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伐 ②颛臾在鲁国境 内辩 不必伐 不容置 理由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无 劝伐 本段述冉有、季路向孔子报告季氏将伐颛臾一事,孔子责备了冉有,并举出不当伐 的三条理由。这是就事情本身说的,为下文进一步阐述政治主张作铺垫 2.课文第二段注疏: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因孔子责备他,所以归咎于季氏,显系遁辞。 ②“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因冉有逃避责任,所以孔子引周任的话来教导他。意思是能制止季氏的僭越行为就 要制止,不能制止就应当离开他。这说的是一般原则。 ③“危而不持”三句: 再结合冉有的失职谈辅助者的责任。这是以瞽者之相为喻。当时季孙氏没有看到内 部的严重危机而想伐颛臾,也正处在“危”和“颠”的边缘上,跟瞽者差不多。这 是对冉有的严厉批评。 ④“虎兕”三句: 虎兕在槛,何以能出?龟玉在匮,何以能毁?岂非典守者之过?虎兕出槛必伤人, 龟玉皆宝物,毁之可惜,以此喻季氏之将伐颛臾,颇有深意。 分析: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 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 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讨伐 ②颛臾在鲁国境 内 不必伐 不容置 辩 理由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无 劝伐 本段述冉有、季路向孔子报告季氏将伐颛臾一事,孔子责备了冉有,并举出不当伐 的三条理由。这是就事情本身说的,为下文进一步阐述政治主张作铺垫。 2.课文第二段注疏: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因孔子责备他,所以归咎于季氏,显系遁辞。 ②“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因冉有逃避责任,所以孔子引周任的话来教导他。意思是能制止季氏的僭越行为就 要制止,不能制止就应当离开他。这说的是一般原则。 ③“危而不持”三句: 再结合冉有的失职谈辅助者的责任。这是以瞽者之相为喻。当时季孙氏没有看到内 部的严重危机而想伐颛臾,也正处在“危”和“颠”的边缘上,跟瞽者差不多。这 是对冉有的严厉批评。 ④“虎兕”三句: 虎兕在槛,何以能出?龟玉在匮,何以能毁?岂非典守者之过?虎兕出槛必伤人, 龟玉皆宝物,毁之可惜,以此喻季氏之将伐颛臾,颇有深意。 分析: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 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 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 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 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 “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 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 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 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 气坚决而又委婉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3.课文第三段:注疏 ①“冉有曰” 冉有说,伐颛臾的目的不过是为季氏子孙着想。这是托辞,是站在季氏的立场,借 此来掩盖季氏夺取颛臾土地的野心。“固”,有的注本注为“城郭完坚兵甲利”。 即此一句可以看出冉有已经参与策划伐颛臾一事。孔子独责冉有,不是没有道理的 ②“君子疾夫”一句: 这句话如果改写成“舍其贪利之说,而更作他辞,是所疾也”,就比较好懂了。“舍 曰欲之”,就是“不说(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指季氏夺取土地的野心);“而 必为之辞”,就是“却一定要找一个借口”(指为了孙排忧),这种行为是君子所 僧恨的。这是孔子对冉有这种不诚实行为所作的严厉批评。 ③“丘也闻”:因为要说正理,故用此语开头,以示亲切而庄重之意 ④“有国有家者” 指统治阶层。有国者指诸侯(即国君),有家者指卿大夫 ⑤“不患寡(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寡)而患不安。”: 寡”,指人民少。“贫”,指经济状况不好。“均”,各得其分。“安”,上下 相安。参照下句“均无贫,和无寡”,这句中“寡”“贫”二字应颠倒位置才讲得 通。这两句是孔子所“闻”。下面再作解释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 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 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 “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 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 ——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 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 气坚决而又委婉。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3.课文第三段:注疏 ①“冉有曰”: 冉有说,伐颛臾的目的不过是为季氏子孙着想。这是托辞,是站在季氏的立场,借 此来掩盖季氏夺取颛臾土地的野心。“固”,有的注本注为“城郭完坚兵甲利”。 即此一句可以看出冉有已经参与策划伐颛臾一事。孔子独责冉有,不是没有道理的。 ②“君子疾夫”一句: 这句话如果改写成“舍其贪利之说,而更作他辞,是所疾也”,就比较好懂了。“舍 曰欲之”,就是“不说(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指季氏夺取土地的野心);“而 必为之辞”,就是“却一定要找一个借口”(指为了孙排忧),这种行为是君子所 憎恨的。这是孔子对冉有这种不诚实行为所作的严厉批评。 ③“丘也闻”:因为要说正理,故用此语开头,以示亲切而庄重之意。 ④“有国有家者”: 指统治阶层。有国者指诸侯(即国君),有家者指卿大夫。 ⑤“不患寡(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寡)而患不安。”: “寡”,指人民少。“贫”,指经济状况不好。“均”,各得其分。“安”,上下 相安。参照下句“均无贫,和无寡”,这句中“寡”“贫”二字应颠倒位置才讲得 通。这两句是孔子所“闻”。下面再作解释
⑥“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各得其分则不患贫,和平团结则不患民少,上下相安则社稷不倾危。这说的是治国 的一般原则,又是针对鲁国当时的特定背景说的,因为季氏四分公室有其二,已是 不均,君弱而臣强,互生嫌隙,已是不安。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为下文“季孙之忧” 张本 ⑦“夫如是” 承上作进一步推论。“夫”,发议论的口气。“如是”,承上,亦即由治国的一般 原则进而说到对“远人”的政策 ⑧“故远人”二句 “远人”,远方之人,边鄙之人,古时常用来指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或附庸国的人 颛臾为鲁之附庸,也包括在“远人”范围内,尽管地理位置还不算远。“文德” 指仁义礼乐的教化。全句的意思是,要使远人慕大国的“德化”而来,既来则应结 之以恩惠,使其安存而不生异心。 〔附)附庸,是周初定名的。《礼记·王制》:“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 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合于天子(不朝会),附于诸侯,曰附庸。” 附庸要以国事附于大国,但不是大国之臣。颛臾是鲁的附庸,但季孙氏当权时已为 鲁臣,所以孔子说它是“社稷之臣”。正因为颛臾已为鲁臣,听命于鲁侯,所以季 孙想消灭它,据为己有。 ⑨“今由与求也” 以上论述的都是一般性原则。由这句开始,再回到原来的议题上来。“也”作一顿, 表示将有所责备 ⑩“远人不服而能来也”:指不能“修文德”而言。 邦分崩离析”: 指鲁国统治阶层内部的斗争,包括国君与三桓之间的斗争、三桓与其他大夫之间的 斗争,还有三桓及其家臣之间的斗争等。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是孔子的预见。有人说孔子见季氏家臣擅命,知其将为季氏之祸,且证之以阳虎 囚季桓子一事.按:季氏家巨阳虎囚季桓子一事发生在定公五年(前505年)。据 此,则季氏将伐颛臾一事必在此之前,但此前并无仲由、冉有为季氏家臣的记载 其实,从“邦分崩离”一句即可看出孔子作出的这个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这是孔子 对季孙氏的警告
⑥“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各得其分则不患贫,和平团结则不患民少,上下相安则社稷不倾危。这说的是治国 的一般原则,又是针对鲁国当时的特定背景说的,因为季氏四分公室有其二,已是 不均,君弱而臣强,互生嫌隙,已是不安。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为下文“季孙之忧” 张本。 ⑦“夫如是”: 承上作进一步推论。“夫”,发议论的口气。“如是”,承上,亦即由治国的一般 原则进而说到对“远人”的政策。 ⑧“故远人”二句: “远人”,远方之人,边鄙之人,古时常用来指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或附庸国的人, 颛臾为鲁之附庸,也包括在“远人”范围内,尽管地理位置还不算远。“文德”, 指仁义礼乐的教化。全句的意思是,要使远人慕大国的“德化”而来,既来则应结 之以恩惠,使其安存而不生异心。 〔附〕附庸,是周初定名的。《礼记·王制》:“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 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合于天子(不朝会),附于诸侯,曰附庸。” 附庸要以国事附于大国,但不是大国之臣。颛臾是鲁的附庸,但季孙氏当权时已为 鲁臣,所以孔子说它是“社稷之臣”。正因为颛臾已为鲁臣,听命于鲁侯,所以季 孙想消灭它,据为己有。 ⑨“今由与求也”: 以上论述的都是一般性原则。由这句开始,再回到原来的议题上来。“也”作一顿, 表示将有所责备。 ⑩“远人不服而能来也”:指不能“修文德”而言。 “邦分崩离析”: 指鲁国统治阶层内部的斗争,包括国君与三桓之间的斗争、三桓与其他大夫之间的 斗争,还有三桓及其家臣之间的斗争等。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是孔子的预见。有人说孔子见季氏家臣擅命,知其将为季氏之祸,且证之以阳虎 囚季桓子一事.按:季氏家巨阳虎囚季桓子一事发生在定公五年(前 505 年)。据 此,则季氏将伐颛臾一事必在此之前,但此前并无仲由、冉有为季氏家臣的记载。 其实,从“邦分崩离”一句即可看出孔子作出的这个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这是孔子 对季孙氏的警告
分析: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 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 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 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 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 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 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 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 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 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 和气质。 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分析: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 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 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 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 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 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 “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 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 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 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 和气质。 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做阅读训练,总结文言知识,对全文进行小结。 教学步骤: 检查复习背诵。 抽查2~3名同学背诵 二、阅读训练 提供下列材料给学生,教师适当解释其中难懂的词句,让学生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 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投影: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格。”(同上) 材料1:注释 北辰:北极星。 共:同“拱”,环抱,环 [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 环绕着它 材料2:注释 道:引导。 格:亲近 附之义。 [译文]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 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 且人心归服。 要求结合课文比较,进一步明确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学生讨论、发言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做阅读训练,总结文言知识,对全文进行小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背诵。 抽查 2~3 名同学背诵。 二、阅读训练 提供下列材料给学生,教师适当解释其中难懂的词句,让学生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 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投影: 材料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材料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格。”(同上) 材料 1:注释 北辰:北极星。 共:同“拱”,环抱,环 绕。 [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 环绕着它。 材料 2:注释 道:引导。 格:亲近 归 附之义。 [译文]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 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 且人心归服。 要求结合课文比较,进一步明确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学生讨论、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