖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或曰传 者,传也,所以传示来世。案孔安国注《尚书》,亦谓之传, 斯则传者,亦训释之义乎。观《左传》之释经也,言见经文而 事详传内,或传无而经有,或经阙而传存。其言简而要,其事 详而博,信圣人之才羽翮,而述者之冠冕也 逮孔子云没,经传不作。于时文籍,唯有《战国策》及《 太史公书》而已。至晋著作郎鲁国乐资,乃追采二史,撰为《 春秋后传》。其书始以周贞王续前传鲁哀公后,至王赧人秦, 又以秦文王之继周,终于二世之灭,合成三十卷。当汉代史书, 以迁、固为主,而纪传互出,表志相重,于文为烦,颇难周览 至孝献帝,始命荀悦撮其书为编年体,依《左传》著《汉纪》 三十篇。自是每代国史,皆有斯作,起自后汉,至于高齐。如
史通通释 ·9· 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疏》:言春足以兼夏,言秋足以见 冬。鲁颂笺云:春秋,犹言四时是也。 晏虞吕陆亦谓春秋《史记》《管晏列传赞》:吾读《晏子 春秋》,故观其行事,故次其传。《孔丛》《执节篇》:《春 秋》,经名。晏子书亦曰《春秋》,贵贱不嫌同名也。《史记 》:虞卿说赵孝成王,为赵上卿,卒去赵。不得意,乃著书曰 《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曰《虞 氏春秋》。《汉》《艺文志》:《虞氏春秋》十五篇。高诱《 吕览序》:吕不韦者,阳翟富贾,为秦相国。集儒书,著其所 闻,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名《吕氏春秋》。暴之咸阳市门, 系千金其上,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后汉》《班彪传》:汉 与,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纪录时功,作《楚汉春秋》九篇。 《史记》《杂解序》《索隐》:贾撰记项氏与汉高起及惠、文 间事。 《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孔子既著《春秋》,而 丘明受经作传。盖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或曰传 者,传也,所以传示来世。案孔安国注《尚书》,亦谓之传, 斯则传者,亦训释之义乎。观《左传》之释经也,言见经文而 事详传内,或传无而经有,或经阙而传存。其言简而要,其事 详而博,信圣人之才羽翮,而述者之冠冕也。 逮孔子云没,经传不作。于时文籍,唯有《战国策》及《 太史公书》而已。至晋著作郎鲁国乐资,乃追采二史,撰为《 春秋后传》。其书始以周贞王续前传鲁哀公后,至王赧人秦, 又以秦文王之继周,终于二世之灭,合成三十卷。当汉代史书, 以迁、固为主,而纪传互出,表志相重,于文为烦,颇难周览。 至孝献帝,始命荀悦撮其书为编年体,依《左传》著《汉纪》 三十篇。自是每代国史,皆有斯作,起自后汉,至于高齐。如
史通通释 10· 张潘、孙盛、干宝、徐贾、裴子野、吴均、何之元、王劭等 其所著书,或谓之春秋,或谓之纪,或谓之略,或谓之典,或 谓之志。虽名各异,大抵皆依《左传》以为的准焉。 受经作传杜氏《集解序》:左丘明受经于仲尼,以为经者 不刊之书也,故传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辩 理,或错经以合异,随义而发其例之所重。 乐资《晋书》无传。《隋》《经籍志》:《春秋后传》三 十一卷,晋著作郎乐资撰。按:资,晋时人,在荀悦后。而章 内先举乐资者,资书接《左》迄秦,事在《汉记》前,不以人 次也。又:接《左》之年之周贞王,《史记》作定王,《左疏 》杂引存疑 荀悦《后汉》《荀淑传》:淑孙悦,字仲豫,献帝时,官 秘书监。帝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 为《汉记》三十卷,辞约事详。其《序》曰:“中兴以前,明 主贤臣得失之轨,亦足以观矣。”《正史》篇又有注 张潘国史无传。《隋》《经籍志》:《后汉纪》三十卷, 张撰。袁宏《后汉纪》《自序》:暇日掇会汉纪,谢承《书》 司马彪《书》、华峤《书》、谢忱《书》、《汉山阳公记》、 《汉灵献起居注》、《汉名臣奏》,旁及诸郡《耆旧先贤传》 凡数百卷,多不次叙。始见张潘所撰书,其言汉末之事差详 故复探而益之。 孙盛《隋》《经籍志》:《魏氏春秋》三十卷,《晋阳秋 》三十卷,并孙盛撰。盛字安国,又见《论赞》、《直书》二 干实《晋书》:宝字令升,祖统,吴奋武将军。宝以才器, 召为著作郎,领国史。著《晋纪》,自宣迄愍,凡二十卷。直 而能婉。郭《评》:杨诚齐当尝与同舍谈于宝,一吏曰,“千
史通通释 ·1 0· 张潘、孙盛、干宝、徐贾、裴子野、吴均、何之元、王劭等, 其所著书,或谓之春秋,或谓之纪,或谓之略,或谓之典,或 谓之志。虽名各异,大抵皆依《左传》以为的准焉。 受经作传杜氏《集解序》:左丘明受经于仲尼,以为经者 不刊之书也,故传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辩 理,或错经以合异,随义而发其例之所重。 乐资《晋书》无传。《隋》《经籍志》:《春秋后传》三 十一卷,晋著作郎乐资撰。按:资,晋时人,在荀悦后。而章 内先举乐资者,资书接《左》迄秦,事在《汉记》前,不以人 次也。又:接《左》之年之周贞王,《史记》作定王,《左疏 》杂引存疑。 荀悦《后汉》《荀淑传》:淑孙悦,字仲豫,献帝时,官 秘书监。帝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 为《汉记》三十卷,辞约事详。其《序》曰:“中兴以前,明 主贤臣得失之轨,亦足以观矣。”《正史》篇又有注。 张潘国史无传。《隋》《经籍志》:《后汉纪》三十卷, 张撰。袁宏《后汉纪》《自序》:暇日掇会汉纪,谢承《书》、 司马彪《书》、华峤《书》、谢忱《书》、《汉山阳公记》、 《汉灵献起居注》、《汉名臣奏》,旁及诸郡《耆旧先贤传》, 凡数百卷,多不次叙。始见张潘所撰书,其言汉末之事差详, 故复探而益之。 孙盛《隋》《经籍志》:《魏氏春秋》三十卷,《晋阳秋 》三十卷,并孙盛撰。盛字安国,又见《论赞》、《直书》二 篇。 干实《晋书》:宝字令升,祖统,吴奋武将军。宝以才器, 召为著作郎,领国史。著《晋纪》,自宣迄愍,凡二十卷。直 而能婉。郭《评》:杨诚齐当尝与同舍谈于宝,一吏曰,“干
史通通释 字非“于”,验书果然。按:“语见《鹤林玉露》,谓韵书 干”字下注云“晋有干宝”也。诚斋喜曰:此吾一字之师。 徐贾其人其书俱无考。按:《隋》、《唐》二《志》于干 宝《晋纪》之后,裴子野《宋略》之前,有徐广《晋纪》四十 五卷,与此处列名之次正同,而所列编年门类亦合。然则“贾” 字即“广”字之讹也。《宋书》本传:徐广字野民,员外散骑, 领著作。 裴子野《梁书》:子野字几原,曾祖松之续修何承天《宋 史》未成,子野更撰为《宋略》二十卷,叙事评论多善 吴均《梁书》:吴均字叔庠,文体清拔,好事者或之,谓 为吴均体。除奉朝请。著《齐春秋》三十卷。《外篇正史》篇 谓其书称梁帝为齐明佐命,帝恶其实,诏燔之。然其私本竟行。 何之元《陈书》:之元锐精著述,以为梁氏肇自武皇,终 于敬帝。其兴亡盛衰之迹,足以垂鉴戒,定褒贬。究七十五年 行事,草创为三十卷,号曰《梁典》。 王劭见《尚书》家,但彼所引为《隋书》,是记言体;此 所引则《北齐志》,乃编年体。章末所云,或谓之志,正指此 也。旧注悉取其所著书混列一处,便使家数不清。《唐艺文》 编年类:王劭《北齐志》十七卷。《外篇正史》篇:王劭凭起 居注,广以异闻,造编年书,号曰《齐志》云云,分体甚明。 《国语》家者,其先亦出于左丘明。既为《春秋内传》, 又稽其逸文,纂其别说,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 八国事,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别为《春秋外传》《国语 》,合为二十一篇。其文以方《内传》,或重出而小异。然自 古名儒贾逵、王肃、虞翻、韦曜之徒,并申以注释,治其章句, 此亦《六经》之流,《三传》之亚也 暨纵横互起,力战争雄,秦兼天下,而著《战国策》。其
史通通释 ·1 1· 字非“于”,验书果然。按:“语见《鹤林玉露》,谓韵书“ 干”字下注云“晋有干宝”也。诚斋喜曰:此吾一字之师。 徐贾其人其书俱无考。按:《隋》、《唐》二《志》于干 宝《晋纪》之后,裴子野《宋略》之前,有徐广《晋纪》四十 五卷,与此处列名之次正同,而所列编年门类亦合。然则“贾” 字即“广”字之讹也。《宋书》本传:徐广字野民,员外散骑, 领著作。 裴子野《梁书》:子野字几原,曾祖松之续修何承天《宋 史》未成,子野更撰为《宋略》二十卷,叙事评论多善。 吴均《梁书》:吴均字叔庠,文体清拔,好事者或之,谓 为吴均体。除奉朝请。著《齐春秋》三十卷。《外篇正史》篇 谓其书称梁帝为齐明佐命,帝恶其实,诏燔之。然其私本竟行。 何之元《陈书》:之元锐精著述,以为梁氏肇自武皇,终 于敬帝。其兴亡盛衰之迹,足以垂鉴戒,定褒贬。究七十五年 行事,草创为三十卷,号曰《梁典》。 王劭见《尚书》家,但彼所引为《隋书》,是记言体;此 所引则《北齐志》,乃编年体。章末所云,或谓之志,正指此 也。旧注悉取其所著书混列一处,便使家数不清。《唐艺文》 编年类:王劭《北齐志》十七卷。《外篇正史》篇:王劭凭起 居注,广以异闻,造编年书,号曰《齐志》云云,分体甚明。 《国语》家者,其先亦出于左丘明。既为《春秋内传》, 又稽其逸文,纂其别说,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 八国事,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别为《春秋外传》《国语 》,合为二十一篇。其文以方《内传》,或重出而小异。然自 古名儒贾逵、王肃、虞翻、韦曜之徒,并申以注释,治其章句, 此亦《六经》之流,《三传》之亚也。 暨纵横互起,力战争雄,秦兼天下,而著《战国策》。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