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 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三、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活用的情况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答案:来、安,使动用法 2.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并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答案: ①恐怕该责备你吧! ②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是 例句 出处 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 2.疾 例句 出处 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
明确: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 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三、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活用的情况。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答案:来、安,使动用法 2.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并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答案: ①恐怕该责备你吧! ②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是 例句 出处 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判断词,是 2.疾 例句 出处 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 《扁鹊见蔡桓公》 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 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 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妒忌 止 例句出处释义 陈力就列,不能止者《季氏将伐颛臾》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禁止、阻止 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只是、仅仅 4.见 例句出处释义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看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召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拜见、偈见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xin,出现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见解、见识 5.过 例句出处释义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走过、经过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超过 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过分、过于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错误、过失(名)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责备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错(形) 故尝与过宋将军《大铁椎传》拜访、访问 三、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 治思想。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 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我们现在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史记•孙膑传》 妒忌 3.止 例句 出处 释义 陈力就列,不能止者 《季氏将伐颛臾》 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愚公移山》 禁止、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只是、仅仅 4.见 例句 出处 释义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看见 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召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伐颛臾》 拜见、偈见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xiàn,出现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失街亭》 见解、见识 5.过 例句 出处 释义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走过、经过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超过 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过分、过于 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错误、过失(名)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责备 且尔言过矣 《季氏将伐颛臾》 错(形) 故尝与过宋将军 《大铁椎传》 拜访、访问 三、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 治思想。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 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我们现在
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因此,我们应刻 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 “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因此,我们应刻 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 “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 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 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 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 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 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 2.文章的主目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 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 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 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 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 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 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 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 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 372 前 28 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 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 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 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 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 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 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 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 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 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 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一“只”;“无”一“毋”,“颁”一“斑”;“涂” 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 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 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 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 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 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 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 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 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 —“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 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 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 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 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 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 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 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 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 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