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Ⅰ卷 选择题。本卷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 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 C.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2.《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 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 扫除文盲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建国初期,国家十分重视教育扫盲教育的开展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期间,左倾错误扩展到教育界 文革”期间,教育发展的停滞 D.1977年人们对恢复高考的迫切心理 3.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 4.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这种办 法 A.符合“双百”方针 B.符合“科教兴国”战略
- 1 - 第 21 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 12 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 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 C.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2.《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 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 扫除文盲’”。这一现象反映了 A.建国初期,国家十分重视教育扫盲教育的开展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期间,左倾错误扩展到教育界 C.“文革”期间,教育发展的停滞 D.1977 年人们对恢复高考的迫切心理 3.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 4.1970—1976 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这种办 法 A.符合“双百”方针 B.符合“科教兴国”战略
C.降低了我国的国民素质 推动了高等教育繁荣 5.下文摘自某书局发行的教科书前言,据此判断该教科书出版时期为 、无产阶级的新教材的编写,是一桩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新事业,我们正处在 摸索和尝试的过程中,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我们殷切地期望各地革命委员会广 泛征集革命的学生、革命的教员、革命的工人提出意见和批评。 A.1949~1956年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D.1978~1988年 6.“文化大革命”中有部电影叫《决裂》,其中的两个主要情节一是手上有茧子才能上大学, 二是一位教授讲授马尾巴的功能遭到学生的嘲弄。这部电影带来的最大问题是 A.学风淡化B.知识分子地位下降 C.价值观扭曲D.科学发展滞后 7.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考前场景, 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8.“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 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 2 - C.降低了我国的国民素质 D.推动了高等教育繁荣 5.下文摘自某书局发行的教科书前言,据此判断该教科书出版时期为 二、无产阶级的新教材的编写,是一桩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新事业,我们正处在 摸索和尝试的过程中,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我们殷切地期望各地革命委员会广 泛征集革命的学生、革命的教员、革命的工人提出意见和批评。 A.1949~1956 年 B.1956~1966 年 C.1966~1976 年 D.1978~1988 年 6.“文化大革命”中有部电影叫《决裂》,其中的两个主要情节一是手上有茧子才能上大学, 二是一位教授讲授马尾巴的功能遭到学生的嘲弄。这部电影带来的最大问题是 A.学风淡化 B.知识分子地位下降 C.价值观扭曲 D.科学发展滞后 7.电影《高考 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考前场景, 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8.“1978 年春天,27 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 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施“211 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9.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1949-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单位:所) 时间 类别 19491957196519781985199020002008 普通中学 2493462699160716202736|2693 职业中学 116 123183|294 普通高等学校3 4062 221608 A.1949-1956年,我国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改革开放后,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高等教育迅猛发展 C.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 D.21世纪以来,由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职业中学日益萎缩 10.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 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 才。”以下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 A.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实施“211程”计划 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 D.提出“双百”方针 11.下面图片反映的是正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睛”)2005 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苏明娟能接受教育主要得益于我国的 NETA 4 A.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C.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D.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
- 3 - 9.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A.1949―1956 年,我国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改革开放后,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高等教育迅猛发展 C.20 世纪 90 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 D.21 世纪以来,由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职业中学日益萎缩 10.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 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 才。”以下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 A.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实施“211 工程”计划 C.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 D.提出“双百”方针 11.下面图片反映的是正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睛”)2005 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苏明娟能接受教育主要得益于我国的 返回 A.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C.发展高等教育的“211 工程”计划 D.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
12.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间1977年1979年1984年1988年2008年2011年 4.8 1|28.7|24.6 率% 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C.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 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 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一一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 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 学)。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材料二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 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 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为什 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
- 4 - 12.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C.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 2 小题。13~14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 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 24%,到了 1952 年这一比例下降到 2%。1946 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 18.9%,1952 年达到 35.4%,为各 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 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 学)。 ——摘编自陈辉《1952 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材料二 2005 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 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 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自 2000 年设立以来,共有 20 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 15 个是 1951 年前大学毕业的。“为什 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1952 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81和1882年,法国总理兼教育部长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于1881 年6月通过,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二项法案于188年3月 通过,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 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 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 材料二 万人 2500 2000 1500 41 194919521957192196519781985190200020052008 ③管通高等学校 口告通中学0职业中学 1949-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在教育平民化改革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些 特点的有利政治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教育的主要成就。 (3)根据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外国的教育发展给予现代中国教育的启示
- 5 - (2)根据材料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1952 年院系调整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1 和 1882 年,法国总理兼教育部长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于 1881 年 6 月通过,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二项法案于 1882 年 3 月 通过,规定对 6—13 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 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 ——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 材料二 1949—2008 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在教育平民化改革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些 特点的有利政治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教育的主要成就。 (3)根据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外国的教育发展给予现代中国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