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组织理论、行政法学、人事行政学、市政学、公共政策分析 等。 3、按照政治学研究的层次来划分,政治学研究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 究。宏观研究是指以群体政治现象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的 特点。它主要包括政府体制、社会政治结构、政治文化、政治发展、政治环境、政 治社会学、政治地理学、政治人类学、政治思想研究等等。微观政治学是指以个体 政治现象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它主要包括政治心理、政治人格、政治角色以及 政治民主化等方面的研究。 4、按照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状况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划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 究。静态研究主要是指对于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研究,具有规范性和确定性的特 点,包括国体、政体、政府体制、政治制度等内容。动态研究主要是指对于政治行 为、政治过程以及社会政治的变化的研究,涉及到文化、心理、发展等层面,具有 经验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包括权力的运用及运行机制、政治斗争、政治改革、政治 革命、政党行为、决策和政策实施过程等内容。传统政治学的研究多侧重于静态方 面,而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多侧重于动态方面。 通过不同的方法、原则对政治学进行分类,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把握政治学。随着 人们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深入认识,研究人员在对政治学学科分类方 面也有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共同的看法。 5、目前政治学研究主要划分为九类。 一是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理是指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以及社会的意识形 态体系等。它主要包括政治主体、政治组织、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制度、政 治文化、政治发展的一般原理和概念。 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典著作研究。这一类基本上是政治学的社会主义学部 分。自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的实现就有了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经
11 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组织理论、行政法学、人事行政学、市政学、公共政策分析 等。 3、按照政治学研究的层次来划分,政治学研究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 究。宏观研究是指以群体政治现象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的 特点。它主要包括政府体制、社会政治结构、政治文化、政治发展、政治环境、政 治社会学、政治地理学、政治人类学、政治思想研究等等。微观政治学是指以个体 政治现象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它主要包括政治心理、政治人格、政治角色以及 政治民主化等方面的研究。 4、按照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状况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划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 究。静态研究主要是指对于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研究,具有规范性和确定性的特 点,包括国体、政体、政府体制、政治制度等内容。动态研究主要是指对于政治行 为、政治过程以及社会政治的变化的研究,涉及到文化、心理、发展等层面,具有 经验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包括权力的运用及运行机制、政治斗争、政治改革、政治 革命、政党行为、决策和政策实施过程等内容。传统政治学的研究多侧重于静态方 面,而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多侧重于动态方面。 通过不同的方法、原则对政治学进行分类,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把握政治学。随着 人们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深入认识,研究人员在对政治学学科分类方 面也有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共同的看法。 5、目前政治学研究主要划分为九类。 一是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理是指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以及社会的意识形 态体系等。它主要包括政治主体、政治组织、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制度、政 治文化、政治发展的一般原理和概念。 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典著作研究。这一类基本上是政治学的社会主义学部 分。自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的实现就有了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的政治学说内容主要包括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国际政治、革命、民族问 题、无产阶级专政、政党等。 三是政治思想。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中国政治思想史、外国政治思想史、中国现 代政治思想、西方当代政治思潮、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 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等等。 四是政治制度。这部分主要包括中国政治制度史、外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 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地方政府、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监察与监督理论、中国监察和监督制 度史、中国选举制度、外国选举制度、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等等。 五是比较政治学。主要包括各国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形式,一些主要国家的 政治制度史和现行政府体制、政党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文化、精英人物,一些国 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变迁及其各种模型、地区研究、 国家研究等 六是行政管理。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原理、行政职能、行政权力、行政组织、行 政决策、行政领导、人事行政、行政实施、行政方法、行政效率、财务行政、法治 行政、行政监督、行政改革等等。 七是国际政治。这部分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理论、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战略研究、 外交政策等。 八是政治学研究方法。包括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等。 九是分支学科。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和交叉发展,政 治学和其他各门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生了一系列新兴的政治学分支学科。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政治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
12 典作家的政治学说内容主要包括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国际政治、革命、民族问 题、无产阶级专政、政党等。 三是政治思想。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中国政治思想史、外国政治思想史、中国现 代政治思想、西方当代政治思潮、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 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等等。 四是政治制度。这部分主要包括中国政治制度史、外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 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地方政府、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监察与监督理论、中国监察和监督制 度史、中国选举制度、外国选举制度、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等等。 五是比较政治学。主要包括各国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形式,一些主要国家的 政治制度史和现行政府体制、政党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文化、精英人物,一些国 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变迁及其各种模型、地区研究、 国家研究等。 六是行政管理。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原理、行政职能、行政权力、行政组织、行 政决策、行政领导、人事行政、行政实施、行政方法、行政效率、财务行政、法治 行政、行政监督、行政改革等等。 七是国际政治。这部分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理论、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战略研究、 外交政策等。 八是政治学研究方法。包括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等。 九是分支学科。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和交叉发展,政 治学和其他各门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生了一系列新兴的政治学分支学科。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政治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
中国人对政治的研究源远流长,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自古及今,中国政治学 的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五个时期。 1、奴隶社会时期的政治思想 这一时期大约从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771年,基本上是指中国古代的夏、商和 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研究的萌芽时期。后人根据各种史料典籍分析整理了 不少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记载。神权政治观是这时期政治思想的突出特点。当时, 奴隶主贵族都利用“天神”观念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在商朝表现为“帝”,在西周表 现为天”和“天命”,最高统治者都认为自己是从“帝”或“天”那里获得统治地位、取 得统治权力,因而这种地位和权力不可侵犯。除此以外,他们还把“帝”或“天”看作 是祖宗神,认为服从上帝和服从祖宗是一致的,例如,商朝统治者自称他们取代夏 王朝的统治,是既执行了“帝”的旨意,又遵照了商朝祖宗神的意向。所以,奴隶主 阶级的政治思想不仅和宗教神学结合在一起,而且还和宗法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 这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从其产生之时起便具有的自身鲜明的特色。 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在神权政治观的基础上加入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 思想,认为王朝的更迭是“天命”的转移,这种转移是以最高统治者的“德的好坏来 决定的,这既解释了来自于“天”的政权会发生诸如夏、商、西周依次更替的事实, 又是对“天命论”的重要补充和修正,并使政治思想与宗法、伦理进一步相结合。奴 隶社会的政治思想主要围绕统治的合法性来展开,神权政治观占据主导地位。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 成和确立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研究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政治学说的形成 有其特定的条件:一个是阶级条件,新兴的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日益雄厚,在政治上 逐渐壮大,出现了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的政治局面,代表着奴隶主统治的周王室日 趋衰微,旧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社会出现了政治大变动:在社会大变动中原来的 13
13 中国人对政治的研究源远流长,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自古及今,中国政治学 的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五个时期。 1、奴隶社会时期的政治思想 这一时期大约从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771年,基本上是指中国古代的夏、商和 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研究的萌芽时期。后人根据各种史料典籍分析整理了 不少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记载。神权政治观是这时期政治思想的突出特点。当时, 奴隶主贵族都利用“天神”观念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在商朝表现为“帝”,在西周表 现为“天”和“天命”,最高统治者都认为自己是从“帝”或“天”那里获得统治地位、取 得统治权力,因而这种地位和权力不可侵犯。除此以外,他们还把“帝”或“天”看作 是祖宗神,认为服从上帝和服从祖宗是一致的,例如,商朝统治者自称他们取代夏 王朝的统治,是既执行了“帝”的旨意,又遵照了商朝祖宗神的意向。所以,奴隶主 阶级的政治思想不仅和宗教神学结合在一起,而且还和宗法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 这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从其产生之时起便具有的自身鲜明的特色。 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在神权政治观的基础上加入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 思想,认为王朝的更迭是“天命”的转移,这种转移是以最高统治者的“德”的好坏来 决定的,这既解释了来自于“天”的政权会发生诸如夏、商、西周依次更替的事实, 又是对“天命论”的重要补充和修正,并使政治思想与宗法、伦理进一步相结合。奴 隶社会的政治思想主要围绕统治的合法性来展开,神权政治观占据主导地位。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 成和确立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研究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政治学说的形成 有其特定的条件:一个是阶级条件,新兴的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日益雄厚,在政治上 逐渐壮大,出现了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的政治局面,代表着奴隶主统治的周王室日 趋衰微,旧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社会出现了政治大变动;在社会大变动中原来的
“士阶层得到了解放,他们围绕着社会大变动的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 另一个是思想条件,随着奴隶制的衰败和新兴封建制的出现,宗教神学思想的欺骗 作用大大减弱,一股重人轻神的思想从下层社会迅速崛起,人们可以用更清醒的理 性态度来思考社会政治问题。因此,这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政治局面。诸子百 家围绕着“礼”与“法”、“神”与“人”、“君”与“民”、“君”与“国的关系以及统治手段等 问题各抒己见,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商鞅、韩非 为代表的法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及阴阳家、名家等等。其中,儒家政治思想、 法家政治思想、道家政治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 (1)儒家政治思想 儒家是指中国古代以孔孟为师,主张以仁义道德治国的学派。面对春秋战国时 期王道衰,礼义废,政权失,国异政,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了 一系列以仁学礼治为基本精神的治时救国方案。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记载有孔子和弟子及时人论 学议政的典籍主要有《论语》。孔子生活的鲁国是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地区, 而春秋时代的诸侯力政、天子式微的政治局面,以及随之而来的观念的变化,同时 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仁”和 “礼”。其突出的特点为:一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从不同的角度和 侧面多次阐述“仁”的作用,在《论语》中,“仁”字出现过百余次。在孔子看来,“仁 是待人接物、处世治国的最高准则。“仁者,爱人。仁”的最初含义指对亲人以及 周围的人的爱,把这种爱扩展到整个国家和社会,那么,人就能像爱自己的亲人 样爱君主、爱他人,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和睦,这样才实现了“仁”的真正含义。二是 “礼”。“礼”是西周典章制度的总汇,孔子面对当时“礼坏乐崩”的现象,强调礼治。 在家庭关系上,主张长幼有序,孝梯忠信:在君臣关系上,要做到“君事臣以礼,臣 事君以忠:在政治体制上,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不能“自诸侯出”,更不允许“陪 14
14 “士”阶层得到了解放,他们围绕着社会大变动的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 另一个是思想条件,随着奴隶制的衰败和新兴封建制的出现,宗教神学思想的欺骗 作用大大减弱,一股重人轻神的思想从下层社会迅速崛起,人们可以用更清醒的理 性态度来思考社会政治问题。因此,这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政治局面。诸子百 家围绕着“礼”与“法”、“神”与“人”、“君”与“民”、“君”与“国”的关系以及统治手段等 问题各抒己见,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商鞅、韩非 为代表的法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及阴阳家、名家等等。其中,儒家政治思想、 法家政治思想、道家政治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 (1)儒家政治思想 儒家是指中国古代以孔孟为师,主张以仁义道德治国的学派。面对春秋战国时 期“王道衰,礼义废,政权失,国异政,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了 一系列以仁学礼治为基本精神的治时救国方案。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记载有孔子和弟子及时人论 学议政的典籍主要有《论语》。孔子生活的鲁国是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地区, 而春秋时代的诸侯力政、天子式微的政治局面,以及随之而来的观念的变化,同时 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仁”和 “礼”。其突出的特点为:一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从不同的角度和 侧面多次阐述“仁”的作用,在《论语》中,“仁”字出现过百余次。在孔子看来,“仁” 是待人接物、处世治国的最高准则。“仁者,爱人。”“仁”的最初含义指对亲人以及 周围的人的爱,把这种爱扩展到整个国家和社会,那么,人就能像爱自己的亲人一 样爱君主、爱他人,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和睦,这样才实现了“仁”的真正含义。二是 “礼”。“礼”是西周典章制度的总汇,孔子面对当时“礼坏乐崩”的现象,强调礼治。 在家庭关系上,主张长幼有序,孝悌忠信;在君臣关系上,要做到“君事臣以礼,臣 事君以忠”;在政治体制上,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不能“自诸侯出”,更不允许“陪
臣执国命”。为了“复礼”,孔子强调必须“正名”。他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 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三是坚持“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儒家政治 思想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统治手段要采取以“宽”为主,“宽猛相济”。 这是孔子针对当时诸侯暴政提出的“德主刑辅”的统治措施。所以,作为统治者, 定要做到保民”、“惠民”、“恤民”、“养民”、“富民”。四是在人事方面,孔子主张实 行“任人唯贤”的人事政策,反对任人唯亲。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贤才才有资格成为 执政者。五是认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人人平等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思想主要见于《孟子》一 书。孟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仅次于孔子的地位,被儒家后学尊为亚圣。他的政 治思想主要有:一是仁政。孟子仁政的依据是他的人性善理论。他认为人性生来就 是善的,人都具有“不忍人之心”,人生来就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 是非之心。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现实生活中之所以有“君子、“小人” 的区别,在于每个人保养心中善性程度的不同,而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 教化得到改善。所以,以此为基础,孟子认为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实行仁政,“先王有 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如果统治者“举斯心加诸彼”,把它推及于人,推及 于政,就是仁政。二是君臣平等。这是孟子对政权结构内部的君臣关系的认识,他 认为君主的权威最高,但这种权力不是绝对的,它要接受臣下的监督。君臣是相互 对待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 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君臣关系的处理应遵照“仁义”,国君统 治地位的稳固与否,在于他是否推行了“仁义”。三是民贵君轻。他说:“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所以,维护统治,必须“保民”、“养民”和“重民”。为此,孟子主 张应“制民之产”,保证人民有固定的财产。四是“尊贤”、“用贤”。这是孟子的用人 政策,是对孔子用人政策的继承。选拔贤人必须坚持仁义”标准。他甚至还提出了
15 臣执国命”。为了“复礼”,孔子强调必须“正名”。他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 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三是坚持“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儒家政治 思想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统治手段要采取以“宽”为主,“宽猛相济”。 这是孔子针对当时诸侯暴政提出的“德主刑辅”的统治措施。所以,作为统治者,一 定要做到“保民”、“惠民”、“恤民”、“养民”、“富民”。四是在人事方面,孔子主张实 行“任人唯贤”的人事政策,反对任人唯亲。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贤才才有资格成为 执政者。五是认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人人平等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思想主要见于《孟子》一 书。孟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仅次于孔子的地位,被儒家后学尊为亚圣。他的政 治思想主要有:一是仁政。孟子仁政的依据是他的人性善理论。他认为人性生来就 是善的,人都具有“不忍人之心”,人生来就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 是非之心。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现实生活中之所以有“君子”、“小人” 的区别,在于每个人保养心中善性程度的不同,而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 教化得到改善。所以,以此为基础,孟子认为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实行仁政,“先王有 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如果统治者“举斯心加诸彼”,把它推及于人,推及 于政,就是仁政。二是君臣平等。这是孟子对政权结构内部的君臣关系的认识,他 认为君主的权威最高,但这种权力不是绝对的,它要接受臣下的监督。君臣是相互 对待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 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君臣关系的处理应遵照“仁义”,国君统 治地位的稳固与否,在于他是否推行了“仁义”。三是民贵君轻。他说:“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所以,维护统治,必须“保民”、“养民”和“重民”。为此,孟子主 张应“制民之产”,保证人民有固定的财产。四是“尊贤”、“用贤”。这是孟子的用人 政策,是对孔子用人政策的继承。选拔贤人必须坚持“仁义”标准。他甚至还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