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谷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性原是指人类的自然本性。古希腊流行的文艺信条说“艺术摹仿自然”,这个“自 然”主要就指“人性”(朱光潜先生的见解)。但是,这个定义容易误解为人性是指人的“动 物性”,所以后来又有美学家李泽厚强调“自然的人化”,即自然的理性化与社会化,重心 是社会性。于是,人性便成了动物性与社会性的组合。无论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性的 确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复杂。而文学面对的便是这种愈来愈复杂的人性。有评论者指出,真 实不是现实表层的真实而是现实底蕴的真实,这就纠正了一种普遍的误解,以为真实是现实 的表象,生活的故事,忘记了真实的根本是人性深处的各种可能性(包括各种“恶”的可能 性)。以《红楼梦》为例,这部伟大小说的真实,不在于写出喝茶的真实,吃螃蟹的真实,赛 诗、斗草的真实,而在于写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政、王熙凤等一个个人物及其人 性的真实。那么多人物,没有一个是绝对的好,也没有一个是绝对的坏,其性格都带有多重 暗示。而莎士比亚的大悲剧《麦克白》同样也韵味无穷,让人品尝不尽的不是麦克白谋杀国 王的那些细节,而是这个大凶手、大野心家复杂的人性。他不是一个杀了国王得到王冠就庆 祝胜利的简单刽子手,故事也不是一个实现阴谋就高枕无忧的简单故事。莎士比亚在写出事 件的真实之后,又写出人性的真实,这才是真的高明。 但是,抵达人性的真实并不是容易的事,有种种障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批判“人性 论”,把“人性”变成禁区,这自然就无法进入文学的真实。这之前,30年代批判梁实秋 的“人性论”,也造成了进入人性真实的障碍。我崇尚音迅,把他作为偶像,但他把阶级性 与人性对立起来,过分强调文学的阶级性,这也影响文学进入人性底层。其实,他早期小说 的人物如祥林嫂、阿Q等,都不能用阶级性去阐释,他写的恰恰是普遍的人性的真实
高二语文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性原是指人类的自然本性。古希腊流行的文艺信条说“艺术摹仿自然”,这个“自 然”主要就指“人性”(朱光潜先生的见解)。但是,这个定义容易误解为人性是指人的“动 物性”,所以后来又有美学家李泽厚强调“自然的人化”,即自然的理性化与社会化,重心 是社会性。于是,人性便成了动物性与社会性的组合。无论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性的 确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复杂。而文学面对的便是这种愈来愈复杂的人性。有评论者指出,真 实不是现实表层的真实而是现实底蕴的真实,这就纠正了一种普遍的误解,以为真实是现实 的表象,生活的故事,忘记了真实的根本是人性深处的各种可能性(包括各种“恶”的可能 性)。以《红楼梦》为例,这部伟大小说的真实,不在于写出喝茶的真实,吃螃蟹的真实,赛 诗、斗草的真实,而在于写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政、王熙凤等一个个人物及其人 性的真实。那么多人物,没有一个是绝对的好,也没有一个是绝对的坏,其性格都带有多重 暗示。而莎士比亚的大悲剧《麦克白》同样也韵味无穷,让人品尝不尽的不是麦克白谋杀国 王的那些细节,而是这个大凶手、大野心家复杂的人性。他不是一个杀了国王得到王冠就庆 祝胜利的简单刽子手,故事也不是一个实现阴谋就高枕无忧的简单故事。莎士比亚在写出事 件的真实之后,又写出人性的真实,这才是真的高明。 但是,抵达人性的真实并不是容易的事,有种种障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批判“人性 论”,把“人性”变成禁区,这自然就无法进入文学的真实。这之前,30 年代批判梁实秋 的“人性论”,也造成了进入人性真实的障碍。我崇尚鲁迅,把他作为偶像,但他把阶级性 与人性对立起来,过分强调文学的阶级性,这也影响文学进入人性底层。其实,他早期小说 的人物如祥林嫂、阿 Q 等,都不能用阶级性去阐释,他写的恰恰是普遍的人性的真实
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六十多年来,造成中国文学进入现实底蘊与人性底蕴的障碍,最 重要的是两种错误的理念:一是把“主义”当作创作的出发点。有些改造社会的志士,崇尚 某种主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文学如果以主义为创作岀发点,势必会用主义设计作品 框架,把笔下的人物变成主义的傀儡或号筒。这样,就会有意无意地用主义去剪裁人性、整 理人性,使人性概念化、公式化而变得不真实。二是把“社会批判”当作创作的出发点。正 直的作家总是会有道德义愤,总是对社会现实有所不满(只会讴歌的作家肯定是没有出息 的)。但是,文学创作不可以只停留于义愤与不满,不可以只热衷于揭露社会的弊端,因为 这样做,势必会让文学停留在社会表层,而不可能进入人性的深层。《红楼梦》与晩淸谴责 小说的高低就在这里显现出来。晩清谴責小說《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 其所以不能算一流文学,就因为它们只揭示社会现实的表象,由于志在暴露,所以不是“溢 美”就是“溢恶”。而曹雪芹对社会的黑暗也看得很淸楚,对宫廷斗争的内幕肯定也很了解, 但他不把《红楼梦》写成政治倾向小说,也不写成社会批判小说,而是全力写出人性的真 实与社会的底蕴,因此,《红楼梦》成为我国文学的第一经典极品。它像一盏明灯朗照:真 实,人性的真实,人类生存条件的真实,这才是文学的第一天性,才是文学创作的出发点 (选自刘再复《真实,文学的第一天性》,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并不追求现实层面的真实,而是深入现实、追求人性深处的各种可能性 B.上世纪两次批判“人性论”,也给鲁迅作品抵达人性真实造成了一些障碍。 C.创作者崇尚某种“主义”,会导致笔下的文学形象过于概念化和公式化 D.《红楼梦》并未停留于暴露社会黑暗,而志在写岀人性真实与社会底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性是复杂的为前提,深入论证真实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第1段中,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区分了“真实”不同层面的含义,论证思路清晰。 C.第2段中,文章运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阐明抵达人性的真实是有难度的。 D.第3段列举文学创作的两种错误理念,分析其危害,最后推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六十多年来,造成中国文学进入现实底蕴与人性底蕴的障碍,最 重要的是两种错误的理念:一是把“主义”当作创作的出发点。有些改造社会的志士,崇尚 某种主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文学如果以主义为创作出发点,势必会用主义设计作品 框架,把笔下的人物变成主义的傀儡或号筒。这样,就会有意无意地用主义去剪裁人性、整 理人性,使人性概念化、公式化而变得不真实。二是把“社会批判”当作创作的出发点。正 直的作家总是会有道德义愤,总是对社会现实有所不满(只会讴歌的作家肯定是没有出息 的)。但是,文学创作不可以只停留于义愤与不满,不可以只热衷于揭露社会的弊端,因为 这样做,势必会让文学停留在社会表层,而不可能进入人性的深层。《红楼梦》与晚清谴责 小说的高低就在这里显现出来。晚清谴责小說《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 其所以不能算一流文学,就因为它们只揭示社会现实的表象,由于志在暴露,所以不是“溢 美”就是“溢恶”。而曹雪芹对社会的黑暗也看得很清楚,对宫廷斗争的内幕肯定也很了解, 但他不把《红楼梦》写成政治倾向小说,也不写成社会批判小说, 而是全力写出人性的真 实与社会的底蕴,因此,《红楼梦》成为我国文学的第一经典极品。它像一盏明灯朗照:真 实,人性的真实,人类生存条件的真实,这才是文学的第一天性,才是文学创作的出发点。 (选自刘再复《真实,文学的第一天性》,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并不追求现实层面的真实,而是深入现实、追求人性深处的各种可能性。 B. 上世纪两次批判“人性论”,也给鲁迅作品抵达人性真实造成了一些障碍。 C. 创作者崇尚某种“主义”,会导致笔下的文学形象过于概念化和公式化。 D. 《红楼梦》并未停留于暴露社会黑暗,而志在写出人性真实与社会底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文章以人性是复杂的为前提,深入论证真实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 第 1 段中,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区分了“真实”不同层面的含义,论证思路清晰。 C. 第 2 段中,文章运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阐明抵达人性的真实是有难度的。 D. 第 3 段列举文学创作的两种错误理念,分析其危害,最后推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朱光潜关于“自然主要是指人性”的说法不妥当,他更认同李泽厚的观点 B.许多外国评论家指出自己身上有阿Q的影子,可见,阿Q形象具有普遍人性的特点 C.对王熙凤这一形象历来褒贬不一,这与不同时代读者的评判标准有关,更源于作者在创 作中表现了人性的复杂 D.优秀的作家能够超越自己的热爱或愤怒等情感,超越社会现实的表象,让文字进入人性 的深层。 【答案】1.D2.C3.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那是留给雀子过冬的 何晓 这个地方是古城西边的张家小院。 小院里有两棵树,一颗是海棠树,另一棵是柿子树。 海棠是百年贴梗海棠,嶙峋的干傲立在用汉砖砌成的花台上,花台在天井里,海棠的枝 任性地铺满了整个天井。虽然在天井和街道之间,有两道大门和一间门厅,但过路的人还是 眼就能穿过这两扇开着的厚重的门,看到海棠树上吊满了木瓜一样的果,闻到空气中浓郁 的苹果味一样的香。 柿子树的年龄就更长了,树干粗得可以任由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躲在后面藏猫猫—一当 然,这只是比喻,怎么会有孩子来这里玩游戏呢?这里是后花园,平常时候,没有熟人引见 树的主人是不会随便让人进来的。柿子树上挂着灯笼一样的果,果子高高的密密的。香气嘛, 因为树太髙,站在地上的人很不容易闻到。 古城的三千多株名木古树,大都藏在深山古庙里,惟有这两株,张扬地俯瞰着闹市 副荣辱不惊的样子。就是关于闹市里的这两株树,古域有一句传了几辈人的歌后语:张家院 儿的果木子——俏货。 很少有人能拒绝这两棵传奇名木的诱惑,他们总是好奇地进去并在树下站很久,看主人 小心地登上人字木梯给邻居摘一个两个海棠作药引,听他严厉地吩咐客人注意不要踩了刚从 树上落下的柿子。 很久之后,他们中有人满怀敬意地悄然离开了,也有人急切地想问个明白:“为什么
A. 作者认为朱光潜关于“自然主要是指人性”的说法不妥当,他更认同李泽厚的观点。 B. 许多外国评论家指出自己身上有阿 Q 的影子,可见,阿 Q 形象具有普遍人性的特点。 C. 对王熙凤这一形象历来褒贬不一,这与不同时代读者的评判标准有关,更源于作者在创 作中表现了人性的复杂。 D. 优秀的作家能够超越自己的热爱或愤怒等情感,超越社会现实的表象,让文字进入人性 的深层。 【答案】1. D 2. C 3. 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那是留给雀子过冬的 何晓 这个地方是古城西边的张家小院。 小院里有两棵树,一颗是海棠树,另一棵是柿子树。 海棠是百年贴梗海棠,嶙峋的干傲立在用汉砖砌成的花台上,花台在天井里,海棠的枝 任性地铺满了整个天井。虽然在天井和街道之间,有两道大门和一间门厅,但过路的人还是 一眼就能穿过这两扇开着的厚重的门,看到海棠树上吊满了木瓜一样的果,闻到空气中浓郁 的苹果味一样的香。 柿子树的年龄就更长了,树干粗得可以任由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躲在后面藏猫猫——当 然,这只是比喻,怎么会有孩子来这里玩游戏呢?这里是后花园,平常时候,没有熟人引见, 树的主人是不会随便让人进来的。柿子树上挂着灯笼一样的果,果子高高的密密的。香气嘛, 因为树太髙,站在地上的人很不容易闻到。 古城的三千多株名木古树,大都藏在深山古庙里,惟有这两株,张扬地俯瞰着闹市,一 副荣辱不惊的样子。就是关于闹市里的这两株树,古域有一句传了几辈人的歌后语:张家院 儿的果木子——俏货。 很少有人能拒绝这两棵传奇名木的诱惑,他们总是好奇地进去并在树下站很久,看主人 小心地登上人字木梯给邻居摘一个两个海棠作药引,听他严厉地吩咐客人注意不要踩了刚从 树上落下的柿子。 很久之后,他们中有人满怀敬意地悄然离开了,也有人急切地想问个明白:“为什么一
树好柿子竟不摘啊?”主人的一句“没唅啥,不想摘”,像禅机一样让人琢磨不透。 于是,就有人去问张家小院的常客、从文物管理所退下来的文物专家老宋,他可是啥都 知道的喲。老宋听了,只是笑,却不答。问得紧了,他就说,你晓得,我也有妤久没去张家 小院了。众人一打听,原来老宋近来喜欢上了摄影,而且专门拍崔子。 大家都不明白,可老宋心里明白着哩 老宋是张伯的茶友。两人前几十年泡茶馆,后十来年懒得跑了,就把窝点定在小院里。 他们喝茶的时候和其他茶客不一样:人家热热闹闹、高谈阔论,他们却像两个闷葫芦,无声 无息的,喝茶倒水全凭心领神会。偶尔有几句话,也是关于那两棵树的。 春天,有整整三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坐在夭井里的海棠树下,看海棠花像火茴一样绽放 成一团火球,牵住所有过往行人的眼睛:夏夭的时候,他们在夭井旁的街沿上,看海棠花落, 看海棠的叶子变着花样地绿,看米糍一样的果子一夭一夭长大;秋夭的时候,他们把据点搬 到后花园,花园中央是柿子树,东面是走廊,其它三面是梯形花台,花台上摆了近千件盆栽 在树下有一张小几两张躺椅,都是明朝的,家传的。几上的茶具和烟灰缸,都是淸朝的 自然也是家传的。然后半躺半坐,看满树的柿子一个一个地转黄,看雀子一只一只地飞来 冬夭,依然是一样的桌椅一样的荼具,但却必须搬到走廊里,因为雀子多起来了,雀子粪ε 下雨似的往下落。 老宋最后一次去小院那天是十月底。还只是深秋,但雀子已经很多了,老宋和张伯不得 已只能提前到走廊里来喝茶。 老宋说:有203只。 张伯说:十姐妹来了,你眼睛不好,没看到 十姐妹是一种只有拇指大的雀子,喜欢成群结队地飞来飞去,停在高高的枝上,很容易 被忽视。 张伯说:我要把西北角的花送出去,你有没有朋友要? 老宋说:那是你儿子专门给你栽的,红唇碧玉兰、夏素、白花春剑……都是名品喲。 张伯说:我要栽一丛竹子。这城里雀子能歇脚的地方不多了。 老宋说:你们张家一辈比一辈固执。 老宋于是就走出了张家小院,再没回去过。从那之后的整个冬天,他都在小院旁边的中 天棧上喝茶。中天楼高出四周的民居一大截,隔着十几米,正好可以看到张家小院里的那棵 柿子树。老宋每夭从早到晩地守在棧上,怀里抱个长镜头照相机,翻来覆去地给那棵柿子树 拍照。有人把这事说给张伯听,张伯听 句话都不说
树好柿子竟不摘啊?”主人的一句“没啥,不想摘”,像禅机一样让人琢磨不透。 于是,就有人去问张家小院的常客、从文物管理所退下来的文物专家老宋,他可是啥都 知道的哟。老宋听了,只是笑,却不答。问得紧了,他就说,你晓得,我也有好久没去张家 小院了。众人一打听,原来老宋近来喜欢上了摄影,而且专门拍雀子。 大家都不明白,可老宋心里明白着哩。 老宋是张伯的茶友。两人前几十年泡茶馆,后十来年懒得跑了,就把窝点定在小院里。 他们喝茶的时候和其他茶客不一样:人家热热闹闹、高谈阔论,他们却像两个闷葫芦,无声 无息的,喝茶倒水全凭心领神会。偶尔有几句话,也是关于那两棵树的。 春天,有整整三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坐在天井里的海棠树下,看海棠花像火苗一样绽放 成一团火球,牵住所有过往行人的眼睛:夏天的时候,他们在天井旁的街沿上,看海棠花落, 看海棠的叶子变着花样地绿,看米粒一样的果子一天一天长大;秋天的时候,他们把据点搬 到后花园,花园中央是柿子树,东面是走廊,其它三面是梯形花台,花台上摆了近千件盆栽。 在树下有一张小几两张躺椅,都是明朝的,家传的。几上的茶具和烟灰缸, 都是清朝的, 自然也是家传的。然后半躺半坐,看满树的柿子一个一个地转黄,看雀子一只一只地飞来; 冬天,依然是一样的桌椅一样的茶具,但却必须搬到走廊里,因为雀子多起来了,雀子粪就 下雨似的往下落。 老宋最后一次去小院那天是十月底。还只是深秋,但雀子已经很多了,老宋和张伯不得 已只能提前到走廊里来喝茶。 老宋说:有 203 只。 张伯说:十姐妹来了,你眼睛不好,没看到。 十姐妹是一种只有拇指大的雀子,喜欢成群结队地飞来飞去,停在高高的枝上,很容易 被忽视。 张伯说:我要把西北角的花送出去,你有没有朋友要? 老宋说:那是你儿子专门给你栽的,红唇碧玉兰、夏素、白花春剑……都是名品哟。 张伯说:我要栽一丛竹子。这城里雀子能歇脚的地方不多了。 老宋说:你们张家一辈比一辈固执。 老宋于是就走出了张家小院,再没回去过。从那之后的整个冬天,他都在小院旁边的中 天楼上喝茶。中天楼高出四周的民居一大截,隔着十几米,正好可以看到张家小院里的那棵 柿子树。老宋每天从早到晚地守在楼上,怀里抱个长镜头照相机,翻来覆去地给那棵柿子树 拍照。有人把这事说给张伯听,张伯听了,一句话都不说
来年立春那天,在古城的广场上,一下子摆出了一百多张巨幅照片,照片上只有结着果 子的树和树上的雀子 这是古城有史以来举办得最成功的一次影展,不仅古城的人来看、市上的人来看、省上 的人来看,连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的那个漂亮女主持人都来了。女主持人要采访摄 影师老宋,老宋却要求人家把镜头对准照片上的柿树,和照片旁的解说:树上的果子是留给 雀子过冬的。 古城人好像解开了一道谜,却又好像面临更多的谜团,对张家小院的敬重里,多了几分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用大量笔墨描写张家的两棵传奇古木,渲染了小院的庄严与神秘,为下文情节展开 做铺垫。 B.文中画线处连用六个“看”字,既照应了上文“无声无息”的喝茶状态,又描绘出二人 一年四季赏树看鸟的专注与持久 C.张家世代相传的固执和不懂变通,让老宋觉得再去也没什么意义了,不如做点自己喜欢 的事,因此他走出张家小院再没回去过。 D.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叙述节奏舒缓平和,将丰沛的情感借助娴静的笔触娓娓道来, 自然流畅,引人思考 5.文中老宋和张伯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小说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C5.①塑造老宋和张伯爱鸟、护鸟的形象。老宋能数出鸟的数量,张伯发现 十姐妹的到来、为鸟舍弃名贵花木,这些都表明两人是爱鸟之人。②暗示小说主题,张伯载 竹子为雀子提供歇脚的地方,表达对自然生态的担忧,暗示小说呼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 主题。③照应前后文,说明爱鸟护鸟是张家的传统美德,为下文老宋摄影做铺垫。④以简短 而丰富的对话补充主要情节,避免结构呆板、拘谨,使行文更加起伏多变 6.①古城人好像明白了张家不摘果子的原因是把树上的果子留作鸟的食物,但又不完全理 解这一行为,于是引发更多对环境保护、对张伯为人的思索:②敬重张伯超越个人、关注自 然的大胸襟和大见识:③亲近源于理解,理解了张伯看似小气和严苛的行为,理解了他爱鸟 成痴的做法,看到了他的善良和可爱,故而敬重里多了几分亲近
来年立春那天,在古城的广场上,一下子摆出了一百多张巨幅照片,照片上只有结着果 子的树和树上的雀子。 这是古城有史以来举办得最成功的一次影展,不仅古城的人来看、市上的人来看、省上 的人来看,连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的那个漂亮女主持人都来了。女主持人要采访摄 影师老宋,老宋却要求人家把镜头对准照片上的柿树,和照片旁的解说:树上的果子是留给 雀子过冬的。 古城人好像解开了一道谜,却又好像面临更多的谜团,对张家小院的敬重里,多了几分 亲近。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用大量笔墨描写张家的两棵传奇古木,渲染了小院的庄严与神秘,为下文情节展开 做铺垫。 B. 文中画线处连用六个“看”字,既照应了上文“无声无息”的喝茶状态,又描绘出二人 一年四季赏树看鸟的专注与持久。 C. 张家世代相传的固执和不懂变通,让老宋觉得再去也没什么意义了,不如做点自己喜欢 的事,因此他走出张家小院再没回去过。 D. 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叙述节奏舒缓平和,将丰沛的情感借助娴静的笔触娓娓道来, 自然流畅,引人思考。 5. 文中老宋和张伯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塑造老宋和张伯爱鸟、护鸟的形象。老宋能数出鸟的数量,张伯发现 十姐妹的到来、为鸟舍弃名贵花木,这些都表明两人是爱鸟之人。②暗示小说主题,张伯载 竹子为雀子提供歇脚的地方,表达对自然生态的担忧,暗示小说呼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 主题。③照应前后文,说明爱鸟护鸟是张家的传统美德,为下文老宋摄影做铺垫。④以简短 而丰富的对话补充主要情节,避免结构呆板、拘谨,使行文更加起伏多变。 6. ①古城人好像明白了张家不摘果子的原因是把树上的果子留作鸟的食物,但又不完全理 解这一行为,于是引发更多对环境保护、对张伯为人的思索;②敬重张伯超越个人、关注自 然的大胸襟和大见识;③亲近源于理解,理解了张伯看似小气和严苛的行为,理解了他爱鸟 成痴的做法,看到了他的善良和可爱,故而敬重里多了几分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