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新闻 单元要求:一.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形成 二学习本单元的各种写作手法。 三把握每篇文章的思想和内容,学习阅读通讯报道的方法。 单元分析:本单元主要是新闻性的通讯和报道,通讯报道讲求真实和客观,作者可以有自己的 感想倾向,但必须在报道真实的前提下。阅读新闻要善于捕捉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贴近实 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重要信息,关注这些事件和信息产生的社会背景,了解它们对社会 生活将会产生哪些影响,思考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才能从容应对,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将 会获得更多的生活和智慧 单元重点: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形式,学写一句话新闻,为新闻拟写标题,拟写导语,压缩 新闻主体。 单元内容:4.《东方风来满眼春》一一陈锡添 5.《“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 《心随飞翔》王光荣;《英雄潇洒走 苍穹(节选)》刘程 6.《喜看稻菽千重浪》一一沈英甲 7.《访李政道博士》一一闵捷 8.《甘地被刺》
1 第二单元 新闻 单元要求:一.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形成。 二.学习本单元的各种写作手法。 三.把握每篇文章的思想和内容,学习阅读通讯报道的方法。 单元分析:本单元主要是新闻性的通讯和报道,通讯报道讲求真实和客观,作者可以有自己的 感想倾向,但必须在报道真实的前提下。阅读新闻要善于捕捉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贴近实 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重要信息,关注这些事件和信息产生的社会背景,了解它们对社会 生活将会产生哪些影响,思考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才能从容应对,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将 会获得更多的生活和智慧。 单元重点: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形式,学写一句话新闻,为新闻拟写标题,拟写导语,压缩 新闻主体。 单元内容:4.《东方风来满眼春》——陈锡添 5.《“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心随飞翔》王光荣;《英雄潇洒走 苍穹(节选)》刘程 6.《喜看稻菽千重浪》——沈英甲 7.《访李政道博士》——闵捷 8.《甘地被刺》
甘地被刺 教学目标: 、明确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二、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了解社会动态 三、学习新闻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提倡独立阅读,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整体感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学生个性化阅读、形成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探究,提高审美能力,心灵受 触动,思想得到启发 教学重点: 欣赏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事理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了解科学的奥秘 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新闻,掌握新闻的特点,并学习写新闻。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 二、以学生自行探究研讨为主,力求从课文写作思想指导学生逐步理解并接受以时间推移为依据的写作方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新课导入: 有句古话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那不出门如何知道天下事?就是通过各种新闻媒体让我们不出门也 知道天下事。那新闻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新闻”。 二、引入新课 1.介绍新闻 (1)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它的特点是向人们传递各种信息 (2)新闻的分类:新闻是新闻体裁和新闻报道的总称,包括消息和通讯,特写,评论,调查等多种体裁。 (3)新闻的主要特征:内容真实,报道快速。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 2学习消息文体特点 (1)什么是消息?消息是新闻体裁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目的是用简洁、客观的文字,向读者报告新近发生 的事实。宣传什么,也必须“用事实说话”。 (2)、消息的基本特征:用事实讲话,及时地报道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消息强调及时、快、新、语言简明 (3)、消息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消息的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 ①标题: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内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的、最吸引人的信息,包括:单行标题,双行标 题和三行标题(引题:引出正题,交代背景,说明原因:正题:主要事实,思想内容;副题:内容提要,补 充说明) ②导语:放在消息的第一自然段,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的揭示消息的主题思 想,是全文的纲,起统领全文的作用。类型有: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结论式 ③主体: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④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有背景和结尾 三,以《甘地被刺》为例,熟悉消息文体。 1、本文是篇事件消息,消息的构成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联系《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一文,说 说这篇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哪里 导语(第1自然段):甘地被刺,印度举国悲恸惊恐。 主体(第2--第15自然段):主要写了甘地被刺事件的来龙去脉。 结尾(第16段):甘地被刺所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反应。 2、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叫“导语”。它要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地揭示 消息的主题思想。它包含事件的基本要素,那么这个导语包含了哪些要素?这个导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人物:甘地。时间:今天。事件、经过: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行刺身死 地点、结果: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孟买爆发了骚乱
2 甘地被刺 教学目标: 一、明确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二、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了解社会动态。 三、学习新闻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提倡独立阅读,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整体感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 在学生个性化阅读、形成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探究,提高审美能力,心灵受 到触动,思想得到启发。 教学重点: 一、欣赏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事理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了解科学的奥秘。 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新闻,掌握新闻的特点,并学习写新闻。 教学方法 一、通过阅读理解课文; 二、以学生自行探究研讨为主,力求从课文写作思想指导学生逐步理解并接受以时间推移为依据的写作方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有句古话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那不出门如何知道天下事?就是通过各种新闻媒体让我们不出门也 知道天下事。那新闻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新闻”。 二、引入新课: 1.介绍新闻 (1)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它的特点是向人们传递各种信息。 (2)新闻的分类:新闻是新闻体裁和新闻报道的总称,包括消息和通讯,特写,评论,调查等多种体裁。 (3)新闻的主要特征:内容真实,报道快速。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 道”。 2.学习消息文体特点: (1)什么是消息?消息是新闻体裁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目的是用简洁、客观的文字,向读者报告新近发生 的事实。宣传什么,也必须“用事实说话”。 (2)、消息的基本特征:用事实讲话,及时地报道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消息强调及时、快、新、语言简明。 (3)、消息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消息的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 ①标题: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内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的、最吸引人的信息,包括:单行标题,双行标 题和三行标题(引题:引出正题,交代背景,说明原因;正题:主要事实,思想内容;副题:内容提要,补 充说明) ②导语:放在消息的第一自然段,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的揭示消息的主题思 想,是全文的纲,起统领全文的作用。类型有: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结论式。 ③主体: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④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有背景和结尾。 三,以《甘地被刺》为例,熟悉消息文体。 1、 本文是篇事件消息,消息的构成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联系《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一文,说 说这篇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哪里? 明确: 导语(第 1 自然段):甘地被刺,印度举国悲恸惊恐。 主体(第 2---第 15 自然段):主要写了甘地被刺事件的来龙去脉。 结尾(第 16 段):甘地被刺所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反应。 2、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叫“导语”。它要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地揭示 消息的主题思想。它包含事件的基本要素,那么这个导语包含了哪些要素?这个导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人物:甘地。 时间:今天。 事件、经过: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行刺身死 地点、结果: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孟买爆发了骚乱
作用:简明扼要地摆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便于读者迅速及时了解主要内容并吸引进一步 读完全篇。是全文的纲,统领了全文 3、这则消息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篇新闻消息是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倒叙的方式。其特点就是:最重要的、最新鲜的、最 吸引人的信息放在最前面(2—7自然段),然后放次重要的信息(8-15自然段),相对来说最不重要的放在 结尾(16自然段)。 四、重点难点探究 、为什么甘地被刺死后,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 明确:莫罕达斯·卡拉姆吕德·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 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人们尊称他为“圣雄”。甘地被刺后,成千上万的 人走上大街,悼念他们的领袖。消息传到孟买,立即爆发了骚乱,印度教徒向穆斯林发动攻击。人们担心失 去了圣雄,无人能控制民众的狂热,整个印度将会陷入混乱。 2、甘地被刺杀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主张印度教和穆斯林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到1942年,他相信独立 是印度唯一的可能的出路。他与英国驻印度最后总督(韦维尔和蒙巴顿)合作制定了印度独立和分治方案, 于1947年8月15日公布。但一些人不满他接受分治法案,拒绝他的非暴力哲学。1948年1月30日,甘地 在新德里被一年轻印度教徒枪杀。 3、怎么样理解“你来晚了”的含义? 明确:甘地很早就将绝食付诸行动,走向死神的意愿在凶手行刺之前就有了所以说“你来晚了”。他用这种绝 食行动进行斗争的选择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亦即在此以前就己出现多次,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况且 在宗教中就有生死轮回之说,死也不足为惧 4、甘地是玛妮的祖父,为什么她却对悲痛的人群说是“巴普(父亲)死了”呢? 明确:玛妮不是站在血缘的立场说的,而是站在追求和平的公众立场说这句话的。按照印度的习俗,受人尊 敬的人都被称为父亲。甘地是圣雄,公众都视其为最值得尊敬的人。另外,父亲又有一种“上帝”的意思 5、甘地在印度人们的心中处于什么地位? 明确:甘地,是印度民族运动的领袖,被尊称为“圣雄”,是印度民族运动的先驱。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为民 族独立事业而进行的一种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 五、小结全文 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圣雄甘地被印度教极右派分子拉姆纳拉姆所刺杀,印度各界人士极度悲痛,虽然孟买等 地发生了一些骚乱,但各宗派之间空前团结,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力。倒叙手法,扣人心 弦 六、写作练习 消息的写法,就校园里新近发生的事件,写一篇新闻消息,要求消息的基本要素完整。《甘地被刺》 教学思路及课堂实录
3 作用:简明扼要地摆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便于读者迅速及时了解主要内容并吸引进一步 读完全篇。是全文的纲,统领了全文。 3、这则消息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篇新闻消息是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倒叙的方式。其特点就是:最重要的、最新鲜的、最 吸引人的信息放在最前面(2—7 自然段),然后放次重要的信息(8—15 自然段),相对来说最不重要的放在 结尾(16 自然段)。 四、重点难点探究: 1、为什么甘地被刺死后,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 明确:莫罕达斯•卡拉姆吕德•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 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人们尊称他为“圣雄”。甘地被刺后,成千上万的 人走上大街,悼念他们的领袖。消息传到孟买,立即爆发了骚乱,印度教徒向穆斯林发动攻击。人们担心失 去了圣雄,无人能控制民众的狂热,整个印度将会陷入混乱。 2、甘地被刺杀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主张印度教和穆斯林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到 1942 年,他相信独立 是印度唯一的可能的出路。他与英国驻印度最后总督(韦维尔和蒙巴顿)合作制定了印度独立和分治方案, 于 1947 年 8 月 15 日公布。但一些人不满他接受分治法案,拒绝他的非暴力哲学。1948 年 1 月 30 日,甘地 在新德里被一年轻印度教徒枪杀。 3、怎么样理解“你来晚了”的含义? 明确:甘地很早就将绝食付诸行动,走向死神的意愿在凶手行刺之前就有了,所以说“你来晚了”。他用这种绝 食行动进行斗争的选择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亦即在此以前就已出现多次,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况且 在宗教中就有生死轮回之说,死也不足为惧。 4、甘地是玛妮的祖父,为什么她却对悲痛的人群说是“巴普(父亲)死了”呢? 明确:玛妮不是站在血缘的立场说的,而是站在追求和平的公众立场说这句话的。按照印度的习俗,受人尊 敬的人都被称为父亲。甘地是圣雄,公众都视其为最值得尊敬的人。另外,父亲又有一种“上帝”的意思。 5、甘地在印度人们的心中处于什么地位? 明确:甘地,是印度民族运动的领袖,被尊称为“圣雄”,是印度民族运动的先驱。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为民 族独立事业而进行的一种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 五、小结全文 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圣雄甘地被印度教极右派分子拉姆纳拉姆所刺杀,印度各界人士极度悲痛,虽然孟买等 地发生了一些骚乱,但各宗派之间空前团结,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力。倒叙手法,扣人心 弦。 六、写作练习 学习消息的写法,就校园里新近发生的事件,写一篇新闻消息,要求消息的基本要素完整。 《甘地被刺》 教学思路及课堂实录
东方风来满眼春 喜看稻菽千重浪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2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人物通讯:以《东方风来满眼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例,熟悉人物通讯的写作手法及 特点。2、难点: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过程 了解通讯文体的特点 1通讯的概念: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 道的新闻体裁。它又称“通信”。因为在早期报刊上,作者急于要让外界知道的消息往往用电报传送,称“电讯”; 而新闻事件发生后,生动地提供更详尽的事实和背景资料,使读者多方位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则多用书信的方 式传递,故此得名。 2通讯的分类: (1)人物通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 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人物通讯主要有三种:①记写人物光辉的一生,属于传 记式。主要是记写人物本身的优秀事迹、先进思想和一生的成长过程。如报道雷锋先进事迹的《伟大的战士》 ②只写先进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这类人物通讯最为大量、常见。如《东方风来满眼春》③记写的 是人物群像,即一篇人物通讯中围绕着一个主题,突出一个中心思想同时记写着多个先进人物。如《谁是最 可爱的人》 (2).事件通讯:是一种以写事为主的通讯。它主要记述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 绍具体情况,点明它的典型意义,体现时代风貌。事件通讯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3).工作通讯:是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成就的通讯。它介绍典型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一般,推动 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4).概貌通讯:记叙社会变化、风土人情和建设状况的通讯报道。一般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或者 个部门的面貌。报刊上常以“手记”、“侧记”、“散记”、“巡礼”、“见闻”、“纪行”等形式出现 (5)主题通讯:按照某一主题的需要,突破地区、行业、部门的界限,将一些性质相同的材料组合在一起 为表达一个主题服务 专访:对社会上的新闻人物进行专题采访,以问答的形式为主,间或穿插一些现场情景的摹写或背景 资料,也是通讯的一种 3通讯的特点:①新闻性:内容必须真实,讲究时效,五要素贯穿在行文中 ②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 快、准确。通讯则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 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或事件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 动的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的现场感。通讯一般采用第三人称,但在“见闻”和“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 第一人称。 ③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经过。消息侧重于写事,叙述简扼要,一般不展开情 节。通讯可写人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更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 告事情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的表现,同时也是内 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④评论性: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做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述评消息外,一般不 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依傍事实作适时的、 恰到好处的评价。因此,通讯是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议论的。 4.通讯与消息相比:(1)、通讯侧重写人,消息侧重写事。(2)、通讯内容详细完整,消息较为简要概括 (3)、通讯可采用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消息以记叙为主。(4)、通讯时效性不如消息, 二、学习《东方风来满眼春一一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1.、这篇文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意义何在?文章开头有什么特色? 重点词语:东风、满眼春 明确:给一篇通讯起一个好的标题是非常重要的。这篇通讯的标题就非常好。这是摘自唐代诗人李贺诗中的 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借用过来,很贴切。因为小平同志的到来,使深圳再一次涌
4 东方风来满眼春 喜看稻菽千重浪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 2.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人物通讯; 以 《东方风来满眼春》《 喜看稻菽千重浪》为例,熟悉人物通讯的写作手法及 特点。2、难点: 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 教学过程: 一、了解通讯文体的特点 1.通讯的概念: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 道的新闻体裁。它又称“通信”。因为在早期报刊上,作者急于要让外界知道的消息往往用电报传送,称“电讯”; 而新闻事件发生后,生动地提供更详尽的事实和背景资料,使读者多方位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则多用书信的方 式传递,故此得名。 2.通讯的分类: (1)人物通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 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人物通讯主要有三种:①记写人物光辉的一生,属于传 记式。主要是记写人物本身的优秀事迹、先进思想和一生的成长过程。如报道雷锋先进事迹的《伟大的战士》。 ②只写先进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这类人物通讯最为大量、常见。如《东方风来满眼春》③记写的 是人物群像,即一篇人物通讯中围绕着一个主题,突出一个中心思想同时记写着多个先进人物。如《谁是最 可爱的人》 (2).事件通讯:是一种以写事为主的通讯。它主要记述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 绍具体情况,点明它的典型意义,体现时代风貌。 事件通讯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3).工作通讯:是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成就的通讯。它介绍典型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一般,推动 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4).概貌通讯:记叙社会变化、风土人情和建设状况的通讯报道。一般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或者一 个部门的面貌。报刊上常以“手记”、“侧记”、“散记”、“巡礼”、“见闻”、“纪行”等形式出现。 (5).主题通讯:按照某一主题的需要,突破地区、行业、部门的界限,将一些性质相同的材料组合在一起, 为表达一个主题服务。 (6).专访:对社会上的新闻人物进行专题采访,以问答的形式为主,间或穿插一些现场情景的摹写或背景 资料,也是通讯的一种。 3.通讯的特点: ①新闻性:内容必须真实,讲究时效,五要素贯穿在行文中。 ②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 快、准确。通讯则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 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或事件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 动的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的现场感。通讯一般采用第三人称,但在“见闻”和“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 第一人称。 ③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经过。消息侧重于写事,叙述简扼要,一般不展开情 节。通讯可写人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更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 告事情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的表现,同时也是内 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④评论性: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做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述评消息外,一般不 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依傍事实作适时的、 恰到好处的评价。因此,通讯是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议论的。 4.通讯与消息相比:(1)、通讯侧重写人,消息侧重写事。(2)、通讯内容详细完整,消息较为简要概括。 (3)、通讯可采用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消息以记叙为主。(4)、通讯时效性不如消息。 二、学习《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1.、这篇文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意义何在?文章开头有什么特色? 重点词语:东风、满眼春 明确:给一篇通讯起一个好的标题是非常重要的。这篇通讯的标题就非常好。 这是摘自唐代诗人李贺诗中的 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借用过来,很贴切。因为小平同志的到来,使深圳再一次涌
起改革开放的高潮。题目一语双关:①表达了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②表现了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给 深圳乃至全国带来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春风,春光无限。表达了人对小平同志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篇涉及重 大题材的通讯以这句古诗作为题目,是不落俗套而意味深长的,它暗示了读者:这是一篇富有激情和诗情画 意的通讯。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春天是中国古代诗人吟咏不衰的经典意象,春天也象征着成长、生长与激 情。这篇通讯仅仅“春”一个字就传达出了邓小平再巡讲话的精神奥秘所在。本篇富有激情和诗意的语言产 生的影响之一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春天的故事》(象征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城市蓬勃发展趋势) 2.脉络梳理 本篇通讯有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春”来总领全文,简单地交待了文章的主题:邓小平再巡 第二部分:参观深圳市容讲话的内容:特区姓“社”不姓“资”。(19日) 第三部分:国贸讲话内容:不发送改善人民生活,只有死路一条。(20日) 第四部分:参观华侨城讲话内容: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1日 第五部分:同省市负责人谈话: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22日) 第六部分:视察珠海特区,结束再巡。(23日) 3.深入探讨 (1)这篇通讯开头写景,简洁而富有感染力。文中主要通过哪些词语来表现南国之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这篇通讯的主体部分选取了哪些材料?作者又是如何安排这些材料的?这些材料刻画了邓小平怎样的 形象? (3)学生讨论回答 (4)达成共识:(1)①开头文情并茂,描写南国早春,主要通过“葱茏”和“荡漾”两个词来表现1月深圳的特 点。“葱茏”写花木之繁茂旺盛,“荡漾”写出春意之生机勃勃。这两个词写出了深圳当时的春意盎然和勃勃生 机,作者在此以情衬景,烘托出了深圳特区的旺盛生命力与勃勃生机,抒发了对特区快速发展的自豪感。同 时也为小平同志的到来张本,暗示了小平同志的这次深圳之行,又一次带动了改革开放春潮的涌动,点出小 平同志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视察深圳的重要意义。②开头交代了自然时令政治时势,为全 文定下了春意盎然的基调 (2)①本文主要选取了小平同志视察深圳时的一些行为细节及其关于经济活动的重要谈话等材料,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②文章以小平同志在深圳特区参观游览不同地点的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来选择和安排材料。③谈 话——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英名果断地政治气魄及为国为民不辞辛劳的伟大情怀 ④细节——乐观开朗、自信坚韧、认真细致、可敬可爱、富有人情味 三、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袁隆平》 (一)研读课文,总体把握 1、正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 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练习一)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3、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练习二) ①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②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课文第2一3行:“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 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三、小结对人物通讯的理解 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 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叙事能够紧紧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层层展开:线索清楚,衔接自然 运用了多种叙述方法,详略得当
5 起改革开放的高潮。题目一语双关:①表达了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②表现了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给 深圳乃至全国带来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春风,春光无限。表达了人对小平同志到来的喜悦之情。 一篇涉及重 大题材的通讯以这句古诗作为题目,是不落俗套而意味深长的,它暗示了读者:这是一篇富有激情和诗情画 意的通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春天是中国古代诗人吟咏不衰的经典意象,春天也象征着成长、生长与激 情。这篇通讯仅仅“春”一个字就传达出了邓小平再巡讲话的精神奥秘所在。本篇富有激情和诗意的语言产 生的影响之一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春天的故事》 (象征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城市蓬勃发展趋势) 2.脉络梳理 本篇通讯有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春”来总领全文,简单地交待了文章的主题:邓小平再巡 第二部分:参观深圳市容讲话的内容:特区姓“社”不姓“资”。(19 日) 第三部分:国贸讲话内容:不发送改善人民生活,只有死路一条。(20 日) 第四部分:参观华侨城讲话内容: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1 日 第五部分:同省市负责人谈话: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22 日) 第六部分:视察珠海特区,结束再巡。(23 日) 3.深入探讨 (1)这篇通讯开头写景,简洁而富有感染力。文中主要通过哪些词语来表现南国之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这篇通讯的主体部分选取了哪些材料?作者又是如何安排这些材料的?这些材料刻画了邓小平怎样的 形象? (3)学生讨论回答 (4)达成共识:(1)①开头文情并茂,描写南国早春,主要通过“葱茏”和“荡漾”两个词来表现 1 月深圳的特 点。“葱茏”写花木之繁茂旺盛,“荡漾”写出春意之生机勃勃。这两个词写出了深圳当时的春意盎然和勃勃生 机,作者在此以情衬景,烘托出了深圳特区的旺盛生命力与勃勃生机,抒发了对特区快速发展的自豪感。同 时也为小平同志的到来张本,暗示了小平同志的这次深圳之行,又一次带动了改革开放春潮的涌动,点出小 平同志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视察深圳的重要意义。②开头交代了自然时令政治时势,为全 文定下了春意盎然的基调。 (2)①本文主要选取了小平同志视察深圳时的一些行为细节及其关于经济活动的重要谈话等材料,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②文章以小平同志在深圳特区参观游览不同地点的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来选择和安排材料。③谈 话——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英名果断地政治气魄及为国为民不辞辛劳的伟大情怀 ④细节——乐观开朗、自信坚韧、认真细致、可敬可爱、富有人情味 三、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袁隆平》 (一)研读课文,总体把握。 1、正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引用了毛泽东 1959 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 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练习一) ——①2001 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 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 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 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 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1986 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3、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练习二) ——①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②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课文第 2-3 行:“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 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三、 小结对人物通讯的理解 —— 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 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 叙事能够紧紧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层层展开;线索清楚,衔接自然; 运用了多种叙述方法,详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