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伯荣等编著 汉方语依诅查手 东人民出版社
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 黄伯荣孙林东陈汝立 著 戚晓杰史冠新王晖 广东人民出版
序言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大有可为 詹伯慧 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且不说扬雄《方言 的古典传统,就从1924年北京大学成立方言调查会,开始运用 现代语言调查方法进行方言调查算起,也走过足足70个年头了。 这其间从1928年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方言调查的著作—赵元 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出版以来,陆续出现了一些调查研究汉 语方言的专著。大致反映一个区域方言调查成果的巨著如40年 代出版的两大册《湖北方言调查报告》(1948)和之后以同一体 裁编成的《云南方言调查报告》(1968)、《湖南方言调查报告》 (1974)、《四川方言调查报告》(1984),以及近期出版的三卷本 《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1987、1988、1990)、《云南方言 志》(1989)、《闽语研究》(1991)等;小至只是记录、描写一县 市,乃至一村一镇方言土语的单点方言研究专著,如早期的 《厦门音系》(1931)、《临川音系》(1941)、《钟祥方言记》 (1939)、《华阳凉水井家客家话记音》(1948)到《昌黎方言志》 (1960)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出版的许许多多记录一个 地点方言的单刊等等。回顾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调查研 究走过的道路,不难看出其中发展的轨迹:从早期主要是记录
描写、分析、比较方言语音的格局逐渐向兼顾方言语音、词汇、 语法研究的格局转化。如果可以说30年代到50年代的汉语方言 调查以记录方音、研究方音为主流的话,到了60年代,方言工 作者则已经意识到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不能老是“单打一”地停 留在调查语音、研究语音的阶段了。记得60年代初,丁声树先 生主持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方言研究工作时,曾经在报刊上 呼吁过,要求我国方言工作者要重视方言词汇的研究,不能只是 研究方音。①出版于1960年7月的《昌黎方言志》,记录了大量 的昌黎方言词汇,正是丁先生这一倡导的具体实践。可惜的是正 当方言工作由50年代的“普查”阶段逐步转入比较深入调查 些地方的方言,着力发掘各地方言的特点时,“史无前例”的 “文化大革命”浪潮汹涌澎湃,导致学术事业“万马齐喑”,汉语 方言调查工作也就销声匿迹、偃旗息鼓了。直到70年代后期, 随着“四人帮”的覆灭,学术事业枯木逢春,重现生机,中断多 年的汉语方言调查工作,才得以复苏。经过重整旗鼓之后,汉语 方言工作者干劲十足,使方言调查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态势,而我 国历史上第一份定期出版的方言研究专刊也问世了。南北各地的 方言调查研究工作都在踏踏实实地进行,不到几年时间,方言研 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已显示出非凡的气派。特别引人注目的是: 在开拓方言研究领域,深入挖掘方言特点方面,出现了不少颇有 分量的成果,而研究整理方言词汇、语法的文章,也时有出现。 就拿方言语法方面来说,《方言》杂志自1979年创刊至1993年 第8期为止,已发表了80多篇,而且这个数字正呈现出日渐递 进的趋势。单拿1992年一年来看,《方言》杂志共发表文章46 篇,其中属于语法方面的已达到14篇,大致上接近总数的三分 ①丁声树:《关于进一步开展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一些意见》(《中国 语文》1961年第8期)。 2
之一了。方言语法调查研究出现的这种日趋“热门”的势头,是 汉语方言调查研究不断深入的必然,跟老一辈语言学家大力提 倡、躬身实践也不无关系。众所周知,朱德熙先生近几年来多次 向语言学界同仁提出,一定要重视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强调现 代汉语的语法研究必须和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结合起来。朱先生 临终前的研究课题,正是致力于方言语法研究和现代汉语语法研 究的结合。他告诫我们:一定要扭转那种研究现代汉语语法而不 理睬方言语法现象的偏向,强调只有充分重视汉语方言语法,认 真掌握方言语法现象,才能够提高汉语语法研究的水平,现代汉 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也比较容易迎刃而解。朱先生1991年 在给中国语言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厦门)的书面发言中说: “1961年写《说“的”》,花了很大的力气说明‘的’字应该三 分,要是当时讨论的不是北京话而是某种方言,比如说是广州 话,那么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因为广州话的三 个‘的’不同音,一眼就可以看清楚。可是我是在《说“的”》 发表之后20年才去观察广州话的。不但如此,当时批评《说 “的”》的文章只是批评它不提历史,不批评它不提方言。可见那 时大家心目中简直没有方言语法研究这回事。”①朱先生这番话 值得我们认真领会。 毫无疑问,汉语方言语法的调查要比语音的调查和词汇的调 查困难得多。正因为这样,尽管方言语法的调查研究近十几年已 有较大的进展,但比起方言语音的调查和方言词汇的调查来,仍 是方言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就拿近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许 多《方言志》来说,其中属于语法的内容就非常有限。最近我们 ①朱德熙先生的书面发言刊于《中国语文》1992年第1期,第8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