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谷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其收关于 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 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盖中国传统 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 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歌的 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 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这篇论文的观点 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也就是 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 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其赏”的粗浅理解。其实我 以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先秦文学中, 《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 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 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 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 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
2019 年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 1948 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其收关于 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 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盖中国传统 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 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歌的 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 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这篇论文的观点 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也就是 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 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其赏”的粗浅理解。其实我 以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先秦文学中, 《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 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 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 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 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
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可见“雅”与“俗” 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 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 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鉴賞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 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 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理由是不“改刀的话就不算 “与时俱进”,并认为群众也看不懂。我则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真正的经 典作品,不下苦功夫是读不懂的。试问,谁敢擅改屈原的《离骚》《天问》以及鲁迅的《野 草》呢?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 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如果拿“雅 俗共賞”做挡箭牌,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是会葬送我们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 途的。 部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产生“雅俗共赏”的效果,乃是品位很高的美学境界,是一 般人很难做到的。不能由于作者水平低或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不足,写不出或演不出达到一定 水平的作品和剧目,便以“雅俗其賞”为借口而替自己文过饰非。在当前这种社会浮躁风气 下,在文化滑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请读者耐心读一读朱自清先生这本《论雅俗共赏》旧著, 窃以为是大有好处的。 (选自吴小如《<论雅俗共赏>前言》,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雅俗共赏》一书从不同角度阐发了“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 B.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 C.《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 D.“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即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素质和鉴赏力,而非一味迁就读者水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介绍文集基本内容,然后主要就其中一篇文章谈自己的理解和深入思考 B.作者在阐述“雅俗并非矛盾对立”这一看法时,主要运用事例和对比等论证方法。 C.文章主要从文学史发展和读者鉴赏两方面,阐释了作者对“俗”与“雅”的认识 D.这篇前言体现作者鲜明的观点和写作动机,文末点明旧著再版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诗歌与音乐有关,因此朗诵诗歌时需关注诗歌的节奏,充分体现诗歌的美感
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可见“雅”与“俗” 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 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 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 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 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理由是不“改刀的话就不算 “与时俱进”,并认为群众也看不懂。我则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真正的经 典作品,不下苦功夫是读不懂的。试问,谁敢擅改屈原的《离骚》《天问》以及鲁迅的《野 草》呢?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 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如果拿“雅 俗共赏”做挡箭牌,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是会葬送我们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 途的。 一部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产生“雅俗共赏”的效果,乃是品位很高的美学境界,是一 般人很难做到的。不能由于作者水平低或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不足,写不出或演不出达到一定 水平的作品和剧目,便以“雅俗其赏”为借口而替自己文过饰非。在当前这种社会浮躁风气 下,在文化滑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请读者耐心读一读朱自清先生这本《论雅俗共赏》旧著, 窃以为是大有好处的。 (选自吴小如《<论雅俗共赏>前言》,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雅俗共赏》一书从不同角度阐发了“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 B. 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 C. 《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 D. “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即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素质和鉴赏力,而非一味迁就读者水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先介绍文集基本内容,然后主要就其中一篇文章谈自己的理解和深入思考。 B. 作者在阐述“雅俗并非矛盾对立”这一看法时,主要运用事例和对比等论证方法。 C. 文章主要从文学史发展和读者鉴赏两方面,阐释了作者对“俗”与“雅”的认识。 D. 这篇前言体现作者鲜明的观点和写作动机,文末点明旧著再版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与音乐有关,因此朗诵诗歌时需关注诗歌的节奏,充分体现诗歌的美感
B.清末谴责小说在当时是闲书,在今天成为经典名著,说明由俗变雅是必然规律。 C.要读懂屈原、鲁迅的作品,读者需下一番苦功夫,而不能寄希望于人为的修改。 D.追求雅俗共赏的境界,既要考虑读者的接受水平,也要致力于高质量的文艺创作。 【答案】1.D2.B3.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 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 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新诗语言必 须要有节奏”错误。结合“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分析,原文主要讲新诗必须有节 奏。B项,“重点照顾”错误。结合“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 广大读者层面”“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 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分析,“重点照顾”错误。C项,“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错 误。结合“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楚辞》中的《九 歌》也是这样。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 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分析,原文主要讲《诗》三百篇与上层文 人的加工有关,其他著作没有涉及。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 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 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 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 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 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 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 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对比等论证方法”错误。结合“在先秦文学中, 《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其后
B. 清末谴责小说在当时是闲书,在今天成为经典名著,说明由俗变雅是必然规律。 C. 要读懂屈原、鲁迅的作品,读者需下一番苦功夫,而不能寄希望于人为的修改。 D. 追求雅俗共赏的境界,既要考虑读者的接受水平,也要致力于高质量的文艺创作。 【答案】1. D 2. B 3. B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 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 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 项,“新诗语言必 须要有节奏”错误。结合“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分析,原文主要讲新诗必须有节 奏。B 项,“重点照顾”错误。结合“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 广大读者层面”“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 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分析,“重点照顾”错误。C 项,“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错 误。结合“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楚辞》中的《九 歌》也是这样。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 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分析,原文主要讲《诗》三百篇与上层文 人的加工有关,其他著作没有涉及。故选 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 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 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 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 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 的选项。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 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 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 项,“对比等论证方法”错误。结合“在先秦文学中, 《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其后
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清末谴 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等分析,运用事例,或者是举例论 证的方法,没有对比论证方法。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 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说明由俗变雅 是必然规律”错误。结合“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 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 名著。可见‘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分析,说明“雅” 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中华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纵观1600余家 老字号的发展历程,它们能够永续长存,一个重要原因是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特色产品,这是 许多老字号的命根子。老字号产品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们赖以生存的得天独厚的地 理环境。例如,茅台酒之所以昋溢五湖四海,因为其“两山夹一河、出门就爬坡”、形如天 然酒窖的产地;而六必居酱莱等许多名特土产,都因为类似条件成为中华一绝。此外,独特 的加工工艺过程和产品配方则是形成产品特色的另一个原因。同仁堂生产的数百种中成药材 中,安宫牛黄丸、乌鸡白凤丸等最负盛名。这些名牌产品原料珍贵、配方科学、制作工艺独 特、疗效神奇,成为中华医药宝库中的珍品。 (摘编自程鹏《中华老字号,民族品牌的独门武功》 材料 2003年1月,始创于清朝顺治八年的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剪刀厂向法院申请破产。“北 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依托300多年的品牌积淀,“王麻子”几乎成了北京刀剪业的象 征。这样一块老字号招牌怎么说倒下就倒下了?问题首先出在品牌继承与创新上。1959年北 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成立王麻子刀剪厂后,充实了设备,改进了工艺,其产品一度远销港
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清末谴 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等分析,运用事例,或者是举例论 证的方法,没有对比论证方法。故选 B。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 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 项,“说明由俗变雅 是必然规律”错误。结合“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 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 名著。可见‘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分析,说明“雅” 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 的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纵观 1600 余家 老字号的发展历程,它们能够永续长存,一个重要原因是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特色产品,这是 许多老字号的命根子。老字号产品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们赖以生存的得天独厚的地 理环境。例如,茅台酒之所以香溢五湖四海,因为其“两山夹一河、出门就爬坡”、形如天 然酒窖的产地;而六必居酱菜等许多名特土产,都因为类似条件成为中华一绝。此外,独特 的加工工艺过程和产品配方则是形成产品特色的另一个原因。同仁堂生产的数百种中成药材 中,安宫牛黄丸、乌鸡白凤丸等最负盛名。这些名牌产品原料珍贵、配方科学、制作工艺独 特、疗效神奇,成为中华医药宝库中的珍品。 (摘编自程鹏《中华老字号,民族品牌的独门武功》) 材料二: 2003 年 1 月,始创于清朝顺治八年的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剪刀厂向法院申请破产。“北 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依托 300 多年的品牌积淀,“王麻子”几乎成了北京刀剪业的象 征。这样一块老字号招牌怎么说倒下就倒下了?问题首先出在品牌继承与创新上。1959 年北 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成立王麻子刀剪厂后,充实了设备,改进了工艺,其产品一度远销港
澳及东南亚各国。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品牌缺乏创新意识,坐吃老本,逐渐显露出新产 品开发速度过慢、难以跟上市场步伐的弊端。另外,机制老化、延伸失误、传播乏力等因素 也导致“王麻子”处境日趋艰险。“王麻子”事件是对中国老字号品牌经营的一声断呵。历 史文化积淀是老字号的优势,但优势不等同于强势,如果老字号品牌抱着这点“文化”固守, 恐怕难逃被颠覆和取代的命运。 相对于老字号,“十八子”没有老本可吃,没有历史可靠,十几年来,凭借“打造全国 最好的刀”的理念,从求变角度出发并结合技艺创新,填补国内制刀史上10多个空白,累 计获得60多项专利,丰富和充实了品牌发展的文化,充分体现了“十八子”品牌的核心竞 争力。 (摘编自李星海《百年老店“王麻子”错在哪里》) 材料三: 走进一家老字号店铺,人们常能看到刻在匾額上的店规家训,如瑞蚨祥布庄的“至诚至 上,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这些店规家训内涵丰富,是店铺价值观的具体展现 更是老字号的立店之本。1862年创办的龙顺成,是京作硬木家具的嫡传,开业157年,从 未关张过一天。在龙顺成,师父收徒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小伙子的品性是否专注踏实。“那 时候师父就说,千什么工作得有耐心,得要专心,得坐得住,我们这行叫能‘靠得住愣’。” 龙顺成的刘更生师傅告诉我们。龙顺成的一代代人一脉相承,坚守着“学做事,先做人”的 价值理念。百余年来,这一价值观随着制作工艺一起,深深刻印在每一个传承人心中。 (摘编自严冰等《中华老字号:用影像发掘“活化石”的文化价值》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 号”,三大“字号”为新时代品牌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家商务部也发布“振兴老字号工程” 方案,号召继承和发扬老字号文化,实施品牌战略,促进民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稳增 长、促消费、惠民生中的积极作用。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响应商务部号召,2018 年12月27日,人民网輿情数据中心、中国食品报联合推出“百年老字号·中华行”活动。 该活动整合100家百年食品老字号企业,通过举办美食节、行业峰会等形式,拉动食品市场 消费,加快食品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2019年,“百年老字号·中华行”活动将在全国范 围内举办12场,将散落在各地的老字号企业凝聚在一起,弘扬工匠精神,鼓励传统技艺的 薪火相传,加强青年一代对老字号情怀的培养,在真正意义上做到百年老号的文化传承。 (摘编自傅昱佳《“百年老字号·中华行”活动启动》
澳及东南亚各国。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品牌缺乏创新意识,坐吃老本,逐渐显露出新产 品开发速度过慢、难以跟上市场步伐的弊端。另外,机制老化、延伸失误、传播乏力等因素 也导致“王麻子”处境日趋艰险。“王麻子”事件是对中国老字号品牌经营的一声断呵。历 史文化积淀是老字号的优势,但优势不等同于强势,如果老字号品牌抱着这点“文化”固守, 恐怕难逃被颠覆和取代的命运。 相对于老字号,“十八子”没有老本可吃,没有历史可靠,十几年来,凭借“打造全国 最好的刀”的理念,从求变角度出发并结合技艺创新,填补国内制刀史上 10 多个空白,累 计获得 60 多项专利,丰富和充实了品牌发展的文化,充分体现了“十八子”品牌的核心竞 争力。 (摘编自李星海《百年老店“王麻子”错在哪里》) 材料三: 走进一家老字号店铺,人们常能看到刻在匾额上的店规家训,如瑞蚨祥布庄的“至诚至 上,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这些店规家训内涵丰富,是店铺价值观的具体展现, 更是老字号的立店之本。1862 年创办的龙顺成,是京作硬木家具的嫡传,开业 157 年,从 未关张过一天。在龙顺成,师父收徒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小伙子的品性是否专注踏实。“那 时候师父就说,干什么工作得有耐心,得要专心,得坐得住,我们这行叫能‘靠得住愣’。” 龙顺成的刘更生师傅告诉我们。龙顺成的一代代人一脉相承,坚守着“学做事,先做人”的 价值理念。百余年来,这一价值观随着制作工艺一起,深深刻印在每一个传承人心中。 (摘编自严冰等《中华老字号:用影像发掘“活化石”的文化价值》)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 号”,三大“字号”为新时代品牌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家商务部也发布“振兴老字号工程” 方案,号召继承和发扬老字号文化,实施品牌战略,促进民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稳增 长、促消费、惠民生中的积极作用。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响应商务部号召,2018 年 12 月 27 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中国食品报联合推出“百年老字号·中华行”活动。 该活动整合 100 家百年食品老字号企业,通过举办美食节、行业峰会等形式,拉动食品市场 消费,加快食品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2019 年,“百年老字号·中华行”活动将在全国范 围内举办 12 场,将散落在各地的老字号企业凝聚在一起,弘扬工匠精神,鼓励传统技艺的 薪火相传,加强青年一代对老字号情怀的培养,在真正意义上做到百年老号的文化传承。 (摘编自傅昱佳《“百年老字号·中华行”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