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北镇中学、莱芜一中、德州一中2016届高三4月份联考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36分) 、(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济南立城,南依泰山,北临黄河。舜曾经耕作的历山,即今日的千佛山,座落在 泉城的东南隅。昨天上午,我趁兴登上了千佛山。这是一处超然世外的所在,不 但可以近瞰城郭,俯窥街道,还可以 。但那 是过去式了,因为雾霭迷离,云气氤氲,仅勉强辨出城区的(大概/大致),至于 地平线上的黄河,以及其它什么峰,什么峦,皆隐而不现,只能向记忆深处(搜 寻/搜求)了。兴冲冲上山,怏怏下山,将登缆车,忽见在城东北方位的一角,雾 破云开, 瞬间怔住,脑筋急转,立马联 想到学界有关“华夏”二字的诠释。 此番做客泉城,也拟效仿前人,为它留下一幅文字的(掠影/剪影)。那天登千 佛山,就是想借它的高度,鹰瞵鸟瞰,寻找某种创作的新鲜意象。争奈天公不作 美,只好怅然下山。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座落近瞰(kan) B.雾霭氤氲(wen) C.诠释俯窥(kui) D.做客怅然( chang)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 范汉字的能力。A.“座落”应为“坐落”:B.“氤氲”应读yn:D.“做客 应为“作客”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概搜寻掠影 B.大概搜求剪 影 C.大致搜寻剪影 D.大致搜求掠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重点是区分实词虚词的近义词 “大概”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大致”大体上。“大概”有名词的意义和用法, “大致”则没有,文中是名词的意义,所以应选“大概”。“搜寻”,到处寻找; “搜求”,想方设法求得。“搜寻”的对象可以是人或事物,而“搜求”的一般 是物。这里应用“搜求”。“掠影”一掠而过的影像,指某些场面的大致情况 用于标题) 剪影”比喻对事物轮廓的描写。此处用“剪影”比较合《(多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远眺黄河,极目“齐烟九点” ②一柱擎天的华不住(华山)显现 出来 B.①远眺黄河,极目“齐烟九点” ②露出一柱擎天的华不住(华山) C.①极目“齐烟九点”,远眺黄河 ②露出一柱擎天的华不住(华 D.①极目“齐烟九点”,远眺黄河 ②一柱擎天的华不住(华山) 显现出来 3.答案:B
山东省北镇中学、莱芜一中、德州一中 2016 届高三 4 月份联考语文试题 第 I 卷 (选择题 36 分) 一、(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济南立城,南依泰山,北临黄河。舜曾经耕作的历山,即今日的千佛山,座落在 泉城的东南隅。昨天上午,我趁兴登上了千佛山。这是一处超然世外的所在,不 但可以近瞰城郭,俯窥街道,还可以 ① 。但那 是过去式了,因为雾霭迷离,云气氤氲,仅勉强辨出城区的(大概/大致),至于 地平线上的黄河,以及其它什么峰,什么峦,皆隐而不现,只能向记忆深处(搜 寻/搜求)了。兴冲冲上山,怏怏下山,将登缆车,忽见在城东北方位的一角,雾 破云开, ② 。瞬间怔住,脑筋急转,立马联 想到学界有关“华夏”二字的诠释。 此番做客泉城,也拟效仿前人,为它留下一幅文字的(掠影/剪影)。那天登千 佛山,就是想借它的高度,鹰瞵鸟瞰,寻找某种创作的新鲜意象。争奈天公不作 美,只好怅然下山。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座落 近瞰(kàn) B.雾霭 氤氲(wēn) C.诠释 俯窥(kuī) D.做客 怅然(chàng) 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 范汉字的能力。A.“座落”应为“坐落”;B.“氤氲”应读 yūn; D.“做客” 应为“作客”。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概 搜寻 掠影 B.大概 搜求 剪 影 C.大致 搜寻 剪影 D.大致 搜求 掠 影 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重点是区分实词虚词的近义词。 “大概”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大致”大体上。“大概”有名词的意义和用法, “大致”则没有,文中是名词的意义,所以应选“大概”。“搜寻”,到处寻找; “搜求”,想方设法求得。“搜寻”的对象可以是人或事物,而“搜求”的一般 是物。这里应用“搜求”。“掠影”一掠而过的影像,指某些场面的大致情况(多 用于标题);“剪影”比喻对事物轮廓的描写。此处用“剪影”比较合适。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远眺黄河,极目“齐烟九点” ②一柱擎天的华不住(华山)显现 出来 B.①远眺黄河,极目“齐烟九点” ②露出一柱擎天的华不住(华山) C.①极目“齐烟九点”,远眺黄河 ②露出一柱擎天的华不住(华 山) D.①极目“齐烟九点”,远眺黄河 ②一柱擎天的华不住(华山) 显现出来 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①要考虑句式和短语的结构的前后一致, 前一句是“近瞰城郭,俯窥街道”,这一句应是“远眺黄河,极目‘齐烟九 点’”。②要考虑紧接前句“雾破云开”,“露出”也比“显现出来”效果好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是 A.美国西部,特别是加利佛尼亚变成了路人皆知的“新开始的地方”,在这里, 任何背景、社会地位和种族的人,只要努力再加上一点运气都可以成功。 B.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与会代表洗耳恭听,会场秩序良好。 C.中国封闭式小区的形成原因,从历史文化、审批政策,到市场运作等方面不 而足,人们的思维模式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方式,越是封闭的小区越安全。 D.历史可以证明,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的命运始终是紧紧相连的,我们共同经历 过五风十雨,对于祖国的繁荣强盛、对于台海的和平稳定有着共同期盼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考生应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全面把握用 法,从词语意义、感情色彩、使用对象等角度思考,特别注意近义成语细微差别 的辨析。A.“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原成语为“司马昭之心,路人 皆知”,含贬义。应为“人人皆知”。B.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 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一般形容自己。指专心地倾听,态度谦卑。注意 近义成语的差别。应为“倾耳而听”(侧着耳朵,细心静听的样子)。C.“不 而足”,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的:现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 法列举齐全。使用正确。D.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 调雨顺。望文生义。应为“风风雨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不仅是中国、俄罗斯、韩国,就连美国的不少专家也认为,在韩国部署“ 德”系统,不仅会使矛盾更加复杂,反而无助于朝鲜半岛局势的改善。 B.我们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 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C.今年年初以来,日元升值和股市下跌使得日本经济前景蒙上迷雾,日本执政党 自民党内部出现了要求动用财政措施,称应投入5万亿日元刺激经济。 D.由管虎执导,冯小刚、许晴、张涵予等主演的电影《老炮儿》票房突破9亿元, 刷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市场纪录,更提振了业界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决心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会使矛盾更加复杂”应放 到“无助于朝鲜半岛局势的改善”后;C项,成分残缺,“出现了”缺少宾语 应在“措施”后添加宾语“的呼声”;D项,搭配不当,“提振”和“决心”不 搭配,应该是“信心”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朴素之美 陈望衡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老子从哲学的 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 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①要考虑句式和短语的结构的前后一致, 前一句是“近瞰城郭,俯窥街道”,这一句应是“远眺黄河,极目‘齐烟九 点’”。②要考虑紧接前句“雾破云开”,“露出”也比“显现出来”效果好。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是 A.美国西部,特别是加利佛尼亚变成了路人皆知的“新开始的地方”,在这里, 任何背景、社会地位和种族的人,只要努力再加上一点运气都可以成功。 B. 3 月 5 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与会代表洗耳恭听,会场秩序良好。 C.中国封闭式小区的形成原因,从历史文化、审批政策,到市场运作等方面不一 而足,人们的思维模式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方式,越是封闭的小区越安全。 D.历史可以证明,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的命运始终是紧紧相连的,我们共同经历 过五风十雨,对于祖国的繁荣强盛、对于台海的和平稳定有着共同期盼。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考生应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全面把握用 法,从词语意义、感情色彩、使用对象等角度思考,特别注意近义成语细微差别 的辨析。A.“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原成语为“司马昭之心,路人 皆知”,含贬义。应为“人人皆知”。B. 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 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一般形容自己。指专心地倾听,态度谦卑。注意 近义成语的差别。应为“倾耳而听”(侧着耳朵,细心静听的样子)。 C. “不一 而足”,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的;现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 法列举齐全。使用正确。D. 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 调雨顺。望文生义。应为“风风雨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不仅是中国、俄罗斯、韩国,就连美国的不少专家也认为,在韩国部署“萨 德”系统,不仅会使矛盾更加复杂,反而无助于朝鲜半岛局势的改善。 B.我们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 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C.今年年初以来,日元升值和股市下跌使得日本经济前景蒙上迷雾,日本执政党 自民党内部出现了要求动用财政措施,称应投入 5 万亿日元刺激经济。 D.由管虎执导,冯小刚、许晴、张涵予等主演的电影《老炮儿》票房突破 9 亿元, 刷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市场纪录,更提振了业界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决心。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 项,语序不当,“会使矛盾更加复杂”应放 到“无助于朝鲜半岛局势的改善”后;C 项,成分残缺,“出现了”缺少宾语, 应在“措施”后添加宾语“的呼声”;D 项,搭配不当,“提振”和“决心”不 搭配,应该是“信心”。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朴素之美 陈望衡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老子从哲学的 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 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
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 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 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不慕 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 雅、简洁,充满生气。四是精诚观。以诚为尊、以信为美。此外,朴素观还导出 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髙的美。 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 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法国雕塑家罗丹崇奉自然,他说他最喜欢的 一句箴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他还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 罗丹这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 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 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 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 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一一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 新的生活方式一一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 念一一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低 碳的;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 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 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 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18日) 6.下列有关“朴素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朴素观”由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了 自身的学说。 B.“朴素观”与主要由道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 的道德观、审美观。 C.“朴素观”在我国农业社会从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 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 D.“朴素观”在工业社会被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 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概念的能力。B项与原文对照少了“在现实生 活层面”。原文是“墨家”不是“道家”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朴素观”主要包括崇尚天然纯真的本色观、不慕繁华名利的恬淡观、充满 简洁生气的清新观和以诚信为美的精诚观 B.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视朴素为美,认为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灵动而无 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
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 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 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 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不慕 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 雅、简洁,充满生气。四是精诚观。以诚为尊、以信为美。此外,朴素观还导出 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 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 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法国雕塑家罗丹崇奉自然,他说他最喜欢的 一句箴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他还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 罗丹这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 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 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 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 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 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 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低 碳的;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 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 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 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人民日报》2016 年 1 月 18 日) 6.下列有关“朴素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朴素观”由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了 自身的学说。 B.“朴素观”与主要由道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 的道德观、审美观。 C.“朴素观”在我国农业社会从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 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 D.“朴素观”在工业社会被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 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概念的能力。B 项与原文对照少了“在现实生 活层面”。原文是“墨家”不是“道家”。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朴素观”主要包括崇尚天然纯真的本色观、不慕繁华名利的恬淡观、充满 简洁生气的清新观和以诚信为美的精诚观。 B.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视朴素为美,认为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灵动而无 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
C.罗丹所说的“自然总是美的”“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和中华民族 倡导的“朴素观”有异曲同工之处。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在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 现实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新的审美观念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考査理解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自然总是美的”并不是罗丹说 的,原文是“罗丹这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并不 是说和我国的“朴素观”意思完全一样。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倡“朴素观”的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 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 B.工业社会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 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 C.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必须是环境保护 型的,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 D.在现今社会中,我们要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来努力实现文明与生 态的协调发展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考査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说法不完整,最后一段“生态 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 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说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 是首先在历史使命中构建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张公讳英字敦复,康煕六年进土,选庶吉士。累迁侍读学士。十六年,上始选儒 臣置左右。设南书房,命公入值,赐第西安门内。当是时,三番扰乱。凡战陈兵 饷方略一皆取断宸衷。而上尤勤学问,故事经筵有常期。上日御乾清门听政,后 即适懋勤殿召儒臣讲论经义无期。时公率晨入瞽出,暂退辄复宣召,或辍食趋宫 门,小心慎密,久之,上益器重。每巡幸辄以公从。一时典诰之文多出公手,迁 翰林学士。充经筵讲官。迁工部尚书,再调礼部。公自跻卿貳至典秩宗,皆兼掌 院学士并管詹事府。寻坐不祥审编修撰拟谕祭都统佟国纲文引用悖谬。罢尚书, 仍管翰詹教习庶吉士。三十一年复职,先后充《国史馆方略》、《一统志》、《渊 鉴类函》、《政治典训》总裁官,三十六年会试正考官。再乞休,不允。三十八 年拜文华殿大学十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 杈势虽异趣者菓能媒孽其短。上尝语执政,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也。 公为人淡静寡欲,自口壮盛,即有山林之思。四十年冬,遂请告归。濒 行,赐宴畅春园。公既归里,冬日城居,自余三时多在龙眠双溪间,自是徜徉山 中者。凡七年,为《聪训斋语》、《恒产琐言》,教子弟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之 义。四十二年,圣祖南巡,迎谒行在至江宁。上将返跸,口公再留宿。是时总督 阿山愈加钱粮耗银供南巡。江宁知府陈公鹏年持不可。总督既积怒知府素强项, 欲口是以罪,供张故不办,扈从王大臣及侍卫多言知府诽谤巡遊,罪不赦。及公 见上,盛称鹏年,总督意沮,陈公得免罪,反以是见知,竟为名臣。四十七年薨 年七十有二。赐祭葬,谥文端。 (选自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八,有删改)
C.罗丹所说的“自然总是美的”“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和中华民族 倡导的“朴素观”有异曲同工之处。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在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 现实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新的审美观念。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考查理解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自然总是美的”并不是罗丹说 的,原文是“罗丹这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并不 是说和我国的“朴素观”意思完全一样。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倡“朴素观”的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 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 B.工业社会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 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 C.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必须是环境保护 型的,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 D.在现今社会中,我们要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来努力实现文明与生 态的协调发展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说法不完整,最后一段“生态 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 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说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 是首先在历史使命中构建的。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张公讳英字敦复,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迁侍读学士。十六年,上始选儒 臣置左右。设南书房,命公入值,赐第西安门内。当是时,三番扰乱。凡战陈兵 饷方略一皆取断宸衷。而上尤勤学问,故事经筵有常期。上日御乾清门听政,后 即适懋勤殿召儒臣讲论经义无期。时公率晨入暮出,暂退辄复宣召,或辍食趋宫 门,小心慎密,久之,上益器重。每巡幸辄以公从。一时典诰之文多出公手,迁 翰林学士。充经筵讲官。迁工部尚书,再调礼部。公自跻卿貳至典秩宗,皆兼掌 院学士并管詹事府。寻坐不祥审编修撰拟谕祭都统佟国纲文引用悖谬。罢尚书, 仍管翰詹教习庶吉士。三十一年复职,先后充《国史馆方略》、《一统志》、《渊 鉴类函》、《政治典训》总裁官,三十六年会试正考官。再乞休,不允。三十八 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 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上尝语执政,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也。 公为人淡静寡欲,自□壮盛,即有山林之思。四十年冬,遂请告归。濒 行,赐宴畅春园。公既归里,冬日城居,自余三时多在龙眠双溪间,自是徜徉山 中者。凡七年,为《聪训斋语》、《恒产琐言》,教子弟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之 义。四十二年,圣祖南巡,迎谒行在至江宁。上将返跸,□公再留宿。是时总督 阿山愈加钱粮耗银供南巡。江宁知府陈公鹏年持不可。总督既积怒知府素强项, 欲□是以罪,供张故不办,扈从王大臣及侍卫多言知府诽谤巡遊,罪不赦。及公 见上,盛称鹏年,总督意沮,陈公得免罪,反以是见知,竟为名臣。四十七年薨, 年七十有二。赐祭葬,谥文端。 (选自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八,有删改)
张文端公老家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 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 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选自姚永朴《旧闻随笔》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上尤勤学问,故事经筵有常 故事:旧例 B.再乞休,不 允 休:退休 C.教子弟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之 义 务:从事 D.总督既积怒知府素强 项 强项:强横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总督 阿山与江宁知府陈鹏年有旧怨,陈鹏年是正直的大臣,“强项”应该是褒义词, “刚正,不为威武所屈”之意。 10.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自口壮盛②上将返跸,口公再留宿③欲口是以罪 A.其为于 B.其为因C.以而于D.以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①句应为 其”,代词,他。第②句应为“为”,介词,被。第⑧应为“因”,介词,凭 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 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B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 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C.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 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D.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 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 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句中的官职名“文华殿大学 士”“礼部尚书”等,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正确的断句为“三十八年,拜 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 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英才华横溢,学问精深。他担任皇帝的经筵讲官,先后担任《国史馆方略》 等多部书籍的总裁官,也担任会试的正考官
张文端公老家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 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 “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选自姚永朴《旧闻随笔》)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上尤勤学问,故事经筵有常 期 故事:旧例 B.再乞休,不 允 休:退休 C.教子弟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之 义 务:从事 D.总督既积怒知府素强 项 强项:强横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总督 阿山与江宁知府陈鹏年有旧怨,陈鹏年是正直的大臣,“强项”应该是褒义词, “刚正,不为威武所屈”之意。 10.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自□壮盛 ②上将返跸,□公再留宿 ③欲□是以罪 A.其 为 于 B.其 为 因 C.以 而 于 D.以 而 因 10.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①句应为 “其”,代词,他。第②句应为“为”,介词,被。第③应为“因”,介词,凭 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 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B 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 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C.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 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D.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 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 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句中的官职名“文华殿大学 士”“礼部尚书”等,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正确的断句为“三十八年,拜 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 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张英才华横溢,学问精深。他担任皇帝的经筵讲官,先后担任《国史馆方略》 等多部书籍的总裁官,也担任会试的正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