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作品选读
荀子作品选读
作家作品 乱世哲人——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时人 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 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 (今山西南部)人,是先秦著名思想 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重要的代 表人物,现存32篇
•作家作品 • 乱世哲人——荀子 • 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时人 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 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 (今山西南部)人,是先秦著名思想 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重要的代 表人物,现存32篇
《天论》作为荀子思想的代表作之 ,是一篇长文。在文章中,荀子 提出了“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 用之”的鲜明观点,大胆反对当时 流行的迷信天命、拜倒在自然面前 的看法 本文节选是属于文章的后半部,主 要闻述“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充分体现他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 《天论》作为荀子思想的代表作之 一,是一篇长文。在文章中,荀子 提出了“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 用之”的鲜明观点,大胆反对当时 流行的迷信天命、拜倒在自然面前 的看法。 • 本文节选是属于文章的后半部,主 要阐述“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充分体现他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1、天道观: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 存在的自然界, 2、认识论: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 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3、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 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 的观点。 5、教育观: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 这实际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观及“化性 起伪”人性论的逻辑延伸
• 1、天道观: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 存在的自然界, • 2、认识论: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 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 3、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 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 的观点。 • 5、教育观: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 这实际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观及“化性 起伪”人性论的逻辑延伸
传世名言 ·(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 吾贼也。(《荀子·修身》)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 学》) (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 学》)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8)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10)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 (11)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 期焉。(《荀子·不苟》)
• 传世名言 • (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 吾贼也。(《荀子·修身》) •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 (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 (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 学》) • (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 学》) •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 (8)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 (10)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 • (11)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 期焉。(《荀子·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