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生产发展与科研成就 (一)马铃薯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1.生产发展的概况 2.我国马铃薯生产的分布 3.世界马铃薯发展趋势 收获面积(千ha) 单产(kg/ha) 国别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荷兰 160 151F 169F 41706 42275 42958 英国 198 195F 177 37364 38564 39137 美国 542 538F 495 31054 30669 33343 原联邦德 244 243F 232 31749 31916 35194 国 法国 205 197F 201 30244 31472 36905 日本 133F 132F 130 27872 28166 28839 印度 806 817F 843 15199 15530 12364 波兰 2147 2147F 2095F 17430 17439 17444 前苏联 6830 6900F 6500F 12489 12609 11692 中国 4002F 4002F 4002F 12002 11626 12001 表6-3世界主要国家马铃薯面积与单产情况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生产发展与科研成就 (一)马铃薯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1. 生产发展的概况 2. 我国马铃薯生产的分布 3. 世界马铃薯发展趋势 国别 收获面积(千ha) 单产(kg/ha)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荷兰 160 151F 169F 41706 42275 42958 英国 198 195F 177 37364 38564 39137 美国 542 538F 495 31054 30669 33343 原联邦德 国 244 243F 232 31749 31916 35194 法国 205 197F 201 30244 31472 36905 日本 133F 132F 130 27872 28166 28839 印度 806 817F 843 15199 15530 12364 波兰 2147 2147F 2095F 17430 17439 17444 前苏联 6830 6900F 6500F 12489 12609 11692 中国 4002F 4002F 4002F 12002 11626 12001 表6-3 世界主要国家马铃薯面积与单产情况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生产发展与科研成就 (二)马铃薯研究工作的主要成就 ● 1.品种资源及新品种选育 。2.防止病毒性退化的研究 3.栽培技术研究 ● 4.栽培理论的发展 四、我国马铃薯栽培区划 (一)北方一作区 (二)中原二作区 (三)1 南方二作区 (四)西南单双季混作☒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生产发展与科研成就 ⚫ (二)马铃薯研究工作的主要成就 ⚫ 1. 品种资源及新品种选育 ⚫ 2. 防止病毒性退化的研究 ⚫ 3. 栽培技术研究 ⚫ 4. 栽培理论的发展 ⚫ 四、我国马铃薯栽培区划 ⚫ (一)北方一作区 ⚫ (二)中原二作区 ⚫ (三)南方二作区 ⚫ (四)西南单双季混作区
第二节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特性 一、马铃薯的形态特征 栽培种的马铃薯是双子叶种子植物,属茄科(Solanceae)茄属(Solanum)的一年 生草本植物 (一)根系 1.须根系马铃薯由块 茎繁殖所发上的根系为 须根系(图6-1) 图6-1马铃薯根系合成块茎的分布状 1.土面2.叶柄3.匍匐茎4幼嫩块茎 5.纤维根6.种薯7.茎的基部8地下茎
第二节 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特性 一、马铃薯的形态特征 栽培种的马铃薯是双子叶种子植物,属茄科(Solanceae)茄属(Solanum)的一年 生草本植物 (一)根系 图6-1 马铃薯根系合成块茎的分布状 1.土面 2.叶柄 3.匍匐茎 4.幼嫩块茎 5.纤维根 6.种薯 7.茎的基部 8.地下茎 1. 须根系 马铃薯由块 茎繁殖所发上的根系为 须根系(图6-1)