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18学年高三高考模拟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 陈国灿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在很长时期里主要局限于官方主导的赈灾救荒和民间宗族 的内部互助,两者均以乡村地区为重点,多属于对特定对象的临时性、应急性举 措。进入宋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城市社会救助日趋活跃,不仅打破了原有 的救助格局,而且引发传统救助结构与模式的一系列变革。 宋代城市社会救助是政府面对城市转型和社会变革所作出的一种反应。入宋以后 城市发展空前兴盛,日益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所构成的限制,开始形成具有 定自主性的文明形态和社会体系。但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关系的快速变 化,也带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居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 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结合城市社会的特点,探索有别于传 统荒政的救助体制。 嘉佑二年,宋仁宗下诏,令天下设置广惠仓,用以救助各地“在城老幼贫乏不能 自存者”。这是宋廷首次颁布面向全国的城市救助政策,也是首个全国性的城市 救助机构,由此形成以广惠仓救助城市、常平仓救助乡村的格局。此后,宋廷又 陆续颁行一系列救助政策和措施,包括针对无业流浪人员的“惠养乞丐法”、针 对鳏寡孤独疾病残废人员的“居养令”、针对各类穷困居民的“助葬之法”等。 及宋徽宗即位,进一步加强官方救助力度,推进救助活动的制度化,形成了济 养、赈结合的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城市救助体系。与传统荒政侧重于对灾荒民众的 临时性救助不同,围绕城市建立的官方救助,以日常性的贫困救济和生活保障为 重点,其救助对象涉及各种城市“贫民”和“穷民”。所谓“贫民”,包括资产 微薄的坊郭下等主户和没有资产的客户等,“一日失业,则一日不食”,极易陷 入破产困境;所谓“穷民”,包括老幼孤寡、疾病残废、流浪乞丐等,需要依靠 救助才能生存。从救助类型来看,除了临时赈济,更主要的是预防性救助和补偿 性救助。 民间救助是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发 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兴起的。从救助活动主体来看,参与城市民 间救助的涉及工商业者、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众多社会群体。相对而言,作为 市民阶层主体的工商群体最值得关注。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固 然与传统施恩思想和官方政策鼓励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义务意 识。从救助活动内容来看,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是对贫乏困顿之人的饥寒救济,以 帮助他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在部分城市,由大家富室轮流救济,形成连续性的 常规活动。 从表面看,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不过是官方主导、官民结合的 传统救助模式由乡村向城市的移植。但实际上,城市和乡村对社会救助有着不同 的需求,城市救助活动既有别于此前历史上的传统形态,也与乡村民间救助存在 很大的差异,它表现为救助对象的开放性和广泛性,救助活动的日常性和系统性, 救助行为的组织性和规范性等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3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山东省威海市 2018 学年高三高考模拟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 陈国灿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在很长时期里主要局限于官方主导的赈灾救荒和民间宗族 的内部互助,两者均以乡村地区为重点,多属于对特定对象的临时性、应急性举 措。进入宋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城市社会救助日趋活跃,不仅打破了原有 的救助格局,而且引发传统救助结构与模式的一系列变革。 宋代城市社会救助是政府面对城市转型和社会变革所作出的一种反应。入宋以后 城市发展空前兴盛,日益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所构成的限制,开始形成具有 一定自主性的文明形态和社会体系。但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关系的快速变 化,也带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居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 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结合城市社会的特点,探索有别于传 统荒政的救助体制。 嘉佑二年,宋仁宗下诏,令天下设置广惠仓,用以救助各地“在城老幼贫乏不能 自存者”。这是宋廷首次颁布面向全国的城市救助政策,也是首个全国性的城市 救助机构,由此形成以广惠仓救助城市、常平仓救助乡村的格局。此后,宋廷又 陆续颁行一系列救助政策和措施,包括针对无业流浪人员的“惠养乞丐法”、针 对鳏寡孤独疾病残废人员的“居养令”、针对各类穷困居民的“助葬之法”等。 及宋徽宗即位,进一步加强官方救助力度,推进救助活动的制度化,形成了济、 养、赈结合的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城市救助体系。与传统荒政侧重于对灾荒民众的 临时性救助不同,围绕城市建立的官方救助,以日常性的贫困救济和生活保障为 重点,其救助对象涉及各种城市“贫民”和“穷民”。所谓“贫民”,包括资产 微薄的坊郭下等主户和没有资产的客户等,“一日失业,则一日不食”,极易陷 入破产困境;所谓“穷民”,包括老幼孤寡、疾病残废、流浪乞丐等,需要依靠 救助才能生存。从救助类型来看,除了临时赈济,更主要的是预防性救助和补偿 性救助。 民间救助是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发 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兴起的。从救助活动主体来看,参与城市民 间救助的涉及工商业者、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众多社会群体。相对而言,作为 市民阶层主体的工商群体最值得关注。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固 然与传统施恩思想和官方政策鼓励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义务意 识。从救助活动内容来看,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是对贫乏困顿之人的饥寒救济,以 帮助他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在部分城市,由大家富室轮流救济,形成连续性的 常规活动。 从表面看,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不过是官方主导、官民结合的 传统救助模式由乡村向城市的移植。但实际上,城市和乡村对社会救助有着不同 的需求,城市救助活动既有别于此前历史上的传统形态,也与乡村民间救助存在 很大的差异,它表现为救助对象的开放性和广泛性,救助活动的日常性和系统性, 救助行为的组织性和规范性等。 ( 选自《光明日报》2018 年 3 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进入宋代,日趋活跃的城市社会救助打破了原有的救助格局,引发传统救助 结构与模式的变革 B.宋代城市救助政策和救助机构始于广惠仓的设置,由此形成以广惠仓救助城 市、常平仓救助乡村的格局 C.宋代城市官方救助以日常性的贫困救济和生活保障为重点,其类型包含了临 时赈济、预防性救助和补偿性救助 D.宋代城市民间救助突破了民间宗族的内部互助,其参与主体涉及工商业者、 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众多社会群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于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文章先交代其背景和成因,然后阐述了其两大 组成部分,最后总结了这一体系的主要特点。 B.全文按时间顺序,论述了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其中 重点论述了城市官方救助体系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述,而对民间救助则重点介绍了救助活动的主体和内。措施、对象等进行论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法,将传统荒政救助体制与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制进行对 比,论述了救助体制在宋代的发展与变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城市发展空前兴盛,开始形成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文明形态和社会体系 这促使政府调整政策,探索新的救助体制。 B.宋代围绕城市建立的官方救助,以城市贫民和穷民为救助对象,这意 味着乡村地区已不再是宋代社会救助的重点 C.如果不是市民阶层社会意识不断增强,即便有传统施恩思想以及官方 的鼓励政策,宋代城市民间救助也无法兴起和发展。 D.宋代城市社会救助看似沿用了官方主导、官民结合的传统救助模式,但其救 助结构已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很大改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桃花源在哪里? 梁衡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游记名篇,也造就了许多的山水品牌,成了今天旅游的新 卖点。但让人吃惊的是,一个虚构的桃花源却盖过了所有的真山水,弄得国内只 要稍微有一点姿色的风景,就去打桃花源的牌子,难辨真伪。桃花源成了风景的 偶像。 凡偶像都代表一种精神,而精神的东西是既无形又可幻化为万形。陶渊明笔下的 桃花源是一处风景,但绝不是单纯的风景,它是被审美的汁液所浸泡,又为理想 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桃花源不是小石潭、滕王阁,也不是月下赤壁、雨中西 湖。它是神秘山口中放出的一束佛光,是这佛光幻化的海市蜃楼。《桃花源记》 是一个多棱镜,能折射出每一个人心中的桃花源,而每一个桃花源里都有陶渊明 的影子,一处桃源一陶翁。 我见到的第一个桃花源是在福建武夷山区。当游人气喘吁吁地翻过名为“天游” 的石山顶,自天而降,或溯流而上,游完九曲,弃筏登岸时,身已累极,心乏神 疲,忽眼前一亮,见一竹篱小墙。穿过篱笆小门,地敞为坪,青草如茵,草坪尽 处一泓碧水如镜,整座红色的山崖倒映其中,绿树四合,凉风拂衣,汗热顿消
A.进入宋代,日趋活跃的城市社会救助打破了原有的救助格局,引发传统救助 结构与模式的变革。 B.宋代城市救助政策和救助机构始于广惠仓的设置,由此形成以广惠仓救助城 市、常平仓救助乡村的格局。 C.宋代城市官方救助以日常性的贫困救济和生活保障为重点,其类型包含了临 时赈济、预防性救助和补偿性救助。 D.宋代城市民间救助突破了民间宗族的内部互助,其参与主体涉及工商业者、 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众多社会群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关于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文章先交代其背景和成因,然后阐述了其两大 组成部分,最后总结了这一体系的主要特点。 B.全文按时间顺序,论述了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其中 重点论述了城市官方救助体系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C.对宋代城市官方社会救助,文章主要围绕救助政策、措施、对象等进行论 述,而对民间救助则重点介绍了救助活动的主体和内容。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法,将传统荒政救助体制与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制进行对 比,论述了救助体制在宋代的发展与变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宋代城市发展空前兴盛,开始形成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文明形态和社会体系, 这促使政府调整政策,探索新的救助体制。 B.宋代围绕城市建立的官方救助,以城市贫民和穷民为救助对象,这意 味着乡村地区已不再是宋代社会救助的重点。 C.如果不是市民阶层社会意识不断增强,即便有传统施恩思想以及官方 的鼓励政策,宋代城市民间救助也无法兴起和发展。 D.宋代城市社会救助看似沿用了官方主导、官民结合的传统救助模式,但其救 助结构已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很大改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桃花源在哪里? 梁衡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游记名篇,也造就了许多的山水品牌,成了今天旅游的新 卖点。但让人吃惊的是,一个虚构的桃花源却盖过了所有的真山水,弄得国内只 要稍微有一点姿色的风景,就去打桃花源的牌子,难辨真伪。桃花源成了风景的 偶像。 凡偶像都代表一种精神,而精神的东西是既无形又可幻化为万形。陶渊明笔下的 桃花源是一处风景,但绝不是单纯的风景,它是被审美的汁液所浸泡,又为理想 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桃花源不是小石潭、滕王阁,也不是月下赤壁、雨中西 湖。它是神秘山口中放出的一束佛光,是这佛光幻化的海市蜃楼。《桃花源记》 是一个多棱镜,能折射出每一个人心中的桃花源,而每一个桃花源里都有陶渊明 的影子,一处桃源一陶翁。 我见到的第一个桃花源是在福建武夷山区。当游人气喘吁吁地翻过名为“天游” 的石山顶,自天而降,或溯流而上,游完九曲,弃筏登岸时,身已累极,心乏神 疲,忽眼前一亮,见一竹篱小墙。穿过篱笆小门,地敞为坪,青草如茵,草坪尽 处一泓碧水如镜,整座红色的山崖倒映其中,绿树四合,凉风拂衣,汗热顿消
正是陶诗“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的意境。这时 席地而坐,仰望“天游”之顶,见人小如蚁,缘壁而行;俯视池水之中,蓝天白 云,悠然自得 这武夷山里不知过往了多少名人。明代大将军戚继光在南方抗倭之后又被调到北 方修长城,曾路过此地,在这里照影洗尘,竟激动得不想离去。他赋诗道:“ 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他年觅得封侯印,愿与君王换此山。”而陆游 辛弃疾在不得志之时,甚至还在这里任过守山的官职。他们在绚烂过后更想要 个平淡,做一个桃花源中人。辛词写道:“今宵依旧醉中行。试寻残菊处,中路 候渊明。 我看到的另一处桃花源是在湖北恩施。这里是湘、鄂、黔交界的武陵山区,《桃 花源记》正好说的是武陵人的事。当地人以此附比桃花源也算言之有据,比别处 更多一点骄傲。况且,这里地处偏远,至今还保有极浓的世外桃源的味道 武陵山区多洞,这洞大得让你不敢去想,而洞深几许到现在也没有探出个所以。 这比陶渊明说的“桃林夹岸,山有小口,豁然开朗”更要神秘。那天我们就在山 洞里的一个千人大剧场看了一台现代武陵人的歌舞演出,真是恍若隔世,不知梦 在何处 最动人的是情歌演唱。男女歌手分别站在舞台两侧的两个山头上引吭髙歌。还有 哭嫁歌。婚嫁本是喜事,但女儿出嫁要哭,大哭,不舍爹娘,不舍闺友。哭,且 能成歌,有腔有调,有情有韵。这是桃花源中的歌。是在武陵山中的时光隧道中 听到的魏晋声、秦汉韵啊。 那天演的又有丧葬歌。人之大悲莫过于死,但这么悲伤的事却用唱歌来表达。你 看那个主唱的男子,击鼓为拍,踏歌而舞,众人起身而合,袖之飘兮,足之蹈兮, 十分地洒脱。生死有命,回归自然,仿佛到了一个生死无界,喜乐无忧的神仙境 界。在歌声中我听到了陶渊明那首自己拟的《挽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 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武陵人这洒脱的《丧歌》,那源头竟是陶公的 《挽歌》啊,你不得不承认这山洞里的桃源世界确实还在继续着陶渊明所创造的 那个生命境界和审美意境。 日,我们来到一处万亩桃林。正是开花季节,晚照中红浪滚滚,一直铺向天边 我们随意选了一处半山腰的“农家乐”,在院子里摆桌吃饭。席间喝米酒,唱古 老的歌,摔酒碗。主人对我们这些山外来人更是十分亲热。有如《桃花源记》所 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又如陶诗:“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便作乐,斗酒聚比邻。”他们不知 道什么戚继光曾经要用功名换山水。但他们知道这里就是桃花源,是他们的家, 祖祖辈辈都这样自自然然地生活着。 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 节选自梁衡《心中的桃花源》,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桃花源成为风景的偶像,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风景,它寄托着人们对理想 状态的向往,是一种意蕴丰富的文化标记。 B.作者将桃花源比作“佛光幻化的海市蜃楼”,体现了桃花源的虚无缥缈和无 迹可寻
正是陶诗“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的意境。这时 席地而坐,仰望“天游”之顶,见人小如蚁,缘壁而行;俯视池水之中,蓝天白 云,悠然自得。 这武夷山里不知过往了多少名人。明代大将军戚继光在南方抗倭之后又被调到北 方修长城,曾路过此地,在这里照影洗尘,竟激动得不想离去。他赋诗道:“一 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他年觅得封侯印,愿与君王换此山。”而陆游、 辛弃疾在不得志之时,甚至还在这里任过守山的官职。他们在绚烂过后更想要一 个平淡,做一个桃花源中人。辛词写道:“今宵依旧醉中行。试寻残菊处,中路 候渊明。” 我看到的另一处桃花源是在湖北恩施。这里是湘、鄂、黔交界的武陵山区,《桃 花源记》正好说的是武陵人的事。当地人以此附比桃花源也算言之有据,比别处 更多一点骄傲。况且,这里地处偏远,至今还保有极浓的世外桃源的味道。 武陵山区多洞,这洞大得让你不敢去想,而洞深几许到现在也没有探出个所以。 这比陶渊明说的“桃林夹岸,山有小口,豁然开朗”更要神秘。那天我们就在山 洞里的一个千人大剧场看了一台现代武陵人的歌舞演出,真是恍若隔世,不知梦 在何处。 最动人的是情歌演唱。男女歌手分别站在舞台两侧的两个山头上引吭高歌。还有 哭嫁歌。婚嫁本是喜事,但女儿出嫁要哭,大哭,不舍爹娘,不舍闺友。哭,且 能成歌,有腔有调,有情有韵。这是桃花源中的歌。是在武陵山中的时光隧道中 听到的魏晋声、秦汉韵啊。 那天演的又有丧葬歌。人之大悲莫过于死,但这么悲伤的事却用唱歌来表达。你 看那个主唱的男子,击鼓为拍,踏歌而舞,众人起身而合,袖之飘兮,足之蹈兮, 十分地洒脱。生死有命,回归自然,仿佛到了一个生死无界,喜乐无忧的神仙境 界。在歌声中我听到了陶渊明那首自己拟的《挽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 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武陵人这洒脱的《丧歌》,那源头竟是陶公的 《挽歌》啊,你不得不承认这山洞里的桃源世界确实还在继续着陶渊明所创造的 那个生命境界和审美意境。 一日,我们来到一处万亩桃林。正是开花季节,晚照中红浪滚滚,一直铺向天边。 我们随意选了一处半山腰的“农家乐”,在院子里摆桌吃饭。席间喝米酒,唱古 老的歌,摔酒碗。主人对我们这些山外来人更是十分亲热。有如《桃花源记》所 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又如陶诗:“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便作乐,斗酒聚比邻。”他们不知 道什么戚继光曾经要用功名换山水。但他们知道这里就是桃花源,是他们的家, 祖祖辈辈都这样自自然然地生活着。 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 (节选自梁衡《心中的桃花源》,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桃花源成为风景的偶像,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风景,它寄托着人们对理想 状态的向往,是一种意蕴丰富的文化标记。 B.作者将桃花源比作“佛光幻化的海市蜃楼”,体现了桃花源的虚无缥缈和无 迹可寻
C.文章大量引用陶渊明诗文,以此体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桃花 源”,突出桃花源的文化意味,使文章更富文采 D.文章记叙现代武陵人唱歌、跳舞、喝酒等生活场景,与《桃花源记》描写的 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了现代武陵人生活的富足和欢乐。 5.文中写到的两处桃花源,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6.结合文本,谈谈以“桃花源在哪里?”为题有什么好处。(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网购成为一种新潮的购物方式,这种购物模式有 着不同于传统商品交易的特点,它的方便快捷、物美价廉、省时省力成为吸引消 费者的最大优势。然而,随着互联网交易的发展,网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越来 越突出。主要表现在:网上商品的描述与图示和实物不符,导致买家实际收到商 品与网上认购商品存在较大差异;网上交易安全缺乏保障,可能出现网络诈骗 消费者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而一旦产品出现问题,由于地域不同、信息不对称 等可能造成责任主体不明确、证据不足等情况,从而出现消费者索赔困难等问 题……如何维护网购消费者的权益成为网民争相讨论的热点话题。 (摘编自张玉来《论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障》) 材料二: 消费者权益受到损时的做法 消费者权方面常见问题 找商家商桿决 不知道如何进行权 不在该经营处再次消费 维权时间长,效率低 通过网络(社交圆)吐窄 商家造法造机行为無不止 向消费者协会或行歌部门投诉 电商平台管责任不到位 利用体光 处理谁权工作人员态度数好 什么部不傲 权诉求不接受 06204%60080% a10062003009400500 2016年关于网购消费者维权情况的部分调查数据 (资料来源于中国消费者协会《网购诚信与消费者认知调查报告》) 材料三: 《人民周刊》:在您看来,当前网购消费者维权的难点在哪? 刘俊海:当前,以网购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越来越活跃,但是由于创新有余、诚 信不足,发展有余、规范不足,导致网购领域维权事件增多。目前,我国消费者 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虽已基本形成,但不少法律法规的具体操作性不强,商家的 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失信制裁成本较低。此外,由于维权成本过高,一些原 本有意维权的消费者选择了沉默。“丢了一只鸡,要杀掉一头牛去追”,这是消 费者维权难的真实写照,小额消费纠纷尤为如此
C.文章大量引用陶渊明诗文,以此体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桃花 源”,突出桃花源的文化意味,使文章更富文采。 D.文章记叙现代武陵人唱歌、跳舞、喝酒等生活场景,与《桃花源记》描写的 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了现代武陵人生活的富足和欢乐。 5.文中写到的两处桃花源,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6.结合文本,谈谈以“桃花源在哪里?”为题有什么好处。(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网购成为一种新潮的购物方式,这种购物模式有 着不同于传统商品交易的特点,它的方便快捷、物美价廉、省时省力成为吸引消 费者的最大优势。然而,随着互联网交易的发展,网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越来 越突出。主要表现在:网上商品的描述与图示和实物不符,导致买家实际收到商 品与网上认购商品存在较大差异;网上交易安全缺乏保障,可能出现网络诈骗、 消费者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而一旦产品出现问题,由于地域不同、信息不对称 等可能造成责任主体不明确、证据不足等情况,从而出现消费者索赔困难等问 题……如何维护网购消费者的权益成为网民争相讨论的热点话题。 (摘编自张玉来《论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障》) 材料二: 2016 年关于网购消费者维权情况的部分调查数据 (资料来源于中国消费者协会《网购诚信与消费者认知调查报告》) 材料三: 《人民周刊》:在您看来,当前网购消费者维权的难点在哪? 刘俊海:当前,以网购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越来越活跃,但是由于创新有余、诚 信不足,发展有余、规范不足,导致网购领域维权事件增多。目前,我国消费者 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虽已基本形成,但不少法律法规的具体操作性不强,商家的 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失信制裁成本较低。此外,由于维权成本过高,一些原 本有意维权的消费者选择了沉默。“丢了一只鸡,要杀掉一头牛去追”,这是消 费者维权难的真实写照,小额消费纠纷尤为如此
《人民周刊》: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民众能通过哪些途径解决所遭遇的消费纠 纷,从而有效维护自身消费权益? 刘俊海:总体来看有五大途径:第一,和商家友好协商,通过网络交流,或者打 商家电话、客服电话。第二,向各级消费者组织投诉,提供受损证据。第三,向 行政部门投诉,工商、质监、药监部门都有各自的投诉电话。第四,仲裁。双方 当事人自愿将争议提交仲裁机构调解并作出裁决,仲裁的好处是一裁终局,解决 问题,它省时、省力、省钱,保密,还民主,因为双方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仲裁员 第五,去法院。要抓好快立案、快审理、快判决、快执行,重点解决好立案难和 执行难这两大问题 (摘选自《法律才是消费者维权利器一—<人民周刊〉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刘俊海教 授》) 材料四: 美国的消费者集体诉讼作为一种主要用以解决小额消费者争议的法律制度,旨在 救济广泛而分散的消费者利益,剥夺经营者的不当收益并防止其继续实施违法行 为。这种制度规定,当被告的某个行为同时影响了多个人甚至是无数人时,法律 允许一个或数个受害人代表所有处于相似处境的当事人提起集体诉讼,并要求损 害赔偿。譬如一件30美元的衣服,甚至是5美分的食品,都会成为集体诉讼的 法律对象,也正是因为是小到一定标准的小额消费,才使得这种消费者集体诉讼 更有制度价值。这一制度也使经营者意识到,为众多消费者造成微小损害的违法 行为不再是有利可图的行当,从而防止他们在今后继续从事类似行为。就此而言, 美国消费者集体诉讼不仅仅是实现个体消费者正义的工具,而且还是能够实现剥 夺非法获利并预防违法行为、控制商业行为的一种方法。这一制度在美国的适用 非常普遍,对于美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钟瑞华《美国消费者集体诉讼初探》)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购优于传统购物的方面是方便快捷、物美价廉、省时省力,但其地域不同、 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可能给消费者维权带来了困难 B.从材料二看,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时,多数选择找商家协商解决,少数选择 向消费者协会或行政部门投诉 C.刘俊海认为,消费者依法维权的难点在于创新有余、诚信不足,发展有余、 规范不足,维权成本高等方面 D.美国的消费者集体诉讼意在解决小额消费者纠纷,不仅能维护消费者权益, 而且能打击和预防不良经营者的违法行为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分) A.材料二显示,很少人选择向消费者协会或行政部门投诉,最重要的原因是缺 乏维权意识,不知道如何进行维权 B.材料三中受访者通过打比方来描述消费者维权成本高的现象,形象且富有生 活气息,这种语言表达方式非常符合访谈场合。 C.刘俊海所提的五种途径,体现了先协商调节后走法律程序的基本思路,能够 帮助消费者彻底解决维权难这一问题。 D.中国消费者也面临小额消费纠纷难解决的问题,材料四所介绍的美国消费者 集体诉讼不失为一种方法借鉴。 E.消费者集体诉讼能够让处于相似处境、面临相似损害的集体同时获得赔偿, 从而解决消费者维权成本高的问题
《人民周刊》: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民众能通过哪些途径解决所遭遇的消费纠 纷,从而有效维护自身消费权益? 刘俊海:总体来看有五大途径:第一,和商家友好协商,通过网络交流,或者打 商家电话、客服电话。第二,向各级消费者组织投诉,提供受损证据。第三,向 行政部门投诉,工商、质监、药监部门都有各自的投诉电话。第四,仲裁。双方 当事人自愿将争议提交仲裁机构调解并作出裁决,仲裁的好处是一裁终局,解决 问题,它省时、省力、省钱,保密,还民主,因为双方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仲裁员。 第五,去法院。要抓好快立案、快审理、快判决、快执行,重点解决好立案难和 执行难这两大问题。 (摘选自《法律才是消费者维权利器——<人民周刊>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刘俊海教 授》) 材料四: 美国的消费者集体诉讼作为一种主要用以解决小额消费者争议的法律制度,旨在 救济广泛而分散的消费者利益,剥夺经营者的不当收益并防止其继续实施违法行 为。这种制度规定,当被告的某个行为同时影响了多个人甚至是无数人时,法律 允许一个或数个受害人代表所有处于相似处境的当事人提起集体诉讼,并要求损 害赔偿。譬如一件 30 美元的衣服,甚至是 5 美分的食品,都会成为集体诉讼的 法律对象,也正是因为是小到一定标准的小额消费,才使得这种消费者集体诉讼 更有制度价值。这一制度也使经营者意识到,为众多消费者造成微小损害的违法 行为不再是有利可图的行当,从而防止他们在今后继续从事类似行为。就此而言, 美国消费者集体诉讼不仅仅是实现个体消费者正义的工具,而且还是能够实现剥 夺非法获利并预防违法行为、控制商业行为的一种方法。这一制度在美国的适用 非常普遍,对于美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钟瑞华《美国消费者集体诉讼初探》)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网购优于传统购物的方面是方便快捷、物美价廉、省时省力,但其地域不同、 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可能给消费者维权带来了困难。 B.从材料二看,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时,多数选择找商家协商解决,少数选择 向消费者协会或行政部门投诉。 C.刘俊海认为,消费者依法维权的难点在于创新有余、诚信不足,发展有余、 规范不足,维权成本高等方面。 D.美国的消费者集体诉讼意在解决小额消费者纠纷,不仅能维护消费者权益, 而且能打击和预防不良经营者的违法行为。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材料二显示,很少人选择向消费者协会或行政部门投诉,最重要的原因是缺 乏维权意识,不知道如何进行维权。 B.材料三中受访者通过打比方来描述消费者维权成本高的现象,形象且富有生 活气息,这种语言表达方式非常符合访谈场合。 C.刘俊海所提的五种途径,体现了先协商调节后走法律程序的基本思路,能够 帮助消费者彻底解决维权难这一问题。 D.中国消费者也面临小额消费纠纷难解决的问题,材料四所介绍的美国消费者 集体诉讼不失为一种方法借鉴。 E.消费者集体诉讼能够让处于相似处境、面临相似损害的集体同时获得赔偿, 从而解决消费者维权成本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