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 理解 运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内容 开基创业拉开序幕,创接管改造旧教探究新旧教育分析图表建国后新政府采 建人民教育事育,将半殖民的过渡,及教资料回放取一系列措施 业的措施;一地、半封建教育发展的初步 建立起人民的教 系列教育方针育,改变为社会成就 育事业 主义新中国的人 民教育 探索社会主‖探索社会主党的路线、方探究现代中‖分析图表科教兴国战略是 义教育发展‖义教育道路‖针、政策与教育国教育发展‖资料回放‖振兴中华的必然 道路 的原因、战‖蓬勃发展的关‖战略和状况‖情景再现‖选择,是我国的 略决策、具系;教育发展的 问题探究‖基本国策 体措施和巨宝贵经验 大成就 迎接挑战迎接挑战的综合国力竞争日‖总结挑战措领会概念‖综合国力的竞争 背景和具体‖益激烈下,必须‖施,献计献‖分析图表‖实际上是人才和 做法 发展教育,提高‖策,面对机‖资料回放教育的竞争。教 素质培养人才,‖遇,迎接挑‖归纳总结育是一个民族最 迎接挑战 根本的事业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第 21 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目 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识记 理解 运用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开基创业 拉开序幕,创 建人民教育事 业的措施;一 系列教育方针 接管改造旧教 育,将半殖民 地、半封建教 育,改变为社会 主义新中国的人 民教育 探究新旧教育 的过渡,及教 育发展的初步 成就 分析图表 资料回放 建国后新政府采 取一系列措施, 建立起人民的教 育事业 探索社会主 义教育发展 道路 探索社会主 义教育道路 的原因、战 略决策、具 体措施和巨 大成就 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与教育 蓬勃发展的关 系;教育发展的 宝贵经验 探究现代中 国教育发展 战略和状况 分析图表 资料回放 情景再现 问题探究 科教兴国战略是 振兴中华的必然 选择,是我国的 基本国策 迎接挑战 迎接挑战的 背景和具体 做法 综合国力竞争日 益激烈下,必须 发展教育,提高 素质培养人才, 迎接挑战 总结挑战措 施,献计献 策,面对机 遇,迎接挑 战 领会概念 分析图表 资料回放 归纳总结 综合国力的竞争 实际上是人才和 教育的竞争。教 育是一个民族最 根本的事业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 .知识结构
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 向工农开门,提高教育水平,建立人民教育。 开基创业过 令/拉开序幕{改造旧教育,创建新教育,收回教育主权。 毛泽东提出 制定方针刘少奇倡导 中央政府号召 成果:初具規模。形成教育体系;培养建设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青景{“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教育发展出现偏差 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力挽狂渊,教育健康发展 “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大跃进下的教育 现代中国 教育的发展]探索发展过程 全面整顿 文革结束后蓬物发展的教育“料教兴国” 三个面向” 加快改革 影响/混乱的教育使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与竞争迎接挑战迫切需要人才 基九”和扫盲工作远不能满足需要 基础教育首先加强,具体做法 措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具体做法 西部教育加大力度,具体做法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课时 重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现代中国 教育开基创业;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迎接挑战。 本课引言讲述了山西一个小山村通过办教育面貌焕然一新的事例,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以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 题:通过这一事例,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从中得出什么启发?回答后导入新课。 第一目“开基创业”。本目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 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人民的教育事业:接着是 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 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2 .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 课时。 重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现代中国 教育开基创业;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迎接挑战。 本课引言讲述了山西一个小山村通过办教育面貌焕然一新的事例,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以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 题:通过这一事例,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从中得出什么启发?回答后导入新课。 第一目“开基创业”。本目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 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人民的教育事业;接着是 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 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1.拉开序幕 (1)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这是本目的一个重点。教材介绍了人民政 府创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一系列措施。 1949年10月1日由毛泽东同志签发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中 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原国民党政府统 治下的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同时对所有学校进行了初步改革,确立了国民的道德素质标 准和培养新社会所需新人的教育目标。 根据1950年政务院的有关规定,接收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改为公办和中国人自办且由政 府补贴的私立院校。同时接收了外资津贴的中小学,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使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2)教育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教材重点强调了1949年底,第 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大决议。 建国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作为重要的任务和工作。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 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 2.制定方针。这是本目的又一个重点。教材介绍了以毛泽东、刘少奇等为首的党和人民 政府提出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保证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3.初具规模。重点强调在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教育事业在艰 难探索中前进,取得成就。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 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 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我国国民经济的 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开基创业17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 列有力措施,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爱国主义思想 教育。 2)通过资料回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利用 学思之窗”的材料设计并分析讨论问题
1.拉开序幕 (1)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这是本目的一个重点。教材介绍了人民政 府创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一系列措施。 1949 年 10 月 1 日由毛泽东同志签 发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中 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原国民党政府统 治下的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同时对所有学校进行了初步改革,确立了国民的道德素质标 准和培养新社会所需新人的教育目标。 根据 1950 年政务院的有关规定,接收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改为公办和中国人自办且由政 府补贴的私立院校。同时接收了外资津贴的中小学,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使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2)教育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教材重点强调了 1949 年底,第一 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大决议。 建国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作为重要的任务和工作。 1949 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 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1954 年 9 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 2.制定方针。这是本目的又一个重点。教材介绍了以毛泽东、刘少奇等为首的党和人民 政府提出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保证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3.初具规模。重点强调在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后的 17 年,教育事业在艰 难探索中前进,取得成就。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 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 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我国国民经济的 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开基创业 17 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 列有力措施,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爱国主义思想 教育。 2)通过资料回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利用 “学思之窗”的材料设计并分析讨论问题
3)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 识新中国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第二目“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材内容基本上可以分 为两大部分:第一,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混乱,使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我国与世界 发达国家的距离被拉大了。第二,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包括拨乱反正,全面整顿;确 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和新时期教育蓬勃发展四 个层次。 1.“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教材首先点出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教育遭到的破 坏以及不良影响。 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在 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 降。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1966年到1976 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2.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探索道路成功的一段,是本目也是本 节课的一个最重点的内容。 (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文革”结束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邓小平同志刚一复出,就深刻敏锐地认识到教育 这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存危亡的重大问题的严重性,他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亲自领 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 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教育的春天来到了! 高考制度在"文革”期间被废除了十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在邓小平同志亲 自主持下,教育界冲破重重障碍,在1977年冬天恢复了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广大教师 精神振奋,教育界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同时,教育界开始了全面恢复和整顿被“文革”搞乱了的教育秩序,学制的恢复与重 建,使学校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针对中小学教材短缺和混乱不堪的局面,邓小平同志指示要加强教材建设。教育部积极 组织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这对于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国家规定了教师 节,颁布了《教师法》,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获得普遍的提高,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 气,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 17 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 识新中国 17 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第二目“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材内容基本上可以分 为两大部分:第一,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混乱,使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我国与世界 发达国家的距离被拉大了。第二,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包括拨乱反正,全面整顿;确 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和新时期教育蓬勃发展四 个层次。 1.“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教材首先点出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教育遭到的破 坏以及不良影响。 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在 “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 降。20 世纪 60 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1966 年到 1976 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2.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探索道路成功的一段,是本目也是本 节课的一个最重点的内容。 (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文革”结束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邓小平同志刚一复出,就深刻敏锐地认识到教育 这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存危亡的重大问题的严重性,他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亲自领 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 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教育的春天来到了! 高考制度在“文革”期间被废除了十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在邓小平同志亲 自主持下,教育界冲破重重障碍,在 1977 年冬天恢复了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广大教师 精神振奋,教育界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同时,教育界开始了全面恢复和整顿被“文革”搞乱了的教育秩序,学制的恢复与重 建,使学校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针对中小学教材短缺和混乱不堪的局面,邓小平同志指示要加强教材建设。教育部积极 组织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这对于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国家规定了教师 节,颁布了《教师法》,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获得普遍的提高,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 气,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教育理论全面阐明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教 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面向21世 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三个面向”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 战线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上、中等教育 结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等各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 (4)新时期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教学建议 1)建议教师补充资料重点讲解邓小平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和1986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两大战略措施。 2)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资料或是从报刊新闻介绍中了解到的信息,启发思维,引起求知 的兴趣。河北石家庄美术职业学校学生做根雕、山东平度山区的希望小学学生上计算机课的图 片展示、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格等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取得的重大成就。 3)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本课内容放映一些我国教育成就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以增强直观 性 第三目,迎接挑战。本目可归纳成两部分:迎接挑战的原因和如何迎战的具体做法 1.原因: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 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 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的竞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2.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将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带入21世纪。教材从基础教育、高等教 育、西部地区教育三方面提出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具体做法。 (1)首先是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的做法是,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 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教育理论全面阐明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教 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面向 21 世 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1983 年 9 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三个面向”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 战线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上、中等教育 结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等各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 (4)新时期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教学建议: 1)建议教师补充资料重点讲解邓小平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和 1986 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两大战略措施。 2)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资料或是从报刊新闻介绍中了解到的信息,启发思维,引起求知 的兴趣。河北石家庄美术职业学校学生做根雕、山东平度山区的希望小学学生上计算机课的图 片展示、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格等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取得的重大成就。 3)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本课内容放映一些我国教育成就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以增强直观 性。 第三目,迎接挑战。本目可归纳成两部分:迎接挑战的原因和如何迎战的具体做法。 1.原因: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 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 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的竞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2.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将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带入 21 世纪。教材从基础教育、高等教 育、西部地区教育三方面提出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具体做法。 (1)首先是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的做法是,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 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