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暨必修一模块测试 语文试卷 (本卷150分时间150分钟) 、默写(6分) 1、(1)真的猛士, (2)沉默啊,沉默啊,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寻梦? (5)曾记否, (6)像我一样地 、选择题(6分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B.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 不由得慢了下来 C.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 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D.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3.下列各组句子,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 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而起变化的危险 B.在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他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 般骚动起来。 C.“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 阵猛烈地咳嗽。 D.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 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4.对这段文字有四种分析,选出最准确的一种(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 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 的冤魂 A.采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指出黑夜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B.采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指出黑夜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警告日 本资本家,表达作者义愤填膺的感情 C.采用比喻、反复、联想的手法,指出黑夜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警告 帝国主义,表达作者十分悲愤的感情
1 2012 届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暨必修一模块测试 语文试卷 (本卷 150 分 时间 150 分钟) 一、默写(6 分) 1、(1)真的猛士, , 。 (2)沉默啊,沉默啊, , 。 (3)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寻梦? , , , (5)曾记否, , 。 (6)像我一样地 , 。 二、选择题(6 分)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B.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 不由得慢了下来。 C.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 汽艇护卫下,将于 1997 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D.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3.下列各组句子,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 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而起变化的危险。 B.在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他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 般骚动起来。 C.“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 一阵猛烈地咳嗽。 D.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 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4.对这段文字有四种分析,选出最准确的一种( )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 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 的冤魂! A.采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指出黑夜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B.采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指出黑夜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警告日 本资本家,表达作者义愤填膺的感情。 C.采用比喻、反复、联想的手法,指出黑夜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警告 帝国主义,表达作者十分悲愤的感情
D.采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格和联想的手法,指出黑夜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 来,警告帝国主义,表达作者义愤之情。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11题。(22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 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 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5.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边邑)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6.“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7.翻译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8.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9.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义,并解释 10.下面是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其中正确的几项是() A.怀才不遇,牢骚满腹B.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C.深明大义,顾全大局D.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E.不卑不亢,善于激将F.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11.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二)文言文课外阅读(8分) 晋文公
2 D.采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格和联想的手法,指出黑夜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 来,警告帝国主义,表达作者义愤之情。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5—11 题。(22 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 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 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5.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边邑)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6.“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7.翻译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8.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9.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义,并解释。 10.下面是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其中正确的几项是( ) A. 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B. 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C.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D.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E.不卑不亢,善于激将 F.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11.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二)文言文课外阅读(8 分) 晋文公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 犯对曰:“臣闻蘩礼之君,不足于文;蘩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己 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 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 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 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 利也;咎犯之言,不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 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 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 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于戎 而败于崤。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 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1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奈何:怎么办 B.焚薮而田,岂不获得 田:打猎 C.反而尊贤 反:与诈术相反 D.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乃:仅仅 1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在意义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繁战之君,不足于战③其成毁,其胜败 ②君亦诈之而已④文公处其 A.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D.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14.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和例句中加横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竭泽而渔,岂不获得 B.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 C.足以霸矣 D.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 15.下列各句中的“所以“与文中句子横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胜而不知胜之所以成 A.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B.天地之所以养人者 C.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16.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诈伪之道,今虽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A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B.欺诈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3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 犯对曰:“臣闻蘩礼之君,不足于文;蘩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 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 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 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 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 利也;咎犯之言,不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 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 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 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于戎 而败于崤。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 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1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敌众我寡,奈何而可 奈何:怎么办 B.焚薮而田,岂不获得 田:打猎 C.反而尊贤 反:与诈术相反 D.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乃:仅仅 1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在意义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繁战之君.,不足于战③ 其.成毁,其胜败 ②君.亦诈之而已④ 文公处其.一 A.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君”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D.两个“君”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14.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和例句中加横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竭泽而渔,岂不获得 B.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 C.足以霸矣 D.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 15.下列各句中的“所以“与文中句子横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胜而不知胜之所以成 A.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B.天地之所以养人者 C.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16.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诈伪之道,今虽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A.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B.欺诈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C.欺骗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D.欺骗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勉强可行,以后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17.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A.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B.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C.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D.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18.以下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和雍季、晋文公、孔子等四人的观点完全一致。 B四人的观点基本一致,但作者更接近雍季,孔子更接近晋文公。 C.四人的观点在基本相同之外各有一些差异。 D.作者、晋文公、孔子的观点完全一致,与雍季则有一些差异。 19.本文的中心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反对在战争中使用诈术,否则胜了也会很快失败。 B.主张行赏要从百世之利着眼,而不要从一时之务着眼。 C.主张战争可用诈术,但治国要着眼于王道。 D.主张战争以后要总结经验,找出取胜原因,否则胜与不胜一个样。 四、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0-23题。(4小题,共12分) ①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 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②“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 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③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 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汘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 的蜂窝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 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 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 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 面前换衣服
4 C.欺骗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D.欺骗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勉强可行,以后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17.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 A.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B.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外国才有的。 C.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D.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能靠它来形成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只是来自国外啊 18.以下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和雍季、晋文公、孔子等四人的观点完全一致。 B.四人的观点基本一致,但作者更接近雍季,孔子更接近晋文公。 C.四人的观点在基本相同之外各有一些差异。 D.作者、晋文公、孔子的观点完全一致,与雍季则有一些差异。 19.本文的中心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反对在战争中使用诈术,否则胜了也会很快失败。 B. 主张行赏要从百世之利着眼,而不要从一时之务着眼。 C. 主张战争可用诈术,但治国要着眼于王道。 D. 主张战争以后要总结经验,找出取胜原因,否则胜与不胜一个样。 四、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20—23 题。(4 小题,共 12 分) ①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 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②“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 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③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 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 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 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 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 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 面前换衣服
④那男子虎虎地在起身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 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⑤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 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 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岀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 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 柴棒”当了她的名字。 20.“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生物” 来指代“包身工”,用“蠕动”来代替“起床”?(3分) 21.文中画线句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3分) 22.“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这个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23.第③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表现出她们怎样的心态?为 什么会有这种心态?(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第24-26题。(3小题,共6分)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 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人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 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①上午9时整,②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岀一团橘红色的烈焰,③托举着载人飞 船拔地而起,④随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⑤直刺九霄.…
5 ④那男子虎虎地在起身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 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⑤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 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 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 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 柴棒”当了她的名字。 20.“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生物” 来指代“包身工”,用“蠕动”来代替“起床”?(3 分) 21.文中画线句用了 7 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3 分) 22.“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这个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3 分) 23.第③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表现出她们怎样的心态?为 什么会有这种心态?(3 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第 24—26 题。(3 小题,共 6 分) 新华社酒泉 10 月 16 日电 2003 年 10 月 15 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 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人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 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①上午 9 时整,②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③托举着载人飞 船拔地而起,④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⑤直刺九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