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捕鱼,最好是有鱼网;调查方言,最好是使用调查提纲(或 手册、表格)。因此,调查方言语音和词汇,前人早已设计好了 调查提纲。惟独方言语法的调查,“至今没有公开发表过一份完 备的可供各地方言语法调查用的表格”①,只有一些“不是全面 调查方言语法的表格②如《汉语方言调查简表》等书后头的语 法例句分别为37个、53个和300多个。看来这些例句的设计是 有针对性的,可惜它们没有都写出所针对的方言例句及其出处。 本书所选的普通话例子都列出所针对的方言,并且还给方言 例句注明出自哪个地方。③本书方言例子是从近两百万字的方言 语法材料中精选出来的。这些供调查用的有启发性方言例子及其 说明,还可供方言学教师和学者在进行方言教学和研究时参考。 本书是为了调查全国各地方言语法而设计的。也许有人问, 全国方言这么复杂,10万字的一本小书,够用吗?我们认为, 在茫茫大海中,鱼网再大,也会有漏网之鱼。我们的网是打算只 捞与普通话不同的鱼。如果连相同的鱼也想捞,这可拿普通话语 ①②见詹伯慧主编的《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8)。该书有语法调查例句72个,首次在调查例句后面附有方言例句 ③要想知道例子的原文及出处,可从《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黄伯荣 主编,青岛出版社,1996)中查出。先从附录二“本书条目地名索引” 中查到地名,后凭地名前条目号码查正文。只有少数例子不是出自“类
法书的例句作补充调查。制订本手册的目的是让调查者花较少的 时间查到较多的方言特殊语法现象,争取大鱼、中鱼不漏网。要 想发现更多的、细微的方言语法规律,可根据本书所提供的线索 自己设计补充有各种语境、各种条件的调查例句。 也许有人说,就一个方言来说,调查时本书好些例子用不 上,即一个例子捞不到一条鱼。对!每一个方言不可能具有所有 方言特点的总和。用本书调查时第一步不妨只挑选书中本地方言 区和邻近方言区的例子来调查,第二步再扩大调查面。 也许有人认为,本书各部分篇幅太不平衡了。其实不平衡是 通例,也是有其原因的。本书词法篇幅比句法大,这是因为有些 句法现象可以从词法例句中调查到。词法中动词例句偏多,有些 虚词例句偏少,这是因为动词是动句的核心,动词句比较多;汉 语动词的构形、构词现象又比较丰富,我们为了叙述方便,把复 句放在连词和其他部分里调查。语气助词篇幅比其他虚词多,不 光是因为语气助词为“华文所独”,还因语气助词的调查研究难 度大,凭少数例子概括出一种语法意义,容易以偏概全。调查语 气助词还需借助句法和其他部分的例句。总之词法、句法的例句 是可以互补通用的。还有,本书只附录了少数封闭性(可列举 的)词类调查表,①不够全面。这是为了节省篇幅。学者可凭书 中的“说明”去查找所缺的封闭词类。 为了充实本书的内容,为了方便查找前贤精心设计的方言语 法调查例句,我们把《汉语方言调查简表》、《方盲调查词汇表》 和《汉语方言及方法调查》中的语法调查例句都附在本手册后 面,作为附录,供方言语法调查者使用,以补本手册的不足,在 此,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组的专家们表示感谢。 詹伯慧教授审读了本书部分内容,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并 ①量词和名词配合调查表和其他调查表还可供方言词汇调查时使用
为本书题写书名和作序,还主动提供他主编的《汉语方言及方言 调查》中的语法例句,我们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编者分工情况如下: 王晖—句型、句法结构、语序和省略; 史冠新——名词、数词、量词; 戚晓杰——动词、介词、连词等; 孙林东——形容词、副词、代词; 黄伯荣——助词、拟声词、叹词等; 陈汝立—语气词等
凡例 1.本书的三角号(△)表示它后面是方言例句(或例词、 短语),它的前面是普通话例子 2.斜线()表示前后例子同属于一种话。 3.方括号([])里的汉字是方言地名。地名一般都写出省 名和县名,个别的略去省名(如广州,略去广东),有的只写省 名或只写方言名,是因为所引的原文也如此。 4.方括号([])里的音标是国际音标,无方括号的字母是 汉语拼音字母。右上角的数字是调值。有时原文只写调类符号或 调类名称。音标、字母前头的方框(□),表示有音无字。 5.汉字底下的浪线,表示上面汉字是该方言的同音假借字 6.占一个字位的浪线(一),表示与前头的音标或汉字相 同,是重复号。 7.没写出处的方言例子,与上一条例子的出处相同。 8.个别汉字右下角的数码引自原文,表示该词的第几种用 法。如“来3",表示山西洪洞话“来”的第三种用法
目录 壹句型 被动句 二、比较句 ……(2) 处置句 (3) 四、存现句 五、动宾句 …(5) 六、动宾补句………………………………(6) 七、否定句 (7) 八、“给”字句 九、兼语句… 9) 十、紧缩句 ……(9) 十一、“来”、“去”句 (10) 十二、连动句……………… …(10) 十三、判断句…… (11) 十四、双宾句 十五、疑问句 (11) 十六、主谓谓语句 …(15) 十七、“有”、“无”句 (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