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生死观 后者的通俗翻版。一些学者相当怀疑《太平经》能否真正代表下层民众 的观念,这或是原因之 由前文关于思想史的问题的讨论,我相信,东汉时期的这种此世精 神以及民间道教的儒学化,可以用观念从高层次到低层次的“渗透”来 得到很好的解释。如果思想的两个层面相互尖锐对立,对时代的一些 共同问题的态度毫无共同之处,我将会觉得更难以解释。 另一方面也必须指出,儒学也受到了民间道教的影响。我们也有 证据表明,一些东汉儒生精通道教法术。事实上,从西汉到东汉,儒学 从未曾停止过将宽泛意义上的民间道教融入自己的体系。将大量谶纬 纳入汉代的儒家著述极好地证明了汉代儒学已在不小程度上受到了民 间道教观念的影响。②我们决不将思想的两个层面间的“渗透仅仅视 为单向的,其中一个原因即在于此。 三、材料 最后交待一下本文所使用的材料。我使用的材料涉及甚广。诸如 哲学历史、文学、艺术、考古发现和宗教文献等各种领域的材料我都毫 不犹豫地加以引用。多数材料早被证明是当时可信的资料,因而无需 任何介绍与解释。但是关于民间思想近来颇受学者关注的两本道家 著作需要作些澄清,一本是上文提及的《太平经》,另一本是《老子想尔 注》。我们逐一考察。 《道藏》中所发现的《太平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要的部分就是 《太平经》,它是最初更大的著作的一个节本,仅五十七卷;第二部分是 十卷本的《太平经钞》,据信是整个原作的概述;第三部分仅有数页题为 《太平经圣君秘旨》,它也应被认为是原本《太平经》的某种节录本。 ①见戎笙:《试论太平经》,《历史研究》1959年第11期,页47-59。 ②参见末佩韦:《东汉之宗教》,商务印书馆,页10-20;陈槃:《战国秦汉间方土考论》, 《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17本,1948年,尤其是页46-57 12
Ⅰ.东汊生死观 该书最大的难点在于难以确定其年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过去 二三十年间已提出两种不同的看法。在涉及这一现代争论前,我们不 妨先简略考察一下汉代以“太平”为名的道教经典。就我们所知,汉代 至少有两部带有“太平”字样的道经。一部出现在汉成帝时期(前32 前7)。一位来自齐地的道士甘忠将所撰十二卷名为《包元太平经》的 著作上呈皇帝,他建议朝廷应再次受命于天,因为汉的统治行运期限将 至。①另一部出现在东汉顺帝时期(126-144),一位名叫宫崇的人将其 师于吉(有时又作干吉)的“神书”进呈朝廷,书名为《太平清领书》, 百七十卷。②据说此书后来成为太平道徒教义的基本经典。而根据 《后汉书》唐代注者的意见,《太平清领书》与最初也是一百七十卷的《太 平经》是同一本书 现在我们可以去看有关这个问题的重要的现代争论。多数学者倾 向于认为,《太平经》虽然经后人窜改但它包含了大量的东汉材料。 般来说,学者们以三种不同方式检视该书:一是涉及思想的内容,二是历 史背景,三是该书自身的流传。我们依次来概述一下现代研究的结果。 1.涉及思想的内容。据《后汉书·襄楷传》,《太平清领书》一方面 基于阴阳五行说,另一方面也关注如何使国家繁荣、子孙繁衍,尤其是 对于皇帝而言。现代学者通过对现有《太平经》版本的仔细比勘,普遍 得出这样的结论该书包含的核心观念与《后汉书》对《太平清领书》的 描述完全吻合。③最近,学者们更多关注《太平经》的社会、政治以及经 济思想,并得出相同的结论。④ 2.历史背景。确定《太平经》年代的另一个方法是找出其中反映 ①《汉书》,商务印书馆,1927年,卷七十五,页13a ②《后汉书》卷三十下,页10a-1la0 ③例见小柳司气太《东洋思想研究》,东京,1934年,页440-451;汤用彤:《读太平经书 所见》,《国学季刊》,卷五,第1期(1935年),尤其是页15-21;大渊忍尔:《太平经思想∷→ x》,《东洋学报》,卷二十八,第4期(1941年12月),页145-168。 ④见杨宽:《论太平经》,《学术月刊》,1959年第9期,页26-34;李春圃:《论黄巾起义的目 的》,《吉林大学人文科学报》,1959年第2期,尤其是页103-105;余逊前引文,页12-21
东汉生死观 了何种特殊历史背景。在这个方面,汤用彤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是第 个指出书中所用的某些术语仅见于汉代制度的现代学者。①一个日 本专家也采用了相似的方法,这种方法使得此书更容易理解。② 3.《太平经》的流传。这是有关《太平经》问题中争议最大的地方, 学者对此分歧很大。我们不可能介入争论本身,所要做的只是简要重述 下至今由专家们所提出的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坚持,虽然东汉 时期的一百七十卷的原始《太平经》(推测它与《太平清领书》是同一本 书)大部分已佚,但现存的今本《太平经》仍保留了不少的原始材料。该 书或许到公元4世纪初犹存。③但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它又开始散失,直 到公元6世纪下半叶得以部分重编,但已有窜改。但是宋(960-1279 年)以后,该书再次逐渐散佚。④无论如何,今本《太平经》的大部分内 容可被证明至少唐人,甚至晋人已将它等同于东汉的著作。⑤ 但是,另一种看法否认现存《太平经》与《太平清领书》有任何关系。 按照这种看法,东汉的作品唐以前便已散失,今本《太平经》只是从6世 纪晚期名为《太平洞极经》的道教著作中逐渐演变出来的。 由于《道藏》中的现有文本性质颇为混杂,年代亦难考索因此要非 常清楚地考证《太平经》的流传希望不大。⑦但在整体上,我们可以合理 地采用一个比较折衷的观点,即《太平经》早在东汉已是一百七十卷是 不太可能的,必须要将后来的补充与改易考虑进去。它也不可能成于 二人之手,而可能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段内的集体著作。尽管如此, 若谨慎从事,现存《太平经》的部分内容是可以作为东汉的材料加以引 ①汤用彤前引文,页17;这点杨宽已作进一步阐述,前引文,页27 ②大渊忍尔前引文,注2-7,页165-166 ③小柳司气太前引文,页433。 ④大渊忍尔:《太平经0来历了),《东洋学报》卷二十七第2期(190年2月),页11 ⑤汤用彤前引文,页14-16。 ⑥福井康顺:《道教∽基础的研究》,东京,1952年,页214-255 ⑦应当指出,《太平经》敦煌残卷(S4226号可确定成于公元6世纪末,这对于这个问题 的讨论带来希望但其意义与价值还有待作进一步的考察。(见吉网义丰:《敦煌本太平经 <》,《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22册,1961年1月,页1-103) 14
Ⅰ.东汉生死观 用的。 至于所谓的《太平经钞》可以说几句。一般说来,《钞》分成十部,可 视它为亦含十部的原作的节本。它可能成书于9世纪末。②在此方 面,它具有连接现存《太平经》消失的诸环节的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 必须了解,在使用时并非整个《太平经钞》具有同等的可信度。至少其 甲部久已受到诸位学者的质疑,近来已证明甲部是东汉以后很久出 现的滥入之作。④ 最后还必须提到的是《老子想尔注》,这是敦煌发现的最重要材料之 。尽管此书自唐代起即已失传,但据两项新近的研究,我们知道它是 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流行的道教著作。⑤更有趣的事实是,《老子想尔 注》不仅与《太平经》有关,而且还是五斗米道在川陕地区传教的最基本 读本。《老子想尔注》在许多地方与《太平经》的思想相同。因此,如果前 者能被鉴定为真,它亦会帮助我们在确定后者的年代上更有把握 这里稍及这两本书与当时起义的关系也许是合适的。众所周知, 公元184年爆发了两起大规模的民间造反,并最终动摇了东汉帝国的 基础。一个是在东边,以张角领导的黄巾军或太平道闻名;另一个是在 西边,以张修继而张鲁领导的五斗米道闻名。两起造反都与民间道教 ①王明:《太平经合校》前言,页2 ②王明:《太平经合校》前言,页11-15。 ③例如大渊忍尔《太平经∽来历x》,页120:另参见福井康顺前引书,页21, 注1 ④王明:《论太平经钞甲部之伪》,《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18本,1948年,页375-384。 ⑤饶宗颐:《敦煌六朝写本张道陵著老子想尔注校笺》,香港,1956年;陈世骧:《想尔老子 道经敦煌残卷论证》,《清华学报》新第2期(1957年4月),页41-62。 ⑥关于东汉民间起义的研究已很多以下是-些较重要的现代研究:杨莲生(联陞):《汉 末黄巾之乱的一个新考察》《史地周刊》,第103期,《大公报》,天津,1936年9月18日,页1 贺昌群:《黄巾贼与太平道》,《文史杂志》,卷二第3期(1942年3月15日),页5-20;李光璧: 《汉代太平道与黄巾大起义》,收入《中国农民起义论集》,北京,1954年,页1-14;秋月观瑛 《黄巾乱宗教性》,《东洋史研究》,卷十五,第1期(1956年7月),页43-56;Ley, Howard S. Yellow Turban Religion and Rebellion at the End of Han, Journal of t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76, no 4, pp. 214-227: Michaud, Paul, "The Yellow Turbans "Monumenta Serica, vol. 17 1958 47-127 15
东汉生死观 相关,而彼此是否一样或有所不同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在我看 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也许是对《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作比 较研究。或可作这样的推测,即它们同属道教的两种版本而各自为两 个群体使用。因为据《后汉书》,张角大量使用《太平清领书》;而据 《典略》,张修在他所在的地区则教老子五千文。③在本文中我发现,虽 然两书在论调上无疑都属于道教,在枝节上它们却略有不同。④ 尽管我倾向于认为这两本书基本属于二三世纪,但在本文中我将 非常小心地使用它们来支持文中的观点。只有不存在严重疑问,且符 合汉代背景的材料,我才会使用。如果要两者择一的话,我宁愿犯漏用 而非误用的错误。 ①例如 Henri Maspero简单地认为张修的群体是西部的“黄巾”( Le taoism,Pans,1950 152),但这个看法最近已受到 Michaud的挑战前引文,p.76-81 ②《后汉书)卷六十下,页11a ③引自《三国志》,同文书局本,卷八,页23a ④例见本书第二章,页74注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