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建国以来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导学案 【学习目标】 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 识记 理解 适用 人民教育的粒开序,创建人接管改造旧教育,将半殖探究新旧教育的过分析图表建国后新政府采取 项基 民教育事业的推民地,半建教育,改变度改变及教育的初资料回放一系到随从而建 能:一系列教育方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人民步成就 情景再现立起人民的教育 针和措施 教育,党的路线、方针 问题探究事业 政策与教育勃发展的关 科教兴国故略是振 系;教育发展的宝费经验 兴中华的必然选 择,是我国的基本 动乱中的“文革”对教育的 教育 破坏 综合国力的竞争实 际上是人才和教育 教育的复兴快复高考,“科教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总结桃战措施,献 的竞争,教育是一 兴国”战略 情况下,必须发展教育,计献策,圆对机 个民族最积本的 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遇,迎接桃战 事业 【重点难点】 重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学法指导】 1.通过资料回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利用 学思之窗”的材料分析问题 2.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充分认识新中国17年教育 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 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 4.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 国”战国等重要史实。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 伟大意义,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 、人民教育的奠基
专题七 建国以来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 21 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导学案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学法指导】 1.通过资料回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利用 “学思之窗”的材料分析问题。 2.分析“新中国 17 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充分认识新中国 17 年教育 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 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 4.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 国”战国等重要史实。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 伟大意义,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召开会议 (1)时间: 年底。 (2)内容 ①建立 事业。 ②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3)意义:成功地将 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 教育 2.制定方针 (1)时间 时期。 2)方针:确定了 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 、智育、 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觉悟的有 的劳动者。 3.采取措施 在 发展 教育的同时,建立起 的学校教育制度 4.取得成就 (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 体系 2)培养了大批 的劳动后备军和 的建设人才。 细节点拨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群众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权利,人民的文化素质迅速提高 二、动乱中的教育 1.表现 (1)各地_ 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 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 2.影响 中国 受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 缺乏。 3)整个 素质大大下降。 (4)中国与 的差距拉大了。 细节点拨“工农兵学员”是指“文革”时期,不经过招生考试,由“革命群众”从工 人、农民、士兵中推荐产生的到高校学习的学生。 【问题思考】 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2.“文革”对教育的破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三、教育的复兴 1.背景 “文革”结束后 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2.措施 (1)“文革”结束后 ①教育战线全面 整顿教学秩序。 ②恢复中断十年的 ③组织编写 倡导尊师重教
1.召开会议 (1)时间:________年底。 (2)内容 ①建立____________事业。 ②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________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3)意义:成功地将________________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 ________教育。 2.制定方针 (1)时间:________________时期。 (2)方针:确定了____________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________、智育、________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____________觉悟的有____________的劳动者。 3.采取措施 在发展________________教育的同时,建立起____________的学校教育制度。 4.取得成就 (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__体系。 (2)培养了大批______________的劳动后备军和______________的建设人才。 细节点拨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群众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权利,人民的文化素质迅速提高。 二、动乱中的教育 1.表现 (1)各地____________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 年夏,____________被废止。 (3)70 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____________”。 2.影响 (1)中国____________受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____________缺乏。 (3)整个____________素质大大下降。 (4)中国与____________的差距拉大了。 细节点拨 “工农兵学员”是指“文革”时期,不经过招生考试,由“革命群众”从工 人、农民、士兵中推荐产生的到高校学习的学生。 【问题思考】 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2.“文革”对教育的破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三、教育的复兴 1.背景 “文革”结束后,____________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2.措施 (1)“文革”结束后 ①教育战线全面____________,整顿教学秩序。 ②恢复中断十年的____________。 ③组织编写________,倡导尊师重教
(2)改革开放之初 ①提出教育应 的思想。 ②实行“ 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 ①方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成就 a.初等教育:大力普及 教育,制定了 b.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 并举。 C.高等教育:增设了一批新兴 专业,建立了 制度,改革高校招生 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 (4)20世纪90年代 ①高等教育:实施“ 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②教育投资:实行 _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③社会办学:启动“ ,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 除青壮年文盲。 ④西部教育: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 中心。国家还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细节点拨“义务教育”的含义:国家有提供教育机会的义务,适龄儿童有接受教育的 义务,适龄儿童的监护人有保障儿童入学的义务 【问题思考】 3.什么是“科教兴国”? 探究一现代中国的教育 1.材料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 年代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学校数在校生数学校数 在校生数学校数在校生 1949年34万所2400万5219所 127万 205所11.7万 2001年449.13万所.25亿10.09万所915.31万1911所175.05 问题根据上面表格,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秩序的重 建迫在眉睫。“文革”前的17年,是新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简述这一阶段教育发展的 情况 3.问题“文革”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二“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改革开放之初 ①提出教育应____________的思想。 ②实行“____________”发展战略。 (3)20 世纪 80 年代 ①方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成就 a.初等教育:大力普及____________教育,制定了《____________》。 b.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____________并举。 c.高等教育:增设了一批新兴____________专业,建立了________制度,改革高校招生 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________。 (4)20 世纪 90 年代 ①高等教育:实施“________”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②教育投资:实行____________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③社会办学:启动“____________”,到 20 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 除青壮年文盲。 ④西部教育: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________建设,并在西部近 200 个县建立__________ 中心。国家还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细节点拨 “义务教育”的含义:国家有提供教育机会的义务,适龄儿童有接受教育的 义务,适龄儿童的监护人有保障儿童入学的义务。 【问题思考】 3.什么是“科教兴国”? 探究一 现代中国的教育 1.材料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 年代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 数 1949 年 34 万所 2 400 万 5 219 所 127 万 205 所 11.7 万 2001 年 49.13 万所 1.25 亿 10.09 万所 9 115.31 万 1 911 所 1 175.05 万 问题 根据上面表格,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秩序的重 建迫在眉睫。“文革”前的 17 年,是新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简述这一阶段教育发展的 情况。 3.问题 “文革”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二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材料“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1983年9月 10日上午,北京景山学校校长贺鸿琛意外地收到了邓小平同志以学生家长身份为景山学校题 写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同志根据国内现 代化建设形势,针对当时我国教育同现代化建设严重不适应的实际提出来的。它总结了建国 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给新时期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中国的教育 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问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是什么? 2.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典型例题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思维流程 〔革开放时期 (1978-至今) “文革”时期 (1966-1976年) 题干限定时间 D项正确 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949-1956年 D项」01956-1960年) 变式训练王军同学在整理父亲的书房时,偶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陈旧的大学招生宣传 册,其中介绍有“教育大革命”的内容,学校办学体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学习三类 这张宣传册最早应印刷于() 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 解题技巧填充型选择题的一般解法 (1)特点:填充型选择题与绝大多数的完全陈述式选择题有所不同,其句式在表述上是不 完整的。由于它的求答指向不明确,这就给审题带来了难度,同时使考查的范围和备选项中 相似易混的知识点形成干扰项的可能性增大 (2)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审明题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求答项和限定 语),学生对题干中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必须有较全面的了解,并结合选项中所涉及的其他 知识点,逐项排除明显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1.材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1983 年 9 月 10 日上午,北京景山学校校长贺鸿琛意外地收到了邓小平同志以学生家长身份为景山学校题 写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同志根据国内现 代化建设形势,针对当时我国教育同现代化建设严重不适应的实际提出来的。它总结了建国 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给新时期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中国的教育 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问题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是什么? 2.问题 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典型例题 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思维流程 变式训练 王军同学在整理父亲的书房时,偶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陈旧的大学招生宣传 册,其中介绍有“教育大革命”的内容,学校办学体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学习三类。 这张宣传册最早应印刷于( ) A.20 世纪 50 年代 B.20 世纪 60 年代 C.20 世纪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 解题技巧 填充型选择题的一般解法 (1)特点:填充型选择题与绝大多数的完全陈述式选择题有所不同,其句式在表述上是不 完整的。由于它的求答指向不明确,这就给审题带来了难度,同时使考查的范围和备选项中 相似易混的知识点形成干扰项的可能性增大。 (2)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审明题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求答项和限定 语),学生对题干中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必须有较全面的了解,并结合选项中所涉及的其他 知识点,逐项排除明显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参考答案】 (1)1949(2)①人民教育②工农 (3)半殖民地半封建人民2.(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2)全面发展德育体育社 会主义文化3.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4.(1)国民教育 (2)素质较高德才兼备 二、1.(1)大中小学(2)高考制度(3)工农兵学员2.(1)教育事业(2)专门人才(3 民族文化(4)发达国家 三、1.邓小平2.(1)①拨乱反正②高考制度③新教材(2)①优先发展 ②科教兴国(3)②a.九年义务义务教育法b.职业教育c.边缘学科 学位自主权(4)①211工程 ②国家拨款③希望工程④高校职业教育 问题思考 1.(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2)工 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1)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对于国计民生来说非常重要。 (2)经济、科技、民族素质的竞争在于教育,重视教育是发展的根本大计。“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3.“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国 运兴衰,系于教育”,把教育、科技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 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 的繁荣富强 课堂活动区 探究 1.(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根本前提。 (2)经济的发展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3)社会的稳定为其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 4)党和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措施 (5)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6)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是直接推动力。 2.(1)新中国成立后,首先是接管、改造1949年之前遗留下的旧教育。人民政府接收了 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各级公立学校,然后接管了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收回了中国的教育 主权 (2)1952年9月以后,逐步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人民政府接办,改为公立。1956年 接办工作基本结束。 (3)与此同时,进行了全面的教育改革,开始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新建立的教育体 系,主要是推行初等、中等教育的三轨制: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是院系调整;设置专门学院 (4)1956年起,学校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出了一个与苏联模式不同的发展 中国教育的方案,下放教育权利,贯彻党委领导人的群众路线,主张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在 全日制学校之外,大力发展半工半读学校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学校 3.(1)政局稳定、拨乱反正。“文革”结束后,政局稳定,邓小平同志亲自领导了教育 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以万计
【参考答案】 一、1.(1)1949 (2)①人民教育 ②工农 (3)半殖民地半封建 人民 2.(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全面发展 德育 体育 社 会主义 文化 3.全日制学校 半工半读 4.(1)国民教育 (2)素质较高 德才兼备 二、1.(1)大中小学 (2)高考制度 (3)工农兵学员 2.(1)教育事业 (2)专门人才 (3) 民族文化 (4)发达国家 三、1.邓小平 2.(1)①拨乱反正 ②高考制度 ③新教材 (2)①优先发展 ②科教兴国 (3)②a.九年义务 义务教育法 b.职业教育 c.边缘学科 学位 自主权 (4)①211 工程 ②国家拨款 ③希望工程 ④高校 职业教育 问题思考 1.(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2)工 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1)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对于国计民生来说非常重要。 (2)经济、科技、民族素质的竞争在于教育,重视教育是发展的根本大计。“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3.“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国 运兴衰,系于教育”,把教育、科技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 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 的繁荣富强。 课堂活动区 探究一 1.(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根本前提。 (2)经济的发展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3)社会的稳定为其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 (4)党和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措施。 (5)20 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6)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是直接推动力。 2.(1)新中国成立后,首先是接管、改造 1949 年之前遗留下的旧教育。人民政府接收了 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各级公立学校,然后接管了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收回了中国的教育 主权。 (2)1952 年 9 月以后,逐步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人民政府接办,改为公立。1956 年 接办工作基本结束。 (3)与此同时,进行了全面的教育改革,开始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新建立的教育体 系,主要是推行初等、中等教育的三轨制;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是院系调整;设置专门学院。 (4)1956 年起,学校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出了一个与苏联模式不同的发展 中国教育的方案,下放教育权利,贯彻党委领导人的群众路线,主张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在 全日制学校之外,大力发展半工半读学校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学校。 3.(1)政局稳定、拨乱反正。“文革”结束后,政局稳定,邓小平同志亲自领导了教育 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以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