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2(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 1、《小石城山记》 【教学目标】 1、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它们 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幻 灯片二),这是作者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 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三次鉴赏品读,力图领悟作者的感情和信念,并感受文章中的意境 二、检查预习,字词、句式(幻灯片) 三、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在大家预习和上一节课解决字词 疑难的基础上,能不能看出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思考这个问题,可参照课 文的旁批 明确: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部分,议论与抒情,作者面对景 物时的联想和思索。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议论两个段落。[板书: 景情] 讲读课文 读文章:品景 (1)我们在介绍山水游记的文体特征时讲到,作者描绘景物的关键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那么,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描绘的?请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幻灯 片三) 教师范读 明确:“奇”。[板书:奇] (2)设问: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划出原文的句子 提问。明确:三个方面。小石城山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 (3)设问: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 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 能为,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二读文章:品情 面对如此奇丽之景,作者不仅发出“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叹,而且更进一步在第二段通 过议论表达联想和思索,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议论的 (1)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学生读第二段。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2)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粤教版选修 2(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 1 、《小石城山记》 【教学目标】 1 、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 、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 、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它们 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幻 灯片二),这是作者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 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三次鉴赏品读,力图领悟作者的感情和信念,并感受文章中的意境。 二、检查预习,字词、句式(幻灯片) 三、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在大家预习和上一节课解决字词 疑难的基础上,能不能看出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思考这个问题,可参照课 文的旁批。 明确: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部分,议论与抒情,作者面对景 物时的联想和思索。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议论两个段落。[板书: 景 情] 讲读课文 一、一读文章:品景 ⑴我们在介绍山水游记的文体特征时讲到,作者描绘景物的关键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那么,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描绘的?请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幻灯 片三) 教师范读。 明确:“奇”。[板书:奇] ⑵设问: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划出原文的句子。 提问。明确:三个方面。小石城山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 ⑶设问: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 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 能为,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二、二读文章:品情 面对如此奇丽之景,作者不仅发出“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叹,而且更进一步在第二段通 过议论表达联想和思索,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议论的。 ⑴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学生读第二段。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⑵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 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 渡的作用。 (3)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幻 灯片五) 小组讨论 提问。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4)设问:既然作者曾很长时间怀疑造物者的有无,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城山后会相信造物者 确实有呢?如果思考不出来,请大家到第一段中寻找答案 明确:那是因为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是“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 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所以作者相信造物者确实有 (5)设问: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由相信造物者确实“有”又怀疑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呢? 思考时,请大家抓住句中表达作者对造物者态度的那个字,“怪”,作者为什么要怪造物者? 提问。明确:那是因为造物者将本来应该放置在中州的山水放置在了偏僻的永州,这种安排 对于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来说是不公平的,作者由造物者这种不公平的安排怀疑造物者是 否真的存在。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为小石城山有这样的美景却被弃置而愤愤不平 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给出关于造物者有无的确切答案,也许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于讨 论造物者的有无。 (6)设问:那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思考这个问题,请大家回到本段的第一句,为什么作者 说“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作者为什么要怀疑造物者的存在?人在什么时候才会怀疑上 苍的存在,对上苍发出疑问和呼喊?请大家调动平时的阅读经验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这个 问题 提问。明确: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用文学性的话概括了这种现象,这样一段话或许 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 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 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 不呼父母的。) 请大家想,与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相联系,什么样的事情才会让柳宗元这样 有远大抱负的革新家感到身心疲惫“劳苦倦极”以致于要向上苍发出疑问? 明确:被贬官。因为柳宗元遭遇到这么不公平的待遇,在永州的十年都愤懑之极。所以,“又 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一句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小石城山的奇石自比,抒发了个人 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柳宗元在议论中以造物者的有无为话题,但他的本意并不在讨论造物者的 有无,而在于借这个话题,用曲笔表达个人内心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板书:愤] (7)本段还有一个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是二者,余未信之两种”,作者为何这样说?(解 释字词),作者不相信这两种说法,那么作者相信什么呢? 提示:有人认为这是两种人对柳宗元的劝慰之词,那么这两种劝慰之词是如何劝柳宗元的 小组讨论。 提问。明确:有的人说,造物者用这些美景来安慰向你(指柳宗元)这样的人,言外之意 就是,那么,你就以欣赏山水度日吧,不要再有非分之想,也无需终日愤愤不平,安于现状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 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 渡的作用。 ⑶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幻 灯片五) 小组讨论。 提问。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⑷设问:既然作者曾很长时间怀疑造物者的有无,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城山后会相信造物者 确实有呢?如果思考不出来,请大家到第一段中寻找答案 明确:那是因为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是“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 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所以作者相信造物者确实有。 ⑸设问: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由相信造物者确实“有”又怀疑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呢? 思考时,请大家抓住句中表达作者对造物者态度的那个字,“怪”,作者为什么要怪造物者? 提问。明确:那是因为造物者将本来应该放置在中州的山水放置在了偏僻的永州,这种安排 对于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来说是不公平的,作者由造物者这种不公平的安排怀疑造物者是 否真的存在。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为小石城山有这样的美景却被弃置而愤愤不平。 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给出关于造物者有无的确切答案,也许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于讨 论造物者的有无。 ⑹设问:那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思考这个问题,请大家回到本段的第一句,为什么作者 说“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作者为什么要怀疑造物者的存在?人在什么时候才会怀疑上 苍的存在,对上苍发出疑问和呼喊?请大家调动平时的阅读经验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这个 问题。 提问。明确: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用文学性的话概括了这种现象,这样一段话或许 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 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 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 不呼父母的。) 请大家想,与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相联系,什么样的事情才会让柳宗元这样 有远大抱负的革新家感到身心疲惫“劳苦倦极”以致于要向上苍发出疑问? 明确:被贬官。因为柳宗元遭遇到这么不公平的待遇,在永州的十年都愤懑之极。所以,“又 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一句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小石城山的奇石自比,抒发了个人 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柳宗元在议论中以造物者的有无为话题,但他的本意并不在讨论造物者的 有无,而在于借这个话题,用曲笔表达个人内心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板书:愤] ⑺本段还有一个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是二者,余未信之两种”,作者为何这样说?(解 释字词),作者不相信这两种说法,那么作者相信什么呢? 提示:有人认为这是两种人对柳宗元的劝慰之词,那么这两种劝慰之词是如何劝柳宗元的 呢? 小组讨论。 提问。明确:有的人说,造物者用这些美景来安慰向你(指柳宗元)这样的人,言外之意 就是,那么,你就以欣赏山水度日吧,不要再有非分之想,也无需终日愤愤不平,安于现状 吧
有的人说,永州这个地方的灵气,只合适造奇石而非人才,所以永州少人才而多奇石,永 州人都是平凡人。言外之意是,永州本来就少人才,朝廷不重视也是正常的,柳宗元无需再 执着于自己的抱负,像一个永州的普通人那样生活下去吧,这是要柳宗元甘于平庸 (8)但是,柳宗元对这两种安慰之词是怎样看待的呢? 明确:柳宗元不相信这两种说法,这两种安慰之词都不能代替或者抚平柳宗元心中最真实的 想法。那柳宗元相信什么呢?他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呢? 提问。明确:柳宗元不相信第一种说法,表明他并不满足于在游山玩水中优游度日,对这种 生活现状他是不满意的,他想摆脱现状:柳宗元不相信第二种说法,那就是他不承认永州只 有奇石而没有人才,他觉得永州也有人才,比如说柳宗元自己,他应该到中州施展他的抱负 所以,我们看到在抒发身世之叹愤懑之情之后,作者还在议论中寄托了他的志向和人生态度 那就是虽然处于逆境,但仍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板书:志坚]柳宗元在被贬官期间,还 创作了像《捕蛇者说》、《三戒》等作品,表现了柳宗元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忧国 忧民的情怀 本文第一段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奇景,第二段是作者有景而发的议论,暗含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和坚守之志,对于这篇文章在结构与思想内容方面的特点,明代著名文论家茅坤在《唐宋八 大家文钞》中评价“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评价是很 到位也很中肯的。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在自己的文章中很好的实践了言志载道的主 张 三、三读文章:品境 (1)设问:一篇优秀的山水游记,不仅有情有景有作者的志向,更重要的是要有意境,下面我 们来看在《小石城山记》中,情、景、志三者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 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齐读一遍课文。 提问。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2)设问:可以看出正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处境的相似,使柳宗元由景入情产生联想。现在回头 再看,这些景物还是单纯的自然之景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 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哪一句提示你?—“益奇而坚”,比起前两种景物而言,这 些嘉树美箭显得更加的奇美,而且深深扎根在石缝中更加坚实。环境极其恶劣,才能极其优 秀,这些嘉树美箭正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照 由此可以看出,不仅作者在第二段因景而生情,而且作者第一段描绘景物时还融入了自己的 个性特征和情感。所以,这篇文章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是:由景入情,作者融情于景,真正 做到了物我相融。关于作者面对自然山水时物我相融的感受,在《永州八记》第一篇《始得 西山宴游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遨游于永州的奇山丽水之间 忘却自我,将自己融化到眼前的景致中,以我观物,以情观物,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风气,成 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 正是因为言志载道的风格与情景交融的意境,作者将自己的志向和感情投射到景物上,使得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景物不仅停留在自然山水的层面上,这种自然山水因为包含了作者的志向 和感情,而具有了精神文化历史的含量,从而使自然山水向人文山水升华。[板书:自然之箭 头人文之景]。如果小石城山还在,我们现在再去游览的时候,对它的欣赏已不会仅仅停留 在看山看水的层面上,我们在看山看水的时候,更多的是会想到柳宗元在当时当地下的人生 遭际和内心感受,体会到自然山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含量 (3)设问:其实,自然山水在文人笔下被点化成人文山水不仅体现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这
有的人说,永州这个地方的灵气,只合适造奇石而非人才,所以永州少人才而多奇石,永 州人都是平凡人。言外之意是,永州本来就少人才,朝廷不重视也是正常的,柳宗元无需再 执着于自己的抱负,像一个永州的普通人那样生活下去吧,这是要柳宗元甘于平庸。 ⑻但是,柳宗元对这两种安慰之词是怎样看待的呢? 明确:柳宗元不相信这两种说法,这两种安慰之词都不能代替或者抚平柳宗元心中最真实的 想法。那柳宗元相信什么呢?他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呢? 提问。明确:柳宗元不相信第一种说法,表明他并不满足于在游山玩水中优游度日,对这种 生活现状他是不满意的,他想摆脱现状;柳宗元不相信第二种说法,那就是他不承认永州只 有奇石而没有人才,他觉得永州也有人才,比如说柳宗元自己,他应该到中州施展他的抱负。 所以,我们看到在抒发身世之叹愤懑之情之后,作者还在议论中寄托了他的志向和人生态度, 那就是虽然处于逆境,但仍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板书:志 坚]柳宗元在被贬官期间,还 创作了像《捕蛇者说》、《三戒》等作品,表现了柳宗元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忧国 忧民的情怀。 本文第一段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奇景,第二段是作者有景而发的议论,暗含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和坚守之志,对于这篇文章在结构与思想内容方面的特点,明代著名文论家茅坤在《唐宋八 大家文钞》中评价“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评价是很 到位也很中肯的。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在自己的文章中很好的实践了言志载道的主 张。 三、三读文章:品境 ⑴设问:一篇优秀的山水游记,不仅有情有景有作者的志向,更重要的是要有意境,下面我 们来看在《小石城山记》中,情、景、志三者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 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齐读一遍课文。 提问。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⑵设问:可以看出正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处境的相似,使柳宗元由景入情产生联想。现在回头 再看,这些景物还是单纯的自然之景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 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哪一句提示你?——“益奇而坚”,比起前两种景物而言,这 些嘉树美箭显得更加的奇美,而且深深扎根在石缝中更加坚实。环境极其恶劣,才能极其优 秀,这些嘉树美箭正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照。 由此可以看出,不仅作者在第二段因景而生情,而且作者第一段描绘景物时还融入了自己的 个性特征和情感。所以,这篇文章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是:由景入情,作者融情于景,真正 做到了物我相融。关于作者面对自然山水时物我相融的感受,在《永州八记》第一篇《始得 西山宴游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遨游于永州的奇山丽水之间, 忘却自我,将自己融化到眼前的景致中,以我观物,以情观物,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风气,成 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 正是因为言志载道的风格与情景交融的意境,作者将自己的志向和感情投射到景物上,使得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景物不仅停留在自然山水的层面上,这种自然山水因为包含了作者的志向 和感情,而具有了精神文化历史的含量,从而使自然山水向人文山水升华。[板书:自然之 箭 头 人文之景]。如果小石城山还在,我们现在再去游览的时候,对它的欣赏已不会仅仅停留 在看山看水的层面上,我们在看山看水的时候,更多的是会想到柳宗元在当时当地下的人生 遭际和内心感受,体会到自然山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含量。 ⑶设问:其实,自然山水在文人笔下被点化成人文山水不仅体现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这
是中国山水游记“以情观物”一派几乎都有的共同特征。 明确:我们从最近学过的课文开始看起。先以我们最近刚学的《黄州快哉亭记》为例。(幻 灯片十)这是由于作者开朗达观心态的点染,使得长江的壮丽风景更加超脱于世俗,豪情万 丈,所以,黄州快哉亭对于后世人的意义,不仅在于长江的壮丽风景,更多的是与风景交织 在一起的作者超然物外达观开朗的心态会给后人以更深的启发。此外,还有范仲淹的《岳阳 楼记》, (4)设问:下面请同学起来分析一下《岳阳楼记》中岳阳楼之一自然之景是如何被作者点化成 人文之景的?也就是说,岳阳楼这一景物经《岳阳楼记》一文被赋予了一种怎样的意义?岳 阳楼成了怎样一种精神的象征? 提问。明确:提到岳阳楼,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岳阳 楼和洞庭湖的无限风光被作者的胸襟和抱负所点染,提到岳阳楼,让人更多感到的是知识分 子的远大理想和历史责任感 此外,还有《醉翁亭记》,“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 守归而宾客从也。”作者热爱生活、与民同乐的情怀已经和这一景致分不开了。 即使像《游褒禅山记》这样哲理性很强的游记,关于志、物、力三者关系的议论也包含了作 者的人生态度和像治学方式,给后人以启示。 不仅山水游记是这样,古代诗歌中也有不少与景物描写有关的作品,经作者感情的点化之后, 自然山水已然变成人文山水。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关于自然山水经文人的点化而成人文山水,当后人面对这些景致时,更多体会到的是自然山 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含量这一点,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说道(幻灯片 十一):“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 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 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 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存封久远的文化内涵 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裏卷,倒也能吞吐千年 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一起了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大家现在学校里读好万卷书,今后到外面的世界行万 里路,去获得各种不同的人生体验,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丰富的人生。 布置作业:请以“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为内容,写一篇随笔,谈谈个人的思考与感受。 2、《黄州快哉亭记》 介绍题名:“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 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篇名 作者旨趣与性质 桃花源记陶渊明纯记叙文一一纯寓言 岳阳楼记范仲淹兼“览物”的叙述、对“古仁人之心”的议论及侧写自我心志的 抒情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同上:兼具叙述、议论、抒情 作者简介: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 士第。着有《栾城集》 苏辙风格鉴定:1.辙性沉静,资禀敦厚,加以父、兄之熏陶,发为文章,汪洋澹泊,似其 为人。 2.苏轼评语:“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
是中国山水游记“以情观物”一派几乎都有的共同特征。 明确:我们从最近学过的课文开始看起。先以我们最近刚学的《黄州快哉亭记》为例。(幻 灯片十)这是由于作者开朗达观心态的点染,使得长江的壮丽风景更加超脱于世俗,豪情万 丈,所以,黄州快哉亭对于后世人的意义,不仅在于长江的壮丽风景,更多的是与风景交织 在一起的作者超然物外达观开朗的心态会给后人以更深的启发。此外,还有范仲淹的《岳阳 楼记》, ⑷设问:下面请同学起来分析一下《岳阳楼记》中岳阳楼之一自然之景是如何被作者点化成 人文之景的?也就是说,岳阳楼这一景物经《岳阳楼记》一文被赋予了一种怎样的意义?岳 阳楼成了怎样一种精神的象征? 提问。明确:提到岳阳楼,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岳阳 楼和洞庭湖的无限风光被作者的胸襟和抱负所点染,提到岳阳楼,让人更多感到的是知识分 子的远大理想和历史责任感。 此外,还有《醉翁亭记》,“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 守归而宾客从也。”作者热爱生活、与民同乐的情怀已经和这一景致分不开了。 即使像《游褒禅山记》这样哲理性很强的游记,关于志、物、力三者关系的议论也包含了作 者的人生态度和像治学方式,给后人以启示。 不仅山水游记是这样,古代诗歌中也有不少与景物描写有关的作品,经作者感情的点化之后, 自然山水已然变成人文山水。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关于自然山水经文人的点化而成人文山水,当后人面对这些景致时,更多体会到的是自然山 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含量这一点,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说道(幻灯片 十一):“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 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 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 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存封久远的文化内涵 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 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一起了……”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大家现在学校里读好万卷书,今后到外面的世界行万 里路,去获得各种不同的人生体验,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丰富的人生。 布置作业:请以“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为内容,写一篇随笔,谈谈个人的思考与感受。 2 、《黄州快哉亭记》 介绍题名: “ 记 ”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 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篇名 作者 旨趣与性质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纯记叙文--纯寓言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兼 “ 览物 ” 的叙述、对 “ 古仁人之心 ” 的议论及侧写自我心志的 抒情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同上;兼具叙述、议论、抒情 作者简介: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 士第。着有《栾城集》 苏辙风格鉴定: 1. 辙性沉静,资禀敦厚,加以父、兄之熏陶,发为文章,汪洋澹泊,似其 为人。 2. 苏轼 评语: “ 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 1079 ),苏轼因 “ 乌台诗案 ” 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
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 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 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设计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圆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 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文章表 面上反映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脑赛和不平。 整体感知 本文共分四个自然段,请概括各段大意 、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二、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三、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四、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分析第一段 出:流出。始:开始。肆大:水流阔大。南、北:向南,向北。益张:越发盛大。浸灌 意思都是“注”。相若:差不多。即:靠近。为:建造。胜:美景。名:命名,名 词作动词。 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答: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 的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变化如何 答:“奔放肆大 “其势益张 波流浸灌” 眼界与心境 始宽 渐宽 全开 视角变化: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分析第二段 盖:大概。阖:通“合”。闭藏,消失。倏忽:忽然, 玩:观赏,欣赏。举:抬。 足:足够 行列:成行成列(名词作动词)。所以…者 的原因。睥睨:伺机夺取。骋 骛:纵横驰骋。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状语后置) 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答: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一即空间,后半谈历史一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 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别。 2、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 答:(1)江山风物足以观赏。(2)古人流风足以怀想。 分析第三段,并找出中心句 从:带领。披:敞开。当:迎着。盖:大概。异:差别。遇:指碰上好机会,被重用。变: 不同。与:参与。自得:舒畅。病:忧愁。性:本性。适:往。 中心句:“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分析最后一段 患:病,忧愁 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 余功:功劳之余,即剩余时 自放:自己任情漫游。放,纵。 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相对(西山白云)。 穷:尽享 胜:美景 自适:自求安适 振:吹拂 乌:哪里。 濯:洗濯。 宜:应该
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 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 “ 快哉亭 ” ,还写了一首以快哉 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 ?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设计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圆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 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文章表 面上反映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脑赛和不平。 整体感知 本文共分四个自然段,请概括各段大意。 一、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二、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 “ 快哉 ” 命名的原因。) 三、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 四、赞颂张梦得 “ 何适而非快 ” 的旷达胸怀。 分析第一段 出:流出。 始:开始。肆大:水流阔大。南、北:向南,向北。益张:越发盛大。浸灌: 意思都是 “ 注 ” 。 相若:差不多 。即:靠近。为:建造。胜:美景。名:命名,名 词作动词。 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答: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 “ 快哉亭 ” 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 的。 2 .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变化如何? 答: “ 奔放肆大 ” “ 其势益张 ” “ 波流浸灌 ” 眼界与心境 : 始宽 渐宽 全开 视角变化: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分析第二段 盖:大概。阖:通 “ 合 ” 。闭藏,消失。 倏忽:忽然。 玩:观赏,欣赏。举:抬。 足:足够。 行列:成行成列 ( 名词作动词 ) 。所以 …… 者: …… 的原因。睥睨:伺机夺取。 骋 骛:纵横驰骋。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状语后置) 1 、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答: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 —— 即空间,后半谈历史 —— 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 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别。 2 、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 答: (1) 江山风物足以观赏。 (2) 古人流风足以怀想。 分析第三段,并找出中心句 从:带领。披:敞开。当:迎着。盖:大概。异:差别。遇:指碰上好机会,被重用。变: 不同。与:参与。自得:舒畅。病:忧愁。性:本性。适:往。 中心句 :“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 分 析 最后一段 患:病,忧愁。 窃:偷得,这里即 “ 利用 ” 之意。 余功:功劳之余,即剩余时 间。 自放:自己任情漫游。放,纵。 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相对(西山白云)。 穷:尽享。 胜:美景。 自适:自求安适。 振:吹拂。 胜:禁。 乌:哪里。 濯:洗濯。 宜: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