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读到余蔼芹教授的新著《汉语方言比较语法》①,这大概 可算是第一部综合比较汉语方言语法的专著了吧!我们知道,汉 语几个主要方言中,以语法为内容的专著简直是凤毛麟角。拿海 外影响很大的粤、阈两大方言来看,据最近问世的两部粤语研究 书目的统计②,属于研究粤语语法的专著和论文就远不如研究粵 语语音和粤语词汇的多。长期以来,只有张洪年的《香港粤语语 法研究》③和高华年的《广州方言研究》④被认为是研究粤语语 法的代表作。至于闽方言的研究,1993年年初在香港举行的第 三届国际闽方言研究会上,检阅了闽方言研究取得的丰硕成 果。不少学者认为,在汉语诸方言中,闽方言的研究成果无疑是 很突出的,然而,就林林总总的成果中,却不容易找到几本以闽 语语法为内容的专著来。40多年前,东京出版过一本《福建语 法序说》③,打那以后,研究阈语语法问题的单篇文章发表不少, 可就是难得再看到一本比较系统、比较全面阐述闽方言语法现象 的专著出版。可见汉语方言的语法研究,始终没能赶上现代汉语 (普通话)语法研究的步伐,要赶上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水平, 还有相当一段路程。 汉语方言语法专著较少,当然并不意味着方言语法的研究已 经到了尽头,再没有多少“油水”了。从这十几年来发表的一些 有关汉语方言语法的论文来看,无论是词法方面还是句法方面, 方言中都是存在着许多特殊现象,有待方言工作者进一步去发 ①参看 ANNE YUE- HASHIMOTO: COMPARATIVE CHINESE DIALECTAL GRAMMAR, PARIS: CRLAO, 1993 ②张日升、甘于恩:《粤方言研究书目》(香港语言学会,1993);郑 定欧:《广州话研究论文索引》(香港文化教育出版有限公司,1993.12)。 ③张洪年:《香港粤语语法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2)。 ④高华年:《广州方言研究》(香港商务印书馆,1980)。 ⑤李献章:《福建语法序说》(东京南风书局,1950)
掘、去整理。80年代初,我在《现代汉语方言》一书中,试图 利用当时能够见到的有限资料来综述汉语方言中比较突出的语法 现象①。几年以后,当我和李如龙、黄家教、许宝华等同道合编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时,就已感到几年前 自己对汉语方言语法特征现象的概括过于粗疏,过于单薄,远远 未能反映汉语方言语法特征的全貌。时至今日,在接触到刊物上 新发表的许多有关汉语方言语法的论述后,回头再来考虑如何进 行汉语方言语法的综述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内容可以大大充 实,篇幅必须大大扩张。 看来制约方言语法研究更好发展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对方言语 法的调查未能做到全面、深入,而调查工作未能全面深入的原 因,除了一部分方言工作者本身的业务修养有待提高之外,另 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在于缺乏一套比较详尽而又行之有效的汉语 方言语法调查大纲。众所周知,以往调查汉语方言语法,多半选 用一些有代表性的语法例句做为调查条目,最常用的调查条目就 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汉语方言调查简表》后面 所附的37个例句、《汉语方言词汇调查手册》后面所附的53个 例句以及《汉语方言调查词汇表》后面所附的200多个例句。这 些例句(条目)主要供调查若干突出的语法现象用。仅仅依靠这 少量的例句来调查,是难以收集到大量能显示语法现象的材料 的。如果要深入了解一个方言的语法面貌,要对该方言作较为全 面的调查,确非从速制定出较为详尽的方言语法调查大纲不可。 有了详尽的方言语法调查大纲,再辅以若干成篇的口语语料,才 能较有把握地发掘出方言语法的特点来。我们在编写《汉语方言 及方言调查》时,对此曾有过一番考虑,也在书中给读者提供 个词汇、语法调查大纲。现在看来,那样一个大纲(调查表) ①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第4章(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对方言语法的调查来说,无疑是很不够的。余蔼芹教授在撰写 汉语方言比较语法》时,就参阅了许多散见各地语文刊物上 的有关汉语方言语法资料,并且自己拟出专题调查的问卷,作了 进一步的专题调查,这才有了比较方言语法的基础。据我所知, 从事汉语方言工作的同仁,无不盼望能有一本比较系统、比较全 面的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问世。而在当前的条件下,这样一本 《手册》,又确实是不容易出笼的。因此,尽管人同此心,你看着 我,我看着你,一拖再拖,几十年来始终未见方言语法调查手册 问世。近几年来,长期主编《现代汉语》统编教材、有着丰富语 言实践经验的黄伯荣教授,对于汇编汉语方言语法资料情有独 钟,花了很大的气力,收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表的方言语法论 文400多篇,编成180万字的《汉语方言语法类编》巨册面世。 这对于方言语法的研究,堪称是大恩大德的好事。现在伯荣教授 又利用《类编》的资料,爬梳剔挟,精心设计,从方言语法调查 的需要出发,编就这本《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这对方言语 法调查工作,无疑又是做了一件雪中送炭的好事。 这本《手册》是供全面调查汉语方言语法使用的。如何才能 做到“全面”?这无疑是编者在设计《手册》框架时,首先思考 的问题。既然要“全面”就免不了在取材方面认真斟酌,多下 功夫。伯荣教授告诉我,《手册》是从各地发表过的250多个方 言点的调查成果中取材的。若拿我国2000多个县(市),每个县 (市)做为一个方言点来计算,250个方言点只不过十分之一多 点,当然还是少数。但是,从汉语方言的分布及方言调查的实 际情况来看,能汇集到250多个方言点的资料,应该说是相当可 观了。这250多个方言点的语法现象,其涵盖面很可能会延及汉 语方言地区的一大半。就这个意义上看,从250多个方言点中归 纳出来的语法特征调查条目,对于方言语法调查来说,也就有很 大的代表性,也就可以说是比较全面了。做为全面调查方言语法 6
使用的《手册》,其内容所设计的语法范畴无疑也是应该尽量求 全的。《手册》的编者于此颇费周章,有相当缜密的考虑。从 《手册》的体例看来,显然是参照时下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 语的语法体系。从最为通用的“词法”、“句法”两大部分入手, 来分列各种语法例句(条目)的。打开《手册》的目录,可以看 到汉语语法中的一些主要内容,《手册》大都有所反映。例如词 法方面就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象 声词、叹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而动词后面又有重 叠、加缀、加助词或语气词……;句法方面则有句法结构、语 序、句型、省略等等,句型后面又有被动句、处置句、双宾句 …林林总总,应有尽有。《手册》的体例和60年代我们在《谈 汉语方言语法材料的收集和整理》①一文中所勾划出来的框架大 致相似。但事隔三十载,方言调查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册 编者有现代语言学理论和现代汉语教学实践做依托,又有现代汉 语方言研究的大量成果可供利用,也就完全可以有把握满足我们 的需要,尽量不让已知的方言语法现象“漏网”了。 做为《手册》的首批读者,我十分钦佩伯荣教授为推动汉语 方言语法研究所做的努力。我愿意向读者推荐这部理应人手一册 的《手册》。同时,也愿意奉劝那些刚刚跨进汉语方言研究门槛 不久的青年朋友:方言工作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几乎可以说 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当你对方言工作发生兴趣时,也就意味着你 愿奉献出你的锦绣年华,无声无息地为发掘取之不尽的方言资源 而努力。语音调查也妤,词汇调查也好,语法调查也好,都只有 深入语言实际,默默耕耘,逐步积累,才能有望收获。方言语法 的调查有了这样一本《手册》,自然方便得多。但是光靠这本 ①詹伯慧、黄家教:《谈汉语方言语法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中国语 文》1965年第3期)
《手册》还不行,一定要突破《手册》的框框,再收集大量的成 篇语料,从中去发现特点,掌握情况。在《手册》和长篇语料的 配合下,只要我们尽心尽力,方言语法的调查研究工作,必然会 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本文原刊于《语文研究》199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