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煎药用水:煎煮用水必须干净清洁,无特殊异味,含矿物质少。一般来说,人们的生 活用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特殊需要时,也可用酒,醋等辅料煎煮 煎药水量:加水量要适中。要根据药材质地、性质、火候大小、煎煮时间等确定加水 量的多少。一般来说,将药物放入锅内摊平,加水超出药面2~3厘米为宜。质地坚硬, 黏腻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稍多;质地疏松、气味芳香或不宜久煎的药物加水量以淹 没药面即可 煎前浸泡:生药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 因煎煮时间过长而至有效成分耗损或破坏。一般药物可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种子 果实类药物可浸泡1小时。 煎煮火候及时间:火候有武火和文火两种。武火是火焰较大,使水液温度上升较快, 煮沸时间较短的火候:文火是火焰较小,使水液温度上升较慢,煮沸时间较长的火候。解 表药及其他气味芳香性的药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0~15分钟左右 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物及补益药、有毒药,一般 宜文火久煎 煎煮次数: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可煎三次,最少应煎两次 特殊煎法:在复方中,有些药物因其性质、性能、临床用途的不同,应以区别于其他药 物的特殊形式入煎 (1)先煎:即将某一种或几种药物先煎煮一段时间,再加入其他药同煎。需要先煎的 药物主要是一些质地坚硬的矿物药,动物的贝壳、甲壳、骨角类药物及有效成分不易煎出 的植物药和有毒药。如代赭石、磁石、石决明、龙骨、牡蛎、龟板、鳖甲、海蛤壳、石斛、附子 川乌、草乌等 (2)后下:即煎药前将某种药物留出,待其他药物将煎好时,把留出的药物放入同煎 数分钟即可。需要后下的药物主要是含挥发性成分的芳香药,如紫苏、薄荷、荆芥、藿香 砂仁等,以及久煎则有效成分易于破坏的药物,如大黄、青蒿、钩藤、杏仁、番泻叶等。 (3)包煎:即用洁净的纱布将某些药物包裹起来,与其他药物一同煎煮。需要包煎的 药物有的是粉末状或颗粒细小而质轻的药材,如蒲黄等,不包煎则漂乳于水面,有效成分 煎出不完全,且不便于服用。有的含淀粉、黏液质较多者,不包煎则容易粘锅糊化、焦化, 如车前子、葶苈子、蛤粉、滑石粉等。有的药物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如辛夷、旋复花等 有些药物煎煮易产生悬乳的细小物质,习惯上也要包煎,如五灵脂等 (4)烊化:即将某种药物用开水浸泡或稍加热使其完全溶化成液体状态,与其他煎好 的药液兑服。烊化的药物主要是易溶于水的胶类药及药膏,如阿胶、鹿角胶、鸣血藤膏 等。胶类药物如与其他药同煎,容易粘于其他药物表面或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 焦,从而影响疗效。 (5)另煎:即将复方中的某些药物,单独加水煎煮,煎好的药汁与其他药液兑服。需 1253
煎药用水:煎煮用水必须干净清洁,无特殊异味,含矿物质少。一般来说,人们的生 活用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特殊需要时,也可用酒,醋等辅料煎煮。 煎药水量:加水量要适中。要根据药材质地、性质、火候大小、煎煮时间等确定加水 量的多少。一般来说,将药物放入锅内摊平,加水超出药面 ! " # 厘米为宜。质地坚硬, 黏腻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稍多;质地疏松、气味芳香或不宜久煎的药物加水量以淹 没药面即可。 煎前浸泡:生药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 因煎煮时间过长而至有效成分耗损或破坏。一般药物可用冷水浸泡 !$ " #$ 分钟,种子、 果实类药物可浸泡 % 小时。 煎煮火候及时间:火候有武火和文火两种。武火是火焰较大,使水液温度上升较快, 煮沸时间较短的火候;文火是火焰较小,使水液温度上升较慢,煮沸时间较长的火候。解 表药及其他气味芳香性的药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 %$ " %& 分钟左右 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物及补益药、有毒药,一般 宜文火久煎。 煎煮次数: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可煎三次,最少应煎两次。 特殊煎法:在复方中,有些药物因其性质、性能、临床用途的不同,应以区别于其他药 物的特殊形式入煎。 (%)先煎:即将某一种或几种药物先煎煮一段时间,再加入其他药同煎。需要先煎的 药物主要是一些质地坚硬的矿物药,动物的贝壳、甲壳、骨角类药物及有效成分不易煎出 的植物药和有毒药。如代赭石、磁石、石决明、龙骨、牡蛎、龟板、鳖甲、海蛤壳、石斛、附子 川乌、草乌等。 (!)后下:即煎药前将某种药物留出,待其他药物将煎好时,把留出的药物放入同煎 数分钟即可。需要后下的药物主要是含挥发性成分的芳香药,如紫苏、薄荷、荆芥、藿香、 砂仁等,以及久煎则有效成分易于破坏的药物,如大黄、青蒿、钩藤、杏仁、番泻叶等。 (#)包煎:即用洁净的纱布将某些药物包裹起来,与其他药物一同煎煮。需要包煎的 药物有的是粉末状或颗粒细小而质轻的药材,如蒲黄等,不包煎则漂乳于水面,有效成分 煎出不完全,且不便于服用。有的含淀粉、黏液质较多者,不包煎则容易粘锅糊化、焦化, 如车前子、葶苈子、蛤粉、滑石粉等。有的药物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如辛夷、旋复花等。 有些药物煎煮易产生悬乳的细小物质,习惯上也要包煎,如五灵脂等。 (’)烊化:即将某种药物用开水浸泡或稍加热使其完全溶化成液体状态,与其他煎好 的药液兑服。烊化的药物主要是易溶于水的胶类药及药膏,如阿胶、鹿角胶、鸣血藤膏 等。胶类药物如与其他药同煎,容易粘于其他药物表面或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 焦,从而影响疗效。 (&)另煎:即将复方中的某些药物,单独加水煎煮,煎好的药汁与其他药液兑服。需 · %!&# · 第一章 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第十二篇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另煎的药物大多是贵重药物,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8)研末冲服:即将某些药物研成细末用水或其他药液送服。研末冲服的药物有的 是易溶于水的矿物药,如芒硝、玄明粉等。有的是难溶于水的药物,如青黛、甘遂、朱砂 等。有的贵重药物,也宜研末冲服,如人参、三七、鹿茸、麝香、羚羊角、牛黄等。有些液体 状药物,也应用水或药液冲兑服用,如竹沥、蜂蜜等。 (二)服药方法 口服是汤剂的主要给药途径。口服汤剂应注意服药时间,服药次数及服药温凉等方 服药时间:适时服药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需要,药物 特性及胃肠状况来确定。一般来说,泻下药、驱虫药宜在空腹时服用,以利速效;滋补药 及多数药物宜在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消食健胃药及对胃肠有刺激作用 药物宜在饭后服。无论饭前、饭后服药,都应与进食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疗效。安 神药用治失眠宜在睡前30分钟到1小时服药;缓下药亦宜睡前服用;截疟药宜在疟疾发 作前2小时服用:急性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定时服药 服药次数:汤药一般每天一剂,通常服三次,病缓者可服二次。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 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接续,利于控制病情。呕吐或药物中毒宜小量频 服。有些药物也可开水浸泡或煎汤代茶频服。在应用发汗药、泻下药时,一般以得汗,引 起腹泻为度,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以免发汗、泻下太过,损伤正气。 服药温凉:汤剂一般都宜温服。热药治寒证宜热服,特别是发散风寒药,不仅宜热 服,服药后还须温覆取汗。寒药治胃肠有热之证,宜冷服;如治其他脏腑有热之证而患者 不欲饮冷者,仍以温服为宜。真寒假热证,宜热药凉服:真热假寒证,宜寒药温服 此外,对丸、散、膏、丹等药剂,除特别规定者外,一般都应按时用温开水送服。 (三)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不同的药剂有不同的给药途径。有些药物 必须以某种特定的途径给药,才能发挥某种作用。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除口服外,还有 皮肤给药,黏膜表面给药、吸入、舌下给药,直肠给药等多种途径。现代中药的给药途径 还有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等。具体选择何种给药途径应根据药物 性能,药剂特点和病情不同等来确定 1254
另煎的药物大多是贵重药物,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研末冲服:即将某些药物研成细末用水或其他药液送服。研末冲服的药物有的 是易溶于水的矿物药,如芒硝、玄明粉等。有的是难溶于水的药物,如青黛、甘遂、朱砂 等。有的贵重药物,也宜研末冲服,如人参、三七、鹿茸、麝香、羚羊角、牛黄等。有些液体 状药物,也应用水或药液冲兑服用,如竹沥、蜂蜜等。 (二)服药方法 口服是汤剂的主要给药途径。口服汤剂应注意服药时间,服药次数及服药温凉等方 法。 服药时间:适时服药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需要,药物 特性及胃肠状况来确定。一般来说,泻下药、驱虫药宜在空腹时服用,以利速效;滋补药 及多数药物宜在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消食健胃药及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 药物宜在饭后服。无论饭前、饭后服药,都应与进食间隔 " 小时左右,以免影响疗效。安 神药用治失眠宜在睡前 #$ 分钟到 % 小时服药;缓下药亦宜睡前服用;截疟药宜在疟疾发 作前 & 小时服用;急性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定时服药。 服药次数:汤药一般每天一剂,通常服三次,病缓者可服二次。病情急重者,可每隔 ’ 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接续,利于控制病情。呕吐或药物中毒宜小量频 服。有些药物也可开水浸泡或煎汤代茶频服。在应用发汗药、泻下药时,一般以得汗,引 起腹泻为度,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以免发汗、泻下太过,损伤正气。 服药温凉:汤剂一般都宜温服。热药治寒证宜热服,特别是发散风寒药,不仅宜热 服,服药后还须温覆取汗。寒药治胃肠有热之证,宜冷服;如治其他脏腑有热之证而患者 不欲饮冷者,仍以温服为宜。真寒假热证,宜热药凉服;真热假寒证,宜寒药温服。 此外,对丸、散、膏、丹等药剂,除特别规定者外,一般都应按时用温开水送服。 (三)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不同的药剂有不同的给药途径。有些药物 必须以某种特定的途径给药,才能发挥某种作用。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除口服外,还有 皮肤给药,黏膜表面给药、吸入、舌下给药,直肠给药等多种途径。现代中药的给药途径 还有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等。具体选择何种给药途径应根据药物 性能,药剂特点和病情不同等来确定。 · %&(’ · 第十二篇 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第一章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第八节中药的保管和养护 做好中药保管养护的意义 中药的特点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属性复杂。既有植物、又有动物、矿物和加工 晶,既有野生、又有家种家养。既有当年生的,又有多年生的。既产于国内,又产于国外, 既产于亚热带、温带,又产于高寒地区。有些品种地区性和季切性很强,受自然条件影响 较大。有些中药材一季生产、常年供应,有的一地生产供全国各地使用 各种渠道中都要通过储存保管环节,才能达到销售、使用单位和病患者手中。由于 中药的种类繁多、规格复杂、成分、性质各不相同,在储存保管过程中,如养护不当,容易 受外界因素影响,而造成变质损失。这不仅标志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更主要是药品 的好坏关系着人民用药安全和有效,是关系人民的身体健康的大事。因此,做好中药养 护工作,采取相适应的有效措施,对维护中药质量,保证药品疗效,使其不发生虫、霉、变 质等损失,最大限度地降低损耗,都具有重要意义 做好中药的保管养护,首先要树立高度对人民健康和财产负责的精神,树立质量第 的思想,严肃认真的执行各项制度,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好药品保 养护工作,还必须积极钻研有关保管养护基本知识,学习各地先进经验,掌握科学的防治 方法,以提高业务技术,不断地提高养护水平。 二、中药的成分、性质和保管养护的关系 中药的保管养护工作必须根据药材不同的有效成分、性质有区别地进行。 (1)在植物类和动物类药材中,根据现在已知的成分有。无机盐、醣类、淀粉、纤维 素、蛋白质、色素、叶绿素、蜡质、生物硷、鞣质、挥发油、脂肪(油)树胶、乳类、皂素、有机 酸、苦味质、维生素、激素、甙类等等。除此之外,每种药材还含有一定的水分。大多数药 材都含有多种成分,有的多到十几种或几十种 (2)矿物以及加工品药材除天然矿物外,尚有动物化石类,它的主要成分多是无机化 合物。有钙、磷、铁、碘、砒、汞、铜、铅、锌等元素,还有硫化物、氧化物 (3)中成药是由一种或多种原料药及辅料,经加工配制的多种剂型,一般是有机物质 和无机物质的混合物。因此,它的成分更为复杂。 由于成分、性质的不同,适应的环境也不一样。如有的药则怕热、怕光、怕风、怕潮、 怕冻、怕压,甚至有的发生多种变化,造成虫蛀发霉、泛油、变色、挥发、腐烂等变质现象
第八节 中药的保管和养护 一、做好中药保管养护的意义 中药的特点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属性复杂。既有植物、又有动物、矿物和加工 晶,既有野生、又有家种家养。既有当年生的,又有多年生的。既产于国内,又产于国外, 既产于亚热带、温带,又产于高寒地区。有些品种地区性和季切性很强,受自然条件影响 较大。有些中药材一季生产、常年供应,有的一地生产供全国各地使用。 各种渠道中都要通过储存保管环节,才能达到销售、使用单位和病患者手中。由于 中药的种类繁多、规格复杂、成分、性质各不相同,在储存保管过程中,如养护不当,容易 受外界因素影响,而造成变质损失。这不仅标志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更主要是药品 的好坏关系着人民用药安全和有效,是关系人民的身体健康的大事。因此,做好中药养 护工作,采取相适应的有效措施,对维护中药质量,保证药品疗效,使其不发生虫、霉、变 质等损失,最大限度地降低损耗,都具有重要意义。 做好中药的保管养护,首先要树立高度对人民健康和财产负责的精神,树立质量第 一的思想,严肃认真的执行各项制度,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好药品保管 养护工作,还必须积极钻研有关保管养护基本知识,学习各地先进经验,掌握科学的防治 方法,以提高业务技术,不断地提高养护水平。 二、中药的成分、性质和保管养护的关系 中药的保管养护工作必须根据药材不同的有效成分、性质有区别地进行。 (!)在植物类和动物类药材中,根据现在已知的成分有。无机盐、醣类、淀粉、纤维 素、蛋白质、色素、叶绿素、蜡质、生物硷、鞣质、挥发油、脂肪(油)、树胶、乳类、皂素、有机 酸、苦味质、维生素、激素、甙类等等。除此之外,每种药材还含有一定的水分。大多数药 材都含有多种成分,有的多到十几种或几十种。 (")矿物以及加工品药材除天然矿物外,尚有动物化石类,它的主要成分多是无机化 合物。有钙、磷、铁、碘、砒、汞、铜、铅、锌等元素,还有硫化物、氧化物。 (#)中成药是由一种或多种原料药及辅料,经加工配制的多种剂型,一般是有机物质 和无机物质的混合物。因此,它的成分更为复杂。 由于成分、性质的不同,适应的环境也不一样。如有的药则怕热、怕光、怕风、怕潮、 怕冻、怕压,甚至有的发生多种变化,造成虫蛀发霉、泛油、变色、挥发、腐烂等变质现象。 · !"$$ · 第一章 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第十二篇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情况呢?这主要与药材本身的水分、成分、气味、色素、温度、保管的环 境条件等有直接关系。 中药材都含有一定量的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出现问题,若超过或低于本身应有的 含水量时,就容易发生变化。水分大、含淀粉、蛋白质、醣类多的药材受热后,容易分解 细菌繁殖以致发霉变质。含盐质多的容易潮解,出现泛潮流水现象。中成药中的丸、散、 膏、丹等水分过大容易潮解,结块或发霉变质、生螨:含水分大的鲜药和酒精不足20度的 成药都怕冻 中药的水分低于其本身应有的含水量时,不仅失去它的应有重量、色泽,还会出现风 化,以及酥脆、碎裂、干枯等现象。 中药含脂肪(油)类的如植物类药材的种子、果实、米类等,多含植物脂肪、动物类药 材的身体或某些脏器,多含动物脂肪,用这些原料制成的成药,也含有一定份量的脂肪 一般把中药含脂肪多的叫做油性。这些有油性的中药。容易受温度、湿度、空气和日光 等影响,使脂肪产生分解、酸败现象 中药含淀粉多的通常叫做有“粉性”,有粉性或甜性的容易生虫,含树脂多的叫做有 粘性”,有粘性的容易受热粘连,含脂肪的木质纤维多的药材遇火容易燃烧,含淀粉、脂 肪、糖类、蛋白质多的药材容易生虫或虫蛀及受鼠害,含盐类化合物的中药则容易溶化。 多数中药材都各自含有不同的气味。这里说的气,就是用鼻子可以嗅到的香气、臭 气、腥气、膻气、臊气等各种气味;所说的味,就是用口尝辨别出来的酸、苦、甘(甜)、辛 (辣)、咸等各种味道。例如:含芳香挥发油的就有香气,含苦味质和鞣质的就涩苦,植物 或动物类药材的固有气味受空气和温度等影响,容易挥发散失。 有的药材含有某种或多种色素,故都具有不同的颜色。有的药材的色泽非常鲜艳, 特别是花类药材更为突出。但是它的色素一般都不稳定,储存过久或受日光空气等氧化 的影响,容易退色,吸潮后也容易变色或发霉。 中药的质地也是它性质的主要部分。如矿物类药材,一般都体重质硬,不易碎断,不 易生虫,也不易发霉变质,动植物类药材的体质,有的坚硬、有的松泡,有的脆嫩,有的柔 软或油润,木质化了的变比较坚硬,不易折断,松泡的就容易吸潮、发霉,花类药材体质脆 嫩,有的还含挥发油,不仅容易变色,而且受压易碎,怕潮湿,易发霉。动物类药材,有的 质脆易碎,怕压,吸潮后容易发霉变质,角质性的一般不易变质。 中药性质与它的完整程度也有密切关系。中药的外表一般都有保护层组织,保护层 组织不完整的,就容易生虫或发霉,带硬壳含脂肪多的药材,外壳碎裂就容易泛油。饮片 类药材因切成片后晒干,经过炮炙,一般不易发霉。但在湿度大时,则罕见吸潮发霉,蜜 炙的受潮后易发霉及生虫 总之,由于中药所含的成分复杂,性质各异,在储存中都会产生不同的变异现象。为 了有系统地掌握中药的保管养护知识,按照储存中出现的变异现象,把药材分为:易虫蛀 1256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情况呢?这主要与药材本身的水分、成分、气味、色素、温度、保管的环 境条件等有直接关系。 中药材都含有一定量的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出现问题,若超过或低于本身应有的 含水量时,就容易发生变化。水分大、含淀粉、蛋白质、醣类多的药材受热后,容易分解, 细菌繁殖以致发霉变质。含盐质多的容易潮解,出现泛潮流水现象。中成药中的丸、散、 膏、丹等水分过大容易潮解,结块或发霉变质、生螨;含水分大的鲜药和酒精不足 !" 度的 成药都怕冻。 中药的水分低于其本身应有的含水量时,不仅失去它的应有重量、色泽,还会出现风 化,以及酥脆、碎裂、干枯等现象。 中药含脂肪(油)类的如植物类药材的种子、果实、米类等,多含植物脂肪、动物类药 材的身体或某些脏器,多含动物脂肪,用这些原料制成的成药,也含有一定份量的脂肪。 一般把中药含脂肪多的叫做油性。这些有油性的中药。容易受温度、湿度、空气和日光 等影响,使脂肪产生分解、酸败现象。 中药含淀粉多的通常叫做有“粉性”,有粉性或甜性的容易生虫,含树脂多的叫做有 “粘性”,有粘性的容易受热粘连,含脂肪的木质纤维多的药材遇火容易燃烧,含淀粉、脂 肪、糖类、蛋白质多的药材容易生虫或虫蛀及受鼠害,含盐类化合物的中药则容易溶化。 多数中药材都各自含有不同的气味。这里说的气,就是用鼻子可以嗅到的香气、臭 气、腥气、膻气、臊气等各种气味;所说的味,就是用口尝辨别出来的酸、苦、甘(甜)、辛 (辣)、咸等各种味道。例如:含芳香挥发油的就有香气,含苦味质和鞣质的就涩苦,植物 或动物类药材的固有气味受空气和温度等影响,容易挥发散失。 有的药材含有某种或多种色素,故都具有不同的颜色。有的药材的色泽非常鲜艳, 特别是花类药材更为突出。但是它的色素一般都不稳定,储存过久或受日光空气等氧化 的影响,容易退色,吸潮后也容易变色或发霉。 中药的质地也是它性质的主要部分。如矿物类药材,一般都体重质硬,不易碎断,不 易生虫,也不易发霉变质,动植物类药材的体质,有的坚硬、有的松泡,有的脆嫩,有的柔 软或油润,木质化了的变比较坚硬,不易折断,松泡的就容易吸潮、发霉,花类药材体质脆 嫩,有的还含挥发油,不仅容易变色,而且受压易碎,怕潮湿,易发霉。动物类药材,有的 质脆易碎,怕压,吸潮后容易发霉变质,角质性的一般不易变质。 中药性质与它的完整程度也有密切关系。中药的外表一般都有保护层组织,保护层 组织不完整的,就容易生虫或发霉,带硬壳含脂肪多的药材,外壳碎裂就容易泛油。饮片 类药材因切成片后晒干,经过炮炙,一般不易发霉。但在湿度大时,则罕见吸潮发霉,蜜 炙的受潮后易发霉及生虫。 总之,由于中药所含的成分复杂,性质各异,在储存中都会产生不同的变异现象。为 了有系统地掌握中药的保管养护知识,按照储存中出现的变异现象,把药材分为:易虫蛀 · %!$# · 第十二篇 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第一章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的,易霉的,易变色、气味散失的,易潮解风化、失油的,易溶怕热的,需特殊保管的六类 把成药也分为:易虫蛀的,易发霉的,易挥发走味的易溶化,泛油的,易发酵变味的五类。 这样,就便于在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采取必有的措施,加以保管养护,以保证 中药质量,杜绝损失或降低损耗 自然因素对中药储存保管的影响 中药在储存过程中常常受温度、湿度、空气、日光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它产生各 种变化 (1)温度。中药对温度一般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温度过高过低都会使中药发生变 化,当温度在35℃以上时,一般含脂肪多的,由于受热,油质分离,容易引起泛油,含挥发 油多的,由于受热,使挥发物质的活动加强而使芳香气味散失。 中药本身的温度高低,是受气候和环境等影响而变化的,除季切变化,通风情况,日 光照射以及包装物的隔绝程度等影响中药本身的温度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能引起 发热,使温度增加。如植物类药材本身受潮和热的影响,而使它的组织细胞呼吸加强,发 生热量,象红花、甘松、薤白等药材,由于潮湿及堆码过紧过厚,便容易引起变质。 (2)湿度。湿度一般是指空气中含水量多少的程度,或说空气潮湿的程度。中药本 身能否保持正常的含水量和空气的湿度有密切关系。一般中药的含水量约为10% 15%,如果包装不好,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或存放不当,受地面或接触物的潮湿影响,能 使中药的含水量增加,一般中药在空气中的相对湿度60%时,它的绝对含水量没有大的 变化,但是在空气中相对湿度超过70%时,绝大部分中药都能逐渐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 使本身水分增加,怕潮易霉的中药,受潮后由于适合霉菌的孽生,就容易发生霉烂变质现 象,吸潮能力强的中药,如:芒硝、银耳、虫草、蛤士蟆以及各种花类药材大多吸潮,在潮湿 的空气中潮解溶化或霉变,有些已经干透的药材,在霉雨季节,由于空气中的湿度较大 也容易出现霉变。 当空气相对湿度在60%以下时,中药材的水分又会逐渐减少,中药的水分过份减少 了,会出现多种情况,如:使某些药材干裂发脆,使胆矾、秋石等结晶体会失去结晶水而风 化 (3)空气的影响。空气中含多种成分,其中氧的成分最易与中药的某些成分发生化 学变化,而影响中药质量。有的中药材长期与空气接触,如丹皮、大黄、黄精等颜色变深, 就是因为它们所含的鞣质、油质及糖分等,与空气中氧的成分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再如 薄荷、苏叶变色、气味散失,活磁石失掉磁性等,都是氧作用的结果,某些中药接触的氧越 多,发生的氧化作用越大,变异得也越快,一般所说风能吹败中药材的颜色,并能把某些 药材吹化,主要是由于氧的作用。所以长期露天存放,经受风吹的中药,就变异的快些 4)光照的影响。日光的紫外线能破坏某些中药的色素、叶绿素,从而使它变色,所 ·1257
的,易霉的,易变色、气味散失的,易潮解风化、失油的,易溶怕热的,需特殊保管的六类。 把成药也分为:易虫蛀的,易发霉的,易挥发走味的易溶化,泛油的,易发酵变味的五类。 这样,就便于在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采取必有的措施,加以保管养护,以保证 中药质量,杜绝损失或降低损耗。 三、自然因素对中药储存保管的影响 中药在储存过程中常常受温度、湿度、空气、日光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它产生各 种变化。 (!)温度。中药对温度一般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温度过高过低都会使中药发生变 化,当温度在 "#$以上时,一般含脂肪多的,由于受热,油质分离,容易引起泛油,含挥发 油多的,由于受热,使挥发物质的活动加强而使芳香气味散失。 中药本身的温度高低,是受气候和环境等影响而变化的,除季切变化,通风情况,日 光照射以及包装物的隔绝程度等影响中药本身的温度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能引起 发热,使温度增加。如植物类药材本身受潮和热的影响,而使它的组织细胞呼吸加强,发 生热量,象红花、甘松、薤白等药材,由于潮湿及堆码过紧过厚,便容易引起变质。 (%)湿度。湿度一般是指空气中含水量多少的程度,或说空气潮湿的程度。中药本 身能否保持正常的含水量和空气的湿度有密切关系。一般中药的含水量约为 !&’ ( !#’,如果包装不好,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或存放不当,受地面或接触物的潮湿影响,能 使中药的含水量增加,一般中药在空气中的相对湿度 )&’时,它的绝对含水量没有大的 变化,但是在空气中相对湿度超过 *&’时,绝大部分中药都能逐渐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 使本身水分增加,怕潮易霉的中药,受潮后由于适合霉菌的孽生,就容易发生霉烂变质现 象,吸潮能力强的中药,如:芒硝、银耳、虫草、蛤士蟆以及各种花类药材大多吸潮,在潮湿 的空气中潮解溶化或霉变,有些已经干透的药材,在霉雨季节,由于空气中的湿度较大, 也容易出现霉变。 当空气相对湿度在 )&’以下时,中药材的水分又会逐渐减少,中药的水分过份减少 了,会出现多种情况,如:使某些药材干裂发脆,使胆矾、秋石等结晶体会失去结晶水而风 化。 (")空气的影响。空气中含多种成分,其中氧的成分最易与中药的某些成分发生化 学变化,而影响中药质量。有的中药材长期与空气接触,如丹皮、大黄、黄精等颜色变深, 就是因为它们所含的鞣质、油质及糖分等,与空气中氧的成分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再如 薄荷、苏叶变色、气味散失,活磁石失掉磁性等,都是氧作用的结果,某些中药接触的氧越 多,发生的氧化作用越大,变异得也越快,一般所说风能吹败中药材的颜色,并能把某些 药材吹化,主要是由于氧的作用。所以长期露天存放,经受风吹的中药,就变异的快些。 (+)光照的影响。日光的紫外线能破坏某些中药的色素、叶绿素,从而使它变色,所 · !%#* · 第一章 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