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化 晋南北初善 第三章问难屈胜 百舸争渡 一魏晋南北朝期的文化论争 (46) 第一节玄学的分派与论辩 (46) 一、正始之音与玄学的产生 (46) 二、竹林七贤与竹林玄学 (51) 三、西晋名士与元嘉玄学 …………………………… (55) 四、玄风盛炽江左 (60) 第二节夷夏之辨与佛道之争 (64) 一、佛道相争之先声 (64) 二、《夷夏论》与南朝的佛道之争 (66) 三、《三破论》与南朝佛道之争的激化 ……… (71) 四、北朝的佛道之争 (74) 第三节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 (79) 一、魏晋时期的无神论与有神论之争 …………… (79) 二、形神论与报应论的争辩 (82) 三、范缜与神不灭论之争 (84) 四、自然命定论与因果报应论之争 (88) 五、北朝无神论与有神论的争辩 (90) 第四章文化的交流与杂糅 (95) 第一节胡风内渐与胡汉杂糅… 95) 一、胡汉相交与胡文化的汉化 (95) 二、胡风内渐与汉文化的胡化 (99) 三、汉化一一胡化一汉化的曲折发展 (104) 第二节玄学佛理相映成趣 (106) 一、玄、佛相交的历史背景 (107) 二、名士名僧相会交游 (109) 三、名士精研佛经与玄学佛理化 ………………… (112) 四、佛教的玄学化 (116)
3 第三节佛、道交融与道教向西流布………… (119) 一、道教广纳佛理 (119) 二、佛教吸纳道教思想 (123) 三、道教的向西流布 (126) 第四节域内各地区之问的文化交流 (128) 一、江东文化的发展与南北文化,交流 (129) 二、河西文化的昌盛与东西文化交流 (132) 三、中原文化的复兴与兼容并蓄 (135) 四、区域文化发展的原因…… (137) 第五节·与西域及域外地区的文化交流 (140) 一、与南亚冬国的文化交流 (140) 二、与中亚、西亚各国的文化交流 ………………… (143) 三、与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 (146) 四、与南海诸国的文化交流 (149) 五、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 (15) 第五章清源正本求幽探远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 (155) 第一节贵无·崇有·独化 ………………………… (155) 一、以无为本开物成务 (155) 二、自生体有有遗生亏 (160) 三、玄冥之境自得独化 (162) 第二节佛、道二教的宗教哲学 (166) 一、《阿含经》的传译与小乘佛教思想 (166) 二、般若学说与僧肇的唯心主义体系 (169) 三、涅槃佛性说与顿悟说 (171) 四、慧远的法性论与因果报应说 (174) 五、葛洪及其神仙道教理论………… (177) 六、南北朝道教哲学的发展与丰富 (181)
结看南花朝誉 第三节空前活跃的唯物论思想 。。。。 (185) 一、杨泉的《物理论》 (185) 二、茹康与阮籍的唯物自然观 (187) 三、皇甫谧的朴素唯物论思想 (188) 四、欧阳建的《言尽意论》与鲍敬言的《无君论》 … (191) 五、鲁褒的《钱神论》与贾思勰的人定胜天思想 … (194) 第六章佛·道·巫 (197) 第一节佛教的汉化及其异端的产生 (197) 一、三国时期佛教在汉地的扎根 (197) 二、两晋时期佛教的发展 (199) 三、南朝佛教理论的发展及其国教化 (203) 四、北朝佛教的发展……… (207) 五、北朝二武灭佛 (21) 六、弥勒教派成为异端和净土信仰的嬗变 (214) 第二节道教的改革与发展………… (219) 一、魏晋之际道教的传播 (219) 二、葛洪与官方道教理论的初步建立 (222) 三、东晋道教的复兴与发展 (225) 四、道教内部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 (228) 五、陆修静、陶弘景与南朝道教改革 (230) 六、北朝道教改革与发展…………………… (233) 第三节各种民间信仰与巫术 (236)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谶纬符命 (236) 二、魏晋时期的民间信仰 (240) 三、魏晋时期的方士与方术 ……………… (243) 四、北朝鲜卑的原始民间信仰 (244) 第七章 伦理的乖张与悖反 (247)
5 第一节森严壁垒的等级秩序 (247) 一、“王、谢门高非偶” (248) 二、郡姓与虏姓 ………………………… (255) 三、次门、役门]及其他 (259) 第二节“土庶之际,实自天隔” (26I) 一、“世膚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261) 二、“不入非类室、不与小人游” (266) 三、高门士族特权种种 (269) 第三节婚姻规范的相对失衡 (273) 一、高门大族与帝室联姻 (274) 二、门祝等级内婚制 (278) 三、不与非类为婚 (282) 第四节轻国重家的道德观 (285) 一、无忠君之节,有苦治之名 (286) 二、“自致身荣,不存国计” (289) 三、“只成门户私计” (293) 第八章育人与选士 (297) 第一节魏晋南朝的学校教育 (297) 一、魏晋时期的学校教育 ………………………… (297) 二、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 (303) 第二节少数民族政权与文化教育 (307) 一、十六国时期北方学校教育 (307) 二、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 (313) 第三节选士制度………………… (317) 一、九品中正制下的选士 (317) 二、察举、征辟和朝廷策试下的选士 (320) 第四节家庭教育 (323) 一、世代相授的家学 (323)
移香南北期喜 二、家廷教育中的妇女 (327) 三、书诚教子与《颜氏家训》… (329) 第九章灿烂的史学之花 (333) 第一节史学充分发展的时代 (333) 一、史学独立地位的确立 (333) 二、修史成风,撰著繁富 (335) 三、舌世与史学 (347) 第二节史学名家与名著 (352) 一、陈寿的《三闺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 (352) 二、克晔与《后汉书》 ……………… (358) 三、沈约的《宋书》和萧子显的《南齐书》 (361) 四、魏收与《魏书》………… (364) 五、《华附国忘》、《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 (366) 第三节体制的创新和突破 (372) 一、纪传体史书体制的重大突破 (373) 二、实录、类书的始创和起居注的定型… (376) 三、史注新法的开创和史评、史沙的兴起 (379) 四、池理方志的拓宽与丰富 (381) 第四节史家的是是非非 (382) 一、陈寿生前身后是非多 (382) 二、范晔之死…… (386) 三、崔浩国史冤狱 … (389) 四、魏收“秽史”说 (393) 第十章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 (397) 第一节三曹巨子与建安文学 …………………………… (397) 一、曹操和曹丕 (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