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文字狱 白莲教起义 闭关锁国政策 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大陆政策 《南京条约》 《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 《烟台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虎门销烟 三元里抗英 社学 义和团运动 林则徐 魏源 《四洲志》 海国图志》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天京事变 《资政新篇》 百日维新 康有为 光绪皇帝 中国同盟会 辛亥革命 孙中山 黄兴 宋教仁 袁世凯 《校邠庐抗议》 《天演论》 冯桂芬 郑观应 王韬 严复 梁启超 谭嗣同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运 清末新政 立宪运动 章炳麟 邹容 《革命军》 张謇 汤寿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敬告青年》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 民主义 自然经济农产品商品化 新式富农 经营地主 农牧垦殖公司江南总农会 《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洋务运动 总理衙门 江南制造局 天津机器局 金陵机器局 福州船政局 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兰州织呢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湖北织布官局 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上海发昌机器 继昌隆缫丝厂 祝大椿 中国工人阶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买办 《格致汇编》 同文馆 傅兰雅 华衡芳 张謇 中国科学社 《科学》杂志 《奏定学堂章程》 京师大学堂《壬子癸丑学制》 学部 蔡元培 袁世凯 张之洞 西原借款 安福国会 《每周评论》 巴黎和会 五四运动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湘江评论》 新民学会 留法勤工俭学 觉悟社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华盛顿会议 直皖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好人政府” 曹锟贿选 联省自治 第一次护法运动《建国方略》 第二次护法运动 陈炯明叛变 李大钊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香港海员大罢工 鲍罗廷 马林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中共“三大”科学与玄学之争国民党“一大 黄埔军校 农民运动讲习所商团叛乱 北京政变 《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 《北上宣言》 善后会议 国民会议运动 五卅运动 省港大罢工 三一八惨案 国家主义派 戴季陶主义 叶挺独立团 五原誓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迁都之争 万县惨案 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 南京惨案 四一二政变 郑州会议 徐州会议 七一五政 宁汉合流 皇姑屯事件 东北易帜 中原大战
一、名词解释: 文字狱 白莲教起义 闭关锁国政策 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大陆政策 《南京条约》 《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 《烟台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虎门销烟 三元里抗英 社学 义和团运动 林则徐 魏源 《四洲志》 《海国图志》 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 天京事变 《资政新篇》 百日维新 康有为 光绪皇帝 中国同盟会 辛亥革命 孙中山 黄兴 宋教仁 袁世凯 《校邠庐抗议》 《天演论》 冯桂芬 郑观应 王韬 严复 梁启超 谭嗣同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运 清末新政 立宪运动 章炳麟 邹容 《革命军》 张謇 汤寿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敬告青年》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 三民主义 自然经济 农产品商品化 新式富农 经营地主 农牧垦殖公司 江南总农会 《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洋务运动 总理衙门 江南制造局 天津机器局 金陵机器局 福州船政局 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兰州织呢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湖北织布官局 官办、官督商办 官商合办 上海发昌机器 继昌隆缫丝厂 祝大椿 中国工人阶级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买办 《格致汇编》 同文馆 傅兰雅 华衡芳 张謇 中国科学社 《科学》杂志 《奏定学堂章程》 京师大学堂 《壬子癸丑学制》 学部 蔡元培 袁世凯 张之洞 西原借款 安福国会 《每周评论》 巴黎和会 五四运动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湘江评论》 新民学会 留法勤工俭学 觉悟社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华盛顿会议 直皖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 “好人政府” 曹锟贿选 联省自治 第一次护法运动 《建国方略》 第二次护法运动 陈炯明叛变 李大钊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香港海员大罢工 鲍罗廷 马林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中共“三大” 科学与玄学之争 国民党“一大 黄埔军校 农民运动讲习所 商团叛乱 北京政变 《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 《北上宣言》 善后会议 国民会议运动 五卅运动 省港大罢工 三一八惨案 国家主义派 戴季陶主义 叶挺独立团 五原誓师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迁都之争 万县惨案 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 南京惨案 四一二政变 郑州会议 徐州会议 七一五政 宁汉合流 皇姑屯事件 东北易帜 中原大战
《训政纲领》《训政时期约法》新生活运动 邓演达 人权派 改订新约运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法币改革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中共“六大” 古田会议 《井冈山土地法》 《兴国土地法 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 中村事件 九一八事变 国联调查团 二八事变 东北抗日联军 长城抗战 福建事变 华北事变 《塘沽停战协定》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二九运动国民党“五大” 瓦窑堡会议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两广事件 绥远抗战 西安事变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卢沟桥事变 佟麟阁 赵登禹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淞沪会战 洛川会议 《抗战建国纲领》 国民参政会 平型关战役 陶德曼调停 南京大屠杀 台尔庄战役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工厂内迁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南岳军事会议 桂南战役枣(阳)宜(昌)战役 百团大战 皖南事变《新民主主义论》“国民精神总动员”《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中国远征军 常德战役 大生产运动 延安整风运动 减租减息 《中国之命运》 缅北反攻战 豫湘桂战役 史迪威事件 国民党“六大” 共产党“七大” 雅尔塔会议 重庆谈判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政治协商会议 五·四”指示李公仆 闻一多 “制宪国大” 《中美商约》 沙家店战役 孟良崮战役 《中国土地法大纲》 十二月会议 行宪国大 金元券 千里跃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解放南京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共同纲领》
《训政纲领》 《训政时期约法》 新生活运动 邓演达 人权派 改订新约运动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法币改革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中共“六大” 古田会议 《井冈山土地法》 《兴国土地法》 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 中村事件 九一八事变 国联调查团 一二八事变 东北抗日联军 长城抗战 福建事变 华北事变 《塘沽停战协定》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一二九运动 国民党“五大” 瓦窑堡会议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两广事件 绥远抗战 西安事变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卢沟桥事变 佟麟阁 赵登禹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淞沪会战 洛川会议 《抗战建国纲领》 国民参政会 平型关战役 陶德曼调停 南京大屠杀 台尔庄战役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工厂内迁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南岳军事会议 桂南战役 枣(阳)宜(昌)战役 百团大战 皖南事变 《新民主主义论》 “国民精神总动员” 《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中国远征军 常德战役 大生产运动 延安整风运动 三三制 减租减息 《中国之命运》 缅北反攻战 豫湘桂战役 史迪威事件 国民党“六大” 共产党“七大” 雅尔塔会议 重庆谈判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政治协商会议 “五 · 四”指示 李公仆 闻一多 “制宪国大” 《中美商约》 沙家店战役 孟良崮战役 《中国土地法大纲》 十二月会议 “行宪国大” 金元券 千里跃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解放南京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共同纲领》
二、问答(论述〕题 1.中国近代史的范畴是什么 2.何为中国近代化的基本标志? 3.简述中国近代化(过程)的特点 4.简述19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 5.简述19世纪中叶的世界 6.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到中国寻找什么? 7.如何评价清政府的闭关政策? 8.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9.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0.如何认识中法战争的结局? 11.《马关条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2.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3.简述三元里抗英 14.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社会原因。 15.义和团运动是否属于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16.近代中国教案有何特点? 17.中国近代学习西方有哪些特点,如何评价? 18.人物评价(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 鲁迅等) 19.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20.评价《资政新篇》。 21.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原因和严重影响。 22.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二、问答(论述)题: 1. 中国近代史的范畴是什么? 2. 何为中国近代化的基本标志? 3. 简述中国近代化(过程)的特点。 4. 简述 19 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 5. 简述 19 世纪中叶的世界。 6. 19 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到中国寻找什么? 7. 如何评价清政府的闭关政策 ? 8.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9.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0. 如何认识中法战争的结局 ? 11. 《马关条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2. 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3. 简述三元里抗英。 14.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社会原因。 15. 义和团运动是否属于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 16. 近代中国教案有何特点 ? 17.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有哪些特点,如何评价? 18. 人物评价(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 鲁迅等)。 19.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20. 评价《资政新篇》。 21.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原因和严重影响。 22. 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23.比较百日维新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24.人物评价(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等)。 25.试论戊戌维新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6.人物评价(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 评价中国同盟会的纲领。 28.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了,又失败了? 29.如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的革命与改良运动? 30.近代中国人是如何认识民主的?提出了哪些观点? 31.比较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与清末新政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2.评价清末立宪运动。 33.清末新政与宪政失败的经验教训 3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何在? 35.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冲融? 36.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根本特征。 37.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的特点。 38.中国人为农业近代化做出哪些努力? 9.中国农业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0.哪些近代农业科学知识在中国得到传播? 41.中国农业对外在因素的反应和利用如何? 42.如何评价太平天国的土地纲领? 43.简述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 44.如何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45.洋务派所办军用工业、民用工业的特点和作用 46.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3. 比较百日维新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24. 人物评价(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等)。 25. 试论戊戌维新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6. 人物评价(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 27. 评价中国同盟会的纲领。 28.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了,又失败了? 29. 如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的革命与改良运动 ? 30. 近代中国人是如何认识民主的?提出了哪些观点? 31. 比较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与清末新政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2. 评价清末立宪运动。 33. 清末新政与宪政失败的经验教训。 34.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何在 ? 35.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冲融 ? 36.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根本特征。 37. 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的特点。 38. 中国人为农业近代化做出哪些努力? 39. 中国农业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0. 哪些近代农业科学知识在中国得到传播? 41. 中国农业对外在因素的反应和利用如何? 42. 如何评价太平天国的土地纲领? 43. 简述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 44. 如何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 45. 洋务派所办军用工业、民用工业的特点和作用。 46.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
47.分析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的关系。 48.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得以发展的原因? 49.简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50.如何看待近代中国阶级力量的变化与新增长? 51.为什么说中国工人阶级的资格比资产阶级更早些? 52.简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特点。 53.简述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54.中国近代科技引进与发展在洋务和维新时期最大的不同何在? 55.世纪中国吸收了哪些西方近代科学的基础理论? 56.20世纪初中国对哪些近代科技与方法进行了引进与应用? 57.20世纪初中国认为建立中国科学技术新体制做出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58.近代中国科技体系的形成的社会条件? 59.近代中国人对科举制的认识。 60.新学堂的兴起与中国近代教育。 61.简述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 62.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的进步性何在? 63.试述传统士大夫社会角色转变的动因 64.近代中国士人阶层角色转换的表现何在? 65.简述清代社会生活中国人衣、食、住、行的特征 66.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风尚有何变化? 67.西方近代文明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68.简述近代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 69.如何评价近代中国的科学救国? 70.简述近代中国工人、城市平民的生活水平。思考题
47. 分析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的关系。 48. 20 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得以发展的原因? 49. 简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50. 如何看待近代中国阶级力量的变化与新增长? 51. 为什么说中国工人阶级的资格比资产阶级更早些? 52. 简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特点。 53. 简述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54. 中国近代科技引进与发展在洋务和维新时期最大的不同何在? 55. 世纪中国吸收了哪些西方近代科学的基础理论? 56. 20 世纪初中国对哪些近代科技与方法进行了引进与应用? 57. 20 世纪初中国认为建立中国科学技术新体制做出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58. 近代中国科技体系的形成的社会条件? 59. 近代中国人对科举制的认识。 60. 新学堂的兴起与中国近代教育。 61. 简述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 62. 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的进步性何在? 63. 试述传统士大夫社会角色转变的动因。 64.近代中国士人阶层角色转换的表现何在? 65. 简述清代社会生活中国人衣、食、住、行的特征。 66.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风尚有何变化 ? 67. 西方近代文明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68. 简述近代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 69. 如何评价近代中国的科学救国 ? 70. 简述近代中国工人、城市平民的生活水平。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