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汉语方言调查 第一节调查的前期准备 、基本知识 、调查对象的选取 第二节调查表的设计 《方言调查字表》 二、连读变调表的设计 三、词汇调查表的设计 四、语法调查表的设计 五、长篇语料的调查资料 六、其他调查表的设计 第三节调查法和调查程序 调查法 、调查的程序 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调查报告的写作 小结 第一章汉语方言调查 语言学是一门经验科学。没有材料,语言研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语言研究 的第一步就是掌握语言材料(简称“语料”)。方言硏究跟共同语硏究对语料的要求和在语料 的收集上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 、方言一般都只存在与口语里,很少有书面的记录。尽管比起其他语言,汉语方言的 书面记录出现很早,种类也比较多,除了方言词典和地方志之外,还有方言小说、方言韵书 和西方传教士记录的方言材料,但这些记录与共同语的书面材料相比,数量上是微不足道的 西汉扬雄的《方言》一书收集了大量的方言词语,但是考虑到当时方言的复杂性,每一个方 言区或方言点的语料实际仍是挂一漏万。 二、20世纪以前的方言记录在质量上还有许多不足:首先,语料的分布极不均匀,北 部吴语如苏州话等的材料相对比较丰富,闽语区有不少方言韵书,但绝大部分方言点则少有 记录。其次,大多数的方言材料,特别是方言语法材料基本上都出现在明代以后,从这些材 料中,很难了解汉语方言的早期面貌。再次,语料分散,不成系统,拿方志记录的的材料来 说,基本上都只有少数词语和一些零散的语音特征的文字说明。只有方言韵书和传教士的记 录可算是比较系统的方言语音材料。 三、方言以口语形式存在,方言研究是对口语的研究。由于汉字不能反映实际语音的面 貌,我们很难从20世纪以前的方言记录中找出方言的实际读音,因此方言研究就不能单纯 依靠这些记录的文献。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教,需要学习各 地的方言,为此编写了一些方言教科书和方言词典,涉及几十个汉语方言点。他们用拉丁字 母为方言记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方言语音情况。不过一则传教士的语言学修养
1 第一章 汉语方言调查 第一节 调查的前期准备 一、基本知识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 第二节 调查表的设计 一、《方言调查字表》 二、连读变调表的设计 三、词汇调查表的设计 四、语法调查表的设计 五、长篇语料的调查资料 六、其他调查表的设计 第三节 调查法和调查程序 一、调查法 二、调查的程序 三、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调查报告的写作 小结 第一章 汉语方言调查 语言学是一门经验科学。没有材料,语言研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语言研究 的第一步就是掌握语言材料(简称“语料”)。方言研究跟共同语研究对语料的要求和在语料 的收集上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 一、方言一般都只存在与口语里,很少有书面的记录。尽管比起其他语言,汉语方言的 书面记录出现很早,种类也比较多,除了方言词典和地方志之外,还有方言小说、方言韵书 和西方传教士记录的方言材料,但这些记录与共同语的书面材料相比,数量上是微不足道的。 西汉扬雄的《方言》一书收集了大量的方言词语,但是考虑到当时方言的复杂性,每一个方 言区或方言点的语料实际仍是挂一漏万。 二、20 世纪以前的方言记录在质量上还有许多不足:首先,语料的分布极不均匀,北 部吴语如苏州话等的材料相对比较丰富,闽语区有不少方言韵书,但绝大部分方言点则少有 记录。其次,大多数的方言材料,特别是方言语法材料基本上都出现在明代以后,从这些材 料中,很难了解汉语方言的早期面貌。再次,语料分散,不成系统,拿方志记录的的材料来 说,基本上都只有少数词语和一些零散的语音特征的文字说明。只有方言韵书和传教士的记 录可算是比较系统的方言语音材料。 三、方言以口语形式存在,方言研究是对口语的研究。由于汉字不能反映实际语音的面 貌,我们很难从 20 世纪以前的方言记录中找出方言的实际读音,因此方言研究就不能单纯 依靠这些记录的文献。19 世纪下半叶和 20 世纪上半叶,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教,需要学习各 地的方言,为此编写了一些方言教科书和方言词典,涉及几十个汉语方言点。他们用拉丁字 母为方言记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方言语音情况。不过一则传教士的语言学修养
参差不齐,二则拉丁字母也不能完全符合汉语方言记录的需要,这些材料还需进行进一步的 整理。 四、共同语研究是单一语言系统的研究,研究者只需要掌握一个语言系统的语料。方言 研究的目的则是探索系统间的差异表现及其规律,十分依赖于系统之间的比较或对比方法的 研究,方言研究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多系统语料之上,研究者只熟悉一两种方言是不够的。现 代汉语方言以县单位计算的话,总数估计在2000种以上。20世纪以后,汉语方言有了大量 的以现代方言学方法收集的方言语料,但是其广度和深度仍是有限的,尤其是这些语料在收 集整理过程中都受到当时的调查目的和研究方法的局限。目前方言学在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上有所转变,以往的材料经常很难满足新的硏究要求。例如,20世纪几次大规模方言调查 都是为了解方言概貌、对方言进行分区,方言分区所涉及的语料只有若干条方言特征,要用 来全面探讨方言的历史关系和某些专题常常有不足之感。 要解决上述四个方面造成的困难,我们必须掌握收集语料的技能,随时获取研究所需的 语料。收集方言语料的工作就是方言调查,也叫田野调査或田野工作。调查人也称田野工作 者。这是方言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所以方言学家几乎都是田野工作者。 方言调查可以分成调查人、发音人、调查目的、调查表、调査过程和调查结果整理等六 个要素,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和规范。整个调查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调查的 前期准备工作,涉及调査人的培养、调査目的的确定和调查表的选择设计、调査点和调查人 的确定:调查方式的选择和调查工作的展开;调查报告的写作。 第一节调查的前期准备 赵元任说过:“如果随便到各处走走听听记记,那所得的东西的价值一定等于零或小于 零,因为多错误的记载,还不如没有记载。”(转引自游汝杰2000:17)这说明从事调查工 作的人在调查之前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调查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调查必 须是有计划有目的展开的。 、基本知识 1.1语言学知识 在方言调查中,调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查者本身的素质。方言调查是发掘语言 事实、逐步认识语言系统的一个过程,换句话说调査过程和研究过程常常是纠缠在一起的 调查最终的目的是弄清语言学问题,因此需要调查者具备较好的语言学素养。语言学知识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国际音标训练。方言调査是记录口语,需要调查人有听音、辨音和记音能力,现在 我们通常以国际音标作为语音记录的工具,调査人接受语音训练、掌握国际音标是最基本的 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国际音标见本教材附录,声调记录方法见本章第三节“调查的程序 、语言学理论知识。方言调査需要调查人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设计调查表:在调査过 程中,需要调査人对调査的结果有一个预测和初步的评价:调查结束以后,调查人要对调查 结果进行整理,并要从中发现问题,以便进一步补充调査或者进行深入的挖掘。没有相关的 语言学知识,当然不可能完成这样的工作。对调查人来说,下面两方面的知识尤其重要: 2
2 参差不齐,二则拉丁字母也不能完全符合汉语方言记录的需要,这些材料还需进行进一步的 整理。 四、共同语研究是单一语言系统的研究,研究者只需要掌握一个语言系统的语料。方言 研究的目的则是探索系统间的差异表现及其规律,十分依赖于系统之间的比较或对比方法的 研究,方言研究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多系统语料之上,研究者只熟悉一两种方言是不够的。现 代汉语方言以县单位计算的话,总数估计在 2000 种以上。20 世纪以后,汉语方言有了大量 的以现代方言学方法收集的方言语料,但是其广度和深度仍是有限的,尤其是这些语料在收 集整理过程中都受到当时的调查目的和研究方法的局限。目前方言学在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上有所转变,以往的材料经常很难满足新的研究要求。例如,20 世纪几次大规模方言调查 都是为了解方言概貌、对方言进行分区,方言分区所涉及的语料只有若干条方言特征,要用 来全面探讨方言的历史关系和某些专题常常有不足之感。 要解决上述四个方面造成的困难,我们必须掌握收集语料的技能,随时获取研究所需的 语料。收集方言语料的工作就是方言调查,也叫田野调查或田野工作。调查人也称田野工作 者。这是方言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所以方言学家几乎都是田野工作者。 方言调查可以分成调查人、发音人、调查目的、调查表、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整理等六 个要素,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和规范。整个调查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调查的 前期准备工作,涉及调查人的培养、调查目的的确定和调查表的选择设计、调查点和调查人 的确定;调查方式的选择和调查工作的展开;调查报告的写作。 第一节 调查的前期准备 赵元任说过:“如果随便到各处走走听听记记,那所得的东西的价值一定等于零或小于 零,因为多错误的记载,还不如没有记载。”(转引自游汝杰 2000:17)这说明从事调查工 作的人在调查之前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调查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调查必 须是有计划有目的展开的。 一、基本知识 1.1 语言学知识 在方言调查中,调查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查者本身的素质。方言调查是发掘语言 事实、逐步认识语言系统的一个过程,换句话说调查过程和研究过程常常是纠缠在一起的。 调查最终的目的是弄清语言学问题,因此需要调查者具备较好的语言学素养。语言学知识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音标训练。方言调查是记录口语,需要调查人有听音、辨音和记音能力,现在 我们通常以国际音标作为语音记录的工具,调查人接受语音训练、掌握国际音标是最基本的 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国际音标见本教材附录,声调记录方法见本章第三节“调查的程序”。 二、语言学理论知识。方言调查需要调查人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设计调查表;在调查过 程中,需要调查人对调查的结果有一个预测和初步的评价;调查结束以后,调查人要对调查 结果进行整理,并要从中发现问题,以便进一步补充调查或者进行深入的挖掘。没有相关的 语言学知识,当然不可能完成这样的工作。对调查人来说,下面两方面的知识尤其重要:
(一)、音系学和音韵学知识。方言调査首先是语音的调查和整理,以往的方言调查特 别强调这一点,一方面因为汉语方言的主要差别体现在语音系统中,另一方面通过几十年的 调查实践,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字音调查表——《方言调查字表》。《方言调查字表》设 计的主要根据是“切韵广韵一系韵书所代表的古音系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81: ⅴ),因此调査人必须掌握音韵学知识,否则就弄不清调査表的设计意图,也就很难做好调 査工作了。在具体调査某一个方言时,调査人还需要根据方言的实际情况对调查字表进行增 删,需要设计连读变调表等其他调查表格,这些也都离不开音韵学知识。调查记录过程中和 调査结束以后,调査人需要对方言音系进行归纳整理,这就离不开音系学知识,特别是音位 归纳方面的知识。这两项可以说是方言调查的基础知识。 (二)、语法学和历史语法知识。很多调查人在调查方言语法时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多 数方言语法调查流于泛泛,除了调査人熟悉的一些方言,没有能够做到对方言的深入挖掘 这都是由于调査人缺乏语法学知识造成的。方言调查开展至今,在语音材料方面已经有了相 当的积累,以后的方言调査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拓宽调查的面,改进调查的方法。拓宽调查面 就是由单纯的音系调查改为语言系统的全面调查,特别是语法系统的调查:改进方言调查法 就是调查由原来利用字表的单字音调查转变为结合词汇和语法的调查。因此,要完整深入地 了解方言,揭示方言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的相互作用,必须设计新的调查表格。需要 调查人在原有的语音训练之上,加强语法学方面的训练 刘丹青(2001)说,“汉语方言学讨论方言的句法特点,惯常拿普通话或北京话当参照。” 方言语法与普通话语法有同有异,他们都是汉语历史发展的结果。不管现行的方法有无缺点, 方言语法的调查研究离不开对其他两方面的了解,从这个角度说,方言调查者必须掌握语法 学和历史语法知识。而要真正做到揭开方言语法的全貌,突破普通话语法研究给方言语法调 査研究带来桎梏,需要我们掌握更具普遍意义的语法学理论和方法,对于调査人的语法理论 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往汉语研究的各个领域基本上各自为战,互相的协作、成果的借鉴比较少,这种现象 目前正在慢慢地改变。对方言学来说,研究要不断地走向深入,与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更 紧密地结合起来,要让它的成果为其他分支学科所利用、所重视,就不能局限于原有的一套 基本技巧,而必须不断地吸收其他分支学科的新成果。所以调查人应该关注语言学其他分支 学科的研究动态,利用他们的新方法、新成果来充实方言的调查研究。 1.2生活知 语言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特别表现在词汇系统上,词汇直接与现实世界相联系。 中国国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日用器具、生活习惯、乃至风俗信仰等都有很大的区别。 面对着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每个方言都会有一些特殊的词语来表示特殊的地方性事物和活 动。例如舟山居民身处海岛,以捕鱼为生,舟山方言里的渔业词语就特别丰富,方松熹(2002: 100-116)收录这方面的词语496条。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文化心 理等各方面的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大,超过前几个世纪的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带动了 方言的发展。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表达传统生活方式的词语也逐渐被人淡忘 消失,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则带来了一批新的词语。方言调查人要发掘方言的语言事实,就 必须对生活有比较多的了解,这样才能知道我们要调查什么和可能调查到什么。例如,对城 市里长大的学生来说,农村生活是相当陌生的,在调查农作物、农具、农事时会遇到相当大 的困难。即使是城市生活,这十年来也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在上海调查到的一些老派生活用 具,年轻一代的上海人根本就没有见过,更不用说它的名称了。有的时候,事物的名称相同, 但在不同的地方在形状上会有很大的差别,这也需要引起调查人的注意。对年轻一代的调查 人来说,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事物不会陌生,但有必要在历史文献和地方志等的记录中,了
3 (一)、音系学和音韵学知识。方言调查首先是语音的调查和整理,以往的方言调查特 别强调这一点,一方面因为汉语方言的主要差别体现在语音系统中,另一方面通过几十年的 调查实践,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字音调查表——《方言调查字表》。《方言调查字表》设 计的主要根据是“切韵广韵一系韵书所代表的古音系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1981: ⅴ),因此调查人必须掌握音韵学知识,否则就弄不清调查表的设计意图,也就很难做好调 查工作了。在具体调查某一个方言时,调查人还需要根据方言的实际情况对调查字表进行增 删,需要设计连读变调表等其他调查表格,这些也都离不开音韵学知识。调查记录过程中和 调查结束以后,调查人需要对方言音系进行归纳整理,这就离不开音系学知识,特别是音位 归纳方面的知识。这两项可以说是方言调查的基础知识。 (二)、语法学和历史语法知识。很多调查人在调查方言语法时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多 数方言语法调查流于泛泛,除了调查人熟悉的一些方言,没有能够做到对方言的深入挖掘。 这都是由于调查人缺乏语法学知识造成的。方言调查开展至今,在语音材料方面已经有了相 当的积累,以后的方言调查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拓宽调查的面,改进调查的方法。拓宽调查面 就是由单纯的音系调查改为语言系统的全面调查,特别是语法系统的调查;改进方言调查法 就是调查由原来利用字表的单字音调查转变为结合词汇和语法的调查。因此,要完整深入地 了解方言,揭示方言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的相互作用,必须设计新的调查表格。需要 调查人在原有的语音训练之上,加强语法学方面的训练。 刘丹青(2001)说,“汉语方言学讨论方言的句法特点,惯常拿普通话或北京话当参照。” 方言语法与普通话语法有同有异,他们都是汉语历史发展的结果。不管现行的方法有无缺点, 方言语法的调查研究离不开对其他两方面的了解,从这个角度说,方言调查者必须掌握语法 学和历史语法知识。而要真正做到揭开方言语法的全貌,突破普通话语法研究给方言语法调 查研究带来桎梏,需要我们掌握更具普遍意义的语法学理论和方法,对于调查人的语法理论 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往汉语研究的各个领域基本上各自为战,互相的协作、成果的借鉴比较少,这种现象 目前正在慢慢地改变。对方言学来说,研究要不断地走向深入,与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更 紧密地结合起来,要让它的成果为其他分支学科所利用、所重视,就不能局限于原有的一套 基本技巧,而必须不断地吸收其他分支学科的新成果。所以调查人应该关注语言学其他分支 学科的研究动态,利用他们的新方法、新成果来充实方言的调查研究。 1.2 生活知识 语言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特别表现在词汇系统上,词汇直接与现实世界相联系。 中国国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日用器具、生活习惯、乃至风俗信仰等都有很大的区别。 面对着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每个方言都会有一些特殊的词语来表示特殊的地方性事物和活 动。例如舟山居民身处海岛,以捕鱼为生,舟山方言里的渔业词语就特别丰富,方松熹(2002: 100-116)收录这方面的词语 496 条。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文化心 理等各方面的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大,超过前几个世纪的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带动了 方言的发展。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表达传统生活方式的词语也逐渐被人淡忘、 消失,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则带来了一批新的词语。方言调查人要发掘方言的语言事实,就 必须对生活有比较多的了解,这样才能知道我们要调查什么和可能调查到什么。例如,对城 市里长大的学生来说,农村生活是相当陌生的,在调查农作物、农具、农事时会遇到相当大 的困难。即使是城市生活,这十年来也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在上海调查到的一些老派生活用 具,年轻一代的上海人根本就没有见过,更不用说它的名称了。有的时候,事物的名称相同, 但在不同的地方在形状上会有很大的差别,这也需要引起调查人的注意。对年轻一代的调查 人来说,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事物不会陌生,但有必要在历史文献和地方志等的记录中,了
解一些传统生活方面的知识。 1.3调查点的历史文化 生活知识是一个无底洞,调查人不可能通过书本学习掌握所有的知识。就具体的某 次调查来说,调查人只需要对调查点的情况做更具体的了解,特别是它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方 面。上一小节已有说明 调查点的历史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研究该方言的产生、演变和消亡的过程。比如大多 数方言岛的形成一般跟某一时期的驻军或移民有关,另一些方言岛(特别是城市方言岛)可 能跟该地区的交通、商业等因素相关联,了解该方言岛的历史、地理、交通、人口以及发展 历史,才能更好地进行方言调查,并对其分布和语言面貌做充分的解释 另外,了解历史情况对选择发音人来说也是必需的。中国的大城市多数是近现代一百 五十年左右迅速发展起来的,近十年来,各大城市和小城镇的面积也急剧扩大,移民现象和 农村变城市的现象十分突出。1840年以前,上海的旧城区只有今城隍庙附近一小块地方 旧城内的口音与城外(在20世纪初已划归市区)的徐汇、虹口一带均有所不同(许宝华 陶寰1997:),截止1988年,市辖十区十县,市区方言的通行范围也大致如此(参见许宝华、 汤珍珠主编1988)。1990年以后,原属市郊农村地区的宝山(原宝山县,后与吴淞区合并)、 嘉定(原嘉定县)、莘庄(原上海县,今并入闽行区)、浦东(原川沙县)、松江(原松江县)、 金山(原金山县)、青浦(原青浦县)等十年之内都划入了市区,可是生活在那里的人口音 变化却没有那么快。这样我们在选择调查人时,就必须考虑到行政区划的变迁带来的混乱。 1.4调查点周围的方言情况 如果一个方言点已经有若干调查成果,调查人当然需要对前人的成果有所了解,但不少 方言点并没有调查的记录,要想在调查之前做到准备充分,我们可以先了解邻近方言的情况 方言在地理上呈现出渐变的状态,相邻的方言由于彼此接触的机会较多,相互之间总会互相 影响,因而面貌较为接近。另外,相邻地区的风俗习惯、日用器具等等也有较多的共同点, 这些共同点同样会反映在语言系统之中。了解周围方言,能够让我们明确目标,节省调查时 间,同时也能避免错误 许多方言处在几种不同方言的交界区,本身可能同时拥有几种方言的特征,了解周边方 言有助于我们研究它的产生和演变的过程。对方言岛的调查就更需要我们了解它周边的方 言,否则无法对它的演变做出正确的解释。 调查对象的选取 方言调查的对象指调查点和发音合作人,后者也简称发音人 2.1调查点的选取 过去方言调查习惯上把城市或者在城镇作为调查点,一般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驻地。 城市调查的有利之处是交通和食宿方便,有利于调查人开展工作。这样选择在语言学上的理 由是,城市或城镇是某一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它的方言是当地的权威方言,对周围有 辐射作用。可是这个理由并不充分,因为从理论上讲,每一个语言系统在语言学上的价值应 该是平等的,城市方言的代表性并不比农村地区方言的代表性更强。相反,由于城市人员流 动大、受教育程度高,他们的方言容易受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影响,因而显得更不“纯正”, 方言学界有不少人把城市方言看作一种“准方言岛”或“广义的方言岛”(游汝杰2000:63)。 目前城市方言调查已经没有太多的空白,所以,在开展城市方言调查(目的上有所调整,已
4 解一些传统生活方面的知识。 1.3 调查点的历史文化 生活知识是一个无底洞,调查人不可能通过书本学习掌握所有的知识。就具体的某一 次调查来说,调查人只需要对调查点的情况做更具体的了解,特别是它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方 面。上一小节已有说明。 调查点的历史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研究该方言的产生、演变和消亡的过程。比如大多 数方言岛的形成一般跟某一时期的驻军或移民有关,另一些方言岛(特别是城市方言岛)可 能跟该地区的交通、商业等因素相关联,了解该方言岛的历史、地理、交通、人口以及发展 历史,才能更好地进行方言调查,并对其分布和语言面貌做充分的解释。 另外,了解历史情况对选择发音人来说也是必需的。中国的大城市多数是近现代一百 五十年左右迅速发展起来的,近十年来,各大城市和小城镇的面积也急剧扩大,移民现象和 农村变城市的现象十分突出。1840 年以前,上海的旧城区只有今城隍庙附近一小块地方, 旧城内的口音与城外(在 20 世纪初已划归市区)的徐汇、虹口一带均有所不同(许宝华、 陶寰 1997:),截止 1988 年,市辖十区十县,市区方言的通行范围也大致如此(参见许宝华、 汤珍珠主编 1988)。1990 年以后,原属市郊农村地区的宝山(原宝山县,后与吴淞区合并)、 嘉定(原嘉定县)、莘庄(原上海县,今并入闽行区)、浦东(原川沙县)、松江(原松江县)、 金山(原金山县)、青浦(原青浦县)等十年之内都划入了市区,可是生活在那里的人口音 变化却没有那么快。这样我们在选择调查人时,就必须考虑到行政区划的变迁带来的混乱。 1.4 调查点周围的方言情况 如果一个方言点已经有若干调查成果,调查人当然需要对前人的成果有所了解,但不少 方言点并没有调查的记录,要想在调查之前做到准备充分,我们可以先了解邻近方言的情况。 方言在地理上呈现出渐变的状态,相邻的方言由于彼此接触的机会较多,相互之间总会互相 影响,因而面貌较为接近。另外,相邻地区的风俗习惯、日用器具等等也有较多的共同点, 这些共同点同样会反映在语言系统之中。了解周围方言,能够让我们明确目标,节省调查时 间,同时也能避免错误。 许多方言处在几种不同方言的交界区,本身可能同时拥有几种方言的特征,了解周边方 言有助于我们研究它的产生和演变的过程。对方言岛的调查就更需要我们了解它周边的方 言,否则无法对它的演变做出正确的解释。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 方言调查的对象指调查点和发音合作人,后者也简称发音人。 2.1 调查点的选取 过去方言调查习惯上把城市或者在城镇作为调查点,一般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驻地。 城市调查的有利之处是交通和食宿方便,有利于调查人开展工作。这样选择在语言学上的理 由是,城市或城镇是某一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它的方言是当地的权威方言,对周围有 辐射作用。可是这个理由并不充分,因为从理论上讲,每一个语言系统在语言学上的价值应 该是平等的,城市方言的代表性并不比农村地区方言的代表性更强。相反,由于城市人员流 动大、受教育程度高,他们的方言容易受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影响,因而显得更不“纯正”, 方言学界有不少人把城市方言看作一种“准方言岛”或“广义的方言岛”(游汝杰 2000:63)。 目前城市方言调查已经没有太多的空白,所以,在开展城市方言调查(目的上有所调整,已
转向社会语言学调查)的同时,我们想强调一下方言调查向农村转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可以分三点来说:一、很多词语的调查在城市无法进行,比如农事方面的词语。另外, 城市的生活习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比农村大,传统的习惯或消失,或改变,词语也随之消亡。 要获知传统的风俗习惯和表达这些生活习惯的词语,调查就必须向农村地区转移 有些方言没有城市的分布。比如,吴语宣州片基本上分布在农村地区,当地各大县 城普遍通行的是江淮官话。畲族使用的汉语方言、韶州土话以及绝大多数方言岛也基本上分 布在农村地区 、更为重要的理由是,语言变化在农村地区和城市是不平衡的。农村地区方言变化速 度慢,较多地保留了早期的说法。一个音变由城市向农村扩散,是由近及远波浪式展开的 要找到某一语言项目的同言线,绘制完整的方言特征地图;弄清语言演变的微观过程,探索 语言发展的历史,就不能只注重对城市方言的调查。城市或城镇之间地理上跨度过大,在过 去以县为单位绘制的方言地图上,一个语言项目的不同特征在地理上的表现常常是跳跃式 的,例外很多,找不到音变传播的中间环节,也得不到它在语言地理上的解释。 2.2发音人的选取 发音人对调查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在选择发音人时,必须有一些比较严格的标 准。如果你调查上海方言,找的却是生活在上海的外地人,调查到的方言当然不可能是上海 话,至少不是“纯正”的上海话。即使你找的是上海人,你也不能说他代表了上海话的整体 上文讲到,每个个人的发音都存在一些细小的习惯上的差别,这些差别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之 间可能还会比较大,因此,不同的调查目的选取对象应该有所不同。比如,你想调查上海近 十年来的语音变化,至少要了解两代人之间的方言差别,需要选取中青年发音人和少年发音 发音人由调查目的决定,这里从几种不同的角度介绍发音人的条件 方言调查的第一步是了解某个方言的基本情况,主要是语音面貌。以往多数方言调查指 的就是这一类调查。这样的调查对发音人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发音人必须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城市里面的第一代移民不适合作为发音人,即使 是第二代移民,发音也往往受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在个别大城市,象上海、北京等,一般 要求三代以上居住在本地。在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移民现象虽然不太突出。不过汉语东南方 言十分复杂,很多地方都有“十里不同音”这样的说法:城乡的口音会有区别,城内的口音 也可能有区别,比如丹阳旧城内四门口音都不相同,有“四门十八腔”之说,“东部、东南 部、东北部的方言接近常州话(吴方言);西部、西北部、西南部接近镇江话(江淮官话) (蔡国璐1994:104)又如南京市内,“城南秦淮、白下、建业三区……一向被视为老南京 话的代表;城北鼓楼、玄武二区受普通话影响较大,兼受本省外地方言影响,较多体现新南 京话的特点;下关区是唯一在城门外的城区,苏北安徽移民很多,方言明显区别于其他各区 不被认为是南京话的代表。”(刘丹青1994:86)在农村里,一条河或一座山的两边,也会 有不小的差别。笔者在浙江开化调查方言时曾经找过两位发音人,一位是老城区长大的, 位老家离城十里,十多岁进城,两者的口音就有不小的区别。在浙江湖州调查时,三位发音 人中,一人是湖州市区人,一人是郊区人,一人是十几岁时从湖州辖县长兴迁入湖州的,虽 然在湖州市区生活几十年,但仍有些许口音上的不同。湖州话阴上读534,声调在下降以后 有一个小小的上扬,但他的上声调是53,缺少了这个上扬过程 调查人的麻烦在于,很多发音人都喜欢自认是城里人,或者把当地比较大的城镇(通常 是县城)作为他的家乡。比如旧绍兴府管辖下的余姚、上虞、嵊县、新昌、诸暨和萧山各县 人对外都说自己是绍兴人,实际上这几个县的口音与绍兴话差别很大。绍兴县广大农村地区 的人对外也习惯说自己是绍兴人,可是一县之内,发音也是很不相同的。调查人如果不了解
5 转向社会语言学调查)的同时,我们想强调一下方言调查向农村转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可以分三点来说:一、很多词语的调查在城市无法进行,比如农事方面的词语。另外, 城市的生活习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比农村大,传统的习惯或消失,或改变,词语也随之消亡。 要获知传统的风俗习惯和表达这些生活习惯的词语,调查就必须向农村地区转移。 二、有些方言没有城市的分布。比如,吴语宣州片基本上分布在农村地区,当地各大县 城普遍通行的是江淮官话。畲族使用的汉语方言、韶州土话以及绝大多数方言岛也基本上分 布在农村地区。 三、更为重要的理由是,语言变化在农村地区和城市是不平衡的。农村地区方言变化速 度慢,较多地保留了早期的说法。一个音变由城市向农村扩散,是由近及远波浪式展开的, 要找到某一语言项目的同言线,绘制完整的方言特征地图;弄清语言演变的微观过程,探索 语言发展的历史,就不能只注重对城市方言的调查。城市或城镇之间地理上跨度过大,在过 去以县为单位绘制的方言地图上,一个语言项目的不同特征在地理上的表现常常是跳跃式 的,例外很多,找不到音变传播的中间环节,也得不到它在语言地理上的解释。 2.2 发音人的选取 发音人对调查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在选择发音人时,必须有一些比较严格的标 准。如果你调查上海方言,找的却是生活在上海的外地人,调查到的方言当然不可能是上海 话,至少不是“纯正”的上海话。即使你找的是上海人,你也不能说他代表了上海话的整体。 上文讲到,每个个人的发音都存在一些细小的习惯上的差别,这些差别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之 间可能还会比较大,因此,不同的调查目的选取对象应该有所不同。比如,你想调查上海近 十年来的语音变化,至少要了解两代人之间的方言差别,需要选取中青年发音人和少年发音 人。 发音人由调查目的决定,这里从几种不同的角度介绍发音人的条件。 方言调查的第一步是了解某个方言的基本情况,主要是语音面貌。以往多数方言调查指 的就是这一类调查。这样的调查对发音人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发音人必须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城市里面的第一代移民不适合作为发音人,即使 是第二代移民,发音也往往受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在个别大城市,象上海、北京等,一般 要求三代以上居住在本地。在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移民现象虽然不太突出。不过汉语东南方 言十分复杂,很多地方都有“十里不同音”这样的说法:城乡的口音会有区别,城内的口音 也可能有区别,比如丹阳旧城内四门口音都不相同,有“四门十八腔”之说,“东部、东南 部、东北部的方言接近常州话(吴方言);西部、西北部、西南部接近镇江话(江淮官话)。” (蔡国璐 1994:104)又如南京市内,“城南秦淮、白下、建业三区……一向被视为老南京 话的代表;城北鼓楼、玄武二区受普通话影响较大,兼受本省外地方言影响,较多体现新南 京话的特点;下关区是唯一在城门外的城区,苏北安徽移民很多,方言明显区别于其他各区, 不被认为是南京话的代表。”(刘丹青 1994:86)在农村里,一条河或一座山的两边,也会 有不小的差别。笔者在浙江开化调查方言时曾经找过两位发音人,一位是老城区长大的,一 位老家离城十里,十多岁进城,两者的口音就有不小的区别。在浙江湖州调查时,三位发音 人中,一人是湖州市区人,一人是郊区人,一人是十几岁时从湖州辖县长兴迁入湖州的,虽 然在湖州市区生活几十年,但仍有些许口音上的不同。湖州话阴上读 534,声调在下降以后 有一个小小的上扬,但他的上声调是 53,缺少了这个上扬过程。 调查人的麻烦在于,很多发音人都喜欢自认是城里人,或者把当地比较大的城镇(通常 是县城)作为他的家乡。比如旧绍兴府管辖下的余姚、上虞、嵊县、新昌、诸暨和萧山各县 人对外都说自己是绍兴人,实际上这几个县的口音与绍兴话差别很大。绍兴县广大农村地区 的人对外也习惯说自己是绍兴人,可是一县之内,发音也是很不相同的。调查人如果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