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分析 三角函数作为描述现实世界中周期现象的一种数学模型,可以用来研究很多问题,在刻画周期变化规 律、预测其未来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的设置目的,在于加强用三角函数模型刻画周期变化现象的学习本节教材 通过4个例题,循序渐进地从四个层次来介绍三角函数模型的应用,在素材的选择上注意了广泛性、真实性 和新颖性,同时又关注到三角函数性质(特别是周期性)的应用 通过引导学生解决有一定综合性和思考水平的问题,培养他们综合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建模、分析问题、数形结合、抽象概括等能力.由于实际问题常常涉及一些复杂数据, 因此要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或计算器处理数据,包括建立有关数据的散点图,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②)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3)将实际问题抽象 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 选择合理三角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注意在复杂的背景中抽取基本的数学关系,还要调动相关学科知识来 帮助理解问题。切身感受数学建模的全过程,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及数学和日常生活 和其它学科的联系。 3、情态与价值: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一些实际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利用信息,从实际问题中抽取基本的数学关系来建立三角函数模型,用三角函 数模型解决一些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将某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的模型,并调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四、教学设想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一) 、导入新课 思路1.(问题导入)既然大到宇宙天体的运动,小到质点的运动以及现实世界中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无处不在,那么究竟怎样用三角函数解决这些具有周期性变化的问题?它到底能发挥哪些作用呢?由此展 开新课 思路2.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特别研究了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在现实生活中 如果某种变化着的现象具有周期性,那么是否可以借助三角函数来描述呢?回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函 数模型及其应用”,面临一个实际问题,应当如何选择恰当的函数模型来刻画它呢?以下通过几个具体例子, 来研究这种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 回忆从前所学,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的模型都是常用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哪些规律的? ②数学模型是什么,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什么? ③上述的数学模型是怎样建立的? ④怎样处理搜集到的数据? 活动:师生互动,唤起回忆,充分复习前面学习过的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与过程.对课前已经做好复习 的学生给予表扬,并鼓励他们类比以前所学知识方法,继续探究新的数学模型.对还没有进入状态的学生, 教师要帮助回忆并快速激起相应的知识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较好地回忆起解决实际问题的基
2019-2020 学年高中数学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4 一、教学分析 三角函数作为描述现实世界中周期现象的一种数学模型,可以用来研究很多问题,在刻画周期变化规 律、预测其未来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的设置目的,在于加强用三角函数模型刻画周期变化现象的学习.本节教材 通过 4 个例题,循序渐进地从四个层次来介绍三角函数模型的应用,在素材的选择上注意了广泛性、真实性 和新颖性,同时又关注到三角函数性质(特别是周期性)的应用. 通过引导学生解决有一定综合性和思考水平的问题,培养他们综合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建模、分析问题、数形结合、抽象概括等能力.由于实际问题常常涉及一些复杂数据, 因此要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或计算器处理数据,包括建立有关数据的散点图,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 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 选择合理三角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注意在复杂的背景中抽取基本的数学关系,还要调动相关学科知识来 帮助理解问题。切身感受数学建模的全过程,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及数学和日常生活 和其它学科的联系。 3、情态与价值: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一些实际计算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利用信息,从实际问题中抽取基本的数学关系来建立三角函数模型,用三角函 数模型解决一些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将某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的模型,并调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四、教学设想: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一) 一、导入新课 思路 1.(问题导入)既然大到宇宙天体的运动,小到质点的运动以及现实世界中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无处不在,那么究竟怎样用三角函数解决这些具有周期性变化的问题?它到底能发挥哪些作用呢?由此展 开新课. 思路 2.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特别研究了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在现实生活中, 如果某种变化着的现象具有周期性,那么是否可以借助三角函数来描述呢?回忆必修 1 第三章第二节“函 数模型及其应用”,面临一个实际问题,应当如何选择恰当的函数模型来刻画它呢?以下通过几个具体例子, 来研究这种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 ①回忆从前所学,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的模型都是常用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哪些规律的? ②数学模型是什么,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什么? ③上述的数学模型是怎样建立的? ④怎样处理搜集到的数据? 活动:师生互动,唤起回忆,充分复习前面学习过的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与过程.对课前已经做好复习 的学生给予表扬,并鼓励他们类比以前所学知识方法,继续探究新的数学模型.对还没有进入状态的学生, 教师要帮助回忆并快速激起相应的知识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较好地回忆起解决实际问题的基
本过程是:收集数据→画散点图→选择函数模型→求解函数模型→检验→用函数模型解释实际问题. 这点很重要,学生只要有了这个认知基础,本节的简单应用便可迎刃而解.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不是 教师给学生解决问题或带领学生解决问题,而是教师引领学生逐步登高,在合作探究中自己解决问题,探求 新知 讨论结果:①描述现实世界中不同增长规律的函数模型 ②简单地说,数学模型就是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再从数学角度来反映或近似地反映实际 问题时,所得出的关于实际问题的数学描述数学模型的方法,是把实际问题加以抽象概括,建立相应的数 学模型,利用这些模型来研究实际问题的一般数学方法 ③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是: 1°审题:逐字逐句的阅读题意,审清楚题目条件、要求、理解数学关系 2°建模:分析题目变化趋势,选择适当函数模型; 求解: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得到数学结论 °还原:把数学结论还原为实际问题的解答. ④画出散点图,分析它的变化趋势,确定合适的函数模型 三、应用示例 例1如图1,某地一天从6—14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近似满足函数y=sin(ox+中)+b y+T℃ Ov68101214x 图1 (1)求这一天的最大温差 (2)写出这段曲线的函数解析式 活动:这道例题是2002年全国卷的一道高考题,探究时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本例是研究温度随时间呈 周期性变化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本例给出模型了吗?给出的模型函数是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 什么?怎样解决?然后完全放给学生自己讨论解决 题目给出了某个时间段的温度变化曲线这个模型.其中第(1)小题实际上就是求函数图象的解析式,然 后再求函数的最值差.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求这一天的最大温差”实际指的是“求6是到14时这 段时间的最大温差”,可根据前面所学的三角函数图象直接写出而不必再求解析式.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函数 模型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不同作用.第(②)小题只要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解析式中的未知参数,即可确定其解 析式.其中求ω是利用半周期(14-6),通过建立方程得解 解:(1)由图可知,这段时间的最大温差是20℃ (2)从图中可以看出,从6-14时的图象是函数y=Asin(x+中)+b的半个周期的图象, ∴A=-(30-10)=10,b=-(30+10)=20 2瓜= ∴ω=·.将x=6,y=10代入上式,解得中 综上,所求解析式为y=10sin(x+x)+20,x∈[6,14] 点评:本例中所给出的一段图象实际上只取6—14即可,这恰好是半个周期,提醒学生注意抓关键本例
本过程是:收集数据→画散点图→选择函数模型→求解函数模型→检验→用函数模型解释实际问题. 这点很重要,学生只要有了这个认知基础,本节的简单应用便可迎刃而解.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不是 教师给学生解决问题或带领学生解决问题,而是教师引领学生逐步登高,在合作探究中自己解决问题,探求 新知. 讨论结果:①描述现实世界中不同增长规律的函数模型. ②简单地说,数学模型就是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再从数学角度来反映或近似地反映实际 问题时,所得出的关于实际问题的数学描述.数学模型的方法,是把实际问题加以抽象概括,建立相应的数 学模型,利用这些模型来研究实际问题的一般数学方法. ③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是: 1°审题:逐字逐句的阅读题意,审清楚题目条件、要求、理解数学关系; 2°建模:分析题目变化趋势,选择适当函数模型; 3°求解: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得到数学结论; 4°还原:把数学结论还原为实际问题的解答. ④画出散点图,分析它的变化趋势,确定合适的函数模型. 三、应用示例 例 1 如图 1, 某地一天从 6—14 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近似满足函数 y=sin(ωx+φ)+b. 图 1 (1)求这一天的最大温差; (2)写出这段曲线的函数解析式. 活动:这道例题是 2002 年全国卷的一道高考题,探究时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本例是研究温度随时间呈 周期性变化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本例给出模型了吗?给出的模型函数是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 什么?怎样解决?然后完全放给学生自己讨论解决. 题目给出了某个时间段的温度变化曲线这个模型.其中第(1)小题实际上就是求函数图象的解析式,然 后再求函数的最值差.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求这一天的最大温差”实际指的是“求 6 是到 14 时这 段时间的最大温差”,可根据前面所学的三角函数图象直接写出而不必再求解析式.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函数 模型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不同作用.第(2)小题只要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解析式中的未知参数,即可确定其解 析式.其中求ω是利用半周期(14-6),通过建立方程得解. 解:(1)由图可知,这段时间的最大温差是 20 ℃. (2)从图中可以看出,从 6—14 时的图象是函数 y=Asin(ωx+φ)+b 的半个周期的图象, ∴A= 2 1 (30-10)=10,b= 2 1 (30+10)=20. ∵ 2 1 · 2 =14-6, ∴ω= 8 • .将 x=6,y=10 代入上式,解得φ= 4 3 . 综上,所求解析式为 y=10sin( 8 • x+ 4 3 )+20,x∈[6,14]. 点评:本例中所给出的一段图象实际上只取 6—14 即可,这恰好是半个周期,提醒学生注意抓关键.本例
所求出的函数模型只能近似刻画这天某个时段的温度变化情况,因此应当特别注意自变量的变化范围,这 点往往被学生忽略掉 例22007全国高考函数y=|sinx|的一个单调增区间是() A(-,- B.( 3丌 答案:C 例3如图2,设地球表面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0,δ为此时太阳直射纬度,φ为该地的纬度值,那么这三个 量之间的关系是0=90°-4-6|.当地夏半年8取正值,冬半年8取负值 如果在北京地区(纬度数约为北纬40°)的一幢高为h的楼房北面盖一新楼,要使新楼一层正午的太阳 全年不被前面的楼房遮挡,两楼的距离不应小于多少? 活动:如图2本例所用地理知识、物理知识较多,综合性比较强,需调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帮助理解 问题,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在探讨时要让学生充分熟悉实际背景,理解各个量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 关系 ∠太阳光 首先由题意要知道太阳高度角的定义:设地球表面某地纬度值为中,正午太阳高度角为0,此时太阳直 射纬度为8,那么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0=90°-中-81.当地夏半年8取正值,冬半年δ取负值 根据地理知识,能够被太阳直射到的地区为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图形如图3,由画图易知 太阳高度角θ、楼高ho与此时楼房在地面的投影长h之间有如下关系 ho=tan e 由地理知识知,在北京地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物体的影子最短,直射南回归线时物体的影子最长 因此,为了使新楼一层正午的太阳全年不被遮挡,应当考虑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的情况 2326′02326′M40AB 图3 解:如图3,A、B、C分别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时楼顶在地面上的投影点.要使新楼 层正午的太阳全年不被前面的楼房遮挡,应取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情况考虑,此时的太阳直射纬度-23° 26′.依题意两楼的间距应不小于MC 根据太阳高度角的定义 有∠C=90°-|40°-(-23°26′)|=26°34′, 所以MC ho ≈2.000ho tan c tan 26 34 即在盖楼时,为使后楼不被前楼遮挡,要留出相当于楼高两倍的间距. 点评:本例是研究楼高与楼在地面的投影长的关系问题,是将实际问题直接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 简单函数模型,然后根据所得的函数模型解决问题.要直接根据图2来建立函数模型,学生会有一定困难,而 解决这一困难的关键是联系相关知识,画出图3,然后由图形建立函数模型,问题得以求解.这道题的结论有 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这道题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些问题,如下例的变式训练,激发学生
所求出的函数模型只能近似刻画这天某个时段的温度变化情况,因此应当特别注意自变量的变化范围,这 点往往被学生忽略掉. 例 2 2007 全国高考 函数 y=|sinx|的一个单调增区间是( ) A.( 4 − , 4 ) B.( 4 , 4 3 ) C.(π, 2 3 ) D.( 2 3 ,2π) 答案:C 例 3 如图 2,设地球表面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θ,δ为此时太阳直射纬度,φ为该地的纬度值,那么这三个 量之间的关系是θ=90°-|φ-δ|.当地夏半年δ取正值,冬半年δ取负值. 如果在北京地区(纬度数约为北纬 40°)的一幢高为 h0 的楼房北面盖一新楼,要使新楼一层正午的太阳 全年不被前面的楼房遮挡,两楼的距离不应小于多少? 活动: 如图 2 本例所用地理知识、物理知识较多,综合性比较强,需调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帮助理解 问题,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在探讨时要让学生充分熟悉实际背景,理解各个量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 关系. 首先由题意要知道太阳高度角的定义:设地球表面某地纬度值为φ,正午太阳高度角为θ,此时太阳直 射纬度为δ,那么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θ=90°-|φ-δ|.当地夏半年δ取正值,冬半年δ取负值. 根据地理知识,能够被太阳直射到的地区为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图形如图 3,由画图易知 太阳高度角θ、楼高 h0 与此时楼房在地面的投影长 h 之间有如下关系: h0=htanθ. 由地理知识知,在北京地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物体的影子最短,直射南回归线时物体的影子最长. 因此,为了使新楼一层正午的太阳全年不被遮挡,应当考虑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的情况. 图 3 解:如图 3,A、B、C 分别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时楼顶在地面上的投影点.要使新楼一 层正午的太阳全年不被前面的楼房遮挡,应取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情况考虑,此时的太阳直射纬度-23° 26′.依题意两楼的间距应不小于 MC. 根据太阳高度角的定义, 有∠C=90°-|40°-(-23°26′)|=26°34′, 所以 MC= C h tan 0 = tan 26 34' 0 h ≈2.000h0, 即在盖楼时,为使后楼不被前楼遮挡,要留出相当于楼高两倍的间距. 点评:本例是研究楼高与楼在地面的投影长的关系问题,是将实际问题直接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 简单函数模型,然后根据所得的函数模型解决问题.要直接根据图 2 来建立函数模型,学生会有一定困难,而 解决这一困难的关键是联系相关知识,画出图 3,然后由图形建立函数模型,问题得以求解.这道题的结论有 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这道题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些问题,如下例的变式训练,激发学生
进一步探究 变式训练 某市的纬度是北纬23°,小王想在某住宅小区买房,该小区的楼高7层,每层3米,楼与楼之间相距15米. 要使所买楼层在一年四季正午太阳不被前面的楼房遮挡,他应选择哪几层的房? 图4 解:如图4,由例3知,北楼被南楼遮挡的高度为 h=15tan[90°-(23°+23°26′)]=15tan43°34′≈14.26, 由于每层楼高为3米,根据以上数据, 所以他应选3层以上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三个层次的三角函数模型的应用,即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将实 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你能概括出建立三角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2.实际问题的背景往往比较复杂,而且需要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它因此,在应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当注意从复杂的背景中抽取基本的数学关系,还要调动相关学科知识来帮助理解问题 五、作业 1.图5表示的是电流I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 图5 I=Asin(ox+中)(u>0,|φ|<)在一个周期内的图象 (1)根据图象写出I=Asin(ωx+中)的解析式; (2)为了使I=Asin(x+中)中的t在任意一段 100S的时间内电流I能同时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那么 正整数ω的最小值为多少? 解:(1)由图知A=300,第一个零点为(-7 0),第二个零点为(,0), 300 150 +中=0, 150+中=π.解得ω=100ndx I=300sin(100t+) (2)依题意有T≤ ∴≥200π,故ωmin=629 100 2.搜集、归纳、分类现实生活中周期变化的情境模型
进一步探究. 变式训练 某市的纬度是北纬 23°,小王想在某住宅小区买房,该小区的楼高 7 层,每层 3 米,楼与楼之间相距 15 米. 要使所买楼层在一年四季正午太阳不被前面的楼房遮挡,他应选择哪几层的房? 图 4 解:如图 4,由例 3 知,北楼被南楼遮挡的高度为 h=15tan[90°-(23°+23°26′)]=15tan43°34′≈14.26, 由于每层楼高为 3 米,根据以上数据, 所以他应选 3 层以上.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三个层次的三角函数模型的应用,即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将实 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你能概括出建立三角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吗? 2.实际问题的背景往往比较复杂,而且需要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它.因此,在应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当注意从复杂的背景中抽取基本的数学关系,还要调动相关学科知识来帮助理解问题. 五、作业 1.图 5 表示的是电流 I 与时间 t 的函数关系 图 5 I=Asin(ωx+φ)(ω>0,|φ|< 2 )在一个周期内的图象. (1)根据图象写出 I=Asin(ωx+φ)的解析式; (2)为了使 I=Asin(ωx+φ)中的 t 在任意一段 100 1 s 的时间内电流 I 能同时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那么 正整数ω的最小值为多少? 解:(1)由图知 A=300,第一个零点为(- 300 1 ,0),第二个零点为( 150 1 ,0), ∴ω·(- 300 1 )+φ=0,ω· 150 1 +φ=π.解得ω=100π,φ= 3 ,∴I=300sin(100πt+ 3 ). (2)依题意有 T≤ 100 1 ,即 2 ≤ 100 1 ,∴ω≥200π.故ωmin=629. 2.搜集、归纳、分类现实生活中周期变化的情境模型
解:如以下两例 ①人体内部的周期性节律变化和个人的习惯性的生理变化,如人体脉搏、呼吸、排泄、体温、睡眠节 奏、饥饿程度等 ②蜕皮( tupi)昆虫纲和甲壳纲等节肢动物,以及线形动物等的体表具有坚硬的几丁质层,虽有保护身 体的作用,但限制动物的生长、发育.因此,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必须进行1次或数次脱去旧表皮,再长出宽 大的新表皮后,才变成成虫,这种现象称为蜕皮:蜕下的“旧表皮”称为“蜕”,只有这样,虫体才能得以继 续充分生长、发育.蜕皮现象的发生具有周期性,但蜕皮的准备和蜕皮过程是连续进行的.此外,脊椎动物爬 行类的蜕皮现象尤为明显,如蜥蜴和蛇具有双层角质层,其外层在定期蜕皮时脱掉,蛇的外层角质层连同眼 球外面透明的皮肤,约每2个月为一个周期可完整地脱落1次,称为蛇蜕
解:如以下两例: ①人体内部的周期性节律变化和个人的习惯性的生理变化,如人体脉搏、呼吸、排泄、体温、睡眠节 奏、饥饿程度等; ②蜕皮(tuipi)昆虫纲和甲壳纲等节肢动物,以及线形动物等的体表具有坚硬的几丁质层,虽有保护身 体的作用,但限制动物的生长、发育.因此,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必须进行 1 次或数次脱去旧表皮,再长出宽 大的新表皮后,才变成成虫,这种现象称为蜕皮;蜕下的“旧表皮”称为“蜕”,只有这样,虫体才能得以继 续充分生长、发育.蜕皮现象的发生具有周期性,但蜕皮的准备和蜕皮过程是连续进行的.此外,脊椎动物爬 行类的蜕皮现象尤为明显,如蜥蜴和蛇具有双层角质层,其外层在定期蜕皮时脱掉,蛇的外层角质层连同眼 球外面透明的皮肤,约每 2 个月为一个周期可完整地脱落 1 次,称为蛇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