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通释 篇有东西二周、秦、齐、燕、楚、三晋、宋、卫、中山,合十 二国,分为三十三卷。夫谓之策者,盖录而不序,故即简以为 名。或云,汉代刘向以战国游士为之策谋,因谓之《战国策》 至孔衍,又以《战国策》所书,未为尽善。乃引太史公所 记,参其异同,删彼二家,聚为一录,号为《春秋后语》。除 二周及宋、衙、中山,其所留者,七国而已。始自秦孝公,终 于楚、汉之际,比于《春秋》,亦尽二百三十余年行事。始衍 撰《春秋时国语》,复撰《春秋后语》,勒成二书,各为十卷 今行于世者,唯《后语》存焉。按其书序云:“虽左氏莫能加 。世人皆尤其不量力,不度德。寻衍之此义,自比于丘明者, 当谓《国语》,非《春秋传》也。必方以类聚,岂多嗤乎! 当汉氏失驭,英雄角力。司马彪又录其行事,因为《九州 春秋》,州为一篇,合为九卷。寻其体统,亦近代之《国语》 自魏都许、洛,三方鼎峙;晋宅江、淮,四海幅裂。其君 虽号同王者,而地实诸侯。所在史官,记其国事,为纪传者则 规模班、马,创编年者则议拟荀、袁。于是史、汉之体大行 而《国语》之风替矣。 内传外传韦昭《国语序》:昔孔子修旧史以垂法,左丘明 因圣言以摅意,可谓博物善作者也。其雅思未尽,复采录前世 穆王以来,下迄鲁悼、智伯之诛,以为《国语》。其文不止于 经,故号曰《外传》。又云:切不自料,复为之解,参之以《 五经》,检之以《内传》 贾逵注《后汉书》:贾逵字景伯,九世祖谊。逵身长八尺 二寸,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尤明《左氏传》、 《国语》,为之《解诂》五十一篇。《注》:《左氏传》三十 篇,《国语》二十一篇也
史通通释 ·1 2· 篇有东西二周、秦、齐、燕、楚、三晋、宋、卫、中山,合十 二国,分为三十三卷。夫谓之策者,盖录而不序,故即简以为 名。或云,汉代刘向以战国游士为之策谋,因谓之《战国策》。 至孔衍,又以《战国策》所书,未为尽善。乃引太史公所 记,参其异同,删彼二家,聚为一录,号为《春秋后语》。除 二周及宋、衙、中山,其所留者,七国而已。始自秦孝公,终 于楚、汉之际,比于《春秋》,亦尽二百三十余年行事。始衍 撰《春秋时国语》,复撰《春秋后语》,勒成二书,各为十卷。 今行于世者,唯《后语》存焉。按其书序云:“虽左氏莫能加” 。世人皆尤其不量力,不度德。寻衍之此义,自比于丘明者, 当谓《国语》,非《春秋传》也。必方以类聚,岂多嗤乎! 当汉氏失驭,英雄角力。司马彪又录其行事,因为《九州 春秋》,州为一篇,合为九卷。寻其体统,亦近代之《国语》 也。 自魏都许、洛,三方鼎峙;晋宅江、淮,四海幅裂。其君 虽号同王者,而地实诸侯。所在史官,记其国事,为纪传者则 规模班、马,创编年者则议拟荀、袁。于是史、汉之体大行, 而《国语》之风替矣。 内传外传韦昭《国语序》:昔孔子修旧史以垂法,左丘明 因圣言以摅意,可谓博物善作者也。其雅思未尽,复采录前世 穆王以来,下迄鲁悼、智伯之诛,以为《国语》。其文不止于 经,故号曰《外传》。又云:切不自料,复为之解,参之以《 五经》,检之以《内传》。 贾逵注《后汉书》:贾逵字景伯,九世祖谊。逵身长八尺 二寸,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尤明《左氏传》、 《国语》,为之《解诂》五十一篇。《注》:《左氏传》三十 篇,《国语》二十一篇也
史通通释 王肃注三国时人,见《尚书》家。按:《魏志》本传,于 诸经解后,又有《三传》、《国语》、《尔雅》诸注。《隋》 《经籍志》:《春秋外传章句》一卷,王肃撰。 虞翻注《三国》《吴志》:虞翻字仲翔,孙权以为骑都尉。 徙交州,难处罪放,而讲学不倦。为《老子》、《论语》、《 国语》训注,皆传于世。 韦曜注《吴志》:韦曜字弘嗣,为尚书郎,迁太子中庶子。 孙日告即位,封高陵亭侯。《注》:曜本名昭,史为晋讳改之。 宋《崇文总目》:昭参引郑众、贾逵、虞翻、唐固,合五家为 注,自发正者三百十事。按:唐固注《国语》,见《吴志》《 阚泽传》。或作“唐因”,非。 战国策刘向原叙:所校中《战国策》书,臣向因国别者, 略以时次之,得三十三篇。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 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修书》,或曰 《长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策谋,宜为《战国策》。继春 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皆定以杀青书。 《隋》《经籍志》:刘向录者三十二卷,高诱撰注者二十一卷 孔衍后语《唐》《艺文志》:孔衍《春秋时国语》十卷, 又《春秋后国语》十卷。按:《史通》云:今行世者,唯《后 语》存。是知《新唐志》特因旧史原文,非皆有其书也 九州春秋《兖》《经籍志》,《九州春秋》十卷,司马彪 撰。陈氏《书录解题》:彪记汉末州部之乱,司、冀、徐、兖、 青、荆、扬、凉、益、幽,凡盗贼僭叛皆纪之。《晋书》:彪 字绍统,高阳王陆之子,官秘书郎。 魏都许洛《三国》《魏志》:建安元年,洛阳残破,董昭 等劝太祖都许。二十五年至洛阳 文帝黄初元年营洛阳宫。按:时言曹魏者,通谓之许、洛
史通通释 ·1 3· 王肃注三国时人,见《尚书》家。按:《魏志》本传,于 诸经解后,又有《三传》、《国语》、《尔雅》诸注。《隋》 《经籍志》:《春秋外传章句》一卷,王肃撰。 虞翻注《三国》《吴志》:虞翻字仲翔,孙权以为骑都尉。 徙交州,难处罪放,而讲学不倦。为《老子》、《论语》、《 国语》训注,皆传于世。 韦曜注《吴志》:韦曜字弘嗣,为尚书郎,迁太子中庶子。 孙日告即位,封高陵亭侯。《注》:曜本名昭,史为晋讳改之。 宋《崇文总目》:昭参引郑众、贾逵、虞翻、唐固,合五家为 注,自发正者三百十事。按:唐固注《国语》,见《吴志》《 阚泽传》。或作“唐因”,非。 战国策刘向原叙:所校中《战国策》书,臣向因国别者, 略以时次之,得三十三篇。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 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修书》,或曰 《长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策谋,宜为《战国策》。继春 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皆定以杀青书。 《隋》《经籍志》:刘向录者三十二卷,高诱撰注者二十一卷。 孔衍后语《唐》《艺文志》:孔衍《春秋时国语》十卷, 又《春秋后国语》十卷。按:《史通》云:今行世者,唯《后 语》存。是知《新唐志》特因旧史原文,非皆有其书也。 九州春秋《兖》《经籍志》,《九州春秋》十卷,司马彪 撰。陈氏《书录解题》:彪记汉末州部之乱,司、冀、徐、兖、 青、荆、扬、凉、益、幽,凡盗贼僭叛皆纪之。《晋书》:彪 字绍统,高阳王陆之子,官秘书郎。 魏都许洛《三国》《魏志》:建安元年,洛阳残破,董昭 等劝太祖都许。二十五年至洛阳。 文帝黄初元年营洛阳宫。按:时言曹魏者,通谓之许、洛
史通通释 如《吴志》朱桓言“进取寿春,以规许、洛”是也 晋宅江淮《晋》《元帝纪》:帝,琅恭王觐之子,嗣位琅。 永嘉初,镇建邺。愍帝即位,西都不守。建武元年,依魏、晋 故事为晋王,立宗庙社稷于建康。按:是为东晋之始。建康即 建邺,吴大帝始都此,江、淮其界也,亦吴之通称。如《吴志 》,周鲂本阳羡人,而言“生长江、淮”是也 《史记》家者,其先出于司马迁。自《五经》间行,百家 竞列,事迹错糅,前后乖舛。至迁乃鸠集国史,采访家人,上 起黄帝,下穷汉琥,纪传以统君臣,书表以谱年爵,合百三十 卷。因鲁史旧名,目之曰《史记》。自是汉世史官所续,皆以 《史记》为名。迄乎东京著书,犹称《汉记》 至梁武帝,又敕其群臣,上自太初,下终齐室,撰成《通 史》六百二十卷。其书自秦以上,皆以《史记》为本,而别采 他说,以广异闻;至两汉已还,则全录当时纪传,而上下通达, 臭味相依;又吴、蜀二主皆入世家,五胡及拓拔氏列于《夷狄 传》。大抵其体皆如《史记》,其所为异者,唯无表而已。其 后元魏济阴王晖业,又著《科录》二百七十卷,其断限亦起自 上古,而终于宋年。其编次多依放《通史》,而取其行事尤相 似者,共为一科,故以《科录》为号。皇家显庆中,符玺郎陇 西李延寿抄撮近代诸史,南起自宋,终于陈,北始自魏,卒于 隋,合一百八十篇,号曰《南》、《北史》。其君臣流例,纪 传群分,皆以类相从,各附于本国。凡此诸作,皆《史记》之 流也 寻《史记》疆宇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 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叙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 此其为体之失者也。兼其所载,多聚旧记,使览之者事罕异闻, 而语饶重出。此撰录之烦者也。况《通史》以降,芜累尤深
史通通释 ·1 4· 如《吴志》朱桓言“进取寿春,以规许、洛”是也。 晋宅江淮《晋》《元帝纪》:帝,琅恭王觐之子,嗣位琅。 永嘉初,镇建邺。愍帝即位,西都不守。建武元年,依魏、晋 故事为晋王,立宗庙社稷于建康。按:是为东晋之始。建康即 建邺,吴大帝始都此,江、淮其界也,亦吴之通称。如《吴志 》,周鲂本阳羡人,而言“生长江、淮”是也。 《史记》家者,其先出于司马迁。自《五经》间行,百家 竞列,事迹错糅,前后乖舛。至迁乃鸠集国史,采访家人,上 起黄帝,下穷汉琥,纪传以统君臣,书表以谱年爵,合百三十 卷。因鲁史旧名,目之曰《史记》。自是汉世史官所续,皆以 《史记》为名。迄乎东京著书,犹称《汉记》。 至梁武帝,又敕其群臣,上自太初,下终齐室,撰成《通 史》六百二十卷。其书自秦以上,皆以《史记》为本,而别采 他说,以广异闻;至两汉已还,则全录当时纪传,而上下通达, 臭味相依;又吴、蜀二主皆入世家,五胡及拓拔氏列于《夷狄 传》。大抵其体皆如《史记》,其所为异者,唯无表而已。其 后元魏济阴王晖业,又著《科录》二百七十卷,其断限亦起自 上古,而终于宋年。其编次多依放《通史》,而取其行事尤相 似者,共为一科,故以《科录》为号。皇家显庆中,符玺郎陇 西李延寿抄撮近代诸史,南起自宋,终于陈,北始自魏,卒于 隋,合一百八十篇,号曰《南》、《北史》。其君臣流例,纪 传群分,皆以类相从,各附于本国。凡此诸作,皆《史记》之 流也。 寻《史记》疆宇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 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叙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 此其为体之失者也。兼其所载,多聚旧记,使览之者事罕异闻, 而语饶重出。此撰录之烦者也。况《通史》以降,芜累尤深
史通通释 遂使学者宁习本书,而怠窥新录。且撰次无几,而残缺遽多 可谓劳而无功,述者所宜深诫也。 采访家人此句又见《采撰》及《正史》篇,言巴西谯周以 《太史迁书》周、秦以上,或采家人诸子,不专据正经,于是 作《古史考》云云。是知改“人”为“乘”者,非。 鲁史旧名史记语见《春秋》家。 通史《梁》《吴均传》:均免职,寻召撰《通史》,起三 皇,迄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功华,列传未就,卒。又《武帝 纪》:太清三年,《通史》成,躬制赞序,凡六百卷。天情睿 敏,下笔成章。 科录《北史》《魏宗室传》:常山王遵曾孙晖,雅好文学, 招集儒士崔鸿等,撰录百家要事,以类相从,名为《科录》, 凡二百七十卷。上起伏羲,下迄于晋,凡十四代。表上之。按 :本文误以撰人为济阴王元晖业,郭延年辩之,谓晖业所撰乃 《辨宗录》,非《科录》也。《史通》既误,王伯厚《玉海》 再误云。 断限亦曰“限断”。二字所始,见《断限》篇注。 南北史《旧唐书》《李延寿传》:延寿,贞观中补崇贤馆 学士。尝删补宋、齐、梁、陈及魏、齐、周、隋八代史,谓之 《南》、《北史》,凡一百八十卷。《读书志》:延寿父大师 尝谓宋、齐逮周、隋,分隔南北,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 为“岛夷”,欲改正为编年,未就而卒。延寿究悉旧事,更依 马迁体,总序八代,北二百四十二年,南百七十年,为二史 《通志》《艺文略》别立《通史》一门,以延寿书与梁《通史 》同列,良是。 胡越《汉书》:邹阳《狱中上梁孝王书》云:“意合则胡 越为兄弟”,“不合则骨肉为仇敌
史通通释 ·1 5· 遂使学者宁习本书,而怠窥新录。且撰次无几,而残缺遽多, 可谓劳而无功,述者所宜深诫也。 采访家人此句又见《采撰》及《正史》篇,言巴西谯周以 《太史迁书》周、秦以上,或采家人诸子,不专据正经,于是 作《古史考》云云。是知改“人”为“乘”者,非。 鲁史旧名史记语见《春秋》家。 通史《梁》《吴均传》:均免职,寻召撰《通史》,起三 皇,迄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功华,列传未就,卒。又《武帝 纪》:太清三年,《通史》成,躬制赞序,凡六百卷。天情睿 敏,下笔成章。 科录《北史》《魏宗室传》:常山王遵曾孙晖,雅好文学, 招集儒士崔鸿等,撰录百家要事,以类相从,名为《科录》, 凡二百七十卷。上起伏羲,下迄于晋,凡十四代。表上之。按 :本文误以撰人为济阴王元晖业,郭延年辩之,谓晖业所撰乃 《辨宗录》,非《科录》也。《史通》既误,王伯厚《玉海》 再误云。 断限亦曰“限断”。二字所始,见《断限》篇注。 南北史《旧唐书》《李延寿传》:延寿,贞观中补崇贤馆 学士。尝删补宋、齐、梁、陈及魏、齐、周、隋八代史,谓之 《南》、《北史》,凡一百八十卷。《读书志》:延寿父大师, 尝谓宋、齐逮周、隋,分隔南北,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 为“岛夷”,欲改正为编年,未就而卒。延寿究悉旧事,更依 马迁体,总序八代,北二百四十二年,南百七十年,为二史。 《通志》《艺文略》别立《通史》一门,以延寿书与梁《通史 》同列,良是。 胡越《汉书》:邹阳《狱中上梁孝王书》云:“意合则胡、 越为兄弟”,“不合则骨肉为仇敌
史通通释 参商《左传》昭元年: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 于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后帝迁阏伯于商丘, 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 以服事夏、商,故参为晋星。 《汉书》家者,其先出于班固。马迁撰《史记》,终于今 上。自太初已下,阙而不录。班彪因之,演成《后记》,以续 前编。至子固,乃断自高祖,尽于王莽,为十二纪、十志、八 表、七十列传,勒成一史,目为《汉书》。昔虞、夏之典,商、 周之诰,孔氏所撰,皆谓之“书”。夫以“书”为名,亦稽古 之伟称。寻其创造,皆淮子长,但不为“世家”,改“书”曰 志”而已。自东汉以后,作者相仍,皆袭其名号,无所变革, 唯《东观》曰“记”,《三国》曰“志”。然称谓虽别,而体 制皆同。 历观自古,史之所载也,《尚书》记周事,终秦穆,《春 秋》述鲁文,止哀公,《纪年》不逮于魏亡,《史记》唯论于 汉始。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 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练,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 自尔迄今,无改斯道 彪固《汉书》《叙传》:班彪字叔皮,年二十,遭王莽败 世祖即位于冀州,天下云扰,著《王命论》。有子曰固。固以 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官乃追述功德,私作本 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已后,阙而不录 故探纂前记,缀缉所闻,以述《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平 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旁贯《五经》 上下洽通,为纪、表、志、传,凡百篇。按:《叙传》竟不及 父彪续史事,欺所生,欺万世,纠班史者当以是为首款。《后 汉书》本传:彪断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
史通通释 ·1 6· 参商《左传》昭元年: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 于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后帝迁阏伯于商丘, 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 以服事夏、商,故参为晋星。” 《汉书》家者,其先出于班固。马迁撰《史记》,终于今 上。自太初已下,阙而不录。班彪因之,演成《后记》,以续 前编。至子固,乃断自高祖,尽于王莽,为十二纪、十志、八 表、七十列传,勒成一史,目为《汉书》。昔虞、夏之典,商、 周之诰,孔氏所撰,皆谓之“书”。夫以“书”为名,亦稽古 之伟称。寻其创造,皆淮子长,但不为“世家”,改“书”曰 “志”而已。自东汉以后,作者相仍,皆袭其名号,无所变革, 唯《东观》曰“记”,《三国》曰“志”。然称谓虽别,而体 制皆同。 历观自古,史之所载也,《尚书》记周事,终秦穆,《春 秋》述鲁文,止哀公,《纪年》不逮于魏亡,《史记》唯论于 汉始。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 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练,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 自尔迄今,无改斯道。 彪固《汉书》《叙传》:班彪字叔皮,年二十,遭王莽败。 世祖即位于冀州,天下云扰,著《王命论》。有子曰固。固以 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官乃追述功德,私作本 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已后,阙而不录。 故探纂前记,缀缉所闻,以述《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平 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旁贯《五经》, 上下洽通,为纪、表、志、传,凡百篇。按:《叙传》竟不及 父彪续史事,欺所生,欺万世,纠班史者当以是为首款。《后 汉书》本传:彪断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