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为150分,答题时间为150分钟。考生作 答时,选择题答案和非选择题答案答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 最近“中国式过马路”成为热议的话题,说的是中国人过马路不看红绿灯,“凑 够一撮人就能走”。而在这个话题讨论中“国人素质论”再次成为焦点。大量的 观察表明:中国城市文明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 弱,人口密度大等,从而造成所谓“素质论”迷局。 我们观察行人乱穿马路现象时不难发现:道路越宽,车速越快,则行人乱过马路 现象就越少;道路越窄,车速越慢,则行人乱穿马路现象就越多。当汽车拥堵时, 宽阔的马路也会有行人乱穿的现象。这种乱穿行为的支撑是:行为博弈。这也很 好地解释了“凄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频发的原因。当一个人过马路时,往往心 理上不占安全优势。而当一群人时,心理上就占了优势;司机在行人出现违规时, 也会因应急反应而减慢速度,这个反应又进一步让其他行人领会从而加入违规行 列,司机自然不得不踩刹车而让道行人。这不是素质问题,而是心理学现象。那 么为何西方或香港等城市的交通密集区域,却较少出现这种现象呢?观察表明, 交通设施的完善有助于缓解行人的焦虑情绪 同济大学的研究表明,红绿灯规则涉及行人等待的忍耐度问题,中国行人等红灯 能忍90秒,这个忍耐度是较大的,因为德国人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而国 内有的红绿灯转换时长超过100秒,有的甚至达到了145秒。过长的等待时间必 然导致行人的不耐烦表现。而且,研究者发现,“国内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更 加偏向机动车,这就会导致行人被动违规”。这也进一步说明,行人闯红灯不是 百姓素质问题,而是设施与规则设计出了问题。 条视线良好的宽阔马路限速50公里每小时是否合理?限速过低,自然产生大 量的超速现象,这不是司机素质问题,而是交管部门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 从而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明显降低了车辆的通过效率,并因快慢不一形成车流 不畅;二是交警难以执法而造成“法不责众”的观感。所有的交通规则,应该是 以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的,这样才有利于疏导交通。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正是这种快速变化的状况导致了管理 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状况频频显现。道路拥堵了就建道路,而建设 又使得道路更拥堵;汽车越来越多,事故越多,道路越堵:道路越堵,心情就堵, 秩序就更糟。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欧美国家早就认识到“扩充道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的现实,道路的建设会增加 拥堵的节点,而“混沌效应”(或称为“蝴蝶效应”)就会逐渐显现。显然,拥 堵不可能绝迹,但是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唯有政府提髙设 计意识,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从而减少交通 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动力 1.下列关于“中国式过马路”形成原因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 2013-2014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为 150 分,答题时间为 150 分钟。考生作 答时,选择题答案和非选择题答案答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 最近“中国式过马路”成为热议的话题,说的是中国人过马路不看红绿灯,“凑 够一撮人就能走”。而在这个话题讨论中“国人素质论”再次成为焦点。大量的 观察表明:中国城市文明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 弱,人口密度大等,从而造成所谓“素质论”迷局。 我们观察行人乱穿马路现象时不难发现:道路越宽,车速越快,则行人乱过马路 现象就越少;道路越窄,车速越慢,则行人乱穿马路现象就越多。当汽车拥堵时, 宽阔的马路也会有行人乱穿的现象。这种乱穿行为的支撑是:行为博弈。这也很 好地解释了“凄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频发的原因。当一个人过马路时,往往心 理上不占安全优势。而当一群人时,心理上就占了优势;司机在行人出现违规时, 也会因应急反应而减慢速度,这个反应又进一步让其他行人领会从而加入违规行 列,司机自然不得不踩刹车而让道行人。这不是素质问题,而是心理学现象。那 么为何西方或香港等城市的交通密集区域,却较少出现这种现象呢?观察表明, 交通设施的完善有助于缓解行人的焦虑情绪。 同济大学的研究表明,红绿灯规则涉及行人等待的忍耐度问题,中国行人等红灯 能忍 90 秒,这个忍耐度是较大的,因为德国人是 60 秒,英国人是 45 秒。而国 内有的红绿灯转换时长超过 100 秒,有的甚至达到了 145 秒。过长的等待时间必 然导致行人的不耐烦表现。而且,研究者发现,“国内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更 加偏向机动车,这就会导致行人被动违规”。这也进一步说明,行人闯红灯不是 百姓素质问题,而是设施与规则设计出了问题。 一条视线良好的宽阔马路限速 50 公里每小时是否合理?限速过低,自然产生大 量的超速现象,这不是司机素质问题,而是交管部门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 从而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明显降低了车辆的通过效率,并因快慢不一形成车流 不畅;二是交警难以执法而造成“法不责众”的观感。所有的交通规则,应该是 以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的,这样才有利于疏导交通。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正是这种快速变化的状况导致了管理 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状况频频显现。道路拥堵了就建道路,而建设 又使得道路更拥堵;汽车越来越多,事故越多,道路越堵;道路越堵,心情就堵, 秩序就更糟。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欧美国家早就认识到“扩充道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的现实,道路的建设会增加 拥堵的节点,而“混沌效应”(或称为“蝴蝶效应”)就会逐渐显现。显然,拥 堵不可能绝迹,但是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唯有政府提高设 计意识,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从而减少交通 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动力。 1.下列关于“中国式过马路”形成原因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行人乱穿马路和“凑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缘自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 弈 B.由于交通设施的不完善从而增加了行人的焦虑情绪是造成“中国式过马路” 的一个重要原因。 C.行人“闯红灯”并非都是故意的,有的是因为在交通信号类的设置上更加偏 向机动车而导致行人被动违规 D.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造成“中国式过马 路”现象频发。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车速高低、道路宽窄、行人数量都与“中国式过马路”发生的几率相关,这 种现象可以从心理学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B.中国的红灯等待时间比外国的红灯等待时间都要长,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 致行人不耐烦。 C.由于交管部门在制定交通规则时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影响了车辆通 过效率,也给交警执法带来困难 D.欧美国家的治堵经验告诉我们,单靠扩充道路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 尽管拥堵不可能绝迹,但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主要从交通行为和心理、交通设施和规则设计两个方面对“中国式过马 路”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的结论。 B.文章指出,以有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交通规则,才能有效地保证 车辆通过效率,消除“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C.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面对这种快速变化,管理设计水 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的状况应引起重视 D.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行为,需要政府在 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的基础上,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率,字士简,吴郡吴人。祖永,宋右光禄大夫。父环,齐世显贵,归老乡邑, 天监初,授右光禄,加给事中 率年十二,能属文,常日限为诗一篇,稍进作赋颂,至年十六,向二千许首。齐 始安王萧遥光为扬州,召迎主簿,不就。起家著作佐郎。建武三年,举秀才,除 太子舍人。与同郡陆锤幼相友狎,常同载诣左卫将军沈约。适值任昉在焉,约乃 谓昉日:“此二子后进才秀.皆南金也.卿可与定交。”由此与昉友善。迁尚书 殿中郎。出为西中郎南康王功曹史,以疾不就。久之,除太子洗马。高祖霸府建, 引为相国主簿。天监初,临川王已下并置友、学。以率为鄱阳王友,迁司徒谢胐 掾,直文德待诏省,敕使抄乙部书,又使撰妇人事二十余条,勒成百卷。使工书 人琅邪王深、吴郡范怀约、禇洵等缮写,以给后官。迁秘书丞,引见玉衡殿。髙 祖曰:“秘书丞天下清官,东南胄望未有为之者,今以相处,足为卿誉。”其恩 遇如此。四年三月,禊饮华光殿。其日,河南国献舞马,时与到洽、周兴嗣同奉 诏为赋,高祖以率及兴嗣为工
A.行人乱穿马路和“凑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缘自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 弈。 B.由于交通设施的不完善从而增加了行人的焦虑情绪是造成“中国式过马路” 的一个重要原因。 C.行人“闯红灯”并非都是故意的,有的是因为在交通信号类的设置上更加偏 向机动车而导致行人被动违规。 D.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造成“中国式过马 路”现象频发。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车速高低、道路宽窄、行人数量都与“中国式过马路”发生的几率相关,这 种现象可以从心理学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B.中国的红灯等待时间比外国的红灯等待时间都要长,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 致行人不耐烦。 C.由于交管部门在制定交通规则时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影响了车辆通 过效率,也给交警执法带来困难。 D.欧美国家的治堵经验告诉我们,单靠扩充道路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 尽管拥堵不可能绝迹,但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本文主要从交通行为和心理、交通设施和规则设计两个方面对“中国式过马 路”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的结论。 B.文章指出,以有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交通规则,才能有效地保证 车辆通过效率,消除“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C.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面对这种快速变化,管理设计水 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的状况应引起重视。 D.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行为,需要政府在 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的基础上,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率,字士简,吴郡吴人。祖永,宋右光禄大夫。父环,齐世显贵,归老乡邑, 天监初,授右光禄,加给事中。 率年十二,能属文,常日限为诗一篇,稍进作赋颂,至年十六,向二千许首。齐 始安王萧遥光为扬州,召迎主簿,不就。起家著作佐郎。建武三年,举秀才,除 太子舍人。与同郡陆倕幼相友狎,常同载诣左卫将军沈约。适值任昉在焉,约乃 谓昉日:“此二子后进才秀.皆南金也.卿可与定交。”由此与昉友善。迁尚书 殿中郎。出为西中郎南康王功曹史,以疾不就。久之,除太子洗马。高祖霸府建, 引为相国主簿。天监初,临川王已下并置友、学。以率为鄱阳王友,迁司徒谢胐 掾,直文德待诏省,敕使抄乙部书,又使撰妇人事二十余条,勒成百卷。使工书 人琅邪王深、吴郡范怀约、褚洵等缮写,以给后官。迁秘书丞,引见玉衡殿。高 祖曰:“秘书丞天下清官,东南胄望未有为之者,今以相处,足为卿誉。”其恩 遇如此。四年三月,禊饮华光殿。其日,河南国献舞马,时与到洽、周兴嗣同奉 诏为赋,高祖以率及兴嗣为工
其年,父忧去职。其父侍妓数十人,善讴者有色貌,邑子仪曹郎顾玩之求娉焉.讴 者不愿,遂出家为尼。尝因斋会率宅,玩之乃飞书言与率奸,南司以事奏闻,高 祖惜其才,寝其奏,然犹致世论焉。率虽历居职务,未尝留心簿领,及为别驾奏 事,高祖览牒问之,并无对,但奉答云“事在牒中”。髙祖不悦。出为新安大守, 秩满还都,未至,丁所生母忧。大通元年,服未阕,卒,时年五十三。昭明太子 遣使赠赙 率嗜酒,事事宽恕,于家务尤忘怀。在新安,遣家僮载米三千石还吴宅,既至 遂耗大半。率问其故,答日:“雀鼠耗也。”率笑而言曰:“壮哉雀鼠。”竞不 研问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二十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召迎主簿,不就 就:上任 B.举秀才,除太子舍人 除:授予官职 C.适值任昉在焉 适:恰好 D.但奉答云“事在牒中”但:还是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张率善“属文”的一组是(3 分) ①至年十六,向二千许首②高祖霸府建,引为相国主簿 ③又使撰妇人事二十余条④高祖以率及兴嗣为工 ⑤未尝留心簿领⑥壮哉雀鼠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率出身名门望族,祖父、父亲一直到他自己,虽然历经宋、齐、梁国的朝 代变迁,却深受恩宠,身居高位。 B.张率天赋极髙.年少时就表现不俗,加之非常勤奋,很早就名声远扬,所结 交朋友如任昉、沈约等也都十分杰出。 C.张率深为梁高祖器重;高祖让他担任秘书丞之职并褒扬张率的文才,甚至在 御史台弹劾他行为不检时.加以庇护。 D.张率处事大度,喜欢喝酒,但也曾因此耽误了公事,一次梁高祖当面询问他, 他竟一无所知,高祖很是生气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5分)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8.诗歌中间两联写景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其年,父忧去职。其父侍妓数十人,善讴者有色貌,邑子仪曹郎顾玩之求娉焉.讴 者不愿,遂出家为尼。尝因斋会率宅,玩之乃飞书言与率奸,南司以事奏闻,高 祖惜其才,寝其奏,然犹致世论焉。率虽历居职务,未尝留心簿领,及为别驾奏 事,高祖览牒问之,并无对,但奉答云“事在牒中”。高祖不悦。出为新安大守, 秩满还都,未至,丁所生母忧。大通元年,服未阕,卒,时年五十三。昭明太子 遣使赠赙。 率嗜酒,事事宽恕,于家务尤忘怀。在新安,遣家僮载米三千石还吴宅,既至, 遂耗大半。率问其故,答日:“雀鼠耗也。”率笑而言曰:“壮哉雀鼠。”竞不 研 问。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二十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召迎主簿,不就 就:上任 B.举秀才,除太子舍人 除:授予官职 C.适值任昉在焉 适:恰好 D. 但奉答云“事在牒中” 但:还是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张率善“属文”的一组是(3 分) ( ) ①至年十六,向二千许首 ②高祖霸府建,引为相国主簿 ③又使撰妇人事二十余条 ④高祖以率及兴嗣为工 ⑤未尝留心簿领 ⑥壮哉雀鼠 A.①②⑥ B. 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张率出身名门望族,祖父、父亲一直到他自己,虽然历经宋、齐、梁国的朝 代变迁,却深受恩宠,身居高位。 B.张率天赋极高.年少时就表现不俗,加之非常勤奋,很早就名声远扬,所结 交朋友如任昉、沈约等也都十分杰出。 C.张率深为梁高祖器重;高祖让他担任秘书丞之职并褒扬张率的文才,甚至在 御史台弹劾他行为不检时.加以庇护。 D.张率处事大度,喜欢喝酒,但也曾因此耽误了公事,一次梁高祖当面询问他, 他竟一无所知,高祖很是生气。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5 分)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夕次盱眙县 韦 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8.诗歌中间两联写景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9.诗人未眠的原因有哪些?从全诗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0.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砒崖 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潦倒 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 ,此时 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5)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荀子《劝学》)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超重 肖复兴 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 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 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 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 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 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 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 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 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 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 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 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 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 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 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 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 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 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 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 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 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
9.诗人未眠的原因有哪些?从全诗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砯崖 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2) ,潦倒 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 ,此时 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贾谊《过秦论》) (5)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荀子《劝学》)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25 分) 超 重 肖复兴 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 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 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 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 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 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 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 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 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 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 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 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 公 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 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 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 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 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 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 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 说:“10 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 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
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 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 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 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 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 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 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 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 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 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 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 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 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选自《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超重》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儿子女儿出国读书,在机场,父母出 于爱,为孩子准备了过多的行李,结果造成“超重”。 B.孩子朝着父母大发脾气,“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也有天气 热以及马上就要远离父母而心情不好的原因 C.“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有塞进箱里”,“左翻翻,右翻翻, 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感。 D.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波澜起伏,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 E.小说的结尾起到了点题和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一代期 望,同时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感受爱”的重要。 (2)请简要说明小说中的“我”在情节和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6分) (3)小说中的儿子和女儿见了父母都是“气哼哼的”,其原因一样吗?你是如 何看的?第6段写的是与前文相同的事情,这样写重复吗?为什么?(6分) (4)小说以“超重”为题,请探究以此为题目的好处。(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勤奋好学,12岁时所画的人物、花卉等形象逼真,令人称奇,被人们誉 为“小神童”。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绘画技艺,张大千16岁时便进入重庆“求 精中学”,两年后又与二哥张善子一道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京都学习染织技术兼 攻绘画技艺。从日本回来后,张大千便投拜于上海著名学者、书法家曾熙(号农 髯)门下学习。 1920年,张大千从内江返回上海拜江南著名书法家李瑞清和曾熙学习书法并兼 学写诗词。此时的张大千抛开一切烦心之事,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学艺中。他在听 从曾、李二位老师谆谆教导的同时,努力拓展学艺思路,在勤练“三代两汉金石 文字、六朝三唐碑刻”之时,效八大山人绘墨荷,练石涛和尚画山水,张大千的 书、画、诗三艺日渐精熟
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 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 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 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 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 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 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 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 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 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 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 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 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选自《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超重》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儿子女儿出国读书,在机场,父母出 于爱,为孩子准备了过多的行李,结果造成“超重”。 B.孩子朝着父母大发脾气,“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也有天气 热以及马上就要远离父母而心情不好的原因。 C.“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有塞进箱里”,“左翻翻,右翻翻, 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感。 D.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波澜起伏,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 E.小说的结尾起到了点题和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一代期 望,同时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感 受爱”的重要。 (2)请简要说明小说中的“我”在情节和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6 分) (3)小说中的儿子和女儿见了父母都是“气哼哼的”,其原因一样吗?你是如 何看的?第 6 段写的是与前文相同的事情,这样写重复吗?为什么?(6 分) (4)小说以“超重”为题,请探究以此为题目的好处。(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勤奋好学,12 岁时所画的人物、花卉等形象逼真,令人称奇,被人们誉 为“小神童”。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绘画技艺,张大千 16 岁时便进入重庆“求 精中学”,两年后又与二哥张善子一道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京都学习染织技术兼 攻绘画技艺。从日本回来后,张大千便投拜于上海著名学者、书法家曾熙(号农 髯)门下学习。 1920 年,张大千从内江返回上海拜江南著名书法家李瑞清和曾熙学习书法并兼 学写诗词。此时的张大千抛开一切烦心之事,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学艺中。他在听 从曾、李二位老师谆谆教导的同时,努力拓展学艺思路,在勤练“三代两汉金石 文字、六朝三唐碑刻”之时,效八大山人绘墨荷,练石涛和尚画山水,张大千的 书、画、诗三艺日渐精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