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的选拔方法,如君主要广泛地听取意见等。五是“王道”。这是孟子关于统治者 如何进行统治的思想。他主张实行“王道”,反对“霸道,认为“王道”是“以德行仁”, 把教化放在统治的首位:“霸道是“以力假仁”,把刑罚作为根本统治手段。只有“以 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 ※孔子的政治思想从“仁”出发,以“礼”为归宿,探讨了春秋战乱时期如何缓和 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等政治问题,奠定了中国古代正统政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深刻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政治心理素质。他的 政治思想直接为孟子所继承和发展,并得以完善。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从 道德教化、修身养性的角度探讨政治统治的手段和形式,“德治”和“仁政”是其核心 思想。孔孟政治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正统政治思想的基本框架。 (2)法家政治思想 法家是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重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早期的商鞅和后期 的韩非子。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主张变 法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的实践者,其思想和著作主要集中于《商君书》中。他 的政治思想包括三部分: ①社会进化论和变法思想。商鞅认为,历史是从“上世”到“中世”再到“下世”, 是逐步发生变化的,所以,必须“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应该因时制宜,随 机而变。当变则变,国家则兴:当变不变,国家则亡。他在“不法古,不循礼”的变 法思想指导下帮助秦孝公实行变法,推行以法治国,加强君权,强调耕战,实行郡 县制度,统一了度量衡,使秦国跃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②人性重利说和法治思想。商鞅认为人“生则计利,死则虑名”,“今之民也巧也 伪”,不易统治,只能采取法治的手段,才能维持正常统治。他以法确立了君主的独 裁统治,认为“权制断于君则威”。他还主张重刑少赏,实行重刑政策,认为信赏必 16
16 具体的选拔方法,如君主要广泛地听取意见等。五是“王道”。这是孟子关于统治者 如何进行统治的思想。他主张实行“王道”,反对“霸道”,认为“王道”是“以德行仁”, 把教化放在统治的首位;“霸道”是“以力假仁”,把刑罚作为根本统治手段。只有“以 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 ※孔子的政治思想从“仁”出发,以“礼”为归宿,探讨了春秋战乱时期如何缓和 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等政治问题,奠定了中国古代正统政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深刻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政治心理素质。他的 政治思想直接为孟子所继承和发展,并得以完善。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从 道德教化、修身养性的角度探讨政治统治的手段和形式,“德治”和“仁政”是其核心 思想。孔孟政治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正统政治思想的基本框架。 (2)法家政治思想 法家是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重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早期的商鞅和后期 的韩非子。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主张变 法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的实践者,其思想和著作主要集中于《商君书》中。他 的政治思想包括三部分: ①社会进化论和变法思想。商鞅认为,历史是从“上世”到“中世”再到“下世”, 是逐步发生变化的,所以,必须“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应该因时制宜,随 机而变。当变则变,国家则兴;当变不变,国家则亡。他在“不法古,不循礼”的变 法思想指导下帮助秦孝公实行变法,推行以法治国,加强君权,强调耕战,实行郡 县制度,统一了度量衡,使秦国跃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②人性重利说和法治思想。商鞅认为人“生则计利,死则虑名”,“今之民也巧也 伪”,不易统治,只能采取法治的手段,才能维持正常统治。他以法确立了君主的独 裁统治,认为“权制断于君则威”。他还主张重刑少赏,实行重刑政策,认为信赏必
罚是实行法治的关键,提出了一些实施重刑的具体措施。 ③富国强兵的耕战思想。商鞅认为,“力生强,强生德,德生威,威生于力”, 力量决定一切,而力量来自于农耕和兵战,因此,耕战是“治国之要”。他主张采取 重农抑商等政策发展农业,采取赏厚罚重的办法使民不得不勇战。把耕战看作是国 家这匹马车的两个轮子。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韩非子》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主要 资料。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观往者得失之变”,总结了前期 法家进行变法改革的经验,继续强调变法改革论,主张以“性恶“为基础的暴力论和 富国强兵的耕战政策。在此基础上,他结合慎到倡导的“术”、商鞅提倡的法”以及 申不害强调的“势”,发展并形成了一套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理论体系。这既是韩非 鼓吹的“霸道”即暴力统治的具体内容,也是韩非政治思想的核心。在韩非看来,“法” 是指一种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统一的成文法,一经制定,就具有权威性,即人人 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法必须公开颁布,但君主却可以不受法的约束:“术”是一种 权术,是君主驾驭臣僚的手段:“势”是指君主的权威,是生杀予夺的权力,是“法” 和“术的前提和后盾。韩非认为,君主拥有绝对权威的国家才是富强的国家,只有 富强的国家才能保证民众的根本利益。他的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体系构 成了完整的君主专制政治学说,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由此可见,法家政治思想与儒家政治思想相比,怡是反其道而行之,它强调法 治,实行霸道,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权术驾驭人民。 (3)道家政治思想 道家是中国古代以“道”为其基本思想范畴的学术思想派别。在古代政治思想领 域内,它是仅次于儒家和法家的思想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有春秋末期的老子和战国 初期的庄子。其主要政治思想有: 理论基础是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世界观。认为道是客观事物的本原,“道生一,一生 17
17 罚是实行法治的关键,提出了一些实施重刑的具体措施。 ③富国强兵的耕战思想。商鞅认为,“力生强,强生德,德生威,威生于力”, 力量决定一切,而力量来自于农耕和兵战,因此,耕战是“治国之要”。他主张采取 重农抑商等政策发展农业,采取赏厚罚重的办法使民不得不勇战。把耕战看作是国 家这匹马车的两个轮子。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韩非子》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主要 资料。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观往者得失之变”,总结了前期 法家进行变法改革的经验,继续强调变法改革论,主张以“性恶”为基础的暴力论和 富国强兵的耕战政策。在此基础上,他结合慎到倡导的“术”、商鞅提倡的“法”以及 申不害强调的“势”,发展并形成了一套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理论体系。这既是韩非 鼓吹的“霸道”即暴力统治的具体内容,也是韩非政治思想的核心。在韩非看来,“法” 是指一种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统一的成文法,一经制定,就具有权威性,即人人 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法必须公开颁布,但君主却可以不受法的约束;“术”是一种 权术,是君主驾驭臣僚的手段;“势”是指君主的权威,是生杀予夺的权力,是“法” 和“术”的前提和后盾。韩非认为,君主拥有绝对权威的国家才是富强的国家,只有 富强的国家才能保证民众的根本利益。他的“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体系构 成了完整的君主专制政治学说,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由此可见,法家政治思想与儒家政治思想相比,恰是反其道而行之,它强调法 治,实行霸道,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权术驾驭人民。 (3)道家政治思想 道家是中国古代以“道”为其基本思想范畴的学术思想派别。在古代政治思想领 域内,它是仅次于儒家和法家的思想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有春秋末期的老子和战国 初期的庄子。其主要政治思想有: 理论基础是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世界观。认为道是客观事物的本原,“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道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准则,政治也要以道 为法则,做到顺乎自然和无为。 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 自然,“治大国若烹小鲜”,对人民采取不干预或少干预的统治手段。 政治理想是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 往来”,这样才能使人民“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天 下太平无事。 这些不同的政治思想学说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如何进行统治展开的,是对统治手 段和统治方法的探讨:运用的研究方法也很单一,从哲学世界观出发,结合实际形 势,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得出代表本阶级或阶层利益的政治主张,是历史与逻辑的 统一。它们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 3、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学说 从秦汉到晚清,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这期间,政治研究处于缓慢发 展时期。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封建主义的经济及其上层建筑统治着整个社会 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虽然其间历经离乱,但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 制统治却是其基本特征,社会政治生活被局限在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总 体框架中,政治研究也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尤其是以儒、法、道三派政治 思想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某些方面或问题作局部的改造,研究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如 何巩固、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展开的。其中,占据统治地位的 政治思想是儒家的政治学说。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通过“焚书坑儒”把法家思想定于一尊,并将其作为他治国 立政的指导思想。但法家思想崇尚严刑峻法,追求急功近利,不利于长治久安,所 以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吸取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把“无为而治”的黄老学作为治国的实 际指导思想。黄老之学“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对先秦诸子百家持兼收并 18
18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道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准则,政治也要以道 为法则,做到顺乎自然和无为。 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 自然,“治大国若烹小鲜”,对人民采取不干预或少干预的统治手段。 政治理想是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 往来”,这样才能使人民“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天 下太平无事。 这些不同的政治思想学说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如何进行统治展开的,是对统治手 段和统治方法的探讨;运用的研究方法也很单一,从哲学世界观出发,结合实际形 势,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得出代表本阶级或阶层利益的政治主张,是历史与逻辑的 统一。它们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 3、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学说 从秦汉到晚清,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这期间,政治研究处于缓慢发 展时期。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封建主义的经济及其上层建筑统治着整个社会 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虽然其间历经离乱,但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 制统治却是其基本特征,社会政治生活被局限在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总 体框架中,政治研究也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尤其是以儒、法、道三派政治 思想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某些方面或问题作局部的改造,研究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如 何巩固、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展开的。其中,占据统治地位的 政治思想是儒家的政治学说。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通过“焚书坑儒”把法家思想定于一尊,并将其作为他治国 立政的指导思想。但法家思想崇尚严刑峻法,追求急功近利,不利于长治久安,所 以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吸取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把“无为而治”的黄老学作为治国的实 际指导思想。黄老之学“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对先秦诸子百家持兼收并
蓄的态度,主张慎刑减罚,因循而治,从而大大缓和了秦王朝法治主义所造成的严 苛气氛,巩固了汉初的封建统治。但黄老学主张“清静无为”,缺乏创新气派,不适 合西汉中期以后的统治。汉武帝上台后,接受了经学大师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建议,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经学化、神圣化,使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了中国封 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 魏晋时期,封建社会的动荡和董仲舒政治研究体系中神学思想受到批判,使得 政治研究中的自然主义倾向加强,于是提倡“自然无为”的“玄学一时兴起。隋唐时 期,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重新确立并得到加强,韩愈的道统”论,试图用儒家道 统统一各家,使得儒家政治思想在经过一番改造之后,重新占据了政治研究的中心 地位。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一方面继续缓慢发展,一方面危机四伏,统治 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兴起,其继承了传 统儒家思想,提出了一套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完整的内圣外王政治学说,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强化了其在政治 研究中的垄断地位。这时,也有一些思想家像陈亮、叶适、李贽、黄宗羲、唐甄等 开始对儒学的垄断地位提出挑战,他们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张扬民为邦本的思想, 但由于整个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受到专制主义的控制,他们的研究并没有摆脱传统 政治研究的束缚。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研究中的代表人物是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 熹。 (1)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 董仲舒是西汉中期的政治思想家,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有“汉代孔子”之称, 现存著作有《春秋繁露》。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骨干,吸取先秦阴阳 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巩周封建统治的思想加以融合而形成的。其理论体 系是在糅合“天人合一”论和“五德始终“说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天人感应”的神学 目的论世界观。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天是有意志的,是最高的人格神,人必须按 19
19 蓄的态度,主张慎刑减罚,因循而治,从而大大缓和了秦王朝法治主义所造成的严 苛气氛,巩固了汉初的封建统治。但黄老学主张“清静无为”,缺乏创新气派,不适 合西汉中期以后的统治。汉武帝上台后,接受了经学大师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建议,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经学化、神圣化,使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了中国封 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 魏晋时期,封建社会的动荡和董仲舒政治研究体系中神学思想受到批判,使得 政治研究中的自然主义倾向加强,于是提倡“自然无为”的“玄学”一时兴起。隋唐时 期,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重新确立并得到加强,韩愈的“道统”论,试图用儒家道 统统一各家,使得儒家政治思想在经过一番改造之后,重新占据了政治研究的中心 地位。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一方面继续缓慢发展,一方面危机四伏,统治 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兴起,其继承了传 统儒家思想,提出了一套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完整的内圣外王政治学说,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强化了其在政治 研究中的垄断地位。这时,也有一些思想家像陈亮、叶适、李贽、黄宗羲、唐甄等 开始对儒学的垄断地位提出挑战,他们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张扬民为邦本的思想, 但由于整个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受到专制主义的控制,他们的研究并没有摆脱传统 政治研究的束缚。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研究中的代表人物是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 熹。 (1)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 董仲舒是西汉中期的政治思想家,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有“汉代孔子”之称, 现存著作有《春秋繁露》。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骨干,吸取先秦阴阳 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的思想加以融合而形成的。其理论体 系是在糅合“天人合一”论和“五德始终”说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天人感应”的神学 目的论世界观。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天是有意志的,是最高的人格神,人必须按
照天的意志去做事。董仲舒把这个神学世界观与封建政治相结合,提出了:①巩固 中央集权封建专制主义的“大一统”说。认为“大一统”不仅是世界万物的最高原则和 运行秩序,更是“天意“的体现。②加强君权的神学国家观。认为君权是神授的,“天 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人民必须忠于天子。③“三纲五常”的教化主义。“三 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 规范。“三纲五常”反映了君权、父权、夫权与神权的结合,体现了封建政治与封建 伦理的有机统一,构成了董仲舒对人民实行教化的基本内容。④德主刑辅的统治方 式。认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在实行的顺序上, 主张德先刑后:在实行的侧重面上,德教是第一位,刑罚是第二位。其最终目的都 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封建统治。⑤相对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反对大富大贫,主张小 富小贫。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使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成为整 个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以后封建政治思想的发展,尽管在具体内容和具体 形式方面有所变化,但其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都没有超出董仲舒提出的 思想范围。 (2)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是南宋政治思想家、哲学家,著作极丰,主要有《四书集注》、《周易本 义》、《朱文公文集》、《朱子语录》等。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建立了完整的理学体 系,用客观唯心主义的“理”来论证孔孟之道,是理学集大成者。其主要政治思想有: ①理学国家观。“理”是朱熹政治思想赖以建立的基石。他说:“理也者,行而上之道 也,生物之本也。”在物质世界之外,先验地存在着一个理(也称天理、道或太极), 理是万事万物的根源,是社会产生和运行的法则,人君治国只须依理而行,依天理 治国便是王道,顺人欲治国则是霸道。朱熹运用理来分析政治现象,指出:国家政 权即君主和国家的统治是理的体现:统治体系即三纲五常”不但是永恒不变的,而 且是被理所规定的伦理规范:社会等级制度依然是理的体现,人们的贵贱生死寿天, 20
20 照天的意志去做事。董仲舒把这个神学世界观与封建政治相结合,提出了:①巩固 中央集权封建专制主义的“大一统”说。认为“大一统”不仅是世界万物的最高原则和 运行秩序,更是“天意”的体现。②加强君权的神学国家观。认为君权是神授的,“天 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人民必须忠于天子。③“三纲五常”的教化主义。“三 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 规范。“三纲五常”反映了君权、父权、夫权与神权的结合,体现了封建政治与封建 伦理的有机统一,构成了董仲舒对人民实行教化的基本内容。④德主刑辅的统治方 式。认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在实行的顺序上, 主张德先刑后;在实行的侧重面上,德教是第一位,刑罚是第二位。其最终目的都 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封建统治。⑤相对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反对大富大贫,主张小 富小贫。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使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成为整 个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以后封建政治思想的发展,尽管在具体内容和具体 形式方面有所变化,但其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都没有超出董仲舒提出的 思想范围。 (2)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是南宋政治思想家、哲学家,著作极丰,主要有《四书集注》、《周易本 义》、《朱文公文集》、《朱子语录》等。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建立了完整的理学体 系,用客观唯心主义的“理”来论证孔孟之道,是理学集大成者。其主要政治思想有: ①理学国家观。“理”是朱熹政治思想赖以建立的基石。他说:“理也者,行而上之道 也,生物之本也。”在物质世界之外,先验地存在着一个理(也称天理、道或太极), 理是万事万物的根源,是社会产生和运行的法则,人君治国只须依理而行,依天理 治国便是王道,顺人欲治国则是霸道。朱熹运用理来分析政治现象,指出:国家政 权即君主和国家的统治是理的体现;统治体系即“三纲五常”不但是永恒不变的,而 且是被理所规定的伦理规范;社会等级制度依然是理的体现,人们的贵贱生死寿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