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认识其发展的阶段性 特点。(重点) 2.探究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得与失,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难 [自主预习·探新 、人民教育的奠基 1.过渡时期 (1)措施: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2)方针: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 水平 (3)意义: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 民教育。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 有文化的劳动者。 (2)措施: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3)成就 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学思之窗”,思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新 中国的教育为什么能够得到较快发展? 提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主要是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 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 人才。 原因: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 (1)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3.影响 (1)“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1 第 21 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认识其发展的阶段性 特点。(重点) 2.探究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得与失,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难 点)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过渡时期 (1)措施:1949 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2)方针: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 水平。 (3)意义: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 民教育。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 有文化的劳动者。 (2)措施: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3)成就 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 P100“学思之窗”,思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新 中国的教育为什么能够得到较快发展? 提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主要是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 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 人才。 原因: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 (1)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 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20 世纪 70 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3.影响 (1)“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 (3)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4)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复出,自告奋勇抓教育 2.措施 ①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 倡导尊师重教 70年代末 ②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邓小平提出教育“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 20世纪 「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80年代 增设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 高等教育 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①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20世纪90 ②启动了“希望工程” 年代 ③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 3.成就 (1)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2)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轻巧识记 现代中国的教育 一个方针 全面发展教育 两种制度 全日制与半工半读 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体系,“文化大革命” 时期一片混乱,新时期蓬勃发展 四项决策恢复高考、科教兴国、“三个面向”、义务教育 知识网络 知识精要 1.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 1949-1 奠定基础 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百年大计 现代中国 教育为本|2.“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教育事业 教育的发展1966 「遭到破坏 国运兴带来了严重破坏 97年以后{复兴繁荣 系于教育 3.“三个面向”的提出、教育立法的开 展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推动了 2
2 (2)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 (3)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4)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复出,自告奋勇抓教育。 2.措施 20 世纪 70 年代末 ①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 倡导尊师重教 ②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20 世纪 80 年代 邓小平提出教育“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基础教育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 中等教育 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高等教育 增设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 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20 世纪 90 年代 ①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 工程”计划 ②启动了“希望工程” ③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 3.成就 (1)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2)到 20 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轻巧识记] 现代中国的教育 知识网络 知识精要 1.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 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2.“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教育事业 带来了严重破坏。 3.“三个面向”的提出、教育立法的开 展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推动了
中国教育的发展。 [合作探究·攻重难] [史论结合] 让理解更深刻 探究点 发展教育的重大意义 [史料实证] 史料一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们要全面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 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发展,大的提高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史料二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 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胡锦涛 [教你读史] (1)史料一开头一句是中心句,指出了科技与教育的关系 (2)抓住史料二句末关键语句,理解发展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史料应用] 上述史料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教育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有什么意义? 【提示】观点: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要优先发展教育。意义:通过教 育培养人才,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的智力 开发水平,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于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 论从史出 正确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通过教育培养大量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 (2)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力开发速度快慢,最终将直接反映在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3)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 (4)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科技和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综合思维]让认知更清楚 、“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破坏的启示 1.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对于国计民生来说非常重要 2.经济、科技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在于教育,重视教育是发展的根本大计 3.国之兴衰,系于教育
3 中国教育的发展。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发展教育的重大意义 [史料实证] 史料一 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们要全面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 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发展,大的提高。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史料二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 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胡锦涛 [教你读史] (1)史料一开头一句是中心句,指出了科技与教育的关系。 (2)抓住史料二句末关键语句,理解发展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史料应用] 上述史料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教育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有什么意义? 【提示】 观点: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要优先发展教育。意义:通过教 育培养人才,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的智力 开发水平,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于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 正确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通过教育培养大量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 (2)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力开发速度快慢,最终将直接反映在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上。 (3)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 (4)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科技和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一、“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破坏的启示 1.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对于国计民生来说非常重要。 2.经济、科技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在于教育,重视教育是发展的根本大计。 3.国之兴衰,系于教育
4.应坚持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我国教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建立人民教育事业,使得人民在教育领域内恢复和掌握了主权。 2.进入全面建设时期,推行全日制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教育事业有了新 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 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当堂达标·固双基]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 育。”这一方针实行于()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A[从题干“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可知这一方针应实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初期。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为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青年们强烈 的求学欲望,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我国建立起() A.义务教育 B.半工半读教育 C.成人教育 D.业余教育 B[由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 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B项符合题意。] 3.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面教科 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八、用毛泽东思想战胜疾病 为了更好地保护祖国,建设祖国,支持世界革命,必须要有 健康的身体,而疾病却是健康的大敌 我们首先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锻炼,增强体质 究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如果得了病应该怎样对待呢 毛主席教导我们:“对于病,要有坚强的斗争意志。对待病同 对待敌人一样,在战略上要藐视它,在战术上要重视它。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 C[由图片中的“用毛泽东思想战胜疾病”看出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文化大 革命”时期,故选C项。] 4.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 带来了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邓小平复出后,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的重大抉择是(
4 4.应坚持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我国教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建立人民教育事业,使得人民在教育领域内恢复和掌握了主权。 2.进入全面建设时期,推行全日制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教育事业有了新 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 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 育。”这一方针实行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A [从题干“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可知这一方针应实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初期。]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为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青年们强烈 的求学欲望,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我国建立起( ) A.义务教育 B.半工半读教育 C.成人教育 D.业余教育 B [由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 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B 项符合题意。] 3.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面教科 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49~1956 年 B.1956~1966 年 C.1966~1976 年 D.1978~1988 年 C [由图片中的“用毛泽东思想战胜疾病”看出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文化大 革命”时期,故选 C 项。] 4.1970~1976 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 带来了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邓小平复出后,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的重大抉择是( )
【导学号:12322243】 A.提出“双百”方针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恢复被停止的高考 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C[“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院校招生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以上大学,导致教育水平 下降,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邓小平复 出后,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故选C项。] 5.下图“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 要环节是加紧() A.扫盲工作 B.普及义务教育 C.加强中等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 B[“希望工程”帮助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这属于普及义务教育的内 容,故选B项。] 6.小明今年读高三了,其父母勉励他说: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努力学习,争取考 上一所“211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的设立是在() 【导学号:12322244】 A.1961~1963年院校调整时 B.1977年恢复高考后 C.20世纪90年代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时 D.西部大开发时 C[“211工程”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策划和实行的、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战 略性政策。“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2322245】 材料一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 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19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 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
5 【导学号:12322243】 A.提出“双百”方针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恢复被停止的高考 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C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院校招生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以上大学,导致教育水平 下降,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邓小平复 出后,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故选 C 项。] 5.下图“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 要环节是加紧( ) A.扫盲工作 B.普及义务教育 C.加强中等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 B [“希望工程”帮助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这属于普及义务教育的内 容,故选 B 项。] 6.小明今年读高三了,其父母勉励他说: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努力学习,争取考 上一所“211 工程”大学。“211 工程”大学的设立是在( ) 【导学号:12322244】 A.1961~1963 年院校调整时 B.1977 年恢复高考后 C.20 世纪 90 年代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时 D.西部大开发时 C [“211 工程”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策划和实行的、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战 略性政策。“211 工程”即面向 21 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 100 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2322245】 材料一 1977 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冬季和 1978 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 1 160 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 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 1977 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 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8 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 年 3 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