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成了完整的“法象”药理模式。这一作法虽然促进了药学理论的发展,但仅按药物形、色、 气、味等外部自然特征,是很难真正阐明药效机制的。 (五)明朝时期 明代前期,因受南宋和金元风气的影响,以临宋实用性节要本草及便读歌括类药书 为主。其后期的本草十分繁荣,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本草数量大增,达百种以上。以《本 草纲目》为代表的一批本草,将药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为医药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太医院院判刘文泰等人被准奏修订本草,费时2年完成 《御制本草品汇精要》42卷,收药1825种,其内容立足于文献改编,缺乏创新,且分24项 介绍药物过于繁杂,但所绘彩色药图中不乏精美的珍品。该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 大型官修本草,稿成后因刘文泰获罪而放置内库,直至1937年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末 能在历史上发挥其应有作用 1552年至1578年,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通考800余种文献的基础上,又进行了 广泛地实地考察、采访和亲自实践,采取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历时近30载,三易其 稿,完成了《本草纲目》这一不朽的巨著。全书52卷,载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方 11000多首,附图1109幅。前4卷对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地总结和发 挥,创见颇多。各论按自然属性分药为16部60类。各药项下,又分正名、释名、集解、正 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及附方诸项,逐一介绍,析族区类,纲振目张。该书集我国16 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文献整理、品种考辨、药性理论、功效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 巨大成功。其卷帙之大,内容之广,体例之新,见地之高,无不光前裕后,本草学因此进入 了以《本草纲目》为核心的时期。该书在语言文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方面,亦有突出贡献, 被国外学者誉为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 这一时期较有特色的重要本草还有:朱橚的《救荒本草》,着重介绍可供灾荒时食用 之物,对医药、农学、植物学均有一定参考价值。兰茂的《滇南本草》,以收载云南地区为 主的药物,成为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性本草。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及《炮炙大 去》,则分别为阐释药理及专论炮制的代表著作。 明代本草从民间吸收了三七、紫花地丁、炉甘石及淡竹叶等200多种重要药物,还从 海外引入了马钱子、儿茶、苦瓜等品种。人工栽培的药物已达200余种,川芎采用茎节无 性繁殖、牡丹及芍药进行分根栽培等技术,反映了当时先进的药物生产水平。《本草蒙 筌》所载的百药煎,即主要为五倍子制取的没食子酸,先于欧洲人200余年。《白猿经》所 记冰晶状的“射罔”,应为举世最早的生物碱——乌头碱提取物 (六)清朝时期 在清代的200多年里,末能产生一部大型的综合性本草,可是此间的本草数量则是 空前的,达400种之多。这些本草虽然内容单薄、质量平平者不少,但其主流是由博返约 的,更加富有临床实用的特征,尤其是功效内容的分立,增强了本草的学术性,成为药学
成了完整的“法象”药理模式。这一作法虽然促进了药学理论的发展,但仅按药物形、色、 气、味等外部自然特征,是很难真正阐明药效机制的。 (五)明朝时期 明代前期,因受南宋和金元风气的影响,以临宋实用性节要本草及便读歌括类药书 为主。其后期的本草十分繁荣,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本草数量大增,达百种以上。以《本 草纲目》为代表的一批本草,将药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为医药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弘治十六年(公元 !"#$ 年)太医院院判刘文泰等人被准奏修订本草,费时 % 年完成 《御制本草品汇精要》&% 卷,收药 !’%" 种,其内容立足于文献改编,缺乏创新,且分 %& 项 介绍药物过于繁杂,但所绘彩色药图中不乏精美的珍品。该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 大型官修本草,稿成后因刘文泰获罪而放置内库,直至 !($) 年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末 能在历史上发挥其应有作用。 !""% 年至 !")’ 年,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通考 ’## 余种文献的基础上,又进行了 广泛地实地考察、采访和亲自实践,采取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历时近 $# 载,三易其 稿,完成了《本草纲目》这一不朽的巨著。全书 "% 卷,载药 !’(% 种(新增 $)& 种),附方 !!### 多首,附图 !!#( 幅。前 & 卷对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地总结和发 挥,创见颇多。各论按自然属性分药为 !* 部 *# 类。各药项下,又分正名、释名、集解、正 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及附方诸项,逐一介绍,析族区类,纲振目张。该书集我国 !* 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文献整理、品种考辨、药性理论、功效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 巨大成功。其卷帙之大,内容之广,体例之新,见地之高,无不光前裕后,本草学因此进入 了以《本草纲目》为核心的时期。该书在语言文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方面,亦有突出贡献, 被国外学者誉为“!* 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 这一时期较有特色的重要本草还有:朱木肅的《救荒本草》,着重介绍可供灾荒时食用 之物,对医药、农学、植物学均有一定参考价值。兰茂的《滇南本草》,以收载云南地区为 主的药物,成为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性本草。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及《炮炙大 法》,则分别为阐释药理及专论炮制的代表著作。 明代本草从民间吸收了三七、紫花地丁、炉甘石及淡竹叶等 %## 多种重要药物,还从 海外引入了马钱子、儿茶、苦瓜等品种。人工栽培的药物已达 %## 余种,川芎采用茎节无 性繁殖、牡丹及芍药进行分根栽培等技术,反映了当时先进的药物生产水平。《本草蒙 筌》所载的百药煎,即主要为五倍子制取的没食子酸,先于欧洲人 %## 余年。《白猿经》所 记冰晶状的“射罔”,应为举世最早的生物碱———乌头碱提取物。 (六)清朝时期 在清代的 %## 多年里,末能产生一部大型的综合性本草,可是此间的本草数量则是 空前的,达 &## 种之多。这些本草虽然内容单薄、质量平平者不少,但其主流是由博返约 的,更加富有临床实用的特征,尤其是功效内容的分立,增强了本草的学术性,成为药学 · !%%$ · 第一章 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第十二篇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的核心及新的增长点 清代的临床节要性本草,大多筛取《本草纲目》精粹,旁引众家,兼抒己见,并予以补 正,故质量较高,影响较大。如汪昂的《本草备要》、吴仪洛的《本草从新》黄宫绣的《本草 求真》等。受考据和崇古思想的影响,清人辑复《神农本草经》等古典文献并加以阐释之 风盛行,前者有孙星衍等人的多种辑本,后者有《本草崇原》、《本经逢原》、《神农本草经百 种录》、《本经疏证》等等。这些著作多出自名家,虽带有明显的尊古偏见,但在继承前人 用药经验,发展药性理论,精炼药物功用方面,亦不乏实效。 18世纪著名的本草学家赵学敏,博览群书,广泛收集,注重实践,辑成《本草纲目拾 遗》10卷,载药921种,《本草纲目》末提及者达716种之多。其卷首“正误”中,纠正和补 充《本草纲目》不详及错误内容34条,十分可贵。其所增品种,有金钱草、鸦胆子、胖大海 及金鸡纳等大量疗效可靠的民间药和外来药,丰富了本草的内容。书中还保存了十余种 现已失散的草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因此,该书在鉴定药材、研究草药单方的经验等方面, 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七)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以后,包括医药在内的西方科学文化在我国更加广泛传播,因而出现了片 面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潮,中医药受到了严重冲击。但在一批志干仁人的努力下,中药学 以其溶厚的群众基础的顽强的生命力,仍然取得了一些进展 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各地中医学校的兴建,为了新型中医药教育的需要,何廉臣 的《实验药物学》、秦伯末的《药物学》、张锡纯的《药物讲义》……这些讲义,大多按中药功 分类药物,“功效”一项已成为介绍药物的必备内容(但所用术语尚不统一),各药应用部 分更为充实,其中尤以《本草正义》最为突出。这一时期的中药著作均注意标明各药用 量,弥补了清以前各本草的一大缺点,确保了用药的安全而有效。以上努力,为现代中药 学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药学大型辞典的编纂,是民国时期中药学的一大拓展。其中最主要者,当推在 1935年出版由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其收录条目4300条,各条下列原名、命 名、古籍别名、外国民称、基原、产地、形态、种类、采取、制法、性质、效能、成分、主治、张促景 之发明、历代记述考证、辨伪、近人学说、配合应用、集验方、用量、施用忌宜及参考资料等23 项,资料繁博,査阅方便,虽错讹之处甚多,但仍不失为现代第一部最重要的大型中药辞书。 在西学的影响下,该时期不但出现了一批中西药学汇通的著作,而且中药的现代研 究也开始起步。一是利用生物学科的成果,进行药材资源调查、品种考证,确定中药的基 原。二是参照西药的研究方法,对若干药物进行了单味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 这些工作对促进中药学发展的历史功绩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在当代,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方针、 1224
的核心及新的增长点。 清代的临床节要性本草,大多筛取《本草纲目》精粹,旁引众家,兼抒己见,并予以补 正,故质量较高,影响较大。如汪昂的《本草备要》、吴仪洛的《本草从新》、黄宫绣的《本草 求真》等。受考据和崇古思想的影响,清人辑复《神农本草经》等古典文献并加以阐释之 风盛行,前者有孙星衍等人的多种辑本,后者有《本草崇原》、《本经逢原》、《神农本草经百 种录》、《本经疏证》等等。这些著作多出自名家,虽带有明显的尊古偏见,但在继承前人 用药经验,发展药性理论,精炼药物功用方面,亦不乏实效。 !" 世纪著名的本草学家赵学敏,博览群书,广泛收集,注重实践,辑成《本草纲目拾 遗》!# 卷,载药 $%! 种,《本草纲目》末提及者达 &!’ 种之多。其卷首“正误”中,纠正和补 充《本草纲目》不详及错误内容 () 条,十分可贵。其所增品种,有金钱草、鸦胆子、胖大海 及金鸡纳等大量疗效可靠的民间药和外来药,丰富了本草的内容。书中还保存了十余种 现已失散的草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因此,该书在鉴定药材、研究草药单方的经验等方面, 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七)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以后,包括医药在内的西方科学文化在我国更加广泛传播,因而出现了片 面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潮,中医药受到了严重冲击。但在一批志干仁人的努力下,中药学 以其溶厚的群众基础的顽强的生命力,仍然取得了一些进展。 %# 世纪 (# 年代后,随着各地中医学校的兴建,为了新型中医药教育的需要,何廉臣 的《实验药物学》、秦伯末的《药物学》、张锡纯的《药物讲义》……这些讲义,大多按中药功 分类药物,“功效”一项已成为介绍药物的必备内容(但所用术语尚不统一),各药应用部 分更为充实,其中尤以《本草正义》最为突出。这一时期的中药著作均注意标明各药用 量,弥补了清以前各本草的一大缺点,确保了用药的安全而有效。以上努力,为现代中药 学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药学大型辞典的编纂,是民国时期中药学的一大拓展。其中最主要者,当推在 !$(* 年出版由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其收录条目 )(## 条,各条下列原名、命 名、古籍别名、外国民称、基原、产地、形态、种类、采取、制法、性质、效能、成分、主治、张促景 之发明、历代记述考证、辨伪、近人学说、配合应用、集验方、用量、施用忌宜及参考资料等 %( 项,资料繁博,查阅方便,虽错讹之处甚多,但仍不失为现代第一部最重要的大型中药辞书。 在西学的影响下,该时期不但出现了一批中西药学汇通的著作,而且中药的现代研 究也开始起步。一是利用生物学科的成果,进行药材资源调查、品种考证,确定中药的基 原。二是参照西药的研究方法,对若干药物进行了单味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 这些工作对促进中药学发展的历史功绩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在当代,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方针、 · !%%) · 第十二篇 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第一章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政策和措施,因此,中药学在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空前成就 从1954年起,在国家卫生部的建议和安排下,各地积极进行了本草文献的整理、辑 复、校刊、考证工作,并陆续出版了《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残卷)等逾 百种本草专著,对中药学的全面继承和发掘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迄今面世的中药新著,数量巨大,门类齐全,几千种各具特色的中药著作,将各门分 支学科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提高到崭新的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 典》),是我国药品标准的法典,系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经国务院同意后,由卫生 部颁布施行。药典收载功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和制剂,并规定了质量 标准,制备要求,检验方法等,作为药品生产、供应、检验和使用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我国药品的科技水平。迄今,药典已颁布了1953年版、1983年版、1977年版、1985 年版、1990年版和1995年版。1995年版于1996年4月1日起实施,仍分为一、二两部 第一部收载中药材和中成药920种。即将颁布的2000年版药典,对中药和中成药的质 量及检测等,又有很大的提高。该书是中药人员必须熟知和遵照执行的,属于综合类的 大型中药专著,收录各药的古今资料,便于读者査阅。20世纪70年代由江苏新医学院编 辑的《中药大辞典》,上下二册收载中药5767味,以正名为辞目,下分异名、基原、原植 (动、矿)物、栽培(或饲养)、采集、制法、药材、成分、药理、炮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忌 宜、选方、临床报道、各家论述及备考等19项,分别依次录著:附篇列有中药名称索引、植 (动、矿)物拉丁学名索引化学成分中英名称对照、化学成分索引、药理作用索引、疾病防 治索引及现代参考文献目录等。《中华本草》是在六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中, 由六位中医药界的代表和委员提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全国中药专家编纂而成的 它是一部系统总结本草学成果,又全面反映当代中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中药学巨著 书中项目齐全,图文并茂,学科众多,资料繁博,体例严谨,编排合理,发皇古义,融合新知。 有别于古代本草的是引入了化学成分、药理、制剂、药材鉴定和临床报道等内容,并采用现代 自然分类系统。该巨著于1998年2月出版发行了精选本,1999年9月已开始出版全书。 由于中药学自身现代化的需要,各有关自然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中药学的现代研 究,日渐拓宽,不断深入,成绩斐然,各分支学科日臻完善,这些成就,在中药鉴定学、中药 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将进一步介绍 自20世纪50年代起,有关方面多次组织专业人员并给以物质上的大力支持,开展 了不同范围和规模的药物资源调査。掌握了中药品种的数量、分布、蕴藏情况等资料,在 调查中发现的国产沉香、马钱子等,已开发利用并能满足临床需求,可以不再依靠进口。 现代中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中药行业的振兴,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1958年北京、上海、成都、广州4所中医学院的成立,传统的中医药教育步入了现代化正 规的高等教育行列。自1959年起,又相继在成都等中医学院开设了本科中药专业。目 前,设置了中药专业的高等医药院校已达20多所。自1978年起,开始招收中药硕士研 1225
政策和措施,因此,中药学在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空前成就。 从 !"#$ 年起,在国家卫生部的建议和安排下,各地积极进行了本草文献的整理、辑 复、校刊、考证工作,并陆续出版了《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残卷)等逾 百种本草专著,对中药学的全面继承和发掘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迄今面世的中药新著,数量巨大,门类齐全,几千种各具特色的中药著作,将各门分 支学科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提高到崭新的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 典》),是我国药品标准的法典,系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经国务院同意后,由卫生 部颁布施行。药典收载功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和制剂,并规定了质量 标准,制备要求,检验方法等,作为药品生产、供应、检验和使用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我国药品的科技水平。迄今,药典已颁布了 !"#% 年版、!"&% 年版、!"’’ 年版、!"&# 年版、!""( 年版和 !""# 年版。!""# 年版于 !"") 年 $ 月 ! 日起实施,仍分为一、二两部, 第一部收载中药材和中成药 "*( 种。即将颁布的 *((( 年版药典,对中药和中成药的质 量及检测等,又有很大的提高。该书是中药人员必须熟知和遵照执行的,属于综合类的 大型中药专著,收录各药的古今资料,便于读者查阅。*( 世纪 ’( 年代由江苏新医学院编 辑的《中药大辞典》,上下二册收载中药 #’)’ 味,以正名为辞目,下分异名、基原、原植 (动、矿)物、栽培(或饲养)、采集、制法、药材、成分、药理、炮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忌 宜、选方、临床报道、各家论述及备考等 !" 项,分别依次录著;附篇列有中药名称索引、植 (动、矿)物拉丁学名索引、化学成分中英名称对照、化学成分索引、药理作用索引、疾病防 治索引及现代参考文献目录等。《中华本草》是在六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中, 由六位中医药界的代表和委员提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全国中药专家编纂而成的。 它是一部系统总结本草学成果,又全面反映当代中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中药学巨著。 书中项目齐全,图文并茂,学科众多,资料繁博,体例严谨,编排合理,发皇古义,融合新知。 有别于古代本草的是引入了化学成分、药理、制剂、药材鉴定和临床报道等内容,并采用现代 自然分类系统。该巨著于 !""& 年 * 月出版发行了精选本,!""" 年 " 月已开始出版全书。 由于中药学自身现代化的需要,各有关自然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中药学的现代研 究,日渐拓宽,不断深入,成绩斐然,各分支学科日臻完善,这些成就,在中药鉴定学、中药 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将进一步介绍。 自 *( 世纪 #( 年代起,有关方面多次组织专业人员并给以物质上的大力支持,开展 了不同范围和规模的药物资源调查。掌握了中药品种的数量、分布、蕴藏情况等资料,在 调查中发现的国产沉香、马钱子等,已开发利用并能满足临床需求,可以不再依靠进口。 现代中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中药行业的振兴,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 年北京、上海、成都、广州 $ 所中医学院的成立,传统的中医药教育步入了现代化正 规的高等教育行列。自 !"#" 年起,又相继在成都等中医学院开设了本科中药专业。目 前,设置了中药专业的高等医药院校已达 *( 多所。自 !"’& 年起,开始招收中药硕士研 · !**# · 第一章 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第十二篇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究生,并于1984年开始招收中药博士研究生。至此,我国形成了以中专、大专、本科到硕 士、博士研究生的完整的中药教育体系。为适应现代中药教育的需要,各种配套的中药 学科教材,也多次编写和修订,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技术日益先进 到20世纪末,中药产业已衩具规模,并被国家列为高新技术的行业,将很快发展为 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除野生资源外,目前药材种植面积超过3.87×10°m2(580万 亩),药材生产基地800多个,栽培生产的药材200余种,在野生植物变家种,珍稀濒危野 生植动物品种的人工种植、养殖和人工替代品研究,进口药材和国内异地引种等方面取 得了可喜的成绩。到1995年底的统计数据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30所,中等中医药学 校51年,中医医院2552所,独立的中医药科研机构77所和数以百计的中药新产品开发 机构,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数万人。国家先后建立了一批中药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 心,培育了一批制药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中药教学、科研、开发和生产相结合的体系。 随着《药品管理法》、《新药审批办法》《<新药审批办法>有关中药部分的修订和补充规 定》、《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医学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实验动物标准》、《药品 非临床安全性硏究质量管理规定(试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等一系列办 法和法规的实施,中药及其产品的规范化管理已经起步。尽管中药的基础研究有待加 强,产业规模需要拓展,产品水平亟待提高,但由于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已逐步被 现代疾病取代,临床医疗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及康复相结合的模 式:化学药品的不足之处,已很难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因此,国际天然药品市 场不断扩大,中医药正逐步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中药的现代化面临良好的历史机遇。 进入21世纪后,中药学一定会更迅速地发展,中药市场一定会更加繁荣和规范,中药 定会实现现代化,并真正走向世界,更好地造福于人类,为全世界做出新贡献。 第二节中药的产地和采收 中药绝大部分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其次是动物、矿物,以及部分人工制品。中药的产 地、采收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对野生动、植物来说,不合理的采收还 会破坏药材资源,降低药材产量。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指出:“阴干、暴干,采造时月 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专论“采药 时节”有“药出州土”,列举了233种中药的采收时节及519种中药的产地分布。历代医 药家都十分重视中药的产地与采集,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时 至今日,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现了中药的产地、采收是否适宜,与药物有效成分含 量有很大关系,并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总之,药物产地、采收方法的研究,是保护 1226
究生,并于 !"#$ 年开始招收中药博士研究生。至此,我国形成了以中专、大专、本科到硕 士、博士研究生的完整的中药教育体系。为适应现代中药教育的需要,各种配套的中药 学科教材,也多次编写和修订,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技术日益先进。 到 %& 世纪末,中药产业已衩具规模,并被国家列为高新技术的行业,将很快发展为 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除野生资源外,目前药材种植面积超过 ’ ( #) * !&" +(% ,#& 万 亩),药材生产基地 #&& 多个,栽培生产的药材 %&& 余种,在野生植物变家种,珍稀濒危野 生植动物品种的人工种植、养殖和人工替代品研究,进口药材和国内异地引种等方面取 得了可喜的成绩。到 !"", 年底的统计数据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 ’& 所,中等中医药学 校 ,! 年,中医医院 %,,% 所,独立的中医药科研机构 )) 所和数以百计的中药新产品开发 机构,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数万人。国家先后建立了一批中药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 心,培育了一批制药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中药教学、科研、开发和生产相结合的体系。 随着《药品管理法》、《新药审批办法》、《 - 新药审批办法 . 有关中药部分的修订和补充规 定》、《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医学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实验动物标准》、《药品 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质量管理规定(试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01)》等一系列办 法和法规的实施,中药及其产品的规范化管理已经起步。尽管中药的基础研究有待加 强,产业规模需要拓展,产品水平亟待提高,但由于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已逐步被 现代疾病取代,临床医疗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及康复相结合的模 式;化学药品的不足之处,已很难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因此,国际天然药品市 场不断扩大,中医药正逐步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中药的现代化面临良好的历史机遇。 进入 %! 世纪后,中药学一定会更迅速地发展,中药市场一定会更加繁荣和规范,中药一 定会实现现代化,并真正走向世界,更好地造福于人类,为全世界做出新贡献。 第二节 中药的产地和采收 中药绝大部分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其次是动物、矿物,以及部分人工制品。中药的产 地、采收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对野生动、植物来说,不合理的采收还 会破坏药材资源,降低药材产量。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指出:“阴干、暴干,采造时月, 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专论“采药 时节”有“药出州土”,列举了 %’’ 种中药的采收时节及 ,!" 种中药的产地分布。历代医 药家都十分重视中药的产地与采集,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时 至今日,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现了中药的产地、采收是否适宜,与药物有效成分含 量有很大关系,并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总之,药物产地、采收方法的研究,是保护、 · !%%2 · 第十二篇 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第一章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扩大药源、保证药材质量的主要任务。 中药的产地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自然条件。在我国纵横万里的大地、江河湖泽 山陵丘壑、平原沃野以及辽阔海域,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 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因而天然中药材的生产多有一定的地域 性,且产地与其产量、质量有密切关系。古代医药家经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知道即 使是分布较广的药材,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的质量优劣也不一样,并逐渐形 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道”增是古代的行政区划,“地”指地域或地区。《神农本草经》 已提出“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论“药出州土”时,首先 按当时行政区划的十三个“道”来归纳药材产地,强调用药须知所出土地。明代《本草品 汇精要》在药物条文中设有“道地”专项。其后汤显祖《牡丹亭》中有“好道地药材”一语 说明前人很早就认识到药材产地与质量的关系。 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 因素。如四川的黄连、川芎、附子,江苏的薄荷、苍术,广东的砂仁,东北的人参、细辛、五 味子,云南的茯苓,河南的地黄,山东的阿胶等,都是著名的道地药材,受到人们的赞誉。 道地药材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用药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改 变、过度采挖、栽培技术的进步、产区经济结构变化等多种因素,皆可导致药材道地的变 迁。而药材的品质和临床疗效始终是确定道地药材的主要标准 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证明,重视中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强调道地药材的开发和应 用,对保证中药疗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中药材需求量的日益 增加,再加上很多药材的生产周期较长,产量有限,因此,单靠强调道地药材产区扩大生 产,已经无法满足药材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药材的引种栽培以及药用动物的驯养 成为解决道地药材不足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我国己能对不少名贵或短缺药 材进行异地引种,以及药用动物的驯养,并不断取得成效。如原依靠进口的西洋参在国 内引种成功,天麻原产贵州而今在陕西等地大面积引种,人工培育牛黄,人工养鹿取茸, 人工养麝及活麝取香,人工培养虫草菌等等。当然,在药材的引种或驯养工作中,必须确 保该品种原有的性能和疗效。目前,我国许多地区正在大力推进中药种植示范基地的建 设,这对促进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中药材品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重要意义。 中药的采收 合理采收对保证药材质量、医疗效果以及扩大和保护资源十分重要。《千金翼方》指 出:“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依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 殊,虎费人工,卒无裨益”。中药材所含有效成分是药物具有防病治病作用的物质基础, 1227
扩大药源、保证药材质量的主要任务。 一、中药的产地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自然条件。在我国纵横万里的大地、江河湖泽、 山陵丘壑、平原沃野以及辽阔海域,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 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因而天然中药材的生产多有一定的地域 性,且产地与其产量、质量有密切关系。古代医药家经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知道即 使是分布较广的药材,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的质量优劣也不一样,并逐渐形 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道”增是古代的行政区划,“地”指地域或地区。《神农本草经》 已提出“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论“药出州土”时,首先 按当时行政区划的十三个“道”来归纳药材产地,强调用药须知所出土地。明代《本草品 汇精要》在药物条文中设有“道地”专项。其后汤显祖《牡丹亭》中有“好道地药材”一语。 说明前人很早就认识到药材产地与质量的关系。 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 因素。如四川的黄连、川芎、附子,江苏的薄荷、苍术,广东的砂仁,东北的人参、细辛、五 味子,云南的茯苓,河南的地黄,山东的阿胶等,都是著名的道地药材,受到人们的赞誉。 道地药材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用药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改 变、过度采挖、栽培技术的进步、产区经济结构变化等多种因素,皆可导致药材道地的变 迁。而药材的品质和临床疗效始终是确定道地药材的主要标准。 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证明,重视中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强调道地药材的开发和应 用,对保证中药疗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中药材需求量的日益 增加,再加上很多药材的生产周期较长,产量有限,因此,单靠强调道地药材产区扩大生 产,已经无法满足药材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药材的引种栽培以及药用动物的驯养, 成为解决道地药材不足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我国已能对不少名贵或短缺药 材进行异地引种,以及药用动物的驯养,并不断取得成效。如原依靠进口的西洋参在国 内引种成功,天麻原产贵州而今在陕西等地大面积引种,人工培育牛黄,人工养鹿取茸, 人工养麝及活麝取香,人工培养虫草菌等等。当然,在药材的引种或驯养工作中,必须确 保该品种原有的性能和疗效。目前,我国许多地区正在大力推进中药种植示范基地的建 设,这对促进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中药材品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重要意义。 二、中药的采收 合理采收对保证药材质量、医疗效果以及扩大和保护资源十分重要。《千金翼方》指 出:“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依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 殊,虎费人工,卒无裨益”。中药材所含有效成分是药物具有防病治病作用的物质基础, · #""! · 第一章 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