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2015届高三期中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综合检测 第Ⅰ卷(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着陆/着凉.打叉/不差钱蔓延/顺蔓摸瓜 B.婢女/裨将拙劣/捉迷藏猝死/人文荟萃 C.台甫/果脯饯行/监护人折本/百折不挠 D.刹那/古刹剥削/削铅笔吭声/引吭高歌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蛰伏陪笑脸走投无路惹事生非 B.收讫挖墙脚因噎废食分庭抗礼 C.坐镇发祥地别出新裁敝帚自珍 D.遐想高品位平心而论合盘托出 3.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所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两代独生子女家庭中,作为父母辈的四个人,几乎把全部心血都在孩子 的身上。 ②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创作的英文小说《少帅》即将于9月 1日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③领导看望因云南鲁甸地震而导致双腿截肢的病人时说,身体受到了严重摧 残,要努力坚持下去,使生命变得有光彩。 A.灌注原形即使/也B.贯注原型虽然/但 C.灌注原型虽然/但D.贯注原形即使/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又是一年中秋时,秋风送爽,丹桂飘香,一轮珠圆玉润的月亮悬挂在夜空中, 给人以祥和安宁的感觉。 B.现在许多人一提起知识经济,就以为只要有了知识,有了技术,经济就能发 展起来。 事实上,知识经济并非海市蜃楼,还要以资本为基础。 C.2014年,解玺璋推出新作《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聚 焦梁启超主张“自改革”的这段历史,让我们重回那个波谲云诡的年代。 D.暑假期间新华书店精心策划了“享受阅读,享受生活”的大型阅读活动,部 分书籍打折销售,吸引了许多消费者慷慨解囊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哈佛大学傅髙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了巨著《邓小平时代》,是对邓小平跌 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 B.近日,俄罗斯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以卫生不达标为由,对莫斯科市4家麦当 劳餐厅发出停业整顿,其中就包括麦当劳在俄罗斯开设的第一家餐厅
山东威海 2015 届高三期中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综合检测 第Ⅰ卷(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着陆/着凉. 打叉/不差钱 蔓延/顺蔓摸瓜 B.婢女/裨将 拙劣/捉迷藏 猝死/人文荟萃 C.台甫/果脯 饯行/监护人 折本/百折不挠 D.刹那/古刹 剥削/削铅笔 吭声/引吭高歌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蛰伏 陪笑脸 走投无路 惹事生非 B.收讫 挖墙脚 因噎废食 分庭抗礼 C.坐镇 发祥地 别出新裁 敝帚自珍 D. 遐想 高品位 平心而论 合盘托出 3.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所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两代独生子女家庭中,作为父母辈的四个人,几乎把全部心血都____在孩子 的身上。 ②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_____创作的英文小说《少帅》即将于 9 月 1 日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③领导看望因云南鲁甸地震而导致双腿截肢的病人时说,____身体受到了严重摧 残,___ 要努力坚持下去,使生命变得有光彩。 A.灌注 原形 即使/也 B.贯注 原型 虽然/但 C.灌注 原型 虽然/但 D. 贯注 原形 即使/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又是一年中秋时,秋风送爽,丹桂飘香,一轮珠圆玉润的月亮悬挂在夜空中, 给人以祥和安宁的感觉。 B.现在许多人一提起知识经济,就以为只要有了知识,有了技术,经济就能发 展起来。 事实上,知识经济并非海市蜃楼,还要以资本为基础。 C.2014 年,解玺璋推出新作《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聚 焦梁启超主张“自改革”的这段历史,让我们重回那个波谲云诡的年代。 D.暑假期间新华书店精心策划了“享受阅读,享受生活”的大型阅读活动,部 分书籍打折销售,吸引了许多消费者慷慨解囊。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了巨著《邓小平时代》,是对邓小平跌 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 B.近日,俄罗斯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以卫生不达标为由,对莫斯科市 4 家麦当 劳餐厅发出停业整顿,其中就包括麦当劳在俄罗斯开设的第一家餐厅
C.李克强总理22日考察铁路总公司时强调,铁总要在政企分开、投融资体制改 革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这不仅是为大型国企改革创造经验,也是为自身发展寻 求新的机遇。 D.余秋雨用平易近人的语调,与大家一起探索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让现场书 友领略了一番堪称文化盛宴的“君子之道”,让人叹为观止。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从道不从君 马作武 “从道不从君”这句千古以来曾激励过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 出自《荀子·臣道》。作为口号,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 其精神,是对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的承传和发挥。但需要强 调的是,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生活在战国末的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明确宣称:“天之生 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但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 身份及地住。称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可见荀子秉承的民本主义主张安政惠民,是以君主对民众的绝对统 治为前提和基础的。民众不过是水,而君主则是凌驾其上的舟。水是工具或手段, 而舟才是主体,才是目的。荀子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 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 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这最后一句,才是点题:所谓重民爱 民,无非是“求其为已用,为己死”。这与西周以来作为统治智慧结晶的敬德保 民思想一脉相承 理解“从道不从君”,关键在一“道”字。春秋以来,道在道路、道理含义基础 上升华为一个颇具哲学意义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甚至被称为中国思想传统中 最崇髙的概念。然而,先秦诸子的“道”具有主观性的终极价值,含摄的乃是最 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这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而没有达 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对先秦诸子来说,“他们全部思考的是对曾经称为‘天’ 的权威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之瓦解的回应;而且,对于他们所有人来说关键问题并 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在哪里’的问题,这是规范国家 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有人将道与真理等量齐观,但我们知道,首先,“道” 是主观建构之“路”,其本质是“人道”;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具 有绝对性和先验性。其次.“道”可以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而“真理”是唯
C.李克强总理 22 日考察铁路总公司时强调,铁总要在政企分开、投融资体制改 革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这不仅是为大型国企改革创造经验,也是为自身发展寻 求新的机遇。 D.余秋雨用平易近人的语调,与大家一起探索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让现场书 友领略了一番堪称文化盛宴的“君子之道”,让人叹为观止。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6—8 题。 从道不从君 马作武 “从道不从君”这句千古以来曾激励过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 号。 出自《荀子·臣道》。作为口号,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 其精神,是对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的承传和发挥。但需要强 调的是,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生活在战国末的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明确宣称:“天之生 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但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 身份及地住。称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可见荀子秉承的民本主义主张安政惠民,是以君主对民众的绝对统 治为前提和基础的。民众不过是水,而君主则是凌驾其上的舟。水是工具或手段, 而舟才是主体,才是目的。荀子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 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 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这最后一句,才是点题:所谓重民爱 民,无非是“求其为已用,为己死”。这与西周以来作为统治智慧结晶的敬德保 民思想一脉相承。 理解“从道不从君”,关键在一“道”字。春秋以来,道在道路、道理含义基础 上升华为一个颇具哲学意义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甚至被称为中国思想传统中 最崇高的概念。然而,先秦诸子的“道”具有主观性的终极价值,含摄的乃是最 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这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而没有达 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对先秦诸子来说,“他们全部思考的是对曾经称为‘天’ 的权威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之瓦解的回应;而且,对于他们所有人来说关键问题并 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在哪里’的问题,这是规范国家 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有人将道与真理等量齐观,但我们知道,首先,“道” 是主观建构之“路”,其本质是“人道”;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具 有绝对性和先验性。其次.“道”可以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而“真理”是唯
的,永恒的。第三,“道”追问“可”与“不可”:“真理”追问“是”与“不 是”。荀子之“道”与真理无关,归根结底是超验性的“圣王之道”,就本质而 言,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 之道术。在荀子心中,“道”的这种本质属性十分明确。他说: “道也者,治之经理也。”“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道也者何也?日 礼义辞让忠信是也。”可见荀子的“道”与孔孟之道一样,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 是借助先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 晶,而是统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 “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先王之道构 建了社会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 络中的名分与地位。“从道不从君”的提出,意味着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 忠诚,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而不是君主个人奉为终极权威 (《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8日,有删改) 6.下列关于对“道”和“真理”关系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是有哲学意义且内涵丰富的,含摄的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 最高原则,与真理无关。 B.道是主观建构的,本质是“人道”;真理是客观发现的,是绝对的,先验的 C.道是多元的,可变化的:真理是唯一的,永恒的 D.道和真理的目标不一样,前者是“可”与“不可”,后者追问“是”与“不 是 7.下列关于“从道不从君”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荀子提出“从道不从君”是想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也是想 承传和发挥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 B.“从道不从君”意味着不用服从君主的统治,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 象征的君道奉为权威就够了。 C.“从道不从君”,关键在“道”字。这个“道”与孔盂之道一样,只是形下 意义的“礼义辞让忠信
一的,永恒的。第三,“道”追问“可”与“不可”:“真理”追问“是”与“不 是”。荀子之“道”与真理无关,归根结底是超验性的“圣王之道”,就本质而 言,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 之道术。在荀子心中,“道”的这种本质属性十分明确。他说: “道也者,治之经理也。”“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道也者何也?曰: 礼义辞让忠信是也。”可见荀子的“道”与孔孟之道一样,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 是借助先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 晶,而是统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 “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先王之道构 建了社会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 络中的名分与地位。“从道不从君”的提出,意味着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 忠诚,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而不是君主个人奉为终极权威。 (《光明日报》2013 年 11 月 18 日,有删改) 6.下列关于对“道”和“真理”关系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是有哲学意义且内涵丰富的,含摄的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 最高原则,与真理无关。 B.道是主观建构的,本质是“人道”;真理是客观发现的,是绝对的,先验的。 C.道是多元的,可变化的:真理是唯一的,永恒的。 D.道和真理的目标不一样,前者是“可”与“不可”,后者追问“是”与“不 是”。 7.下列关于“从道不从君”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荀子提出“从道不从君”是想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独立人格,也是想 承传和发挥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 B.“从道不从君”意味着不用服从君主的统治,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 象征的君道奉为权威就够了。 C.“从道不从君”,关键在“道”字。这个“道”与孔盂之道一样,只是形下 意义的“礼义辞让忠信
D.“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本质上 并没有否定君主政治。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荀子的“道”是“圣王之道”,可以表现为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 也可以表现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 B.荀子强调民众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安政惠民,但又要求民众要绝对服从君主 的统治,这是学习了西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后提出来的 C.先秦诸子的“道”是规范国家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但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 面,没有达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 D.先王之道构建了社会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这与荀子所提 出的“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一12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 也 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妄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 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 “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 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一 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 久之,文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 “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希用事相齐,至 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 ,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觳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 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于是婴乃 礼文,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 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
D.“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本质上 并没有否定君主政治。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荀子的“道”是“圣王之道”,可以表现为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 也可以表现为具体的安邦治国之道术。 B.荀子强调民众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安政惠民,但又要求民众要绝对服从君主 的统治,这是学习了西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后提出来的。 C.先秦诸子的“道”是规范国家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但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 面,没有达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 D.先王之道构建了社会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这与荀子所提 出的“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 一 12 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 也。 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妄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 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 “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 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一 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 久之,文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 “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希用事相齐,至 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 ,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 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于是婴乃 礼文,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 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
天下之士。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 欲其行,谏,不听。苏 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木禺人曰:‘天雨,子将 败矣。’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 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 乃止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 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盂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 人,遂灭一县以去。 齐湣王不自得,以其遣孟尝君(入秦)。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后齐湣王 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 与燕共伐破齐。齐湣王亡在莒,遂死焉。齐襄王立,而盂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 属。齐襄王新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文卒,谥为孟尝君。诸子争立, 而齐魏共灭薛。孟尝绝嗣无后也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婴告其母曰:“勿举也。”举:举起 B.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生:养活。 C.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厌:厌弃。D.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语:告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齐湣王亡在莒,遂死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遂灭一县以去吾当先斩以闻 D.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11.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孟尝君贤能的一项是 ①于是婴乃礼文②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③孟尝君将入秦 ④以为齐相,任政⑤乃如魏⑥与燕共伐破齐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田婴一开始很不喜欢孟尝君田文这个贱妾之子,但由于自己也是庶出,同病 相怜,后来还是对他委以重任,甚至将其立为太子 B.孟尝君因为田婴虽然手握重权,却奢侈专横,只知为个人积累财富,不顾国 家和百姓的利益,对他十分不满,于是直言责备 C.齐湣王曾经派遣盂尝君到秦国去,当孟尝君回来后让他当了齐国的宰相,掌 管国家大事,可是在灭掉宋国后,齐王却骄傲起来,一心想除掉孟尝君
天下之士。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 欲其行,谏,不听。苏 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木禺人曰:‘天雨,子将 败矣。’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 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 乃止。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 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盂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 人,遂灭一县以去。 齐湣王不自得,以其遣孟尝君(入秦)。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后齐湣王 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 与燕共伐破齐。齐湣王亡在莒,遂死焉。齐襄王立,而盂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 属。齐襄王新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文卒,谥为孟尝君。诸子争立, 而齐魏共灭薛。孟尝绝嗣无后也。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婴告其母曰:“勿举也。” 举:举起。 B.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 生:养活。 C.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 厌:厌弃。 D.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 语:告 诉。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齐湣王亡在莒,遂死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遂灭一县以去 吾当先斩以闻 D.而忘公家之事日损 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11.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孟尝君贤能的一项是 ①于是婴乃礼文 ②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 ③孟尝君将入秦 ④以为齐相,任政 ⑤乃如魏 ⑥与燕共伐破齐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田婴一开始很不喜欢孟尝君田文这个贱妾之子,但由于自己也是庶出,同病 相怜,后来还是对他委以重任,甚至将其立为太子。 B.孟尝君因为田婴虽然手握重权,却奢侈专横,只知为个人积累财富,不顾国 家和百姓的利益,对他十分不满,于是直言责备。 C.齐湣王曾经派遣盂尝君到秦国去,当孟尝君回来后让他当了齐国的宰相,掌 管国家大事,可是在灭掉宋国后,齐王却骄傲起来,一心想除掉孟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