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三中2016届高三考试语文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命题教师:欧阳柏林审题教师:侯忠文刘瑞兰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8页。全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学重在探寻规律、探讨命运 刘泽华 自古以来,我国史学就强调“经世致用”。周初提出“夏鉴”“殷鉴”,其后又有“欲知大道,必先为 史”“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等。概而言之,就是 “以史明道”。道的含义很广,要义有“道理”“道路”“知然否”等。这些精辟之论都隐含着我们所说的 规律问题,规律问题也就是命运问题。史学的内容那么多,如何探求命运问题呢? 探讨规律、命运问题,首先要敢于面对历史的真实。历史一去不复返,考古可以显示部分本相,但多 数靠历史著作的记述来传递。由于作者立场、观念的差别,历史记述本身就有“真”“虚”“假”的问题, 即“直书”“曲笔”“虚言”等差别。后人对历史的认识,同样因立场、观念的差别,又加了一层“真”“虚” “假”。因此,历史研究的首要之责是求历史之“真”。诚如钱大昕所说:“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 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求“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有充分的才、学、识、 德,还要敢于面对由于利益纠葛而出现的掩饰、扭曲历史之“真”现象,因而还要有“胆”。只有揭示历 史之“真”,才有可能求规律、说命运 弄清历史现象之“真”是探讨规律、命运问题的第一步,进一步则是探求历史内在的本质之真。本质 不是罗列材料的直观认识所能达到的,要靠抽象。比如历史上的租佃关系,把现象反映出来固然要下很大 功夫,但其本质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占主导地位的认识是地主对租佃者施“仁义”、养 活了租佃者。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从苏轼的这段话可以看出, 当时颇为流行的看法是地主家对佃户行“仁义”,而 苏轼“本望租课”的看法是反潮流的,非常了不起。同时代的李元弼说的就与苏轼相反:“佃户勤强, 便足衣食,全藉主家照顾。”吕陶说得更直接:“天下之自耕而食为天子之农者,十无二三:而食于富人而 为之农者,盖七八矣。”佃户是“食于富人”的。尽管有思想家对恶劣的地主进行过挞伐,但主、佃是谁 养活谁?多数人认为佃户是被地主养活、靠地主而得生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 变,认定是地主剥削佃户,而得出这一结论的理论依据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把古今 剥削规律的谜底基本说透了,这才真正揭示出历史租佃关系内在的本质之真。 司马迁说的“通古今之变”,就是要探寻规律、探讨命运。本质性连续就是规律,而不论现象有怎样 的变化和变形。如何做到“通古今之变”?比如,当前我们常听到关于社会不公的声音。如何认识和对待 社会不公问题,需要历史地考量。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 使许多历史中的问题更加凸显,这些问题也关涉规律和命运。其实,像社会不公这类问题有更深层的历史 原因,需要史学参与解析。勇于面对现实的史学应该能够提出可资参考的解决方法,但实际上我们的史学 还没有顶上来,功能还亟待全面发挥。 托克维尔说过:“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当今时代,我们面临很多有关民族和 人类命运的问题,史学应该走到前台来。(《人民日报》2015-08-27) 1.下列关于“史学如何探求命运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 桂阳三中 2016 届高三考试 语文 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命题教师:欧阳柏林 审题教师:侯忠文 刘瑞兰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 8 页。全卷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史学重在探寻规律、探讨命运 刘泽华 自古以来,我国史学就强调“经世致用”。周初提出“夏鉴”“殷鉴”,其后又有“欲知大道,必先为 史”“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等。概而言之,就是 “以史明道”。道的含义很广,要义有“道理”“道路”“知然否”等。这些精辟之论都隐含着我们所说的 规律问题,规律问题也就是命运问题。史学的内容那么多,如何探求命运问题呢? 探讨规律、命运问题,首先要敢于面对历史的真实。历史一去不复返,考古可以显示部分本相,但多 数靠历史著作的记述来传递。由于作者立场、观念的差别,历史记述本身就有“真”“虚”“假”的问题, 即“直书”“曲笔”“虚言”等差别。后人对历史的认识,同样因立场、观念的差别,又加了一层“真”“虚” “假”。因此,历史研究的首要之责是求历史之“真”。诚如钱大昕所说:“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 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求“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有充分的才、学、识、 德,还要敢于面对由于利益纠葛而出现的掩饰、扭曲历史之“真”现象,因而还要有“胆”。只有揭示历 史之“真”,才有可能求规律、说命运。 弄清历史现象之“真”是探讨规律、命运问题的第一步,进一步则是探求历史内在的本质之真。本质 不是罗列材料的直观认识所能达到的,要靠抽象。比如历史上的租佃关系,把现象反映出来固然要下很大 功夫,但其本质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占主导地位的认识是地主对租佃者施“仁义”、养 活了租佃者。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从苏轼的这段话可以看出, 当时颇为流行的看法是地主家对佃户行“仁义”,而 苏轼“本望租课”的看法是反潮流的,非常了不起。同时代的李元弼说的就与苏轼相反:“佃户勤强, 便足衣食,全藉主家照顾。”吕陶说得更直接:“天下之自耕而食为天子之农者,十无二三;而食于富人而 为之农者,盖七八矣。”佃户是“食于富人”的。尽管有思想家对恶劣的地主进行过挞伐,但主、佃是谁 养活谁?多数人认为佃户是被地主养活、靠地主而得生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 变,认定是地主剥削佃户,而得出这一结论的理论依据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把古今 剥削规律的谜底基本说透了,这才真正揭示出历史租佃关系内在的本质之真。 司马迁说的“通古今之变”,就是要探寻规律、探讨命运。本质性连续就是规律,而不论现象有怎样 的变化和变形。如何做到“通古今之变”?比如,当前我们常听到关于社会不公的声音。如何认识和对待 社会不公问题,需要历史地考量。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 使许多历史中的问题更加凸显,这些问题也关涉规律和命运。其实,像社会不公这类问题有更深层的历史 原因,需要史学参与解析。勇于面对现实的史学应该能够提出可资参考的解决方法,但实际上我们的史学 还没有顶上来,功能还亟待全面发挥。 托克维尔说过:“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当今时代,我们面临很多有关民族和 人类命运的问题,史学应该走到前台来。(《人民日报》2015-08-27) 1.下列关于“史学如何探求命运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要注意历史记叙有真有假,因为不同的立场、观念影响人们能否“真实”地记叙历史事实和能否 “真实”地解读历史内涵 B.要敢于面对历史的“真”,即既要有充分的才、学、识、德,还要敢于面对由于利益纠葛而出现 的掩饰、扭曲历史的行为 C.要对历史材料进行抽象,探求历史内在的本质,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 D.史学探求的意义在于以古为鉴,经世致用,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资参考的解决方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著作的记述本身就有“直书”“曲笔”“虚言”等差别,所以不可信 B.后人因对历史的认识有立场、观念的差别,故求“真”是不容易的事 C.只有弄清历史现象之“真”,才有可能探寻历史规律、探讨历史命运。 D.有时,人们会由于利益纠葛而掩饰、扭曲历史,不敢面对历史的真实。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初提出“夏鉴”“殷鉴”,其后又有“以古为鉴,可知兴替”等“以史明道”的论述,说明我国 史学自古以来就强调“经世致用”。 B.苏轼对历史上租佃关系的认识和吕陶一样,认为地主家对佃户行仁义,他们出于利益纠葛而掩饰、 扭曲历史之真 C.不论历史还是现实,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司马迁说的“通古今之变”,就是要探寻规律、探 讨命运 D.作者认为史学研究不应停留弄清历史现象之“真”,应该面对现实,帮助解决对当今面临的现实 问题。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文苑三●文徵明 文徵明,长洲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徴仲,别号衡山。父林,温州知府。叔父森,右佥都御史。 林卒,吏民醵千金为赙。微明年十六,悉却之。吏民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而记其事 徵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又与祝允明 唐寅、徐祯卿辈相切剷③,名日益著。其为人和而介。巡抚俞谏欲遗之金,指所衣蓝衫,谓曰:“敝至此 邪?”徵明佯不喻,曰:“遭雨敝耳。”谏竟不敢言遗金事。宁王宸濠慕其名,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 正德末,巡抚李充嗣荐之,会徵明亦以岁贡生诣吏部试,奏授翰林院待诏。世宗立,预修《武宗实录》, 侍经筵,岁时颁赐,与诸词臣齿。而是时专尚科目,徵明意不自得,连岁乞归 (先是,林知温州,识张璁于诸生中。)璁既得势,讽徴明附之,辞不就。杨一清召入辅政,徴明见 独后。一清亟谓曰:“子不知乃翁与我友邪?”徵明正色曰:“先君弃不肖三十余年,苟以一字及者,弗 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一清有惭色,寻与璁谋,欲徙徴明官。徵明乞归益力,乃获致仕 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不易得片楮⑤,尤不肯与王府及中人,曰:“此法所禁也。” 周、徽诸王以宝玩为赠,不启封而还之。处使煮道暴门望果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天下门下大赝作煮 颇炙徴明亦不楚。徴明主风雅数十年,与之游者王宠、陆师道、陈道复、王谷祥、彭年、周天球、钱谷之 属,亦皆以词翰名于世 嘉靖三十八年卒,年九十矣。长子彭,字寿承,国子博士。次子嘉,字休承,和州学正。并能诗 工书画篆刻,世其家。(明史卷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注】①醵(j)集资。②赙(f)送钱物给办丧事的人。③切劇(m6)切磋。④齿:像牙齿一样并 ⑤楮:树皮可用于造纸的树
2 A.要注意历史记叙有真有假,因为不同的立场、观念影响人们能否“真实”地记叙历史事实和能否 “真实”地解读历史内涵。 B.要敢于面对历史的“真”,即既要有充分的才、学、识、德,还要敢于面对由于利益纠葛而出现 的掩饰、扭曲历史的行为。 C.要对历史材料进行抽象,探求历史内在的本质,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 D.史学探求的意义在于以古为鉴,经世致用,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资参考的解决方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史著作的记述本身就有“直书”“曲笔”“虚言”等差别,所以不可信。 B.后人因对历史的认识有立场、观念的差别,故求“真”是不容易的事。 C.只有弄清历史现象之“真”,才有可能探寻历史规律、探讨历史命运。 D.有时,人们会由于利益纠葛而掩饰、扭曲历史,不敢面对历史的真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周初提出“夏鉴”“殷鉴”,其后又有“以古为鉴,可知兴替”等“以史明道”的论述,说明我国 史学自古以来就强调“经世致用”。 B.苏轼对历史上租佃关系的认识和吕陶一样,认为地主家对佃户行仁义,他们出于利益纠葛而掩饰、 扭曲历史之真。 C.不论历史还是现实,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司马迁说的“通古今之变”,就是要探寻规律、探 讨命运。 D.作者认为史学研究不应停留弄清历史现象之“真”,应该面对现实,帮助解决对当今面临的现实 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文苑三●文徵明 文徵明,长洲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徵仲,别号衡山。父林,温州知府。叔父森,右.佥都御史。 林卒,吏民醵①千金为赙②。徵明年十六,悉却之。吏民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而记其事。 徵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又与祝允明、 唐寅、徐祯卿辈相切劘③,名日益著。其为人和而介。巡抚俞谏欲遗之金,指所衣蓝衫,谓曰:“敝至此 邪?”徵明佯不喻,曰:“遭雨敝耳。”谏竟不敢言遗金事。宁王宸濠慕其名,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 正德末,巡抚李充嗣荐.之,会徵明亦以岁贡生诣吏部试,奏授.翰林院待诏。世宗立,预修《武宗实录》, 侍经筵,岁时颁赐,与诸词臣齿④。而是时专尚科目,徵明意不自得,连岁乞归。 (先是,林知温州,识张璁于诸生中。)璁既得势,讽徵明附之,辞不就。杨一清召入辅政,徵明见 独后。一清亟谓曰:“子不知乃翁与我友邪?”徵明正色曰:“先君弃不肖三十余年,苟以一字及者,弗 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一清有惭色,寻.与璁谋,欲徙.徵明官。徵明乞归益力,乃获致仕..。 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不易得片楮⑤,尤不肯与王府及中人,曰:“此法所禁也。” 周、徽诸王以宝玩为赠,不启封而还之。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 颇多徵明亦不禁。徵明主风雅..数十年,与之游者王宠、陆师道、陈道复、王谷祥、彭年、周天球、钱谷之 属,亦皆以词翰名于世。 嘉靖三十八年卒,年九十矣。长子彭,字寿承,国子博士。次子嘉,字休承,和州学正。并能诗, 工书画篆刻,世其家。(明史卷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注】①醵(jù)集资。②赙(fù)送钱物给办丧事的人。③切劘(mó)切磋。④齿:像牙齿一样并 列。⑤楮:树皮可用于造纸的树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徵明亦不 B.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徵明亦不禁。 C.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徵明/亦不 D.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徴明/亦不禁。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右”与“左”,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从东汉至隋唐、两宋一改周、秦“以右为尊”,形成了 左尊右卑的制度。明朝也以左为尊 B.“荐”“授”“徙”“致仕”都是古代表示官职任免的词语,“致仕”是送出、交出官职的意思,即 辞官。 C.“寻”在这里作时间副词,表示时间很长。“寻”在古代又作量词用,约为常人之两臂长一一八尺 D.“风雅”一词源于《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后衍生为诗歌文章的代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徴明幼时并不聪慧,稍稍长大后却变得聪颖异常。他向吴宽、李应祯、沈周等人学习诗文字画 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等切磋技艺,名声更加大了。 B.文徴明不轻易接受别人馈赠的钱物,在金钱面前不为所动。他父亲去世时,连当地官民凑集千金 资助他办丧事的钱也全都谢绝了 C.文徴明受李充嗣荐举,被任为翰林院待诏。由于不屑于趋炎附势,仕途不得意。而当皇上要提升 他官位时,他却竭力请求回乡,于是获准退休 D.文徴明是明代著名的诗文书画家,四面八方来求他诗文书画的人连绵不断。他性格耿直,不肯给 官吏、豪富们诗文书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宁王宸濠慕其名,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4分) (2)先君弃不肖三十余年,苟以一字及者,弗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莎衣① 【北宋】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②紫绶金章③贵,未苜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农夫、渔夫用以避雨。②直饶:犹纵使,即使。③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 和黄金印章,代指高贵的官爵 8.颔联描绘了两幅什么样的画?运用了那些手法?(5分) 9.这首诗咏物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3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徵明亦不 禁。 B.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徵明亦不禁。 C.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徵明/亦不 禁。 D.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徵明/亦不禁。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右”与“左”,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从东汉至隋唐、两宋一改周、秦“以右为尊”,形成了 左尊右卑的制度。明朝也以左为尊。 B.“荐”“授”“徙”“致仕”都是古代表示官职任免的词语,“致仕”是送出、交出官职的意思,即 辞官。 C.“寻”在这里作时间副词,表示时间很长。“寻”在古代又作量词用,约为常人之两臂长——八尺。 D.“风雅”一词源于《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后衍生为诗歌文章的代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文徵明幼时并不聪慧,稍稍长大后却变得聪颖异常。他向吴宽、李应祯、沈周等人学习诗文字画, 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等切磋技艺,名声更加大了。 B.文徵明不轻易接受别人馈赠的钱物,在金钱面前不为所动。他父亲去世时,连当地官民凑集千金 资助他办丧事的钱也全都谢绝了。 C.文徵明受李充嗣荐举,被任为翰林院待诏。由于不屑于趋炎附势,仕途不得意。而当皇上要提升 他官位时,他却竭力请求回乡,于是获准退休。 D.文徵明是明代著名的诗文书画家,四面八方来求他诗文书画的人连绵不断。他性格耿直,不肯给 官吏、豪富们诗文书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宁王宸濠慕其名,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4 分) (2)先君弃不肖三十余年,苟以一字及者,弗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莎衣① 【北宋】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②紫绶金章③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农夫、渔夫用以避雨。②直饶:犹纵使,即使。③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 和黄金印章,代指高贵的官爵。 8.颔联描绘了两幅什么样的画?运用了那些手法?(5 分) 9.这首诗咏物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名篇名句默写(6分) 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2)《逍遥游》中,指出大鹏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3)《论语语录》中表现孔子主张启发式教育的句子是 第Ⅱ卷表达题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 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义牙 一辆私家车停在“王氏牙铺”门口,清脆而短暂一声鸣笛后,车上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子:高挽漂 彩头发,红色的钻石耳钉闪闪发光,皮草长氅虽不妖艳,却是雍容得体,左手腕上缠着一条水晶手链……… 牙铺里闻声走出一位白大褂,客气的将女子请进。 女子叫尚高丽,尚高丽进了诊铺,四周了望一番,转身对白大褂说:“小王,我婆婆想配一口义牙 停一停,接着问,“这义牙的价格——? “尚姨,好的呢—一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嘛一一四五百元。”小王边斟茶边回答,看 眼尚高丽,似乎不好意思说下去。 杯茶后,尚高丽决定了似地对小王说:“小王,这样行吗?就给我婆婆配一套四五百元的一一你 当她的面就说是五千多元的。” 小王看了看尚高丽,不解地问:“尚姨,这一一?” “小王,你知道,婆婆已六十多岁,配那么好的牙干嘛?说不定,配上不几天她就 小王吃惊地看了尚高丽一眼,说:“那?一一好吧 “小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明天,我带她来做牙模。”尚高丽说完如释重负 地走了 尚高丽走了不久,门口一辆单车停了下来。进来一位女子,小王立即迎上去,“夏姨,看牙呀 夏雯笑着问到:“小王,我想为芳芳婆婆配义牙。好一点义牙多少钱? 全芳芳是小王同学。芳芳爸爸下岗后从事水电安装,小王诊所的水电就是全芳芳的爸爸装修的。小王 很和气地说:“夏姨,有四五百的—一好的五千多 芳芳婆婆操蒡了一辈子,现在老了,牙坏了,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给她配 副好牙吧,”夏雯十分感慨地说。 小王想想刚才尚高丽的话,对夏雯说:“婆婆七十多岁了,配那么好的?” 夏雯似乎听出了小王的意思,惊讶地看着小王,不满地说:“你怎么能这样说?” 小王知道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夏姨,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选定好义牙,走时夏雯又郑重说:“小王,咱们是好邻居,婆婆很心疼钱,你得跟她说是四五百的, 要不,她肯定不配。” 几天后,尚高丽、夏雯各自带着婆婆来牙铺试牙。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婆婆问全婆婆: “大姐,你的牙多少钱?” “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配什么牙。几百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全婆婆有点不好意思 地回答,不知道是太便宜不好意思,还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 “什么?几百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配五千多的!”尚婆婆颇为得意。说完回头 对小王说:“你别弄错了啊!” 小王看了看尚高丽和夏雯,说:“不会错吧,你们说呢?” 尚高丽、夏雯互看一眼,都没说话
4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 。 (2)《逍遥游》中,指出大鹏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 。 (3)《论语语录》中表现孔子主张启发式教育的句子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 乙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 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义牙 一辆私家车停在“王氏牙铺”门口,清脆而短暂一声鸣笛后,车上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子:高挽漂 彩头发,红色的钻石耳钉闪闪发光,皮草长氅虽不妖艳,却是雍容得体,左手腕上缠着一条水晶手链…… 牙铺里闻声走出一位白大褂,客气的将女子请进。 女子叫尚高丽,尚高丽进了诊铺,四周了望一番,转身对白大褂说:“小王,我婆婆想配一口义牙。” 停一停,接着问,“这义牙的价格——?” “尚姨,好的呢——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嘛——四五百元。”小王边斟茶边回答,看 一眼尚高丽,似乎不好意思说下去。 一杯茶后,尚高丽决定了似地对小王说:“小王,这样行吗?就给我婆婆配一套四五百元的——你 当她的面就说是五千多元的。” 小王看了看尚高丽,不解地问:“尚姨,这——?” “小王,你知道,婆婆已六十多岁,配那么好的牙干嘛?说不定,配上不几天她就——” 小王吃惊地看了尚高丽一眼,说:“那?——好吧。” “小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明天,我带她来做牙模。”尚高丽说完如释重负 地走了。 尚高丽走了不久,门口一辆单车停了下来。进来一位女子,小王立即迎上去,“夏姨,看牙呀?” 夏雯笑着问到:“小王,我想为芳芳婆婆配义牙。好一点义牙多少钱?” 全芳芳是小王同学。芳芳爸爸下岗后从事水电安装,小王诊所的水电就是全芳芳的爸爸装修的。小王 很和气地说:“夏姨,有四五百的——好的五千多。” “芳芳婆婆操劳了一辈子,现在老了,牙坏了,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给她配一 副好牙吧,”夏雯十分感慨地说。 小王想想刚才尚高丽的话,对夏雯说:“婆婆七十多岁了,配那么好的?” 夏雯似乎听出了小王的意思,惊讶地看着小王,不满地说:“你怎么能这样说?” 小王知道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夏姨,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选定好义牙,走时夏雯又郑重说:“小王,咱们是好邻居,婆婆很心疼钱,你得跟她说是四五百的, 要不,她肯定不配。” 几天后,尚高丽、夏雯各自带着婆婆来牙铺试牙。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婆婆问全婆婆: “大姐,你的牙多少钱?” “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配什么牙。几百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全婆婆有点不好意思 地回答,不知道是太便宜不好意思,还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 “什么?几百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配五千多的!”尚婆婆颇为得意。说完回头 对小王说:“你别弄错了啊!” 小王看了看尚高丽和夏雯,说:“不会错吧,你们说呢?” 尚高丽、夏雯互看一眼,都没说话
个月后的中午,下了点雨。尚婆婆、全婆婆、几位老人到小王奶奶家聊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 牙。尚婆婆问全婆婆:“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哎,好得很呀,跟年轻时的一样,能嚼能磨。”夏婆婆一副满足的神情 “这就怪了,我五千多元的牙却没那么好。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尚婆婆有点怀疑 “让我看看就知道了。”小王奶奶说 小王奶奶看看尚婆婆那口牙,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说完又对夏婆婆说:“你的我 也看一下吧。”看完全婆婆的义牙又说:“搞错了,搞错了,你这义牙可是好牙。” 小王奶奶赶紧打电话叫来孙女,“死妮子,你怎么搞的?我干了几十年从没出过这样的差错,你~” 尚婆婆急得不行,大声喊到ε“我当时就提醒了你,差几千块钱啦~别搞错,别搞错,你还是给我搞错了!” 小王倒没事一般坐了下来。尚婆婆立马来气了:“你—一怎么回事~”其他老人赶紧扶的扶,劝的 劝。全婆婆在一旁不知所措,好像自己犯错一样,对小王说:“弄错了,咱就换过来吧。 小王知道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低声肯定地说:“没搞错,绝对没搞错。二位婆婆对不起了,你们自己 看吧。”说完,拿出两份收据放在桌上。 几位老人看后,都十分吃惊 (选自2014年第3期《北京文学》)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义牙为线索,可分为“定制义牙”“安装义牙”两个主要场景。 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有些话看似吞吞吐吐,其实是为了表现人物的不同 内 C.文中“不会错吧,你们说呢?”这句话意味深长,一方面是小王暗讽经济条件不同的两位阿姨在 买义牙上错位了,另一方面是警告两位阿姨,这秘密是保不住的 D.小王本想保守秘密,但当着奶奶和尚婆婆质问,只好违背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 E.小说以朴实的语言,简单的情节描述了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表现了儿媳妇对 婆婆的不同孝心,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风气 (2)小说多处描写人物神情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请从“尚高丽”“夏雯”“小王”中任选 人进行分析。(6分) (3)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两处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标题为“义牙”,有人认为也能以“错位”为标题,请分别阐明用“义牙”,和用“错位” 的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中国科学事业先行者赵九章 ①1907年10月15日,赵九章出生在古城河南开封一户原籍淅江湖州的中医世家。少年的赵九章,在 私塾中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座右铭,勉励自己发奋读书,立志长大以后要成为国家的栋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对赵九章的思想影响很大,他放弃了学文学的初衷而改学 科学,想“科学救国”。1925年,考进了浙江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这对赵九 章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那以后,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爱国的民主学生运动中。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赵九章不幸被捕入狱,所幸姨夫戴季陶在国民党政府中位高权重,将奄奄一息的 赵九章从狱中保释了出来 ②由于复杂的家庭关系,赵九章一来到这个世界,便与国民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是国民党军统 特务戴季陶的外甥,并做过戴季陶的机要秘书。这样的条件,他若要走仕途,自然前程似锦。但他不愿做 官,选择了追求知识的道路。他看不惯国民党官场的腐败,与戴季陶时常发生矛盾,后来便离开了国民党 机关。 ③他靠自己的才干,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通过庚款考试,1935年
5 一个月后的中午,下了点雨。尚婆婆、全婆婆、几位老人到小王奶奶家聊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 牙。尚婆婆问全婆婆:“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哎,好得很呀,跟年轻时的一样,能嚼能磨。”夏婆婆一副满足的神情。 “这就怪了,我五千多元的牙却没那么好。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尚婆婆有点怀疑。 “让我看看就知道了。”小王奶奶说。 小王奶奶看看尚婆婆那口牙,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说完又对夏婆婆说:“你的我 也看一下吧。”看完全婆婆的义牙又说:“搞错了,搞错了,你这义牙可是好牙。” 小王奶奶赶紧打电话叫来孙女,“死妮子,你怎么搞的?我干了几十年从没出过这样的差错,你~” 尚婆婆急得不行,大声喊到:“我当时就提醒了你,差几千块钱啦~别搞错,别搞错,你还是给我搞错了!” 小王倒没事一般坐了下来。尚婆婆立马来气了:“你——怎么回事~” 其他老人赶紧扶的扶,劝的 劝。全婆婆在一旁不知所措,好像自己犯错一样,对小王说:“弄错了,咱就换过来吧。” 小王知道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低声肯定地说:“没搞错,绝对没搞错。二位婆婆对不起了,你们自己 看吧。”说完,拿出两份收据放在桌上。 几位老人看后,都十分吃惊。 (选自 2014 年第 3 期《北京文学》)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以义牙为线索,可分为“定制义牙”“安装义牙”两个主要场景。 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有些话看似吞吞吐吐,其实是为了表现人物的不同 内心。 C.文中“不会错吧,你们说呢?”这句话意味深长,一方面是小王暗讽经济条件不同的两位阿姨在 买义牙上错位了,另一方面是警告两位阿姨,这秘密是保不住的。 D.小王本想保守秘 密,但当着奶奶和尚婆婆质问,只好违背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 E.小说以朴实的语言,简单的情节描述了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表现了儿媳妇对 婆婆的不同孝心,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风气。 (2) 小说多处描写人物神情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请从“尚高丽”“夏雯”“小王”中任选一 人进行分析。(6 分) (3) 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两处简要分析。(6 分) (4) 小说标题为“义牙”,有人认为也能以“错位”为标题,请分别阐明用“义牙”,和用“错位” 的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中国科学事业先行者赵九章 ①1907 年 10 月 15 日,赵九章出生在古城河南开封一户原籍浙江湖州的中医世家。少年的赵九章,在 私塾中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座右铭,勉励自己发奋读书,立志长大以后要成为国家的栋梁。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对赵九章的思想影响很大,他放弃了学文学的初衷而改学 科学,想“科学救国”。1925 年,考进了浙江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这对赵九 章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那以后,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爱国的民主学生运动中。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赵九章不幸被捕入狱,所幸姨夫戴季陶在国民党政府中位高权重,将奄奄一息的 赵九章从狱中保释了出来。 ②由于复杂的家庭关系,赵九章一来到这个世界,便与国民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是国民党军统 特务戴季陶的外甥,并做过戴季陶的机要秘书。这样的条件,他若要走仕途,自然前程似锦。但他不愿做 官,选择了追求知识的道路。他看不惯国民党官场的腐败,与戴季陶时常发生矛盾,后来便离开了国民党 机关。 ③他靠自己的才干,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 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通过庚款考试,193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