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天所命,这取决于人所禀得的气的不同,而气恰恰是理创造万事万物的凭借 理只有通过气才能显现其作为世界本原的功能,而气的清明、昏浊、清高、衰颓之 区别,决定了人们由于禀受了不同的气而造成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这一切在人没有 出世之前已经被理先验地安排好了,无法改变。可见,理学国家观与神学国家观相 比更为精巧和隐蔽。朱熹提出要“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束缚人们的思想,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 ②“严本宽济”的德政主张。认为仁政就是实行严厉的刑罚,否则,就是害人。 他说:“教之不从,刑以督之,惩一而天下知所劝戒,所谓辟以止辟。虽曰杀之,而 仁爱之实已行乎其中”,不然,“则人无所惩惧,陷于法者愈从,虽曰仁之,实以害 之”。宽政只能使“奸豪”得志,平民遭殃。 ③郡国并存的行政体制。认为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有一定的弊端,古代的 郡县制有其优点,主张地方行政组织应以分封制为主要形式,使其“杂于郡县之间”。 但这些主张没有什么新意,只不过是分封、郡县以及封建纲常名教的杂混。④相对 君权论和君臣平等观。认为国家大事,君主不可擅作主张:提出“君臣上下,两尽其 道”。⑤具体的社会改革主张。如,抑制兼并、合理赋税、爱惜民力、设立义仓等。 朱熹的政治思想是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影响深远。 4、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政治学说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此阶段,外国资 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酿成了中华民族的深重危机。社会结构和政 治力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思想界,出现了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 争的格局,即儒家政治学说、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1)儒家政治学说的扭曲 儒家政治学说以其官方姿态成为晚清统治者维持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虽然这 种统治早已岌岌可危。1927年,蒋介石通过“四?一二”政变上台后,也在“三民主义” 之
21 都是天所命,这取决于人所禀得的气的不同,而气恰恰是理创造万事万物的凭借。 理只有通过气才能显现其作为世界本原的功能,而气的清明、昏浊、清高、衰颓之 区别,决定了人们由于禀受了不同的气而造成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这一切在人没有 出世之前已经被理先验地安排好了,无法改变。可见,理学国家观与神学国家观相 比更为精巧和隐蔽。朱熹提出要“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束缚人们的思想,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 ②“严本宽济”的德政主张。认为仁政就是实行严厉的刑罚,否则,就是害人。 他说:“教之不从,刑以督之,惩一而天下知所劝戒,所谓辟以止辟。虽曰杀之,而 仁爱之实已行乎其中”,不然,“则人无所惩惧,陷于法者愈从,虽曰仁之,实以害 之”。宽政只能使“奸豪”得志,平民遭殃。 ③郡国并存的行政体制。认为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有一定的弊端,古代的 郡县制有其优点,主张地方行政组织应以分封制为主要形式,使其“杂于郡县之间”。 但这些主张没有什么新意,只不过是分封、郡县以及封建纲常名教的杂混。④相对 君权论和君臣平等观。认为国家大事,君主不可擅作主张;提出“君臣上下,两尽其 道”。⑤具体的社会改革主张。如,抑制兼并、合理赋税、爱惜民力、设立义仓等。 朱熹的政治思想是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影响深远。 4、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政治学说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此阶段,外国资 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酿成了中华民族的深重危机。社会结构和政 治力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思想界,出现了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 争的格局,即儒家政治学说、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1)儒家政治学说的扭曲 儒家政治学说以其官方姿态成为晚清统治者维持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虽然这 种统治早已岌岌可危。1927年,蒋介石通过“四?一二”政变上台后,也在“三民主义
的外衣下,祭起了“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传统,以麻痹、束缚人们的思想,达 到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的目的。 (2)“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学说的产生 鸦片战争后,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在 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开始引进并倡导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突出代表人物有: 改良派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革命派的孙中山、章炳麟等。他们通过著书 立说和革命实践,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设计中国的资本主 义蓝图,对封建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这时的政治研究主要围绕着救亡这一核心主题,结合着政治改造运动展开的, 具有强烈的实践理性色彩,这就影响到研究的全面、系统和完整,未能建立起完整 的学科框架。其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是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现了 研究西方政治学的早期成果。(1)“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三个部分,前后经历了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个发展阶段。这一学说是中国近 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纲领。其基本内容有:①民族主义即争取民族解放、实现国家 独立。它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反对满清:另一层是指 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②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制度以及包括五院制的政体构想和军政、 训政、宪政和施政程序的完整理论。③民生主义即“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以发 展社会经济。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概括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 务,体现了人民的愿望,顺应了近现代的历史趋向。但它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 内容,带有历史局限性。随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孙中山又 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的内容:发展了“主权在民”的思 想,主张人民有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可以以主人身份管理政府;鲜 明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纲领。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 22
22 的外衣下,祭起了“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传统,以麻痹、束缚人们的思想,达 到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的目的。 (2)“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学说的产生 鸦片战争后,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在 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开始引进并倡导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突出代表人物有: 改良派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革命派的孙中山、章炳麟等。他们通过著书 立说和革命实践,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设计中国的资本主 义蓝图,对封建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这时的政治研究主要围绕着救亡这一核心主题,结合着政治改造运动展开的, 具有强烈的实践理性色彩,这就影响到研究的全面、系统和完整,未能建立起完整 的学科框架。其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是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现了 研究西方政治学的早期成果。(1)“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三个部分,前后经历了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个发展阶段。这一学说是中国近 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纲领。其基本内容有:①民族主义即争取民族解放、实现国家 独立。它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反对满清;另一层是指 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②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制度以及包括五院制的政体构想和军政、 训政、宪政和施政程序的完整理论。③民生主义即“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以发 展社会经济。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概括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 务,体现了人民的愿望,顺应了近现代的历史趋向。但它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 内容,带有历史局限性。随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孙中山又 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的内容;发展了“主权在民”的思 想,主张人民有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可以以主人身份管理政府;鲜 明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纲领。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
革命政策,其成为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旗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合作基础。(2)“五 权宪法即五权分立的制宪原则,是在西方三权分立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指立法、 行政、司法、监察、考试五种权力相互制衡。它是民权主义理论的制度化和实政化, 直接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订。 (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送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一份礼 物。自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传入中国,中国政治学研究就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早 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等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 政治观,如李大钊的《俄法革命之比较》不仅区别了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 还指出了人类的未来文明必将依赖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他的《我的马克思主 义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的基本原理。1920年,《共产党宣言》翻译出版,在 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他们纷纷运用马克 思主义观讲授政治学原理。如瞿秋白和张太雷在上海大学曾分别讲授《社会科学概 论》和《政治学》,恽代英曾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政 治学概论》,他们的讲授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在20~30年代,邓初民先后编著了《政治科学大纲》和《新政治学大纲》,在著作 中,他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政治学的 性质、概念、研究方法以及阶级、国家、政党、政府、革命等范畴的基本原理。与 此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 体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 民进行政治活动的理论指南。如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 等,对政治学中诸如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政权、革命、政党、爱国主义和国际 主义、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都作了深刻的论述和发挥。刘少奇等也 对共产党和国家建设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这些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理论进一步丰富
23 革命政策,其成为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旗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合作基础。(2)“五 权宪法”即五权分立的制宪原则,是在西方三权分立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指立法、 行政、司法、监察、考试五种权力相互制衡。它是民权主义理论的制度化和实政化, 直接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订。 (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送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一份礼 物。自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传入中国,中国政治学研究就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早 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等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 政治观,如李大钊的《俄法革命之比较》不仅区别了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 还指出了人类的未来文明必将依赖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他的《我的马克思主 义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的基本原理。1920年,《共产党宣言》翻译出版,在 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他们纷纷运用马克 思主义观讲授政治学原理。如瞿秋白和张太雷在上海大学曾分别讲授《社会科学概 论》和《政治学》,恽代英曾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政 治学概论》,他们的讲授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在20~30年代,邓初民先后编著了《政治科学大纲》和《新政治学大纲》,在著作 中,他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政治学的 性质、概念、研究方法以及阶级、国家、政党、政府、革命等范畴的基本原理。与 此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 体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 民进行政治活动的理论指南。如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 等,对政治学中诸如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政权、革命、政党、爱国主义和国际 主义、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都作了深刻的论述和发挥。刘少奇等也 对共产党和国家建设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这些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理论进一步丰富
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三种政治学说斗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取得了胜利。在它的指引下, 中国人民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同仇敌忾,取得了民族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建立了社会主义共和国。 5、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学发展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系列政治学原理,为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建 立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论著,如毛泽东的《关 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时期 的国家任务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以及如何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等问题,有力地推进了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却被忽略 了。从1952年起,中国大学里的政治学系被取消,政治学也不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而存在。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学进入恢复、发展期。邓小平同志在1979 年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 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也向政治学研究提出 了迫切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学研究迅速地恢复并发展起来,并呈现了如下 几方面的特点: (1)学科基础建设逐步完善 1980年,中国政治学会在北京成立。1984年中国政治学会加入国际政治学会, 成为它的集体会员。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正式挂牌。与此同时,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相继设置政治学专业,招收本科生,随后又招收了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85年底,国家教委召开政治学研讨会,确定了加强发展政治 学学科建设的方针。随之全国许多高校设立了政治学专业,有些院校还设立了行政 学专业。为满足教学和研究的需要,政治学界相继出版了许多学术专著,有基本理 24
24 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三种政治学说斗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取得了胜利。在它的指引下, 中国人民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同仇敌忾,取得了民族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建立了社会主义共和国。 5、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学发展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系列政治学原理,为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建 立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论著,如毛泽东的《关 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时期 的国家任务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以及如何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等问题,有力地推进了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却被忽略 了。从1952年起,中国大学里的政治学系被取消,政治学也不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而存在。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学进入恢复、发展期。邓小平同志在1979 年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 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也向政治学研究提出 了迫切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学研究迅速地恢复并发展起来,并呈现了如下 几方面的特点: (1)学科基础建设逐步完善 1980年,中国政治学会在北京成立。1984年中国政治学会加入国际政治学会, 成为它的集体会员。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正式挂牌。与此同时,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相继设置政治学专业,招收本科生,随后又招收了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85年底,国家教委召开政治学研讨会,确定了加强发展政治 学学科建设的方针。随之全国许多高校设立了政治学专业,有些院校还设立了行政 学专业。为满足教学和研究的需要,政治学界相继出版了许多学术专著,有基本理
论和相关专题方面的政治学教材,也有诸如政治体制改革、权力制衡、民主法制、 政治发展、人权、决策、现代化、市民社会等问题的研究专著,还大量翻译引进了 外国政治学领域的名著和新理论、新思潮。大量的关于政治研究的期刊杂志也相继 出版发行。1992年9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政治学卷》正式出版。这些都极大 地推进了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发展。 (2)中国特色政治学体系初步构建 随着政治学研究机构的恢复与发展,中国政治学的理论建设也进入了繁荣时期, 逐步确立了政治学的基本框架,大体勾勒出政治学研究的轮廓,建构了中国政治学 体系。主要内容有:①初步科学界定政治含义。普遍认为,政治是关于人民的事, 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事关大局的问题。这就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 思维方式和理论基础。②确立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导观点认为,政治学的研究对 象是国家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③开始注意国家职能的探讨和研究。 认为传统国家职能观只承认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是片面的。理论界普遍认为,国家 具有多种职能,尤其是在中国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国家职能 更应体现其对整个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充分发挥其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种管理职 能。④关注政治发展的研究。认为政治发展是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社会 历史现象,具体到不同的国家,即是指不同的政治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 就目前中国而言,主要表现为健全体制、调整权力、拓展参与、建设文化、开放政 治,加强民主法制的建设,突出自主性、主导性、稳定性、渐进性的发展特点。⑤ 关注政治文化的研究。较为合理的看法认为,政治文化既是指政治心理方面,还包 括政治思想方面,是指与政治有关的各个层面的精神现象。政治文化的显著特点便 是它的本土化。⑥关注政治参与。认为政治参与是公民或公民团体通过一定的方式 和渠道试图影响政治行为的过程。它是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其实现程度要受到制度参与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政治参 15
25 论和相关专题方面的政治学教材,也有诸如政治体制改革、权力制衡、民主法制、 政治发展、人权、决策、现代化、市民社会等问题的研究专著,还大量翻译引进了 外国政治学领域的名著和新理论、新思潮。大量的关于政治研究的期刊杂志也相继 出版发行。1992年9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政治学卷》正式出版。这些都极大 地推进了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发展。 (2)中国特色政治学体系初步构建 随着政治学研究机构的恢复与发展,中国政治学的理论建设也进入了繁荣时期, 逐步确立了政治学的基本框架,大体勾勒出政治学研究的轮廓,建构了中国政治学 体系。主要内容有:①初步科学界定政治含义。普遍认为,政治是关于人民的事, 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事关大局的问题。这就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 思维方式和理论基础。②确立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导观点认为,政治学的研究对 象是国家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③开始注意国家职能的探讨和研究。 认为传统国家职能观只承认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是片面的。理论界普遍认为,国家 具有多种职能,尤其是在中国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国家职能 更应体现其对整个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充分发挥其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种管理职 能。④关注政治发展的研究。认为政治发展是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社会 历史现象,具体到不同的国家,即是指不同的政治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 就目前中国而言,主要表现为健全体制、调整权力、拓展参与、建设文化、开放政 治,加强民主法制的建设,突出自主性、主导性、稳定性、渐进性的发展特点。⑤ 关注政治文化的研究。较为合理的看法认为,政治文化既是指政治心理方面,还包 括政治思想方面,是指与政治有关的各个层面的精神现象。政治文化的显著特点便 是它的本土化。⑥关注政治参与。认为政治参与是公民或公民团体通过一定的方式 和渠道试图影响政治行为的过程。它是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其实现程度要受到制度参与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政治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